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8)真理的足迹 >

第3部分

(08)真理的足迹-第3部分

小说: (08)真理的足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零星的记载。但因为传统礼教把人体解剖视为大逆不道,《孝经》一开头便
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连一根毛发都不许
动,当然更不允许进行人体解剖了。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我国解剖
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富有创新精神的王清任,勇敢地冲破了当时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同传
统势力作斗争。他认为在祖国医学上自古以来虽然有许多光辉成就,但根本
就不存在什么完美无缺、至高无上的“圣经”。他指出古医书对脏腑的记载,
存在很多矛盾,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例如,古人论肾,说肾有两个,
中间动气地方是命门,但又说左肾是肾,右肾是命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左右肾本来就是相同的东西,在这里却两立其名,这究竟有什么根据呢?诸
如此类的问题很多。王清任认为,所以存在这些矛盾和错误,就是由于缺少
解剖实践的缘故。他反对不做实际调查研究,不明人体内脏的真实情况,就
随便著书立说。他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痴人说梦。”在这种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指导下,为了认清人体的内脏,王清任渴望能进行人体解剖的观察。
在当时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的形势下,想搞到一具人的尸体在室内进行解剖研
究是极为困难的。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总想找到实际考察人体内脏的机会,
立志把做为医学基础的解剖学推向前进。1797年,王清任正在河北滦县稻田
镇行医。那里正流行着小儿传染病,死亡率很高,穷苦人家多用草席裹着小
孩尸体,很浅地埋于义家内。尸体多半被野狗刨了出来,因此在义冢上露于
土外边的破腹露脏的尸体很多。一直渴望能亲自观察人体内脏的王清任,借
此机会,便下定决心冒着风险到义冢去解剖观察尸体。尸体大都被狗抓得残
缺不全,要想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尸体很不容易。为了尽可能观察的全面,他
将残缺不全的尸体对照着观察。这样,他不辞辛苦地坚持观察了十天,终于
看全了30多个尸体的内脏。此后,他又在奉天(今沈阳)和北京三次去刑场
观察尸体。为了对照了解人体的构造,他还考察了许多家畜的内脏。
     王清任的解剖实践是我国解部学史上第一次大胆的创新,这种实践本身
就是对孔孟之道的有力冲击。通过解剖实践,他纠正了古人对人体构造的许
多错误认识。根据解剖观察及行医经验,他写成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解剖学
专著——《医林改错》,对我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清任在他的《医林改错》中,强调了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对传统的谬论——谈道德,言理性,大讲灵机在心——严加驳斥。指出他们
 “其言仿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
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千百年后岂无知者!”一针
见血地揭穿了传统势力的虚伪欺骗。他还无情地嘲笑那些不顾实际情况的无
知妄论,批判了传统势力在医学中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比如他指出那种
认为胎儿在母腹,几月由肝经养,几月由胆经养之类的传统看法,完全是主
观臆测,“实在无情无理”。他说:“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事了,
何必图取虚名,故作欺人之论?”他还正确地指明了区分胸腔和腹腔的分界
物——横隔膜,在横隔膜之上只有心和肺两器官,其余的内脏器官都在横膈
膜之下;他指出肺有五叶而不是“六叶二孔”,肺中也没有二十四孔,纠正
了古人认为气管是直接插入心脏的错误;指出“阑门”不是分清浊,分粪尿
之处。同时他还详细地记述了颈动脉、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肾动脉,
并发现了幽门括约肌、总输胆管等。根据对人体解剖观察,他还绘制了25
种脏腑图,连同古人画错的内脏图一起收入 《医林改错》中,以作比较,改
正传统的错误认识。
     王清任做解剖观察是为医疗服务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他认为医生治
病,应当先了解人体内脏。他形象地说:医生治病,不了解人体内脏,就好
比瞎子走路。他试图将医学理论建立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科学
的,方向是正确的。现代医学的发展,首先就是来自解剖学的革新。没有现
代解剖学就没有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等等,而没有这些,也就没有现代医学。
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根据人体解剖理解的气血理论,列举了20种气虚
病和50种血瘀症,还自创方剂31个,修改古人妇产方两个,立方的主导思
想是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据后人经验,其中不少方剂,对某些病,确有很
好的疗效。
