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世界。
的确,当一个人运用电脑写作、编程、加密或解密时,当他在网上自由自在地漫游时,那感觉就像一个全身披挂、骑着瘦马、独往独来的西部牛仔。他们的生活就是自由驰骋、任意游戏或与别人进行智力角逐,并时不时甩出一个个信息炸弹震荡这个世界。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哪种生活方式能像网络一样使人的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变成一种持久不衰的乐趣。在这块乐土上,我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我就是我!提到西部牛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西部片中那些长得像现代骑士一样的西部游侠。按照我的朋友吴伯凡先生的说法,西部牛仔就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美国翻版。不仅如此,从开创了美国传统的《独立宣言》到西部探险、从40年代末出现的所谓垮掉的一代到60年代那些充满反传统精神的嬉皮士,其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精神线索,那就是一种独立不羁、不懈地寻找自我的探索精神。寻找自我,就要永远处于世界的边缘。美国50年代最富于反叛精神的作家克鲁亚克如是说。
在那些现代行吟诗人、流浪艺术家和反传统作家看来,世界的边缘或者是一条永远漂泊的道路,或者是因吸毒而产生的神秘体验或幻觉,或者是一种疯狂的梦境或联想。难怪这些人与传统格格不入,难怪人们要称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处于世界边缘的意识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拓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美国6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不久前美国《时代》杂志有一篇谈论嬉皮士和现代信息革命的文章,在它开列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苹果公司创立者乔布斯、英特尔公司总裁格拉夫等名字,这些人或者出身于嬉皮士,或者与他们有着密切的精神血缘关系。当尼葛洛庞蒂在80年代创立媒体实验室时,他和实验室中的许多成员也正是当时计算机界的边缘人!这些信息技术的当代英雄们用自己的创造改写了嬉皮士具有的那种颓废、荒诞的边缘意识。
他们让自己总处在技术和时代的边缘,在这里施展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在这里进行发现自我的实验。
处于世界的边缘,这种追求使那些具有探索和开创精神的边缘人总是显得十分反常:他们不尊重他人的目光,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目光;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施加给他们的各种生活和创造法则,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法则;他们不模仿世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世界。这样看来,边缘人似乎总处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开辟道路——他们的行走就是道路!毫无疑问,不少走入歧途的边缘人真的因为无路可走而堕落、发疯和毁灭,但确有一些人在寻找自我的时候不仅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乐园,而且一不留神为人类找到了未来。他们由此从传统世界的边缘走到未来社会的中心。台湾近来有一本介绍这些传奇人物的书,它的名字是《未来英雄》!有意思的是,垮掉的一代译自英文Beat Generation,这里的beat一词固然包含精疲力尽的含义,但它还有敲打和震荡的意思。事实也是如此,当60年代的美国社会把那些梳着马尾巴、身着奇装异服的花儿少年们称为垮掉的一代时,谁也不曾料到他们中会出现一批时代的弄潮儿,这些人通过充满反叛精神的科技创造竟弄垮了传统的生活世界!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电脑和网络世界属于未来一代。这种说法不仍然透着对传统人生的否定和蔑视吗?
网上的自我宣泄
当学者们说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深刻的边缘人精神时,他们只讲述了这个传奇的上半部分。那故事的下半部分则是由那些心理宣泄者、信息克隆人、时尚追逐者来续写的,他们被信息技术领域中的边缘人拖入时代的旋涡中心,如果说那些边缘人如今成了头羊,那么这些被拖入未来的人们则是羊群!
