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具和口粮为领主们无偿耕作领主直辖地,然后才可以经营自己的份地。所
有这些情况同我国古代周王朝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日常人们说,经济规律
是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由此更是别有一番体会在心间。
犁耕的发明
当农奴们从封建领主那里以无偿提供劳役为代价,领得一块“自留地”
以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人手。或者用经济学语言来讲,就是
缺乏劳动力。这个问题从前氏族贵族们也遇到过,他们通过使用劳动暂时解
决了这个问题。时隔数千年之后,同样的问题摆了在农奴们面前,他们必须
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别无所求。唯一的路就是革新工
具。说来话长,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最初农业刚刚发明,人们用来耕作的工具就是一根尖头木棒。后来,因
为一根光溜溜的木棒,单凭双手的力量难以深深刺入土中,人们便在靠近木
棒尖端不远的地方横绑上一根短木,这样利用脚踩手推,就比较容易刺入土
中了。这便是所谓的“耒”。无论是尖头木棒,还是耒,都还只是一种播种
工具,还不能用来翻地除草。这是当初刀耕火种时用的农具。随着刀耕火种
向锄耕转化,人们又对耒作了改进,这就是在耒的下端绑了一块方形的簿板,
可以用来翻地除草,也可以用来播种,外形跟我们现用的方头铁锹样子差不
多。这便是所谓的 。有石 、骨 、木 。依据我们前文介绍的陈振中
先生的意见来推测,大概也有过青铜 ,虽然还没有人发现过,但不能排除
这种可能性。这是锄耕农业时代的情形。当时使用奴隶劳动,这些工具基本
上可以满足需要。
当农奴们感到劳动力不足时,他们就进一步动手改进工具了。首先是发
明了耦耕的方法,在 的下端拴上一条绳子,两个人一前一后,相对而立,
一人持 ,脚踩入土,另一个人用绳子将 头往上往前提拉,这样就比较省
劲了。在土壤比较松软的地方,便改为一个人在前边用力拉着 头往前走,
一个人跟在后面用手扶正 把,并将 头按入土中。这样可以连续翻土,效
率明显提高。这已是犁耕的雏形了。再往后,人们改用牛拉的方法,并对
作进一步的改进,便是一直习用至今的犁耕了。最初的犁用什么制成?大约
就是用铁制造,因为青铜质地太脆,不适于造犁。但青铜冶炼技术移植于冶
铁则比较容易的。
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终于成为现实,
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据推测,
我国最早可能在商朝即奴隶社会末期就发明了犁,不过当时应用不多。大概
到春秋战国时期,使牛犁耕才渐渐普及起来。这时我国的封建制农业已向封
建地主制农业转化了。在西方,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 2686 年至公元前
2181 年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已有农民使用双牛牵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但埃及进
入铁器时代则是在公元前 730 年左右以后。古希腊公元前 11 至 9 世纪的“荷
马时代”,也即“英雄时代”,已广泛应用铁器,并已知用双牛牵引犁深耕。
此外,在西亚,古巴比伦、古亚述,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使用铁犁牛
耕大体上也在同一时代,即公元前 10 世纪前后几百年间。
在犁耕发明的同时,施肥的问题也突出来了。农奴们只有很有限的一块
份地,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必须连年耕作。如何恢复地力,就不能不认真思
索了。结果就是施肥技术逐渐普及和完善。这一点很好理解,就不再啰嗦了。
应该注意的是,从上述各地发明牛耕的时间上看,许多地区都在很早以
前,其中有一些还在奴隶社会早期就已发明了牛,多数地区都在奴隶社会晚
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奴隶社会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以外,还有相当多
的自由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大约就是他们最早发明了牛耕技术。以后到封
建社会,这一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封建制农业的墓本特征
这是一个尚在争论的问题。最初大约是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风
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下,我国学术界发起了一场大辩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
