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8)真理的足迹 >

第4部分

(08)真理的足迹-第4部分

小说: (08)真理的足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霞客坚持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批判认为岩溶地貌是“天开神凿”的
谬论,指出自然界充满着矛盾,有旺盛的活力,山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变化和发展,流水也会劈开山岭,侵蚀岩石而造
成多种多样的地貌。他在考察中常遇到一些罕见的独特的自然现象 (例如对
云南腾冲的火山和地热蒸汽的考察),他从不信鬼神,不畏天命,而是仔细
观察,如实记载,以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界,从而作出了科学记述。有一
次在湖南茶陵考察麻叶洞时,有人对他说,此洞有“神龙奇鬼”,非有降鬼
伏神法术的人不敢进入,徐霞客听后,一笑置之,仍然带着火炬人洞仔细考
察。一部《徐霞客游记》同时就是同神学迷信和唯心主义作斗争的科学记录。
     徐霞客在地理考察旅行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很突出。在
长期的野外考察中,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旅
泊岩栖,游行无碍”。他经历的波折,遭遇的危险,不胜枚举。他为了探索
自然规律,凡登山总是尽力登上最高峰;凡探洞总是到达最深处,凡研究河
流总是尽力追溯河源。在探索广西融县的龙洞时,落入深潭几乎淹死。在考
察融县真仙岩暗洞时,曾跨过不见首尾的巨蛇,冒着极大的艰险。在辛苦跋
涉一天之后,即使晚上露宿于破壁枯树下,牛栏猪圈旁,为了把当时的考察
及时记下来,也要点燃油灯或枯草来写日记。徐霞客这种不避寒暑、不畏艰
险、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顽强精神,显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献身科学的大
无畏气魄,使他在科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马秀思所说:“在科学上
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
的顶点。”
正邪的争斗
                       拉普拉斯和 《宇宙系统论》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当时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基础
上,集前人力学知识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本体系,把力学这一门古
老的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在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领域中,不断获得可喜的成功。到了19世纪初,牛顿力学已经发
展成为一门理论严密,体系完整的学科。
     由于牛顿力学的光辉成就和日臻完善,使得一些科学家踌躇满志,傲然
自得起来。他们认为,牛顿力学是阐明宇宙一切奥秘的“完美无缺”的理论,
没有什么自然现象是牛顿力学所不能解释的,一旦人们掌握了牛顿力学,科
学的真理就被穷尽了。不少人觉得,科学理论的大厦业已建成,日后的科学
除了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修修补补之外,似乎已经无事可做。科学家的任务至
多也只有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在持有这种想
法的人群中,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拉普拉斯就是典型的一个。
     拉普拉斯出身于法国诺曼底半岛的一个农民的家庭,由于家境清寒,靠
亲朋的资助才得以求学。18岁时,拉普拉斯来到巴黎谋生,把一篇关于力学
原理的论文呈递给当时的大科学家达朗贝尔审阅,受到了达朗贝尔的器重。
经达朗贝尔的推荐,拉普拉斯进了巴黎军事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在他教过
的学生里面就有拿破仑·波拿巴。
     拉普拉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著名的康德—拉普
拉斯星云说,由于拉普拉斯的《宇宙系统论》一书的发表,才发生广泛的影
响,而且他对宗教的态度比牛顿、康德更为激进。
     在天体演化学说中,拉普拉斯抛弃了牛顿把宇宙间天体运行的动因归之
