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法千问 >

第13部分

佛法千问-第13部分

小说: 佛法千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门心路过程。由于这些心路过程是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因此它们称为‘随起心路过程’。依据随五种根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可分为五种。列迪长老解释:明确地识知所缘是发生于这些随起心路过程;在纯五门心路过程里并没有如此明确地识知所缘。例如,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再次缘取根门心路过程刚刚识知的所缘。随后依次生起的各个心路过程则整体地识知该所缘、识知所缘的颜色、领会所缘的实体、识知所缘的实体、领会所缘的名称、以及识知所缘的名称。‘整体地识知该所缘的心路过程’是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它整体地识知已重复地被前两个过程(即根门及彼随起心路过程)识知的所缘。这过程执行组合的作用,把对所缘片段的感觉组成一体,有如把旋转的火炬看成一圈火光。只有在这发生之后才有可能识知颜色。当识知颜色发生时,人们就会识知它为‘蓝色’等等。当识知实体发生时,人们识知实体或形状。当识知名称发生时,人们识知所缘的名称。因此,列迪长老认为,只有在识知所缘的个别特征时,人们才能知道:‘我看到这或那特征。’

二百二十八、什么是独立意门心路过程?答:当六所缘的任何一个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在五门心路过程之后发生时,‘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即会生起。可能有人会质问,所缘如何能不依靠五根而直接呈现于意门?列迪长老举出几个来源:从以前直接体验的,或从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从以前听来的,或从听来的再加以推测;由于相信、观念、推理或省思之后所接受的见解;通过业力、神通力、身体不调、天神的影响、观照、觉悟等等。他解释:如果有人只是清晰地体验某种目标一次,即使是过了一百年之后,缘于该目标,在条件具足时也有可能令到有分心波动。已受到过往体验滋养的心,是非常易于再次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它遇到五所缘的任何一个时,该所缘都可能会触发一连串心流,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所体验的目标。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心流,时时刻刻都在寻求机会自有分心中出起,以清楚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到有分心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由于因缘已具足而呈现的目标。列迪长老解释,即使有分心已有自己的目标,它还是倾向于缘取其他目标。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当某个目标基于其他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即会把心流从有分心中拉出来,而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可分为六种: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根据听来的、根据听来的再加以推测、根据所识知的、根据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的心路过程。在此,‘所识知的’包括了相信、观念、观照与觉悟;‘从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包括了通过归纳或推理而得来的结论。

二百二十九、什么是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答:在欲界里有两种意门心路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目标的强度。对于取清晰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当所缘呈现于意门时,有分波动两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七个速行及两个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再度沉入有分。这是指在欲界地的有情;于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对于取不清晰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列迪长老认为,对于取不清晰所缘的心路过程,于速行之后沉入有分应是最长的过程。然而,他认为,当所缘是不清晰时,也有在意门转向心发生两三次之后即结束的过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动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因为对于纯意门心路过程,有无数次目标呈现于意门时只令到有分波动两三下,过后该波动即停止,而没有真正的心路过程心生起。所以,根据列迪长老,对于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亦有四种。结束于彼所缘的可称为‘极清晰的呈现方式’;结束于速行的可称为‘清晰的呈现方式’;结束于意门转向心的可称为‘不清晰的呈现方式’;而只有有分波动的则可称为‘极不清晰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清晰程度,是依据目标有多明显或心的力量几强。因为即使当心很弱时,很明显的目标也能够清晰地呈现;再者,即使目标很微细深奥,强劲的心还是能够清楚地识知它。

二百三十、什么是安止心路过程?答:于安止速行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安止定。于此安止心路过程,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更改种姓。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刹那,二十六种广大心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心的末端,即会再度沉入有分,不会有彼所缘生起。巴利文appana(安止) 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到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那、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然后在同一个安止心路过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心依次生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将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之一;于阿拉汉,则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之一。于钝根者,这些基础速行心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基础作用。第一个刹那名为‘遍作’或‘预作’,因为它准备心流证入安止定。下一个刹那名为‘近行’,因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个刹那名为‘随顺’,因为它顺从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第四个刹那名为‘更改种姓’:于禅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广大心种姓而得其名;于初道定,它名为种姓是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到圣者种姓的转变点;对于进入更高层次道果的转变点,则隐喻式地称它为更改‘种姓’,但有时亦另称它为‘净化’。于根器利者,则少了‘遍作’刹那,如是于安止之前只有三个欲界速行心生起。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属于不同界。在道、果心路过程里,则更能缘取不同的目标,而所有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则都是同一种心。
 
二百三十一、什么是安止当中的关系?答:在悦俱速行心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悦俱;在舍俱速行心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舍俱。在善速行心之后,以善速行或首三果心之一生起安止。在唯作速行之后,以唯作速行或阿拉汉果心生起安止。在悦俱善心之后,三十二种安止速行心能生起。在舍俱善心之后,十二种安止速行心能生起。在悦俱唯作心之后,八种能生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后,六种能生起。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善心之后。对于阿拉汉,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唯作心之后。

