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8部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8部分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他们形成了一支惊人地强劲的地方力量。这些农村防卫小部
队的一部分转而离开他们的家乡基地,集结成更大的团体,在20
年代的内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① 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1960年),第122-126页。 

红枪会的起源和发展似乎都近似于此前的白莲教流派,尤其
近似于19世纪中叶的捻军以及义和团。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旧政
权的行政官员确认为危险的那种地方集团:除了它们的异端宗教
和未经许可的民兵外,它们还倾向于投身去与沉重的租税和各式
各样其他的侵害相对抗。虽然在20世纪意识形态混乱的世界中,
它们的异端和19世纪相比,并不那么突出,但在20年代,红枪会
仍被共产党看成是进入河南和山东农村的政治通路和有希望的革
命组织的基础。尽管红枪会有。迷信的信条。,但它们仍有可能成
为。农民协会的武装力量。。共产党对它们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的


确是成功的。① 

① 。有关红枪会运动的决议。,见C。 M。 韦尔伯等编:。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文件和
在中国的苏联顾问,1918-1927年。(纽约,1956年),第303-305页。红枪会的起源
和发展见末光高义:。中国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主。(大连,1939年),第113-114页;也
见长野朗:。中国的兵、土匪与红枪会。(东京,1938年),第366-374页。 
② 这一学派最详尽的理论著作是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绝对权力的比较研
究。(纽黑文,1957年)。有关早期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解说路线的发端,见H。 C。 德昂科
塞和S。 施拉姆合著:。马克思主义和亚细亚,1853-1964年。(巴黎,1965年),第12-
16、140-143页。在日本,东方社会(至少就中国来说)的理论很有影响,并产生了若干
变体。这一问题见旗田巍所作评论。中国专制主义和村落共同体理论。,载。中国研究。
第13期,第2-12页(1950年)。日本的汉学仍是研究的主要学科。可以证明,对早期
马克思主义的解说,诸如东方社会理论,其长期存在与20世纪30年代军国主义阻止日
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关,日本军国主义抑制了社会单线式发展理论的研究,这种理
论在中国是郭沫若等人所提倡的。 

中国社会中民兵制度的两种类型——产生于国家指令的类型
和产生于自然社会组织需要的类型——似乎可以作为范例,说明
东方社会这一理论所提出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区分。东方社
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的朴素的早期见解在现代学识中的值
得注意的延伸。按照这种理论及其派生的说法,强有力的专制国
家寻求将自己的结构形态强加给农村社会的自然组织,以便控制
和征税。自然组织本身——分散的、自治的和分隔开的村庄——
有其固有的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受外界变化的干扰。
国家和地方利益之间的对抗只有国家势不可挡的专制权力才能平
息。② 

的确,我们的资料中有不少可以佐证地方社会中自然的和国
家强加的制度之间的理论的区分。但不必进一步作出结论说,两
者是起源于不同的社会根源或历史根源;也不必接受这样的意见:
国家和社会因有这种区分而处于冲突永不终止的局面,因而需要
完全专制的解决办法。在地方军事化的领域内,与在中国公众生


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基本的制度是那些能够调处国家利益和社会
利益的制度。其中的一种便是。团练。(集结并训练)制度,它在晚
清的地方军事化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其发展的过程我们将在下
面予以研究。 


(谢亮生 谢思炜译) 


第二章 
1796—1850年间 
清代民兵政策的发展 

 


第一节 白莲教叛乱期间的地方管理问题 

当18世纪接近结束时,清政府完全可以宣称已经解决了它在
亚洲腹地的军事问题。它打垮了它的劲敌准噶尔蒙古人。它把西
藏政治臵于监督之下并保卫了它的边界。1788至1791年侵入西
藏的廓尔喀人遭到了13000人的远征军的反击,尽管没有征服廓
尔喀,但反击却巩固了清政府对西藏本身的控制。而且在中亚取
得的这些军事上的辉煌胜利,并没有严重地增加中国的经济负
担。①但似乎所有这些荣耀和力量显示都只不过是内部衰败的迷
惑人的外表,在乾隆统治的最后几年爆发的国内叛乱,在10年当
中使王朝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吃紧。白莲教叛乱(1796-1805年)
暴露了表面看来十分强大的清朝军事体系的令人吃惊的虚弱。奉
命镇压叛乱的官员为驻防部队缺乏训练和勇敢精神而震惊。。种
种弊端难以描述……将帅对战争一无所知,而部队对将帅也漠然

① 铃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东京,1952年),第1-11页。并见他的。围绕
西藏问题的中印关系史。(东京,1962年),第103-114页。 