于“第一推动力”的观点,大胆取消了“上帝”的作用。在拉普拉斯的主要
著作《天体力学》发表之后,有人告诉拿破仑说,在这本著作中拉普拉斯没
有提到“上帝”的名字。有一次,拿破仑对拉普拉斯说:“有人告诉我,你
写了这部讨论宇宙体系的大著作,但从不提到它的创造者。”拉普拉斯挺直
了身子,率直地回答道:“陛下,我用不着那样的假设。”
     不仅如此,在天体运动的过程中,拉普拉斯也不许“上帝”来干涉,牛
顿虽然很早就解决了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问题,但是在回答天体运动过
程中,是否会出现由于某些扰动而造成整个太阳系的“事故”问题时,牛顿
却再一次引进“上帝”的概念。牛顿的答案是,在太阳系的运动恢复正常而
免遭不幸。拉普拉斯却截然相反,他认为根本用不着“上帝”来帮助,拉普
拉斯根据准确的计算指出,太阳系的运行是绝对准确有序的,不可能出现任
何危机。这个论断否定了“上帝”对太阳系进一步干涉的权利,这在当时是
有进步意义的。比起牛顿、康德来,拉普拉斯是更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
愧为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的一位战斗的无神论者。
     然而,拉普拉斯却对古典力学过于迷信了。他把牛顿关于机械运动的理
论,推广到一切现象里去,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一个机械的图像之内,企图把
一切运动都变成机械运动,完全抹杀高级运动与低级运动、复杂运动与简单
运动之间的差别。拉普拉斯进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由太阳系中的行星
到人的身体内的原子,都准确地遵从着相同的力学规律,因此,任何物理现
象都必须由牛顿力学作出最终的注释。
     1812年,拉普拉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神圣计算者”的观点。拉普拉斯
认为,如果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和自然界各个组成
部分的详细状态,被一个智慧渊博的“神圣计算者”全部掌握,那末,他就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宇宙中最大的物体的运动和最微小的原子的运动,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智慧者确切知道的,它对于未来的东西如同对
于过去的东西一样了如指掌。”因而,“神圣计算者”能够预见整个宇宙在
无论多少世代以后的一切事情。
     在拉普拉斯看来,古典力学已经成为“终极理论”,有了它就能穷尽一
切真理。拉普拉斯说:“可以想象,关于自然的知识达到这样一个水平:整
个世界的过程都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中表现出来,从一个联立微分方
程式的巨大系统中,宇宙中每一个原子的运动的位置、方向和速度都可以在
任何瞬间中计算出来。”既然未来的一切皆可预先卜知。那么,科学理论自
然就没有发展的必要了。
     然而,科学巨人的脚步并没有满足“神圣计算者”的奢望而停顿下来。
探幽索微,永无尽止,继研究低速、宏观世界之后,人类又向高速,微观世
界进军。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逐步过渡到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为代表的新物理学。科学的实践证明,牛顿力学并不是科学上的“终极理论”,
而只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一点上,牛顿对自己的估
价倒是值得赞扬的,1727年2月,牛顿得了胆结石,自认为不行了,他说:
 “我不知世人对我怎么看法,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滨玩耍的一个小
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
发现。”
                                 分割原子
     在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颇有教训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仰视日月星辰,奇峰峭壁;俯察长河大川、沙石草木,有
时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品类繁多的宇宙万物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怎样
构成的?