封建社会为什么能长期延续?这个问题的由来是,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间,
我国屡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欺压,广大人民深受其苦,一些有识志士便
开始思索中国为什么总是挨打受气?他们把中国与西方列强作了一番对比以
后,便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所以落后
挨打。
谈到封建农业,我们马上想起一则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就是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是个苦孩子,从小父母双亡,受尽哥嫂虐待,整日只和一条老牛为
伴。牛郎长大后,与哥嫂分家,除了这条老牛外,什么也没要。从此牛郎与
老牛相依为命孤零零地过活。一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了,告诉牛郎说天上的
仙女要到附近的小河里洗澡,指点牛郎去把一位仙女的衣服藏起来,使她回
不得天上,留下来作了他的妻子,这就是织女。这一下,牛郎可高兴了,生
活越发充满了希望和欢乐。白天,牛郎带着老牛去耕田种地,早出晚归,织
女在家开动织机,不停地纺纱织布。晚上,小两口欢聚一处,甜甜蜜蜜,好
不幸福!转眼几年过去,又添了两个小孩,小日子就更加美满了。忽然老牛
又开口说话了,原来它竟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如今要回去了。特地和牛郎告
别,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待日后应急用。牛郎含泪与老牛分别。不久,
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织女私自留在人间,顿时大发雷霆,立刻飞到人间,抓
住织女就走。两个小孩见妈妈被抓走,哭着跑去告诉爸爸。牛郎忙披上老牛
的皮,用扁担挑上两个孩子去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发卡
来在身后一划,就出现了一条急流滚滚的天河,把牛郎阻在那边,使他再也
无法见到织女。据说我们夏夜在天空中看到的那条银河就是这样来的。
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故事!神话不是现实,但它是现实的反映。牛郎织
女的故事给我们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封建制农业的典型情景。
概括起来,封建制农业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土地是私有的,大多数土
地被地主占有,广大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为了生活只好向地主租种
一部分土地,同时向地主缴纳地租,一个农民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农业经营
单位,一般是一夫一妻,男耕女织,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为目的。田间作业
一般是手工工具,畜力耕作,通过施肥保持地力。除种植业外,一般还养几
头猪、几只羊、几只鸡,作为家庭副业,补充收入来源。他们所有的生活用
品几乎都靠自己生产,基本上不与市场发生关系,所以人们形容为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万业之王的封建制农业
这一点在我国历史表现得尤为突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一位
晁错提出:“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建议封建帝王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此后两千多年间,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执行了这一条重农抑商政
策。在这条政策下,什么手工业技艺都被贬为下流末技,受人歧视。至于买
卖经商,就更是大逆不道了,甚至有“无商不奸”之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还有一句歌女悲叹:“老大嫁作商人妇”,可见当时商人社会
地位之低,姑娘们实在无可奈何,才嫁给商人。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农业不仅是诸行业中社会地位最高的,而且也
是最有利可图的。这一点比较奇怪。本来经商总能比种田更赚钱,我国古代
也多有经商致富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明确指出:“夫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并载有范蠡、白圭等人经商致富的事迹。
据说,范蠡曾“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那么,何以又农业最有利可图呢?