网络分配给每个人的终端位置使许多人相信自己已经享有了充分的自由,如果他们再梳条马尾巴,那就更觉得自己像个当代骑士。然而前面已经谈到,这是一些蒙面骑士,他们可以在网上随处留情——由老头妆扮青衣,女人充当花脸。他们可以在公共广告栏上刊登各种作品,大到小说、打油诗,小到一句含糊不清的臆语,更有一些人乐于在网上任意涂抹。难怪许多网络中介公司要设立一些专职网络清理员,这个名称使我们想到了公共厕所,的确,从公共互联网诞生那天起,许多专家就惊呼,这里的垃圾太多了!蒙面人蒙住的只是自己的面孔,他们并不愿蒙住心中的本我。于是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裸体蒙面人,就像在街上看到一个一丝不挂的蒙面人一样。这些人是网上垃圾的主要制造者。网上垃圾可以成为心理病理分析的素材。当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证明:压抑和宣泄是人的两种基本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梦是人们尽情宣泄的理想场所。现在好了,不必面对面的网络充当了白日梦的角色,人们可以在这里用文字和各种具有性色彩的蒙面游戏尽情宣泄。一位网民写道:我之所以愿意上网,正是因为网络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网络世界中,我全身心沉浸在为所欲为的快乐中。
只要没人知道我是谁?我就可以把心灵深处那个不加修饰的本我赤裸裸地释放出来。然后像他人一样注视着这个丑陋的怪物,注视着别人对它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称为露阴癖,它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依然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白蘑菇
网络不仅是潜意识自我的宣泄场所,而且还会给人带来自我认同的错觉。许多人以为只要上网就自动获得了现代人的身份,就像一些人相信自己扔到网上的文字已经享有著作权(他们通常对著作权和编辑怀有一种仇恨意识),自己从网上down下文件就已经有了知识一样。
这种情况很像心理病理学中的一桩病例:一位18岁的姑娘,每天太阳出来后必定打着把白伞上街——不是为了遮阳,而是找到一个街角撑着伞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有行人问她在干嘛?她马上用不耐烦而又略带神秘的口气说:别说话,我是一个白蘑菇。
心理学把关于我的意识称为自居意识(self…identification),用白话说就是自我认同,一旦这种认同出了偏差,就被称为自居倒错。网络世界就是许多人头上顶着的那个白蘑菇。这朵白蘑菇当然是由那些最有创造力的技术专家们开发创造出来的,但却是由商家推向市场的,由许多时尚消费者去使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谈论现代网民与嬉皮士传统的文化血缘联系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hip(嬉皮)一词既有寻找自我、追求个性的含义,还包含着追逐时尚的意思。这种意思在网络乃至现代商业社会中十分引人注目。任何时尚都要靠在人们心理上制造出自居偏差才能流行。它让人相信,只要你响应了某种时尚,你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现代人就是时尚包装品,所以我们社会中每天都用时尚杂志、时尚服装、时尚随身听和时尚提包装点着一批时尚男女。
现代社会以追求时尚为时尚!至少在我们这样的国家中,许多人上网并不是源于实际需求,他们只是不愿意落伍。所以这些人在网上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不懂机器和软件需要最佳的配制,只认为新的就好;相信网上有所有的信息,但不问自己需要什么;只陶醉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快乐,不问自己能说出什么。当然,他们更不会关心电脑和网络对我意味着什么?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总之,他们从来不想我是谁的问题。科技专家通过创造信息产品赢得了一个世界;商家通过推销信息产品获得了利润;而许多人通过使用信息产品却只收获了紊乱的意识。如果我们从远处静观,有时会觉得,网络以及其他现代时尚产品其实是由一小撮专家、商人搅拌起来的旋涡,而时尚追逐者就在这旋涡中享受晕眩的快乐。一个舞台不会自动地把所有走上舞台的人变成演员,同样,网络也不会把所有上网的人变成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的自由人。
实际上,撇开时尚赋予网络的那一层光环,我们不难发现,网上生活往往是网络之外生活的翻版。日常生活中的糊涂蛋上了网也未必变得明白,平常不进图书馆的人到网上也未必会关心大量的数据资料。如果你与一个网上信息克隆人聊天,不免会觉得那种散乱的意识和漫无边际的话题,纯粹是网络带来的一桩罪恶。
英国有一个门萨俱乐部。它在建立之初就立了一条规矩:凡要成为它的固定成员,都要经过智商测验。如今,该俱乐部在互联网上也建立了它的主页:mensa/mensa…international/index。cg门萨俱乐部的做法与网络的平民化、生活化宗旨格格不入。但我想,每个网民或许可以给自己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
我是谁?我需要网络做什么?