     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事物,给人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发人深思的现象。譬
如一堆沙粒,从远处看去似乎它们都是连续的整体,而实际上却是由无数颗
小沙粒组成的;天上的银河,一眼望去好像是一条白色的辉带,然而,它却
是由数量庞大的星体聚集而成的……,这些现象很容易使人们想到:一切大
的东西都是小小的颗粒构成的。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类似“原子”的说
法。当时他和庄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庄子说,要是有一根一尺长的木棍,
我今天把它折成两段,明天再把那半段再折成两段,后天又把那半段的半段
再折成两段……这样一直折下去,即使折了30万年也没个完,可以永无尽止
地折下去。墨子不同意庄子的看法,墨子说,不可能无限制地折下去,折到
后来一定会遇到“尽头”(墨子称之为“端”),在那时,就不能再折下去
了,“端”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颗粒。
     比墨子稍后一些,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名叫德谟克利特。他和墨
子一样,认为对于物体是不可能无限分割的,分到最后,一定会遇到一种不
可再分的最小单位,这种最小单位,他名之曰:“不可分者”。这些论点先
后被我国翻译成“莫破尘”和“原子”。所以,不论是墨子的“端”,还是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都包含着“不可再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的继承
者,古罗马的卢克来修,在一本题为《物活论》的书中,又一次表达了德谟
克利特的原子观点。以德谟克利特为首的古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客观存
在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是永恒地运动着的。
     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原子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只
是一种猜测,但是由于它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世界的,因而受到了唯心
主义和宗教势力的竭力反对。
     然而,古老的原子学说并没有被唯物主义的黑风恶浪所吞没,却一直流
传下来。
     17世纪中叶,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使原子学说又获新生,重
新活跃起来。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用原子论解释了定比定律,提出了
倍比定律,并测出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从此,原子学说就从一种古老的猜
测,变成为科学的理论,结束了化学史上愚昧的炼金时代。
     原子学说阐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同
一种原子的重量、大小都是一样的;一切原子都处在不停地运动中。原子学
说的创立和发展,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无疑起了促进的作用。人们利用这个学
说解释了不少过去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到了19世纪,原子学
说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科学实验只证明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并没有证明原子是“不
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当时许多科学家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把原子“不可
再分”的观点奉为“金科玉律”,因而原子是构成整个世界的“最小砖石”
就成了当时不容置疑的信条。
     由于原子学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不少的科学家沉醉于完美而和谐
的气氛之中,认为既然原子是构成整个世界的“最小砖石”,那末,一当人
们认识了原子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真理就被穷尽了。“终极理论”就形成
了,科学家除了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修修补补之外,似乎已经无可作为了。正
如普朗克的老师菲力浦·若里所说:“其实,科学已到达了它的顶峰,研究
它没有多大意义。大厦已建造好了,如果其中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是可以
用一些枯燥无味的修饰工作来消除的。”若里的话并非一己之见,当时多数
科学家都作如是观。
     然而,正当这些科学家举杯庆贺“终极理论”大厦的落成,举手欢呼科
学到达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时候,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打破了“终极理论”
的迷梦,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不可见的新型射线,因为当时他
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射线,所以称之为X射线。X射线具有很大的穿透能力,
能透过木材和肉体等物质;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又发现了一种新的
射线,它是从铀的化合物中放射出来的一种射线,人们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镭具有
强烈的放射性,它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几百万倍,镭所放射出来的三种性质
不同的射线,经过研究发现:α射线是另一种元素——氦的原子核;β射线
是一科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而γ射线却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这些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把一向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由原子打碎了,
剥开了原子的“表皮”,雄辩地证实了:原子的内部还有复杂的结构,它根
本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砖石”。这就有力地否定了把原子学说视为“终
极理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按理说,对于科学上的新发现,应该伸出双臂来欢迎。但是,被形而上
学的“终极理论”思想僵化了头脑的人,无法理解科学土壤中萌发出的新生
幼芽,相反,却把它们视之为“不可理解”的“怪物”。
     起初,他们试图对一系列的科学发现进行各种解释。然而,他们所用的
武器却几乎都是从旧的原子学说的武库中寻找出来的,想把新的科学发现束
缚在旧学说的框框中,这当然是徒劳的。于是,他们苦恼、 徨、徘徊、甚
至对科学丧失信心。著名的物理学家洛伦兹哀叹道;“在今天,许多人提出
了与昨天他们说过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代,真理已经没有标准
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五年前死
去。”著名的科学家玻耳兹曼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完全是形而上学的
 “终极理论”所酿成的悲剧。
     就在这时,唯心主义乘虚而入,利用一些科学家的混乱思想,出来兜售
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一系列的科学发现歪曲为“物质消失了”,“物
理学毁灭了”,并把物理学的发展歪曲为“现代物理学危机”。
     正当这时,列宁高瞻远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