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11部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11部分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绅士)将会站到前列,并为地方防御作好准备,就像不久前正直的
广东人所做的那样。① 

① 。筹办夷务始末。(北京,1930年),道光,卷65,第49-50页。 
② 这是耆英几年后做两广总督时提出的;。清实录。,道光,卷442,第25页。 
③ 。清实录。,道光,卷390,第30-31页;。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67,第10页。
有关田润,见。临潼县续志。(1890年),卷3,第2页。 

值得注意的是,对耆英来说,显然。团练。所指与其说是一种自
发的、非官方的、绅士领导的制度,不如说是一种官僚政治创办的、
以保甲为基础的地方武装制度。耆英认为,官员们可以操纵和约
束绅士的领导权力,就像广州官员在三元里事件中约束绅士那样。
但是使民兵成为政府主办的大规模的事业,就等于与潜藏于农村
社会的隐蔽的危险力量作交易,对农村现状和处理夷务都会带来
无法预料的后果。一旦绅士站到前列,政府甚至还要谋取他们的
帮助以避免排外事件。② 

耆英指责团练的奏疏呈上仅一个月后,就有压力迫使朝廷在
整个帝国范围内建立团练。一个地方监察官田润要求朝廷建立地
方民兵部队。以杜“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后患而节军需。。但这是
另一种民兵。首先,田润想到的恰恰是曾经使左宗棠担忧的地方
兵力真空状态。英夷刚刚得到安抚,为了作好应付将来突发事件
的准备,内部安全必须加强。在农村建立长期的团练比根据特殊
情况招募和调动正规军要安全得多。其次,这种团练完全掌握在
绅士手中。团练首领将被允许通过额外的土地税筹集资金,所有
款项不经官员之手。。素行公正才略有为之士。将被挑选出来做部
队首领。③田润的倡议可能是地方名流为了越过谨慎的地方官员
以求取朝廷注意的一个行动。 

最初,朝廷的反应是赞同的。但皇帝首先把建议交付沿海省


份的一些文武官员,征求他们的意见。到1843年7月末,提出的
许多反对意见足以说服朝廷放弃这项建议。接二连三的奏章表
明,高级地方官员不喜欢非正规的地方武装,担心它将破坏农村社
会,就像担心它对重大战斗无济于事一样。尽管绝大多数公开的
忧虑在于内部混乱的前景,但潜藏在背后的恐怕是外夷问题。沿
海官员不能忍受让处理夷务的需要谨慎从事的机构从他们手中丢
掉。在其后几年里,他们的担心得到朝廷的共鸣,朝廷不仅避不认
可地方民兵,而且鼓励官员们抑制他们,尤其禁止他们袭击出现在
内地的外国人。① 

① 。清实录。,道光,卷393,第21页;卷394,第36-37页;。筹办夷务始末。,道
光,卷67,第10页;卷68,第33页;卷77,第39页。 
② 见魏斐德的卓越论述:。大门口的陌生人。,第71-105页。 

民兵问题在是否允许英军进入广州城内的争论中出现了一个
新的转折:按照条约应当给他们一种权利(洋人认为如此),但中国
人决意不予承认。总督耆英在英国人和仇外的广州人的要求之间
受到逼迫,犹豫不决,两面应付。非官方的农村民兵组织——与三
元里传统有关系——在广州附近的农村里屡次攻击走散的英国人;
英军每次都要求耆英管束民众,惩罚冒犯者。1848年,当局势逐渐
失去控制时,朝廷把耆英从他的职位调离,并决定试用另一个处理
夷务的官员。耆英的继任者徐广缙于是着手进行一项微妙的工作:
与觉醒的广州地区名流加强联系,同时又劝阻英军展开全面进攻以
达到入城的目的。关键在于,在不致酿成英军实际进攻的情况下鼓
励绅士领导的民兵运动,使其足以使英国人相信,狂热的民众是无
法控制的。最后,他成功了:料定英军只能克制,他宣布(假冒圣旨)
皇帝不许他开放城市。英军在伦敦的命令下,没有把争端推向战
争。② 


然而,尽管徐广缙取得了暂时的胜利,19世纪40年代事件的
最后结果仍然增强了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对非正规武装力量都抱
有的怀疑态度。甚至在1850年以后,当叛乱成为国家最担忧的紧
迫事件时,这种小心谨慎的观点还继续存在(见第四章第四节);只
有压倒一切的重大事件才能引起它的某些变化。 
地方武装的官方模式 