视之。。① 
虽然把18世纪90年代看作清王朝命运的分界线可能是合适
的,但这种军事力量的突然下降只有根据挑战的性质来看才能理
解。很可能甚至在清代军事体制的鼎盛时期,这一体制就已不能
满足乾隆时期以后强压在它头上的得用全力应付的需要。占有优
势的外国武装以及遍及农村的叛乱(晚清统治者应得的报应)提出
了问题,对此正规军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组织上都没有做好应
付的准备。征讨中亚的战役与对付遍及中国农村的社会崩溃是完
全不同的事情。在其编制的最低一层,主要的驻军绿营兵几乎都
驻扎在县城或府城里。它们的力量无法渗入中国农村的下层结
构,那里是叛乱兴起和活跃的地方。这些驻军在相对稳定时期能
胜其任,但在更为严重的社会崩溃时期恐怕就不能了。 
白莲教叛乱的起因和特点 

① 铃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第106页。 

白莲教叛乱标志着一个曾经在14世纪后期领导反元起义的
秘密会社的再度兴起,这次起义以明朝的建立而告结束。这个会
社本身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苦行的救世军式的派别,大概始于5
世纪。到了元代,它吸收弥勒教和摩尼教的中国变种明教的二元
论的、潜含革命性的教义及偶像崇拜,很快成为鼓动反元的中心并
承担了中国北部和中部农民起义的领导责任。这个会社的救世热
忱以及它的支持者对明朝创建者朱元璋夺取政权是有帮助的;尽
管他本人可能也是这个教派的一名成员,但现在却把它连同其异
端组织一道加以禁止。白莲教再度转入地下,放弃公开的政治口
号而作为一种允诺解救个人和治疗疾病的乡村信仰存留了下来。
尽管在明清时期受到毫不放松的迫害,这个会社还是幸存了下来,


到了18世纪中叶再度进入活跃阶段。1775年山东、河南的起义
复活了这一运动的千年太平信仰和公开的政治特征。教派领袖这
时宣称弥勒佛转世以及明代的合法继承人出世。1796年初湖北
西部受压迫农民的起义开始了持续10年的、清政府作出极大努力
来镇压的叛乱。① 

① 铃木中正的。清朝中期史研究。是有关叛乱及其历史背景的最完备的叙述,关
于白莲教的早期历史,见吴晗:。朱元璋传。(北京,1949年),第16-23页。 
② 铃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第70页;何炳棣:。中国人口的研究,1368-
1953年。,第139-143页;对这个不景气地区近期所作的生动描述见格雷厄姆〃佩克:
。两种时代。(波士顿,1950年),第9章。 

在白莲教分散的领导下,叛乱蔓延于黄河和长江之间多山的
分水岭地区——秦岭和大巴山脉在这里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半。
陕西、四川和湖北的边界在此交会,形成一个边缘地区,成为反抗
者的避难所和政府军的障碍。尽管地势险恶,这些山岭仍然容纳
了清代中期流入的大量人口。政府倡导向四川盆地移民开始于
17世纪后期,目的是在荒芜土地上重新殖民;当低地已经人满为
患时,新到者开始散入东北部的山区,定居于较高而不太肥沃的地
点。到了1729年,朝廷决定遏止移民的洪流,但没有成功。在乾
隆时期,由于邻近省份荒年之后逃荒农民人数增加,移民仍在继
续。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陕西的汉中地区。② 

在三省边境的山区,经济困难与社会、文化的混乱交织在一
起。嘉庆早期的一位调查者发现,山区人口主要由移民组成,还混
杂着社会的和区域性的阶层。定居者一半来自湖南、湖北,其余
30%或40%来自广东、安徽和江西。新的村社难以控驭,组织混
乱,仅靠薄弱的亲族关系联结并缺少教育。定居者的贫瘠的山地
上仅能勉强维持起码的生活,以致经常迁移,据说有的人为了赶上
山腰上的生长季节,一年之内要换几次住处。传统的管理机构如


保甲,只能强加给定居的人口,因此除了集镇和城市外,它实际上
起不了作用。混乱状况还因亡命徒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而恶
化,他们生活在森林深处,和正常社会完全隔绝。在官方文件中可
以看到,早在1745年,。啯噜。土匪(这一名称的来源和意义不
明),包括逃兵、私盐贩子、伪币铸造者以及其他次要逃犯,是白莲
教新成员的自然来源。① 

①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1830年)卷12,第21、25页;铃木中正:。清朝中期史
研究。,第83页。 
②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12,第43页。 

