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千问-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六十七、什么是无因唯作心?答:舍俱五门转向心、舍俱意门转向、悦俱阿拉汉生笑心,这三种名为无因唯作心。这三种无因心并非果报心;它们是属于‘唯作’,意即只是实行其作用,而与业毫无关系。这种心并不造业,也不是业的果报。在诸唯作心当中,有三种是无因心,其余的是有因心。
一百六十八、什么是五门转向心?答:当外在的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在相符的五识(如:眼识)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须先生起,该心即是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转向呈现于五根门之一的目标。此心并没有看、听、嗅、尝、触该目标;它纯粹只是转向该目标,以使五识之一能够随后生起。
一百六十九、什么是意门转向心?答:意门转向心能生起于五门心路过程或意门心路过程。在这两种心路过程里,它实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当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时,它称为‘确定心’;其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的目标。在五门心路过程里,它随推度心之后生起;在推度心检查该目标之后,它再鉴别之。而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此心则实行另一种作用,即: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当它扮演这角色时则名为意门转向心。
一百七十、什么是无因生笑心?答:这是阿拉汉专有的心;阿拉汉也包括佛陀与辟支佛。其作用是致使阿拉汉对欲界的事物微笑。根据《巴利论藏》,能令阿拉汉微笑的心有五种,即:四个悦俱欲界唯作心,以及在此提到的无因生笑心。
一百七十一、什么是美心?答:除去十二不善心与十八无因心,其余一切心都叫美心。这五十九种美心分别是:廿四欲界心、十五色界心、十二无色界心、八出世间心。若将八出世间心分为四十种,则成九十一种美心。这类心称为美,是因为它与美心所相应。应明白‘美’的涵义比‘善’更为广泛。美心不单只包括一切善心,也包括了拥有美心所的果报心与唯作心。后两类心并非善心,而只是无记心。
一百七十二、什么是欲界善心?答: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名为有因欲界善心,这组心依据三项相对的原则而分为八种。第一项原则是与该心俱行的受:有四心与悦受或心的乐受俱行,另四心则与舍受或心的舍受俱行;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智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无行’或‘有行’。这八种心称为善或福,因为它们制止烦恼,且带来善报。每当凡夫与有学圣者造善身业、善口业、或激起属于欲界的善心时,这些心即会生起。阿拉汉的行为都是属于无记(没有业),因而这些心不会在他们心中生起。
一百七十三、什么是智相应?答:观智能够如实地知见诸法,与智相应之心的智,是指‘慧心所’,亦即是‘无痴因’或‘无痴根’。智不相应的心缺少此慧心所,但并没有只属于不善心的无明或痴。所有四种智相应善心都有三善因;四智不相应心则只有无贪与无嗔,而没有无痴。关于智相应心的无行:根据巴利注释,人们会自动自发地行善的原因,是因为身心健全、有良好的食物、适合的气侯等,以及由于在过去有造过类似的善业。而有行的怂恿,可以来自他人或自己本身。
一百七十四、什么是欲界果报心?答: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名为有因欲界果报心。欲界善心有八种,与善心相符的果报心也有八种。此八心是欲界善心的果报。为了区别它们和善果报无因心,所以称之为‘有因’。无因与有因的善果报心都由同样的八种善心所产生,但这两组心在各自的素质与作用方面则有差别。
一百七十五、什么是欲界唯作心?答: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名为有因欲界唯作心。八欲界善心能生起于凡夫与有学圣者,但却不能生起于诸佛与阿拉汉,因为他们已超越了业轮转与未来世的轮回。反之,能在诸佛与阿拉汉心中生起的是与该八心相符的八种唯作心;称为唯作是因为它们只执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业力。由于诸佛与阿拉汉已彻底地根除了无明和渴爱,即轮回之因,所以他们的善行绝不可能产生未来的果报。那些心只是纯粹生起、执行其作用、而后毫无所遗地消逝。
一百七十六、什么是色界善心?答:这类善心依据五禅而分为五种心,每一禅都各别有一心。诸禅如此排列的原因有二:一、当人们修定以证得禅那时,他们依该次序证得诸禅;二、佛陀依此次序说示诸禅。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这五种名为色界善心。6。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7。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果报心。8。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果报心。9。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果报心。10。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这五种名为色界果报心。1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1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1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1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1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这五种名为色界唯作心。如是总结所有十五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色界心包括一切‘活动于’或属于色界地的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常出现’于此地之心,就这方面在质上与该地有关连,而称为‘色界心’。属于这类的心有十五种: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善果报心、五色界唯作心。在今世证得禅那的凡夫与有学圣者能够体验到色界善心。与那些善心相符的色界果报心,只能出现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众生。五色界唯作禅那心,则只出现于已证得禅那的阿拉汉。
一百七十七、什么是禅那心?答:巴利论师对巴利文jhana(禅那)提出不同的词根,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而得其名。那些与禅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疑。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奢摩他)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禅那心的目标,是称为‘似相’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种概念,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目标的禅那是属于色界。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作为修定的目标,如一个某种颜色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的颜色。当定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生起,此相称为‘取相’。当定力更深时,自此相净化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是禅那心缘取的目标。