因为朝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许多有利可图的商业项目均由官方垄断,所谓
“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这一招很厉害,私商从此绝了发财的
希望。另外地主豪绅们总是尽可能地从农民那里榨取种种生活用品,很少从
市场上购买,私商因此又失去了一条财路。至于农民,其生产是自给自足的,
再加上贫困,市场容量极其有限。再加上其他种种非经济因素,总之奇怪的
事情出现了,与其投资商业,莫如购置田产更为有利。这种情况从西汉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持续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中,地主豪绅们总是不
停地不择手段地扩充田产,许多大地主甚至占地几万乃至几十万亩。从这个
角度看,农业真称得上万业之王了。它不仅是整个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构
成了整个经济生活的主体。
必须指出,所谓农业有利可图,其实只是对地主而言。至于广大农民,
辛苦一年,若能勉强度日就不错了。因为地主从土地上获得的丰厚收入,完
全是榨取的农民血汗。在这方面,地主们是不择手段的,一个比一个无情,
一个比一个残忍。除了高额地租外,他们还乘人之危,放高利贷,残酷剥削
农民。在他们重重盘剥下,古往今来天下到底有多少农民被迫家破人亡,流
离失所,实在不堪设想!歌剧《白毛女》不过是黑暗的封建统治的一个小小
的缩影而已。完完全全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血和泪汇聚而成的。
封建农业的楷模——中国传统农业
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典型。三千多年的时
间,使中国封建农业,就其形式来讲,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精耕细
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
还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
了。经过一千多年时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
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公元 6 世纪 30 年代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
勰曾写成一部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从那
以后,又经过历史各朝一千三四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
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试择其要者,概念如下:
首先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其意思是在有限的一小
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
产品。其具体做法,第一是复种,一块地一年不是只种一次,只收一次,而
是尽量多种多收几次,如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以便充分利
用土地,减少土地的闲置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我国农民们还见缝插针,
发明了套作、间作措施。例如夏天不等小麦成熟收割,就将棉花种到麦行里
去,这是套作。又如,一块地里种上玉米,同时就在玉米行间种上大豆,这
是间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土地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利用。第二是精耕细作。
要求深耕,耕后将土坷拉细细打碎。作物生长期间,要求反复多锄。当田里
杂草刚刚长出时,就要及时锄掉。锄一遍不行,还要锄二遍三遍,甚至六遍。
有时虽然地里没长杂草,但也要锄一遍,可以起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丧失的
作用。第三是施肥。当时还没有化肥,只施农家肥,又叫有机肥。农民们把
作物秸杆打烂切碎,用土覆盖,灌上水,有时也加灌人畜粪尿,以利加速沤
制。几十天后,就成为很好的堆肥,耕地时撒在地里,叫作施基肥。除基肥
外,播种时先将种子用蚕尿加水拌起来,一起种下去,叫作施种肥。最后在
作物生长期间还要根据情况,反复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第四
是水利。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全年降水极不均匀,有时几个月不下一滴雨。
有时又会突降暴雨,因而水利问题特别重要。我国农民在古代就积累了许多
抗旱防汛的经验。例如在平原地区,建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渠道,既能引
水灌溉,又能在下大雨时及时将水排走。在丘陵地区,广大农民们不怕艰苦,
不畏辛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水源,尽力保证庄稼生长需水。如用人力或畜
力带动水车,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就像我们现在水泵吸水灌溉那
样。第五是选种。我国农国很早就懂得种子质量好坏对产量影响很大,因而
特别重视选种。年年庄稼收获时,都要仔细挑选子粒饱满颜色纯正的作物果
穗,割下来挂在高处。第二年种到专门的制种地里。秋天收获时,先将种子
收回来,妥善保管。第三年春天播种前 20 天左右,还要用水淘洗一遍,除去
劣质子粒和杂质。如此不厌其烦,千方百计保证种子质量。
由于采取这样一些精耕细作措施,我国粮食产量还在古代就达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据我国农史学专家吴慧先生考证,战国中晚期粮食平均亩产量为
108 公斤,秦汉时达到 132 公斤,唐朝 177 公斤,宋朝 155 公斤,元朝 169
公斤,明朝 173 公斤,清朝前中期 184 公斤。而直到 1989 年,全世界粮食平
均亩产才 176 公斤,还达不到我国清朝早期的平均水平。若只计算发展中国
家,则 1989 年平均亩产 156 公斤,连我国唐朝时的水平都不如。西方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只是近几十年间粮食单产才大大提高,可以肯定,西方各国在古
代粮食产量不会高于我国。因为欧洲中世纪各国盛行三圃制,与我国西周时
的休闲轮种十分相似,估计粮食亩产不会高于我国战国时代的水平。
所以,中国传统农业确实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封建农业楷模。13 世纪
时,有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的,曾来过我国,当时我国处于元朝统治之
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