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叔叔,他一只手会扔手榴弹、会游泳,我为什么不能画图呢?将来还要用这
只手为人民做事,现在不练可不行呀!从此,她每天晚上练呀练呀,终于把
作业完成得和别人一样出色。
戴碧蓉负伤后,留下了后遗症,她的记忆力明显地减退了。学外语,要
记性好,单词全靠死记硬背。她煞费苦心记住的单词,没过几天就从她记忆
里消失了。她很急,但没有打退堂鼓。她不能让周总理他老人家失望呀!于
是,她下了狠心,一定要把外语学好。发音不准,她就多问,单词记不住她
就多念。还把单词写在本子上,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念几个,记几个。功夫
不负有心人,戴碧蓉到底战胜了“易忘症”。
戴碧蓉身残心里明,她刻苦学习,就是为了要多掌握文化知识,将来能
够为祖国建设事业多做贡献。但她也清楚,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
个美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她决定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想象,单臂独腿的人在体育锻炼中有多难呀!她和别人打乒乓球,
接球的时候,一条腿站不稳,常常摔倒,可她并不气馁,摔倒了就爬起来,
再摔再爬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终于掌握了保持身体平衡的规律。她
不仅会直握拍打球,还能够横握拍打球。同学们都敬佩她,向她学习。
如今,戴碧蓉已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在为祖国的建设描金绘彩
呢!
深山画虎
古时候,我国有一个画老虎出名的画家,叫厉归真。他画的老虎简直和
真的一样。
刚开始,厉归真画的老虎,大家看了,有的人说像条狗,有的说像只死
虎。厉归真听了很伤心,他因此下决心,一定要把虎画好。他带上干粮和纸
笔,到深山老林里去,在大树顶上搭了一个棚子,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
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一般的吼声,震得山摇地动。厉归真
吓得差点儿从木棚子上掉下来。他知道这是老虎来了,连忙壮着胆儿探出头
来,拿着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样子很快地画了下来。
就这样,老虎一出来,他就抢着画,过了几天,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
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捕捉小动物,都一一画了下来,一共画了 100
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又向猎人买了一张老虎皮,有工夫就披上老虎皮,在
院子里蹦蹦跳跳揣摩老虎的神情。跳累了,他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动手画老
虎。
经过这样顽强、刻苦的学习,厉归真终于把老虎画得像真的一样啦!
贝尔与电话
电话,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假如有一天没有电话,人
们将会感到多么的不习惯。那么你们知道,伟大的发明家贝尔为发明电话付
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吗?
贝尔,1847 年 3 月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爱丁堡市的一个聋哑教师的家庭。
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 1871 年随父亲迁居美国,并加入美
国国籍。后来,他对声学实验发生了特殊兴趣,并着手对声波进行研究。
有一天,贝尔从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当他把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时候,螺形线圈便发出轻微的噪声,这就像莫
尔斯电码“嘀哒”的声音一样。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既然空气能使薄膜振动发出
声音,那么,如果用电使薄膜振动,人的声音不就可以凭借电流输送出去了
吗?这个想法成了他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
年轻的贝尔当时非常激动。他专程到华盛顿,去拜访久负盛名的电学家
瑟夫·亨利。向他谈了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得到了老科学家的热情鼓励。
亨利的鼓励给了 26 岁的贝尔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从此,他便刻苦攻读电学,这时,贝尔恰巧碰上了 18 岁的电气技师沃特
森。由于志同道合,两人马上结合起来,并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共同奋斗。
他们反复试验,制作了许多模型,花了 2 年多时间,实验仍以失败告终。
后来,好不容易才制出两台样机,为了检验其效果,便在两个房间装上电线,
电线两头分别接上样机,然后两人分别在两台样机面前边调试边喊话。很遗
憾,对方的声音是听到了,但不是通过电线传来,而是透过墙壁或从过道上
传来的。仪器中根本听不到声音。好心的邻居也很耐心,允许他们的电线穿
过自己的房间,并默默地忍受着他俩无休止而又毫无结果的喊叫。嗓子都快
叫哑了,可机器并不体贴和理解他们,还是个“哑巴”。
为什么屡遭失败呢?贝尔陷入惆怅之中。
夜阑人静,贝尔望着满天繁星,双眉紧锁,一筹莫展,他想起了老科学
家亨利的亲切话语……
“先生,你听!”沃特森从背后呼唤他。
哦!远方传来优美的吉他声,像叮呼的山泉在寂静的夜空回荡,扣人心
弦。贝尔定神细听,听着听着,顿然醒悟。他冷不防猛地打击了助手一拳:
“有了,沃特森!”
原来,他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他想,肯定是我们送话器和受话
器的灵敏度都很低,声音很弱,分辨不清。要是像吉他一样,配上共鸣装置,
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贝尔立即设计了一个音响草图,和沃特森一道连夜赶制
音箱,一时没有材料,就毁去床板。待制作完毕,黎明已在迎接他们了。接
着他们又改装机器,一连忙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傍晚,终于把机器全部
安装完毕。
俩人尽管三天三夜没有很好休息,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特别兴
奋。他们关严了门窗,准备试验了。
贝尔一面调试机器,一面对着话筒讲话。沃特森在另一间房子里屏气静
听,也准备讲话。突然话筒里传来贝尔清晰的声音:
“沃特森先生,快来呀!”