一百七十八、什么是五禅支?答:在佛经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巴利论藏》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伺’一词通常意为检查,然而在此则意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向目标,伺则是心继续专注于目标。诸注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说明此二禅支之间的差别。寻有如展开翅膀起飞的鸟;伺则有如张着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鸟。寻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则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响的蜜蜂。寻有如持着失去光泽的金属盘之手;伺则有如拭擦该盘的另一只手。禅那中的伺暂时制止疑盖。喜:巴利文piti(喜)源自动词pinayati(使清新),可解释为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诸论师把在修定当中生起的喜分为五个层次:小喜、刹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满喜。小喜能令体毛竖直;刹那喜有如闪电;流喜有如拍打着海滩的大浪般,一阵阵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够令到身体升起;遍满喜则有如洪水注满山洞般遍布全身。禅那之喜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制伏嗔恨盖。乐: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它即是悦受,而不是与善果报身识俱行的身乐受。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它对治掉举(散乱心)与恶作。虽然喜与乐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心所;喜属于行蕴,乐则属于受蕴。喜有如疲惫的旅人见到绿洲时所体验的欢喜;乐则有如该旅人冲凉饮水时的快乐。最后一个禅支是一境性,直译此巴利文即是‘一’(eka)‘专’(agga)之‘境’。此心所是所有五禅与定的主要成份。一境性暂时制伏欲欲;它是每一种禅定的必要因素。一境性的作用是紧密地观察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并不能独自地执行其作用,它须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各执行其作用:寻把相应法投入目标;伺则维持它们于目标;喜激起对目标的欢喜;乐体验禅那之乐。
一百七十九、什么是初禅善心?答:诸禅由其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得以分别。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们令到心证入安止定(禅那)。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安止的五盖。通过逐一地舍弃较粗显的禅支,及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证得更高层次的禅那。在经教里,佛陀以四分法说示禅那:从初禅进修第二禅时,同时弃除寻伺两个禅支。论教里的禅那则分为五个,即多了一个只弃除寻而保存伺的禅那。这是论教的第二禅。在第三禅里,伺亦被弃除;在第四禅里则再弃除喜;在第五禅里,舍受替代了乐受。由此,首四禅与悦受相应;第五禅则与舍受相应。经教色界禅四分法的初禅,在各方面皆与论教色界禅五分法的初禅一致。然而,经教的第二禅是通过同时弃除寻与伺而证得,因此只余下喜、乐、一境性三禅支,即是论教的第三禅。经教的第三禅有乐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第四禅则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此二禅各与论教的第四禅和第五禅相等。虽然诸佛经没有明确地说示禅那五分法,但有给与暗示;这是指佛陀所说的三种定:寻伺两者相应之定、寻不相应伺相应之定、寻伺两者皆不相应之定《中部。128经》。明显地,第一种定是禅那四分法与五分法两者里的初禅;第三种定是经教里的第二至第四禅,或是论教里的第三至第五禅。然而,第二种定在经教本身里却没有明示,只有在论教里才说明是五分法的第二禅。五禅皆可生起为善心、果报心及唯作心,因而有十五种。不论是善、果报还是唯作,皆依相同的禅支组合分类每一层次的禅心。一切色界心都与智相应;但由于智并非禅支,所以在其分类法里并没有提及。如是一切色界心皆有三因:无贪、无嗔、无痴。
一百八十、什么是无色界心?答:1。 空无边处善心。2。 识无边处善心。3。 无所有处善心。4。 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善心。 5。 空无边处果报心。6。 识无边处果报心。7。 无所有处果报心。8。 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这四种名为无色界果报心。9。 空无边处唯作心。10。 识无边处唯作心。11。 无所有处唯作心。12。 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唯作心。如是总结所有十二无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此界之心属于无色地,无色界天共有四层,其处已完全超越色法,而只剩下心与心所。通过证得超越五色界禅的无色界禅,即能投生至这四无色界天。无色界共有十二心:证得无色禅的凡夫与有学圣者所体验的四善心;投生至无色界天时生起的四果报心;以及证得无色禅的阿罗汉所体验的四唯作心。
一百八十一、什么是空无边处定?答:第一个无色禅是空无边处禅定。为了证得此禅,已熟练于遍处第五色禅的禅修者必须把遍处似相扩大至无边宇宙,然后注意该遍处似相所占有的空间为‘空无边、空无边’,直至去除了整个遍相。如此重复地专注,最终即会生起取无边空间概念为目标的禅心。严格而言,‘空无边处’是指作为第一无色禅心的目标的无边空间之概念。在此的巴利文ayatana(处)意为禅心的住处或住所。然而‘空无边处’本身也用以代表该禅那。
一百八十二、什么是识无边处定?答:在此称为无边的识,是第一无色界禅心。由于第一无色界禅心,以无边空间之概念作为目标(所缘),这表示遍满地取空间为目标的识,也取了它的‘无边’。若要修习第二无色界禅,禅修者就必须取‘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专注于该心为‘识无边、识无边’,直至证入第二无色界禅定。
一百八十三、什么是无所有处定?答:第三无色禅定无所有处,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为目标(所缘)。通过专注该心之不存在,缘取第一无色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之概念目标的第三无色禅心即会生起。
一百八十四、什么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答:第四亦即最后一个无色禅定非想非非想处,因不能说其有想或无想而得是名。在这种心里,其想心所已变得极其微细,而无法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