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9部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9部分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唐代的制度下,民兵以及他们的家庭被集结到特殊的行政地区,臵于团练长官(团练
使)的指挥下,团练使像权力很大的军事统治者(节度使)一样行使民事和军事两种权
力。戴何都:。。新唐书〃百官志、兵志。译注。(莱顿,1948年),第717页。 
在其他边界地区,如广西多山的少数民族部族地区,。团练。这一术语在乾隆早期
用来指志愿的、国家认可但未予资助的农村防卫民兵。广西巡抚杨锡绂(1701-1768)
写道,这种办法十分古老,起源难以确定。见。皇朝经世文编。(1886年)卷88,第23页。
被杨锡绂认定为。团练。的某些制度,例如。狼兵。,显然起源于官办的屯田。见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善本丛书初编。册30,第4页。有关。团练。的最早的系统论
述是弗朗兹〃迈克尔的。太平天国叛乱时期中国的军事组织和权力机构。,载。太平洋历
史评论。第18卷第4期,第469-483页(1949年)。 

在叛乱爆发后的一年内,受到影响的地区的官员开始制订出
他们自己的地方防卫方案。1797年,方积(1765?-1815?)接任
四川梁山知县,发现这个地区已处于许多白莲教团伙为害的紧迫
的危险之中。他从当地的历史记载中得知,过去人们经常在被称
作。坞。的要塞中躲避入侵的军队。方积是安徽人,不了解当地的
术语,。予疑之,或云:坞者,山中一奥区而已,乌足御寇?遍访邑人
士,或云:坞者,古寨也。今颓矣,不可复考。或云:距城十五里相


传有牛头寨,盍登焉?。方积这样做了,而且很高兴地发现一小块高
地,周长约360步,很陡的峭壁把它与周围的树林分开,高地上还
修筑了部分堡垒。这个要塞显然建于宋代,一部分确已成为废墟,
但还可以用大量的石块修补。回来后,方积命令将所有这种要塞
报告给他,还命令修复这些要塞,并在其中储备粮食和武器。许多
人表示怀疑;人们反对,因为大部分要塞没有水源。方积回答说,
长期围困极少可能;这些堡垒可以储备3天的供水,而叛乱者经常
受到政府军的追捕,不大可能停留那么长的时间。一些人仍然怀
疑,因此方积加紧执行他的防御计划,亲自巡视所有要塞,任何不
情愿执行命令的人都受到鞭笞。 

结果证明,梁山的要塞能够保护的不仅是这一地区的农村居
民,而且还有当叛乱者临近时蜂涌而入的大量难民。叛乱者来到时
只看到人们已带着他们储备的食物逃进要塞,通道都由官员主持招
募的乡勇队伍防守。按照梁山的榜样,200多个堡垒在邻近地区建
立起来。看来尽管方积的地方防卫体制本来是以可以利用的山区
要塞为基础,但最后已发展到在农业地区的村庄修筑堡垒;因此他
的防卫体制变得也适用于那些没有现成避难所的地区了。① 

① 。梁山县志。(1867年),卷6,第4-8页;方积的传记见钱仪吉编:。碑传集。(1893
年)卷87,第13页。 

方积的战略村策略,恰如卢象升所做的那样,不可或缺地与地
方管理和登记制度联系在一起,但与卢象升的制度不同,方积是以
早先存在的保甲区划为基础的。。保正所辖之地(即。保。的地理区
域)为建团之地。。但团和保仍是分别领导,分别登记。团由一个或
两个团长管理,掌有10至50岁的强壮男丁的花名册,从中挑选民
兵。从这份名册中征召的民兵还要列入另外一份名册。因此,方
积的制度中的团首先是征集民兵的行政单位。它也负有与保甲职


责相似的监督和治安的职责:生人。不得加入及留住于团。。因为
他的保甲实际上是以自然村而不是以规定的十进制区划为基础,
所以团大概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农村单位。团由于结成。大团。而与
设防的定居地联系起来,每一大团包括十余个。小团。。每个大团
由团总领导,负责保卫一个设防定居地。这样,方积依靠使地方管
理制度军事化的方法为他的人民提供安全,并切断他们与叛乱者
的联系,以求弥补政府军事能力的不足。方积的制度只是1797年
在边界地区创立的几种管理和防卫制度中的一种。① 

① 曾自柏,四川南充知县,是另一个有影响的。坚壁清野。的推行者。他的某些规
章与方积的相同,但不能肯定何者在先。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13,第47-52页;
。四川通志。(1861年)卷116,第24页。方积的规章见。三省边防备览。卷13,第40-47
页。 
② 花沙纳编:。德壮果公年谱。(1857年)卷7,第38-40页。。梁山县志。(1867
年),卷6,第4-8页。。清实录。,嘉庆,卷23,第3-6页。 