广州民兵运动的猛烈势头在官员的头脑中确实留下了印记,
因为在这种情势下产生了当时最有影响的、牢固地臵基于官方控
制和官僚机构之上的一种地方武装类型。许乃钊(死于1860?)在
1849年发表他的杂著。敏果斋七种。时是广东学监。这本救难手
册包括。武备辑要。,还加上一种赈济著作、两种治涝著作,以及明
代将军戚继光论述部队训练和军事组织的两篇著名论文。。武备
辑要。主要从明清两代著作中广泛搜集了有关地方防卫的睿智的
思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论述城市防御(。城守辑要。),另一部分
论述乡村防御(。乡守辑要。)。①。乡守辑要。是惟一一部发挥了实
际效用的文献,因为它得到高官的支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1850
年,徐广缙在广东和广西向地方官员分发这本书。3年后,它由皇
帝正式推荐,分发到全国各省,在地方资料中可以找到运用它的证
据。②官方的支持使它成为我们所知的最接近于太平天国叛乱前

① 许乃钊,杭州人,弟兄五人均很著名,包括许乃济,因在19世纪30年代鸦片问
题的重要争论中所起的作用而著名;许乃普,一个得到广泛尊敬的官员,并且是一部有
关地方行政方面的著作。宦海指南。(1859年)的作者。许乃钊1853年在江苏做过短时
期的巡抚,之后,在得宠和失势交替的情况下在长江地区担任其他各种职务,直到1860
年去世。。杭州府志。(1898年),卷126,第36页。 
② 。清实录。,咸丰,卷20,第17页;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1936
年),第9620页;。九江府志。(1874年),卷24,第5页。 


夕的官方地方武装模式的材料。 

官方有关团练的想法,如许乃钊的这部汇编中所反映的,强调
了官僚政治的权力,在这种权力下,领导成员依文职官员的意愿而
更替(文官自己当然也是可以更替的),同时受到一堆刻板的规章
的约束。地方官是地方民兵的不容质疑的领导。他不仅委派和解
除地方部队的领导人,在紧急时刻他还是地区民兵的指挥者。他
与团练首领的关系在一些方面类似于他与保甲长的关系:两套机
构的人员都随地方官之意而获得职位,并被看作官方低层行政体
系的组成部分。①地方官对民兵的控制因他掌握准确的、最新的
登记名册而得到加强。方积的双重登记制度——一种登记可征召
的全体男丁,另一种登记实际应征服役者——在官方模式中占有
显著地位。方积对保甲这一行政基础的依赖给了官方的团练一种
明显的官僚政治的气味。② 

①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1,第2页;卷3,第7页。某些团练规章规定要发给团
练领导人一种表明权限的特制木印(戳记),这种木印通常是发给保甲长的。黄恩彤:
。粤东省例新纂。(1846年)卷5,第38页。 
②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3,第1-2页。 
③ 同上书,第1-3页。 

随着官僚政治的控制,一种低水平的军事化过程开始了。在
官方眼里,。团。的最初含意不是一种民兵单位,而是从中征召民兵
并借以控制民兵的行政单位。团练的民兵受他们自己所在农村地
区的团的约束,显然是不调动的,也不是专职的。雇佣外来的恶棍
帮伙充当民兵被明令禁止:。以本村之人,守护本村之地。。这种民
兵严格地用于乡村防御,这种部队不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离开
村庄去援助受到攻击的邻近村落。③ 

尽管有这些官僚政治的严格规定,官方的团练模式仍表现出
某种重要的两重性。这些两重性的性质,通过更细致地考察对于


官方的地方武装理论很重要的保甲与团练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
得最为清楚。它使人想起严如熤曾经使用低层保甲工作人员充当
团练首领;以及嘉庆时期的其他官员(如方积)曾经用保甲的管理
范围划定团的区域界定。耆英懂得团练就是一种用官僚政治的办
法组织起来的与保甲紧密相关的地方民兵制度,毫无疑问,他是从
白莲教时期的先例引出这个结论的。这两种制度是否简单地互为
表里呢? 

正相反,许乃钊似乎尽力使团练和保甲互相区别。他认为,两
者对于乡村防御都是绝对必需的,但各有其应起的作用。他写道,
保甲之法。贵分。:它以外加的人为的十进制区划来。划分。人民;它
通过互相监督和集体连坐来。划分。出真正的忠诚者。一旦保甲发
挥作用,就能做到。良莠别。。但防御比治安管理更为难办。一个
由保甲划分和管理的村社不一定有能力保卫自己,因为。乡守之法
贵乎联络声势,固结人心。。团练之法。贵合。。动员村社抵御外敌
需要统一的公众意志。① 
这里说的是管理-防御双重体制的要义。如果用现代政治清
洗的术语来说,它含有团结-斗争-团结序列的意义。清洗必须
先于团结,因为所需要的是以建立了的秩序为条件的团结,不是性
质尚未确定的团结。发给民兵武器以及村庄的团结工作只有在治
安系统的工作完成以后才能进行。只有在村社经过很好的清理以
后,官方才可能。寓兵于民。。这是官方民兵理论奇妙而有特色的
两重性之一:没有什么比得到正式批准的那种保甲更带有强制性,
更固守成规;没有什么比团练的理想模式更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
然而,如果地方武装在建立了的秩序的范围之内出现,两者就都是
需要的。 