     王清任这种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使一些庸医们惊恐不安。他们对王清
任进行了恶毒的攻击,骂他“不仁”,是“狂徒”、“邪人”。说他是教人
在尸骨堆里和杀人场上学医道,诬蔑《医林改错》是“无知妄作”。然而真
理是骂不倒的,进步的医学家是拥护王清任的创新精神的,他们把《医林改
错》比作“清夜鸣钟,唤醒了沉睡的医界。”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
     岩溶地貌又名石灰岩地貌,在国外叫“喀斯特”。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
很广,类型很多,尤以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 (区)为最。这个
地区深厚的石灰岩层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不断溶蚀,年长日久在岩体的外
表和内部,就分别形成孤峰、峰林 (石林)、天生桥、落水洞、溶沟溶洞、
暗河暗湖、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各种奇特的自然景物。例如云南的石林,
千峰竞秀,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厂西的奇峰异洞,千姿万态,素有一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誉。岩溶地貌不仅可以交织成各种美
丽的风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利
用和改造岩溶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必须对岩溶地貌的成因、分布和发育
规律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以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明代末叶杰出的地理学家和
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世界上岩溶地貌考察的先驱。
     徐霞客 (1586~1641)是江苏江阴人,自幼立志遍游五岳,博览祖国壮
丽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他从22岁起到56岁逝世时为止的34年中(1607~
1640年),持续旅行考察16次;不避寒暑,不畏艰险,不信鬼神,百折不
回地游历考察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16个省(区),并把考察到的
有关地理、地质、水文、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实地情况和见解,以日记体裁
写成一部《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最早的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
之一,它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各地的自然景色、山川源流和风土文物,
并试图探索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游记还记述了在考察旅行中和各种
困难作斗争的情况。他最后一次“万里遐征”,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考察
 (1636~1640年),所记资料占全部游记的十分之八,是游记中的精华部分。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的文化典籍,而
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所作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爱士倍尔的工作 (1774
年)要早 130多年,他对岩溶地貌的分类也比欧洲人瑙曼的研究(1858年)
要早220多年。他对我国西南各省岩溶地貌作出了详细的记述和独到的分
析。
     比如说,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缝隙逐渐流入进行溶蚀,造成
地下裂隙和空洞。后来地面崩塌成圆洼地,积水就成池塘。圆洼地按大小不
同和底部有无池塘,分成各种类型,徐霞客游经贵州普安,记述过这些现象:
 “从岭头升陟,其上多中洼之岩,大者盘壑为田,小者堕穴为阱。”(黔游
日记,崇帧上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在云南嵩明的梁王山考察时,他写道:“冈
头多中陷之坎洼地,枯者成眢,潴者成天池。”(滇游日记,崇祯十一年九
月二十九日)
    岩溶地区,地下水侵蚀溶解,造成发达的洞穴系统和地下水道,徐霞客
对此作了许多考察,他说阳朔有“飞流下捣,不见下流所溢……盖地穴潜通
也”。他还指出北盘江“水多悬流穿穴,故鲜核其源流也”。(粤西游记,
崇祯十年七月十九日)对石灰宕溶洞,他考察过100多个,对每个洞的调查
都很仔细,从倒悬洞顶的钟乳石到耸列洞底的石笋,都有生动描绘,有时还
采取岩石标本作进一步研究,对考察过的岩洞大都记有方向和高深宽窄的数
字。例如 1637年他对桂林七星岩溶洞的考察,就为研究石灰岩溶洞提供了
一个先例,他先后两次深入这个巨大而复杂的溶洞,在既无助手,又无仪器
的情况下,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目测步量,对这个地下“迷宫”中的15
个溶洞的分布、规模、结构和特征作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1953年中国科学
院地理研究所对七星岩溶洞进行勘察和测量制图之后,证实了徐霞客当时观
察和记述的正确性。可见《徐霞客游记》中许多考察记录和重要发现,直到
目前仍可供我们研究岩溶地貌时作对比参考,也为我们在岩溶地区进行农
林、水利、工业建设和开发交通、矿业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