在更高一层,清朝的将军明亮和德楞泰建议朝廷批准普遍推
行。坚壁清野。和。团练。。1797年10月,他们在一份联名奏章中
写道,当叛乱者继续在集镇和村庄获得食物、武器和人力时,正规
军仅有能力保卫筑有城墙的行政城市。在河谷地区,集镇和村庄
可以靠筑墙(堡)来保卫,而在山区,则靠。寨。来保卫。每个设防的
定居地及其民兵可由政府、地方绅士和耆老们共同管理。由于叛
乱者被隔在围墙外,人民和食物隔在围墙内,正规军就可以不费力
地击败饥饿而孤立的白莲教团伙。1798年,类似的建议来自将军
勒保,他注意到了实施中的方积的制度。但是朝廷还对正规的军
事解决抱有希望,担心这种激进的方案带来分裂的副作用,所以对
这类建议并不热心。② 

1797年在整个白莲教活动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以稍有不同的
方式实行了团练和坚壁清野,这一事实表明它们是边界地区行政


传统的已经确认的组成因素。但是这些官方方案也可以看成是使
地方名流已在着手进行的乡村防卫事业系统化并受到控制的一种
尝试。明亮和德楞泰曾列举证据说明,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的民
兵可以成为镇压叛乱的重要力量。梁友谷的所为是一个能说明问
题的例子,他是一个卸任的广西知县,致仕后回到故乡(湖北襄
阳)。梁友谷和他的儿子,一个本地童生,监督修建了一道环绕小
渡口程梢渡的土墙,把附近的老百姓集中到里面。武生员蔡运升
在前一年召募了一批雇佣兵(勇),这时成了程梢渡防卫民兵的核
心。梁、蔡的事业使这一地区免受白莲教的影响,朝廷授给这些地
方首领官阶作为报酬。①很清楚,地方绅士的威望、社会关系以及
才干是镇压叛乱所必需的。尽管经济问题日益增多,叛乱的影响
日益扩大,历来居于支配地位的名流却仍然牢固地盘踞在中国农
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清政府的官吏们努力营造他们的堡垒。 

① 花沙纳编:。德壮果公年谱。卷7,第21-22、39页。 
② 龚景瀚的文章后来被朝廷援引作为镇压叛乱的官方典范。。清实录。,咸丰,卷
33,第15页;卷34,第27页。龚景瀚的传记见。清史列传。(台北,1962年)卷74,第
25-30页,以及。清史。(台北,1961年),第5115页。龚景瀚有关镇压叛乱的文章见
。澹清斋全集。卷1,第1-31页。 

1797年以后,因对正规军有一种天生的厌恶而倾向于坚壁清
野和团练战略的文职官员扶植并发展了这种战略,直到它终于被
朝廷接受并成为清政府武库中的重要武器。它的最有影响的实践
者和推广者是福建人龚景瀚(1747-1802),他出身于与地方民兵
有历史渊缘的显宦家庭。②除了进行游击战在后勤和战术上的困
难外,龚景瀚相信,民众造反的性质也使正规部队无能为力。叛乱
者与地方村社的复杂联系给了他们一种不致单独与军队对抗的有
利条件。迁移居民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清军的威望低落到如此程
度,以致叛乱者临近时整个村镇都走空了,流离失所的一群群难民


很容易成为白莲教征召新成员的牺牲品。但只在城市筑防也不是
现实的解决办法。。州县之有乡村,如树之有枝叶,枝叶伤则本根
无所庇。。不仅城市本身,而且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和行政联系
也必须受到保护。① 
龚景瀚坚持村庄筑防要受官员的严密监督:省当局委派八品
或九品的官吏(佐杂)帮助知县们实行坚壁清野。在计划开始执行
的3个月内,当所有规章制订出来和所有新任官吏被派定时,筑墙
和移民工作就可以开始了。分散的人家必须移入筑防的村庄。筑
防和迁移的费用由官员负责,劳力则由人民提供。贮备的粮食也
运进围栅并贮藏于公共谷仓。如富户有大量粮食贮备,。难以输
运。,知县要提供现款收买,这显然是对付囤积者的一种办法。在
将人民移入堡垒之前,知县要办理严密的保甲登记,以便肃清白莲
教的基层组织。然后他从。缙绅耆宿。中挑选堡垒的领导人,并授
予他们名誉官阶。这些领导人接着挑选一些代理人,以。清查户
口,董视工程,经营钱粮,稽查出入,训练丁壮,修饰守备。。 
为了防止叛乱者渗入,在治安登记完成前不组成民兵。每个村
庄都有来自正规部队的骨干,帮助组织和训练体格强壮的男丁。民
兵保持严格的非职业性和防御性,不允许超过其半数的兵力离开要
塞去援助受到攻击的邻近村庄。尽管龚景瀚认为这种非职业性的
民兵是他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基石,但正规军仍起作用。他以为白莲
教团伙一旦被卡断了粮食和人员来源,他们就容易成为清军追捕的
牺牲品;但是有效的地方管理则是在战场上获胜的先决条件。 