①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1,第1、9页。 


这种理论上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地方防御不可避免
地要把阶级区分与村社团结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这一事实。一个
农业定居地的存在是由家族关系的联结和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来决
定并长久维持下去的,它对村社防御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但是这
种定居地总是分为若干阶层,有的较富,有的较穷;通常包括一些
地主和一些佃农。如果其中的一些居民在财产方面实际上没有任
何东西需要保卫,而且他们对自己定居地的地主和债主怀有比对
秘密会社或入侵歹徒更加根深蒂固的敌意,那么村社怎样团结为
自卫团体呢?保甲制度是政府保障村民不与异端团伙发生联系、
不为可疑的外来者提供庇护的一种办法。而有效的地方防御工作
要求更为积极的措施:真正加强家族关系的联结和村社感情。 

因此,官方模式充满了乌托邦精神,执着地促进村社的团结和
谋求。统一。团练的效果。许乃钊引用了明代官员吕坤(1526-
1618)的观点,吕坤是有影响的政治理论家,他把地方民兵看作社
会和谐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保全村社的办法是。收聚人心。。吕
坤指出,鉴于地方官员总是外来人,并且很快将被委派到其他地
方,。只我乡井人有坟墓亲戚、房舍田土在此。,对地方防御有一种
持久不变的天然的兴趣。他写道,甚至穷人也对保卫他们的村庄
感兴趣,因为土匪在他们的牺牲者中不作社会区分,所有人都要受
害。吕坤的劝告反映了儒家的理想,在这种理想中社会对抗因共
同威胁而消失,强制因自愿投效而变得不那么明显。① 

①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5,第1页。一种类似的使穷人关注地方防御的尝试见
。长沙县志。(1871年),卷15,第18页。 

团练与保甲之间的另一重要区别是文人-绅士所起的作用不
同。如萧公权所指出的,有功名的名流不应担任保甲制度中的职


位,部分原因就在于保甲起着抵消名流支配地方权势的作用。①
尽管有少数例外②,一般来讲保甲职位确实是委派给普通百姓的。
对团练来说,情况却大不一样:名流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官方也
认为,领导团练,至少是在上层,是绅士的职责。③与保甲形成对
照,团练承认并且依赖绅士领导,这一事实表明了中国农村中官僚
政治潜在的虚弱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的强大。保甲在承平
时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发挥作用,但却不能满足动乱时期的要求。
它的官僚政治的、形式主义的行使权力的方式对于遏制严重的社
会和军事危机就过于软弱。对比之下,名流在其村社中的固有的
支配地位(这种地位只部分地依靠他们的国家正式认可的特权)能
够经受反复冲击。因此,尽管具有官僚政治的组织结构,团练却吸
收了保甲所特别回避的那种非官僚政治的来源于地方的力量。 

① 萧公权:。十九世纪的农业中国和帝国的控制。(西雅图,1960年),第68页。 
②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2,第2页。19世纪后期名流日益卷入保甲事务的过程
在第四章第二节中讨论。 
③ 许乃钊:。乡守辑要。卷1,第2、4页。 

由于经过种种理想化的润饰,个人威信也降低了官僚的作用,
因而官方所坚持的团练保持军事化的低水平并最终受官方控制的
观点是坚定不移的。这种观点表现在:对白莲教时期的记载作了
有选择的探讨,表示了对龚景瀚、严如熤这些文职官员的明确赞
同,以及对非正规的雇佣军队。乡勇。的不满。实际上,乡勇由于其
难以驾驭的经历以及危险的本性,在官方模式中从未获得像样的
地位。绅士的重要性也从未使正式官僚的支配地位失去光彩。如
同许多其他的绅士事业一样,地方防御只不过被看作官僚机构本
身无法完成的那些必要的工作中的一项。团练制度的一种令人感
兴趣的改进是。官督绅办。,这种形式使绅士充当了一种不明确的


但又肯定是从属的角色。① 
不过,以下一种明确无误的含意是最重要的:团练的确是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