虚拟世界与虚拟人生
世外桃源与虚拟世界
15世纪初意大利有个叫托马佐的年轻人。他酷爱作画,但却得到了一个难听的绰号马萨乔(Masaccio),意思是蹩脚画家。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马萨乔,在不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不朽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就是《失乐园》。
画面上,那个因为偷食禁果而被上帝放逐的亚当正含羞掩面离开伊甸园。
按照《圣经》的说法,伊甸园是上帝的后花园,那里水木清华,气候宜人,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奇花异草。在一道从伊甸缓缓流出的河流两岸,布满了金子和五颜六色的珍珠玛瑙。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这里没有衣食之忧,也不必为死亡发愁。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后代才会为祖先不幸失去这乐园感到深深的、无尽的惋惜。在马萨乔之后大约200年,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又以《失乐园》为题创作了一首长诗,因而名垂青史。
除了失乐园的神话,历史上还有一些以得乐园为主题的作品。中国读者都知道晋代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个渔夫打渔时忽然来到一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在树林尽头,他发现了一个充满牧歌风情的世外桃源,这里有大片良田、美池、桑竹,人们愉快地耕作,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悠闲的生活。
然而,不论是得乐园还是失乐园,这乐园都在世界之外。换句话说,关于世外桃源的故事从来就是文学的虚构。它们是寄生于想象的、远离人类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
有意思的是,如今关于电脑和网络的文献中也常常提到这样一个词——虚拟现实。不过这种虚拟现实已不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神话,它正在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虚拟现实一词来自英文virtual reality。一些具有神话情结的人也把它译为灵境,听起来总有那么股子发霉的巫术味儿!
其实,所谓virtual 指的是一种十分逼真的模拟效果,它有些像古人说的幻真术,也就是运用某种手段把想象中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十分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所以virtualreality既可以译为虚拟现实,也可以译为幻真现实。
现代虚拟现实的作者不是巫师、诗人或文学家,而是信息技术专家。他们最为自豪的成就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叫做cyberspace的世界。该词的意思是计算机空间,那是一个由电脑软件专家们为用户营造的仿真空间。我们已经提到,电脑和网络取代了现实空间中的实际距离。但只要有必要,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距离的存在,只不过这距离是虚拟的。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在现实世界中,增广见闻和学习知识是一件十分辛苦而又乏味的事。但在被称为计算机空间的网络世界中,行走就是阅读,阅读也是行走,千里之行与万卷之书都不出你面前这个方寸之间的屏幕中。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的。以前的PC机显示器只能显示一些分辨率不高的平面图像,但自从几年前加拿大一家公司推出三D图形加速卡后,用户就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看到全方位的、立体的三维图像,获得栩栩如生的空间感。假定你在网络上进入一家图书馆或商店,逼真的三维纵深空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鲜明的色彩一定会使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实的空间是各种事件的发生场所,而在计算机空间中也存在着各种形象、故事或场景。电脑和网络游戏便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
如今的电子游戏已经充斥都市的各个角落,除了街头那些使家长和社会感到头疼的游戏机房外,每个拥有电脑的家庭都会有一个迷恋电子游戏的孩子。即使电视中的许多三维动画片,不也是用电脑制作的吗?在许多电脑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现实中完全没有原型的形象和场景。不久前,许多孩子都迷上了《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或《Dyna》游戏,那里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和人物形象(如果他们还可以被称为人物的话),这使人想到了表现外星人题材的美国科幻巨片《独立日》、《火星人入侵》和《外星生物》,那些离奇的想象和虚拟化程度决不亚于博物馆中陈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有些造型甚至只有在噩梦中才可能出现。
电脑游戏或凭借电子技术制作的科幻影片把这种奇幻诡异的可能世界嵌入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世界,因此赢得了魔幻现实的名称。其实,它们都是神话,但却是由现代科技制造的、弥漫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现代神话。对于在这些神话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是没有边界的。虽然电子游戏的内容具有强烈的虚拟化色彩,但它又具有极大的现实感。正是这种现实感使人们在玩游戏时常常欲罢不能。这时,游戏已经实实在在地具有了幻真术的味道。有人对此评论说:这一代人一口吞下计算机,就像一口吞下迷幻剂一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游戏功能不仅给娱乐业带来了福音,而且还可以给人们创造一种轻松的、梦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