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超级媒介的新媒体可能性分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机的这种亲密身份无疑在它和PDA的竞争中有占尽优势。一般来说,在这种“成为我们身体一部分”的东西上发展出更强大的功能更容易让人接受,而PDA手机化的意义是,把一个“异己之物”――PDA大于手掌的造型简直就是“难以把握”的最直接演绎――变得与自己更亲密,当然难度更大。如果让我们装上一支机械手,我们不如改进我们自己的手,让它们能做机械做的事。
手机和电脑又来到了第二次较量
毫无疑问,笔记本电脑有更大的屏幕,更激动人心的图像,但是手机却更轻便。需要厘清的一点是,站在媒体的角度看,信息传播是第一位的,手提电脑相对于手机的优势并不体现在信息接收上,而是影音娱乐功能和软件处理上,所以很多人在比较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偏向前者的判断,而不是首先考虑在哪个层面来比较。其实,笔记本确实有很多手机不能企及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不是在媒体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划清这个界线。
当接收信息成问题的时候,“得到信息”比“优质信号”重要得多。接受信息成问题的时候并不少见,当你走在路上,当你在厨房做一道菜……这时候笔记本精美的显像能为你做点什么吗?移动起来的互联网能填补人类更多的接受信息盲点,而3G能填补所有的盲点。
就亲密性来说,笔记本电脑真的让互联网呆在我们身边了吗?索尼公司的产品体现了东方人对精致的追求和岛国人的对小的偏好,他们能把笔记本电脑作得精巧玲珑,但是它依然是不可“掌握”的,它和人体永远有距离感。而且手提电脑经常被SHUT DOWN,被关掉,而能上网的手机是24小时在线的。手机也会被关掉,但是这个周期更适合人的周期,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不想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关掉手机,就像我们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不想看的时候闭上眼睛。我们不必要在走路的时候关掉手机,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必把眼睛闭上。
从“超级终端”角度看
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更能看到3G手机被选择的可能性。正如上文所说,3G是一个更全面的“超级媒介”,这只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来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3G同时是一个“超级终端”。
3C,即计算机(puter)、通讯(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的融合问题,在2001年就提出来了,在3c的产业融合中,“数字家庭”的3c融合无疑是重中之重。目前,“数字家庭”的3c融合分为三个部分,以桌面电脑为中心的“电脑互连区域”、由家庭视听娱乐设备组成的“家用电器广播区域”和以笔记本电脑为中心的“移动设备区域”。其中移动设备区域则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等便携类产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各个区域内部不同的电子设备处于高度协作关系,但各个区域间,尤其是家用电器与其他两个区域之间几乎不产生任何应用关联。
中国联想提出了“关联应用”在个人信息终端层面的关联应用战略:要实现家电、通信、计算等多种个人信息终端通过一定的协议标准实现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这不单是技术人员的异想,它为我们勾画了激动人心的未来生活图景,这更符合我们以前对“21世纪梦幻生活”的想象。
而这时候选择什么终端显得异常重要。谁被选择,谁就是强势终端,就更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性能。
上面提到“移动设备区域则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等便携类产品”,但是联想在2004年10月的200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关联应用”时,选择了手机ET280。其实联想早就选择了手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遗余力地进军手机行业。而手机进入3G时代后,这一“超级终端” 对“关联应用”的推动更大。