① 。澹清斋全集。卷1,第9、13页。 

尽管龚景瀚把重点放在地方措施上,但他并没有设想过将军事
权力和主动权下放到地方首领手中。他以怀疑态度看待雇佣兵(乡
勇),部分地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处于官方控制的正常渠道之外。但


筑防村庄的民兵则处于官员的经常监督和审视之下。设防定居地
的首领(寨长和保长)本身实际上是被名誉官阶拴在正规文官等级
制度上的文职官员,兼有民事和军事的职务和责任。龚景瀚的制度
因此体现的不是权力的下放,而是体现了对文职官员的依赖超过了
对军事官员的依赖,还体现了地方防御与官僚政治责任制的网络的
联系。① 

① 。澹清斋全集。卷1,第8-9页。 
②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12,第33、37、41页;。清史。,第4503页。严如熤
的几种传记见。清史列传。卷75,第45页;。清史。,第4502页;严如熤:。乐园文钞。(序,
1844年)卷1,第1页;魏源:。古微堂外集。(1878年)卷4,第9页。严如熤的。三省边防
备览。是当时有关白莲教地区的主要的地理著作。有关傅鼐的反苗族政策,见。皇朝经
世文编。(1886年)卷88,第2-3页;。苗疆屯防实录。(油印本,扬州,1961年)卷1,第
18-19页;马少侨:。清代苗民起义。(武汉,1956年),第44-51页。傅鼐的某些军事
方法后来对曾国藩有影响:。曾文正公全集。(1876年),(奏稿)卷1,第56页。 

另一个杰出的地方管理能手是湖南人严如熤(1759-1826),
他与当时出现于长沙书院的初期的。经世致用。学派有密切联系。
严如熤的成功始于在湖南西部多山的边界地区同叛乱的苗族人的
作战。这个地区的官员(尤其是知县傅鼐,1758-1811)推行的政
策主要依赖军事农业移民(屯田),将当地汉族农民集结为常备民
兵,以便把苗人封锁在他们的山寨内。在已。受抚。的苗族地区也
建立移民区,以防止未来的骚乱。严如熤在苗疆的经验直接影响
到他的反白莲教战略,这一战略以镇压必须。兵粮并重。的前提为
基础。严如熤建议,将无地农民和归顺的叛乱者收编进军事农业
移民区,那里的有保障的生活和军事纪律将能够。化盗为民。。但
他发现,这种移民区很难在白莲教活动地区建立,在实践中他的办
法与。坚壁清野。十分类似。设防村庄在民事当局监督下,既是互
相负责的又是地方防御的单位。② 


严如熤与龚景瀚一样,强调治安工作和有效的民政甚于常规
的军事征战。他的对策包括,一方面把大的行政区剖分为较小的
行政区,并复兴已经衰落的地方治安部队,如民壮,以加强叛乱地
区的民事机构;另一方面振兴地方民兵和保甲,使民事当局可以向
居民本身逐渐灌输一定限度的军事纪律。这是严如熤避免外来军
队的打扰给农村社会造成破坏的一种办法。这里,严如熤受益于
军事农业移民的思想是很明显的。他认为,一个军事官员只能统
率他所指挥的三两千人。但如果地方官员赢得人民的信任,那么,
。所辖数万数十万百姓。就将。如父子之兵。①。 

① 。皇朝经世文编。(1886年)卷82,第17页。 
② 严如熤:。沿海团练说。,载。皇朝经世文编。(1886年)卷83,第31-33页。那
彦成:。那文毅公奏议。(1834年)卷11,第41页。参阅那彦成的传记,载恒慕义编:。清
代名人传记。(华盛顿,1943年),第584-587页。他的。奏议。(卷11,第40-48页)包
括他在两广的团练政策的文件。他在两广的调动可以看作是一条将团练术语和行政
方法从白莲教地区带到中国南方的输送线。 

严如熤控制边界地区的经验也能有效地应用于沿海——一种
特殊的边境地区。1804年,那彦成(1764-1833)由征剿白莲教的
战场调任两广总督,严如煜作为他的顾问,将注意力转向对沿海海
盗的控制。对付海盗,如同对付白莲教叛乱者,需要外部防御,也
同样需要内部控制,因为他们也依靠与老百姓的联系。团练在沿
海地区也相应地被设计成保甲的一种武装变体。百姓同样地被保
甲登记划分为十进制单位,这种单位成了征募民兵的基础。保甲
官员被安臵在民兵低级机构的指挥岗位上,作为较高层次上的绅
士领导的补充。在严如熤的规定中,团练不仅指民兵,更指为武装
村社作准备的整个过程。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