     徐霞客对于溶洞溶解的石灰石,形成钟乳石或石笋,都有生动的描绘,
对于岩洞、钟乳石和石笋的成因,已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流水作
用形成的,钟乳石是由石灰岩中的水滴下后水分蒸发、石灰质凝聚而成的。
他在记述云南保山的水帘洞时写道:“崖间有悬于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
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滇游日记,崇损十二年七月八日)
这里说的“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即指明了钟乳石的成因。在当时尚无化
学分析的条件下,他已观察到钟乳石是由于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钙质附着
洞顶,逐渐凝结聚集而成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解释了落水洞的成因及其与
伏流、水系的关系后,正确的指出了地下河道的顶棚陷落,可在地面形成圆
洼地、峡谷或天生桥。
     经过水的长期溶蚀,由于裂隙、落水洞、洼地等的发展扩大,溶洞、地
下河道等的崩塌,使地面变得高低不平,最后被分割成无数并立的峻峭山峰,
称为峰林(石林),这是岩溶地貌最显著的特征。他从桂林舟行到阳朔途中,
对看到的峰林地貌,曾这样描述:桂林附近的峰林“诸峰分峙叠出,离立献
奇……倒插水中,直如青莲出水,各欲独上”。“南三十里,则龙头山复铮
铮骨立,而阳朔四周,又攒出碧莲玉笋世界矣。” (粤西游记,崇祯十年五
月二十二日)
     徐霞客在经历了桂、黔二省的岩溶地区绕行云南东部再折至滇、黔、桂
交界的罗平时,他在总览西南各地岩溶地貌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峰林地貌
的分布,作出了对比分析,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峻峰离立,分行竞颖,
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今湖南道县),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滇游日记,崇祯十一
年八月十八日)对云南罗平的峰林,这样写道:“罗庄山在城(指罗平)东
南六十里,其山参差森列,下多卓锥拔笋之岫,粤西石山之发轫也。”(滇
游日记,崇祯十一年八月十八日)由此可见徐霞客在描述岩溶地貌的基础上,
还试图深入研究岩溶地貌的分布发育规律。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记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考察岩溶地貌的科学文
献,早在300多年前他对岩溶地貌成因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基本相符。
毛泽东曾提到徐霞客徒步遍游西南并发现长江上游的故事,对徐霞客及其《徐
霞客游记》给予高度的评价。徐霞客不愧为一个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进军
的先驱者之一,他为我们开发岩溶地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徐霞客的一生几乎全部从事于地理考察的野外旅行,是同自然界各种艰
难险阻战斗的一生。
     徐霞客生活的明朝末叶,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腐朽的阶段,
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封
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残局,疯狂镇压人民;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
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徐霞客的故乡江浙一带更是当时资本主义萌牙较早的
地区,随着生产、贸易和交通的发展,要求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进行详
细的了解,探索自然规律,徐霞客的地理考察正是符合了这个时期的要求。
他对功名淡薄,断然不求仕宦,不慕权贵,走上了自学勤功,博览群书,探
索自然的科学道路。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古今史书和地理书籍,而且特爱旅游、
地志、山海方面的书籍。他反对死读经书。因为,在徐霞客之前,有关地理
书籍的传统写法,记载的大多是疆域沿革、建置风俗等,而对山川岭流介绍
很少,至于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涉及更少,且在传统经典中记载的地理事实,
有许多谬论流传,以误传误,徐霞客曾严厉批判这些作者们是“彼不辨端末
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他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欲问
奇于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几十年如一日,几乎年年外出,获得了许
多超过前人的新见解。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与过去的地理著作大不一样,
完全是根据野外考察的资料,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目而写成的。
     徐霞客坚持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批判认为岩溶地貌是“天开神凿”的
谬论,指出自然界充满着矛盾,有旺盛的活力,山的形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