二百三十二、什么是彼所缘之定法?答: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彼所缘则是悦俱。关于这点,在悦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悦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舍俱。所缘可分为三组:不可喜、中等可喜、极可喜。可喜所缘有两种,然而不可喜所缘则只有一种。根据《巴利论藏》,所缘本质的差异是在于所缘本身的自性,不会由于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而变更。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提出,当人们把可喜所缘视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缘视为可喜时,那是因为他的‘颠倒想’才会如此。无论如何,该所缘皆依本身自性而属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与体验者的偏爱无关。《迷惑冰消》再指出,可根据‘中等有情’去区别所缘是可喜还是不可喜:‘可根据中等的人,如会计师、政府公务员、议员、地主及商人,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来区别它。’人们会体验到不可喜、可喜或极可喜所缘,是由自己的过去业所决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标提供过去业成熟的因缘,而生起为果报心。该果报心自动地会与该所缘的自性相符,完全没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镜中的脸影与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由于不善业成熟,人们会遇到不可喜所缘,以及生起识知该所缘的不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肯定是不善果报心。除了苦俱身识之外,它们都是舍俱。反之,由于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中等可喜或极可喜所缘,以及识知该所缘的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四种果报心,肯定是善果报心。除了乐俱身识、体验极可喜所缘的悦俱推度与悦俱彼所缘之外,它们都是舍俱。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执行彼所缘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报推度心。对于中等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舍俱大果报心之一。对于极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悦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应注意果报心是由所缘的自性决定,但速行心则不是如此,而能依照体验者的性格及内心倾向变易。即使当目标是极可喜所缘,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见到佛陀时,多疑者心中可能会生起疑相应不善心;而在见到美女时,禅修的比库心中可能会生起舍俱智相应善心。甚至可能对极可喜所缘生起忧俱嗔恚相应心。再者,对不可喜所缘,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缘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在遭受身体苦楚时生起悦俱贪根心;而禅修的比库能以悦俱智相应善心,去观想腐烂的死尸。

二百三十三、什么是额外有分?答:在忧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或有分都是舍俱的。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若在忧俱速行之末没有彼所缘生起,那么,巴利诸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识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缘。之后就即刻沉入有分。由于悦受和忧受是两个极端,拥有这两种不同感受的两个心,是不能前后紧接着生起的。但拥有这两种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刹那或后一刹那紧接着它而生起。所以,当速行是忧俱嗔根心时,若随它之后有彼所缘生起,该彼所缘必定是舍俱。若没有彼所缘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时,它才能随着速行之后生起。对于有分是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的人,若没有彼所缘随着忧俱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沉入有分,因为拥有两个极端的两个心是不能紧接着生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诸阿毗达摩论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一刹那的舍俱推度心,作为调和速行的忧受及有分的悦受。其时该心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它缘取一个与该心路过程不同的目标,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缘,而纯粹只是为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铺路。这特别的心,名为额外有分。

二百三十四、什么是彼所缘的法则?答:彼所缘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为所取的所缘的时候。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缘时,彼所缘才能缘取清晰或极大所缘为目标而生起。于此,这是彼所缘的法则。

二百三十五、什么是速行的法则?答:于速行当中,在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一般上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次,但当所缘非常微弱时,它们则只生起六次。在软弱的心路过程里,例如死亡的那一刻,在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速行只生起五次,因为心所依处软弱之故。他们说,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由于其转起极轻快,所以省察心只生起四或五次。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几次显现双神变,以激起他人对其证悟的信心。通过此神变,佛陀的身体能够同时发射出火与水。其时,他极其迅速与交替地进入火遍与水遍第五禅,然后决意让火与水自其身发射而出。在从每一个禅那出来之后,佛陀极其迅速地省察它的禅支,而速行只生起四或五次,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虽然双神变是由第五禅神通心所执行,但省察诸禅支的则是由欲界心路过程执行。当知有限速行心可生起七次,道心与神通心只生起一次,其余的广大心与出世间心可生起许多次。于此,这是速行的法则。

二百三十六、什么是安止的速行法则?答: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定,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都只生起一次而已。过后即沉入有分。四道之生起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根据情况,随后有两个或者三个果心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在证入灭尽定时,第四无色禅心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证得灭尽。在从灭尽定出来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拉汉果心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对于安止心路过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没有固定的过程规则。当知广大与出世间速行心,甚至能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对于每一种禅那的第一个安止心路过程,广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为缺少重复而弱的原故。执行神通的第五禅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练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为一刹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务。每一圣道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而且都只出现一次。在那一个刹那间,它已执行了断除或减弱烦恼的作用。于钝根者,道心路过程的基础部份包括了‘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只生起两次。于利根者则没有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生起三次。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