原来,贝尔在操作机器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痛得难受,急忙求
救。
“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
贝尔也听见了沃特森的声音。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电话通话。两人欣
喜若狂,相互大喊大叫,以致谁也分不清对方在喊什么。
他俩不约而同地放下电话机,冲出门,直奔对方。两人在走廊相遇,眼
含兴奋的泪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历史老人在一旁记下了这一时刻:1875
年 6 月 2 日晚。这时贝尔 28 岁,沃特森 21 岁。
他俩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装置,终于在 1915 年研制成
了第一架实用电话机。这种电话仍有一些缺点,如声音不清楚,杂音大,传
话不远等。
发明电话的消息传到爱迪生那里,他仔细分析了电话的缺点,经过进一
步研究,制成了碳粒送话器,使传送效果明显提高。
以后,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如今,各式各样的电话,如电视电
话、自动拔号电话、光电话、记录电话等相继出现,为人类的通讯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
贝尔发明电话一事,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当时是个对电学一窍不通的青
年,但是他善于发现、观察,并立志要发明电话。他的敢想、敢干、不为权
威所吓倒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捷足先登,顽强拼搏,先于大科学家
发明了电话。
谁更愉快
一天,拉摩和夏摩兄弟俩到集市上去玩,父亲给了他们每人两个安那,
让他们买东西吃。二人得到钱后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走了。
在路上,拉摩说:“喂,夏摩弟弟,你打算用这些钱买什么?我们给妈
妈买个新鲜桔子吧,妈妈从昨天就发烧,她一定很想吃又凉、又酸、又甜的
桔子,她吃了身体会好些的。”
夏摩说:“你愿意买你就买吧,我想要给自己买些吃的,痛快地吃一顿。
你知道,爸爸给我们这些钱,就是让我们花的,妈妈若是需要桔子的话,她
自己会开口要的,她有不少的钱。”
他俩边走边谈来到一个水果商店。夏摩买了许多甘蔗,装 了满满两口袋,
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而拉摩却买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新鲜桔子。
两人一块走回家去。
当他们二人来到母亲的房间时,拉摩说:“妈妈,您看,我从集市上给
您买了个多么好的桔子。”
母亲把桔子拿到手里,说:“好孩子,这真是个好桔子,这事你做得很
对。因为发烧,我的嘴里感到有些苦,吃了它也许会好些。不过,你告诉我,
这桔子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拉摩回答说:“妈妈,爸爸给了我两安那的零用钱,我想,用这些钱给
你买件东西,我觉得买桔子对您最合适。”
听了这话,母亲高兴地亲了亲拉摩,说:“你是个好孩子,你时刻挂念
着妈妈的病,而你自己却什么也没吃。”
拉摩从母爱中获得的幸福,夏摩从甘蔗里是不可能得到的。夏摩站在一
旁,目睹此情此景,再听了母亲和哥哥的谈话,感到十分羞愧。
郑庄公母子“黄 泉机见”
春秋时代,郑国国王郑武公娶了一位夫人,叫做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郑庄公,小儿子共叔段。在生大儿子时,武姜氏难产受到惊吓,一直
不喜欢郑庄公。后来,郑庄公继承了王位,武姜氏就同共叔段约好日期,准
备里应外合,取代郑庄公。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平息了叛乱。郑
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做法很生气,一怒之下,把武姜氏安置到城颍软禁起来,
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决不相见了!”
过了一段日子,郑庄公忽然良心发现:不管她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
情,但她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她生了自己,把自己养大,自己怎能这样对待
她呢?又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国王,发誓说过的话又不能随便收回,这可怎
么办呢?郑庄公左右为难,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闷闷不乐。
这一天,郑庄公又在发愁,忽然颍考叔前来看望他。颍考叔负责管理疆
界,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带了一些土产礼物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留他吃饭,
在饭桌上,颍考叔把菜碗里的肉,挑出来放到另一个碗里,自己却吃得很少,
郑庄公觉得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
颍考叔回答说:“小人家有年迈的母亲,平时我给她做的饭菜,她都吃
过了,就是没吃过国王您赏赐的肉,请让我把肉带回去转赠老母,尽一点孝
心吧!”
郑庄公感慨地说:“可羡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却不能尽孝心了!”
“这是为什么呀?”颍考叔不解地问。
郑庄公将软禁母亲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又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回想
起来,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颍考叔想了一下说:“国王不必发愁,我有个主意。您可以挖条隧道,
下及泉水,您同母亲在那里相见,既见到了母亲,又不违背誓言,别人还能
说什么呢?”
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主意,与母亲在隧道里相见,并向母亲请罪,母
子又恢复了亲情关系。
孔融、孔褒兄弟争死
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学者,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友爱和谦让。他 4 岁时,有一次家里人在一起
吃梨。母亲将洗好的梨放在盘子里,让年纪最小的孔融先拿。孔融看到盘子
里的梨有大有小,他就从中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着朝政,政治十分腐败。孔融 15 岁的时候,有个叫
张俭的官员,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
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请求掩护。不
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来接待了他。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
说明来意。孔融看出了张俭神情紧张、欲言又止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为难
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
主收留你吗?”听了孔融的话,张俭心里踏实下来,他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
几天,找了个机会,终于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发了。官府抓不到张俭十分生
气,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
审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兄弟到底是谁放走了张俭?你们知道不知
道,张俭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杀头之罪!”
听了审官的话,孔融知道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朝廷是不会轻易放过他
的。只有自己主动承担罪责,才会保全哥哥的性命。于是,他对审官说:“留
藏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
听了弟弟把罪责承担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
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
审官见兄弟俩争罪,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如实上报。后来,
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虽然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
来。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
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
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
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 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
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 40 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 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
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
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
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