“只要再加上一点点想象力,我们不难在脑海里描绘出用ET180构建起来的美丽新世界:清晨驱车上班,ET180会告诉你最佳的行车路线,以及用语音播放出你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下班回家路上,用ET180监控家中情况,并提前打开空调等电器;出差在外,用ET180随时随地和公司保持文件往来,并实时查阅各种资料;外出购物,只需通过 ET180就可完成银行转账付款;在外旅游休闲,随时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络,与网友在虚拟世界中决战……未来只需要这样一部手机,生活、工作、娱乐,一切便可“尽在掌握”。这不过是联想所倡导的“关联应用”——我们未来生活的模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16'
“新浪科技”的这段畅想其实已经部分实现,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对未来的数字家庭和数字敞开联想的时候,我们开始从比尔 盖茨式的基于电脑、互联网,转变为基于手机。其实我们已经把手机当成强势终端了。
当我们用手机打开微波炉烘烤一只美妙的烘培鸡的时候,我们更乐意用手机来看新闻、听音乐,看电视,虽然这些在笔记本电脑上、甚至在一台捆绑在身上的台式电脑上也可以实现。
以上喋喋不休的文字试图论证的是,3G是有竞争力被选择的。
程中,争取内容提供就是他们行动的一项重要举动。在全球力推3G最卖力的当属香港和黄,他们在香港推出的3G服务包括19个娱乐频道,提供体育、音乐、视频讯息、电子邮件以及股票和外汇信息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路透社及多家主要音乐公司包括环球唱片、华纳唱片等成为和黄的供应商,解决了长期的内容提供问题。'17'
坦率地说,现金3G的推进并不顺利,内容提供商的观望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运营商对从一开始对内容提供的自觉重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3G运行起来后,内容提供并不成问题,一个成组织、成规模的“传者”群体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潜质
3G媒介作为一种媒体有没有担任大众传媒的素质?我们在上面已经对3G媒介的特性进行了论述。如果还存在疑虑的话,互联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可以说,如果互联网能成为媒体,3G也能,因为3G在技术上能复制互联网。
新媒体新在哪里
剩下的问题是,3G即将成为的媒体是新媒体吗?
这并不是一个小疑虑。好吧,手机能看新闻,能看电视,能复制互联网,但是为什么说3G是新媒体,不是电子版的报纸,移动版的电视,甚至干脆就是互联网本身?
“新媒体”身份受到质疑,互联网也受到过如此待遇,其实每种新技术的产生总免不了受到怀疑并不奇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作出两个回答,第一,3G对传统媒体和技术的依赖能不能说否认它的新媒体可能性?第二个,3G作为一种媒体,新在哪?
第一个问题 依赖和创新
这小玩意儿真的能成为媒体吗?
即使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展望3G的未来,也会发现,3G更像一个恶意的“坐享其成者”,他从报纸“盗取”文字报道,从电视盗取影像,当人们炫耀 3G的时候,甚至直接就说:“看,它能上网呢。”
3G的“狡猾”同时也引来了3G是否是一种独立媒体的争议。
在这方面,保罗•••莱文森有他自己的争辩。
他回顾说,19世纪电话出现的时候,是依靠电报的线路的,但是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话完全摆脱了电报,而且疯狂地压缩了电报的业务空间,电报反而变成了电话的一种补充。同样100年后,互联网出现的时候,电脑还要依赖电话线,靠一种中国人叫做“猫”的调制调解器来上网,很多早期的网虫就是通过“猫”上BBS,然后炮制文章来诅咒这种“动物”带来的如蜗牛一样的网速的。然而今天,宽带互联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线路,而且QQ这类的即时通讯软件也让远距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方式,新浪UC的“高保真宽带语音”广告词更加直接“通话如此清晰,我们还要电话吗”,技术新贵显得如此咄咄逼人。而手机现在对于互联网呢?我们注意到,在移动上网技术尚未成熟的现在,人们反而更经常地用手机GPRS来上网,电脑成为手机的配件了吗?