不过,白莲教也在比较幸运的圈子里找到新成员;他们的组织
扩展到了地方政府本身的低层组织中。一位评论者写道:。村落中
则乡约客头听教,城镇中则差役书办听教,所有稽查之人即为教中
之人。。不仅如此,白莲教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超越阶级的运动。
它不但包括被剥夺者,而且也包括财产所有者,后者对教派的依附
与其说是出自经济贫困,不如说是出自转而信奉白莲教的灵魂拯
救说和反满主张。白莲教对地方政府的渗透以及超越阶级界限的
扩展,意味着已经不能依靠常规的地方管理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其
镇压下去。② 

军事机构看来和民事机构一样无用。白莲教的策略也就是在
地方村社中有交错联系的反叛组织的策略:以高度灵活的小队进
行游击战,这些小队由周围的老百姓提供给养并通风报信。清军
装备笨重,行动迟缓,并且缺乏地方支持,为了微小的成功要做出
很大努力。清政府官员与白莲教作战时的悲叹提供了一幅游击战
问题的典型画面:。贼常饱而我兵常饥,贼常逸而我兵常劳,胜负之
势已分矣。幸而胜之,所杀者贼之后队数十百人,或其老弱疾病不
能行者。。追击的正规军很难与叛乱者的主力接触。甚至可以说,


民众叛乱完全超出了正规军队力所能及的范围:。贼皆吾民也。非
如引部番夷,疆域可以界限,衣服语言可以鉴别。。所以他们不能从
人流中辨认出来来往往的叛乱者。。聚而抗拒则为贼,散而行走犹
是民耳。。①军队得不到帮助的状况在他们对待平民百姓的残忍
中反映了出来(清军因而以带有血腥味的绰号。红莲会。而著称),
而这当然只能给叛乱火上加油。清军将领的报告充满了夸大的叛
乱者伤亡记录和军事镇压无效的窘况。1796年,湖广总督毕沅奏
称政府军已杀死几万人,但叛乱却发展得更为严重了。②人们确
信,正规军事机构自身已没有能力扑灭叛乱,这驱使官员们寻求辅
助的办法。 
地方防御及管理体制的出现 

① 龚景瀚:。澹清斋全集〃文钞外编。(1826年)卷1,第5-6、13页。 
② 魏源:。圣武记。(收入。古微堂集。,1842年)卷9,第2页;严如熤:。三省边防备
览。卷4,第27页。 

鉴于地区的实际地理状况没有改变,湖北、陕西、四川交界地
区的官员们追溯这块多事地区在明代形成的行政传统是毫不奇怪
的。1634年前后与叛乱者作战(后殉难)的卢象升(1600-1639)
在这里建立了地方防御和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部分地是从前几
年他在河北南部与叛乱者作战的经验中引申出来的。卢象升发
现,流民以及叛乱者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是叛乱滋生的根源。作为
对策,他挑选一些村庄在四周筑起坚墙(寨),其内可以积聚周围农
村的谷物口粮。当叛乱者逼近时,附近村庄的村民就被迁入寨内。
设防村庄周围的人民被组织成。团。,每个团都以其所隶属的寨的
名称为名。例如,被集结进平安寨的村庄,就被统称为平安团。每
个团都由一位团的首领(团长)管理,他是由居民推选出来的本地


知名人士。每个团长之下委派一名训练负责人(练长),以训练和
指挥自卫民兵。这种制度,其目的是使叛乱者得不到食物和新的
成员,卢象升称之为。清野。。在。坚壁清野。的完整口号下,这种建
立战略村庄以控制叛乱的办法成为标准的行政方法。①。团练。这
一术语现在的含义最早是与卢象升的制度相联系的。② 

① 卢象升:。卢忠肃公集。(1875年),。年谱。,第5-8页;卷2,第19-22、38-41
页。见日比野丈夫的重要论文:。乡村防卫与坚壁清野。,载。东方学报。第22期,第
141-155页(京都,1953年)。晚清一些著作有关卢象升的办法的论述指出了他与19
世纪办理团练的老手之间的行政管理上的直接承继关系。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献。
(1886年)卷82,第12页;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1875年)卷55,第4页。。坚壁清
野。这一用语最早见于。晋书。(开明版,卷104,第1335页),尽管还不知道那时它是否
指一种全面的地方管理制度。 
② 这一术语最初产生于7世纪后期,与为保卫边境而制订的国家民兵制度有关。
在唐代的制度下,民兵以及他们的家庭被集结到特殊的行政地区,臵于团练长官(团练
使)的指挥下,团练使像权力很大的军事统治者(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