莱文森的结论是:“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能成为更好地互联网”。也许莱文森预言的手机“消化”掉互联网未必会出现,但是但是他的论证逻辑不无道理,因为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暂时依赖而否定新技术的独立性,有可能是一种短视。
互联网的经验 其实在“出身”这个问题上,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并不比手机来的光彩。互联网出现之初,其新闻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转载的,直到今天,在中国这种免费的复制还是“丧心病狂”地继续着,但是很快像YAHOO、AOL这样能独立提供新闻内容的网站出现了,而且这种YAHOO的新闻竞争力并不见得小。
即使是并不光彩的“复制新闻”,现在看来,也并不影响互联网的新媒体气质。美国的DRUDGEREPORTS就是靠转载的半个人网站,他们依靠报道克林顿新丑闻案一举闻名,至今都保持极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网站,充满了互联网的独特魅力。“新浪新闻”虽然渐渐加强了采访能力,但是依旧是“复制新闻”的典型,但是当初嘲笑这种“复制粘贴型”新闻制作方式的人现在可能要重新审视“新浪新闻”,当成规模的新闻信息聚集到新浪新闻上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不但是简单的数量相加,由此产生的“新浪评论”让人侧目,同时它更让人看到了“内容为王”背后的“渠道为王”。这无疑是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之风。
在3G媒体能不能产生新闻生产商?即使在新闻管制严格的国家,依靠“复制新闻”,3G也能引发更多的想象,这一“拇指媒体”会不会引发人们更高的评论热情?“复制新闻”引入语音元素后,会不会有一种“化学性”的变化?“移动媒体”会不会新造出“新闻印证”、“新闻追踪”的新方式?这些或许都是 3G新方式。
3G媒体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花上好几天来做这种不花成本的想象,然后伸出手接一张业务宣传单,发觉你的设想已经被某一家公司实现了。
第二个问题 新特质
我们必须靠想象力来完成最后一个问题的论证。当然,前面的论述会给我们以佐证,而避免成为胡言乱语。这部分的论证重要性在于,我们看看,3G新媒体将如何体现出其“新”来。由于是一种列举性的,我们并不企图穷尽3G媒体的可能性,只是提供“以此为例”式的论述。
永远在线:传播无时差 媒体的更新周期似乎是越来越短,日报让人们只能在24小时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报纸的一天内多次出版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但是永远比不上广播和电视的更新速度,在繁华的香港,快速的新闻更新让电台记者成为最繁忙的工种之一。互联网的速度也很快,很多人习惯于首先从互联网上得知重大新闻。
新闻更新越快,传播时差越小。传播时差除了受到媒体更新周期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特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体现在对接受者的影响上。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媒体跟我们的距离感,常常处于“离线”状态。视觉媒体在移动的时候受者被强迫“下线”,正如上文所言,视听综合的电视较差的移动性还是让人易于“离线”,至于互联网,即使是移动电脑的出现,还是会有离线的出现。
手机上网从2。5G的GPRS技术开始就开始为他们的“永远在线”而自豪。其实永远在线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你把电脑一直开着,网线一直连上,然后不断交网费就实现了,这种自豪其实更是一种对手机的自豪,互联网的“挂在网上”其实更多的是设备挂在网上,而当你的手机作为随身之物连上网络之后,更大意义上地实现了人的在线。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接受信息的机会也可以是全天候的。
加上3G的综合性和移动性,让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能适应在各种环境下的信息接受,受限于媒体特性的下线能减到最小。
在媒体内容采集能力越来越高,更新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信息接受方面的极大便利,也将刺激传者将新闻的播报做得更及时,我们正在向一个无时差传播的时代迈进。
个人媒体更具条件 在军事新闻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满足现今军事信息的军事发烧友有组织有分工地操着笔记本电脑去军舰下水的河段组织报道,冒着被国安局发现的危险的这种自发性行动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个人媒体的需求冲动。
事实上,在柯达相机时代,相机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号采集与信号传播于一身的媒介。互联网推动了个人表达的热情,并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早期的个人网页浪潮鼓动人们将自己推向公众,后来出现的博客除了让这种个人展示的技术门槛边的更低,更衍生出了一个个人媒体的高潮。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媒体直播战争的新水准,但是就在世界各国许多媒体巨鳄的注目下,一个“媒体”却几乎是以最小的成本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那就是来自伊拉克的战争博客。之后,博客媒体出现在不少重要场合。
3G同样是一种能传播同时能采集信息的媒体。“非典”时期的手机短信谣言还让人后怕不已,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由个人发布的信息在手机网络的平台上产生的影响力是以往难以达到的。在手机3G化后,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手段能给那些“在场”的人能以更丰富全面的方式去向大众发布其信息。这种情况下,个人媒体的发展会更加快。
诚然,个人媒体的可信度比不上媒体“正规军”,但是它丰富了媒体的内涵,也丰富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