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构旅游 >

第35部分

解构旅游-第35部分

小说: 解构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方恰恰相反。 
“进出口”的逆差现象,是东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80年代初期国门刚刚打开之际,很多外国旅游者在中国游览时,就经常发生因找不到厕所或厕所太过肮脏而痛苦尴尬的情形。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而且也开始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再加上旅游业超常规发展,中国的旅游接待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同时,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使得城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使是在很多城市以“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今天,厕所问题仍然是一个被人忽略,甚至被人遗忘的话题。 
就在多数城市天天较着劲儿大玩GDP游戏时,就在多数城市为了招商引资而优化投资环境时,就在多数城市被房地产开发商改头换面时,就在多数城市借着产业结构调整之际抓住旅游业这根稻草时,桂林,中国最富盛名的老牌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在世纪之交,出人意料地搞起了“厕所革命”。 
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赢得了“桂林厕所甲天下”的美誉。 
曾几何时,游客在桂林如厕难,难于上青天。桂林旅游景区和景点原先只有61座公厕,基本合格的只有23座。公厕数量少、位置偏、档次低、管理差,使游人和市民如厕苦不堪言,“市长大人”也不例外。据说有一次市长为找厕所,一连走了2条街道,后来在一个旅店经人帮助走了“后门”才解了难题。桂林如厕难,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解决厕所问题,桂林提出了“市府指导、城区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16字方针,即从建设到管理实行全程化设计,市场化的运作,以商养商、专人管理的模式,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以商养厕”、“一商养一厕”、“一商养多厕”、“异商养异厕”等多种建设与管理模式,将街区公厕与相应的商业门面“捆绑招标”,中标单位与业主享有公厕和商业门面50年的经营管理权。 
这些城市经营的理念,使桂林的公厕建设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一个良性运行的轨道,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三赢”:政府未有财政投入,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游客和市民获得优质服务;投标的经营管理者,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颇有自豪之感。 
2002年6月,我利用在桂林出差之际,专门考察了克林顿总统发表环保演讲的七星公园的星级厕所。这些厕所外观造型都很精美独特,富有个性;厕内臭味全无,飘荡其间的是美妙抒情的轻音乐;男式便池是感应式自动冲水装置,大便冲水是脚踏式;墙上有艺术挂图和让人捧腹的高雅幽默词句;入口处有整容化妆镜和洗手盆;厕所内外被笑容克掬的管理人员不停地拖扫得洁净如新;公厕内空间宽大、通风、洁净。 
这让我想起20年前,一本国内杂志介绍日本厕所的经典描述:“香气飘飘,乐声袅袅”。我当时天真地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自我吹捧的溢美之辞,也有可能是个别崇洋媚外的家伙言不由衷的表现。当我在21世纪初期的桂林亲自体验了一把后,才发现: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我不明白。 
桂林政府对于公厕的运作,实行的是宏观管理,运用的是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城市经营理念在这里产生了可观的效益。目前,遍布桂林街头和景点的公厕有821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5。7个公厕,高出国家规定标准数90%。桂林的“厕所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旅游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 
桂林的“厕所革命”,还引发了一个高层次会议:国家旅游局一年前在桂林召开了“新世纪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厕所为议题的全国性会议,会上产生了关于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的《桂林共识》,实质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以厕所为主题的共同宣言。 
《桂林共识》指出:没有旅游厕所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的现代化。 

三、敏感的漓江 
曾经让无数中外游客倾倒的“百里画廊”———桂林漓江,正面临全线断航之忧。从桂林至阳朔约83公里的漓江水程,现在每天只能游览10多公里。 这是2004年初的实际情况。 
2003年1~10月降雨量与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对比,除1月、5月、9月降雨量偏多外,其余7个月出现降雨量偏少情况。2003年12月3日,漓江水位降至140。53米,流量也一直维持在11立方米/秒左右。2004年1月9日,漓江水位降至140。45米,流量仅有8。5立方米/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法》,可以发布漓江封航公告了。 
但是,漓江是一条非常敏感的河流,如果发布封航公告,必将在国内外引起震动,给桂林旅游业以致命的打击,损害世界旅游名城桂林的形象。这不仅成为旅游业内人士的话题,更是桂林旅游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 
漓江属珠江水系,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于西江,全长437公里。 
漓江面临断航之患,表面上看是漓江枯水问题造成的。但究其根源,漓江枯水是典型的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 
猫儿山是漓江旅游的命脉,没有猫儿山丰富的水资源,就没有奔流不息的漓江。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漓江中上游水源林面积呈下降趋势。 由于人为的乱砍乱伐,上游水源林结构及质量下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洪灾加剧,枯期流量减少,枯水期越来越长。进入90年代后期每年枯水期断航时间长达3个多月之久,短时间也有近一个月。 
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脱节,是造成漓江断航的另一个人祸因素。 
漓江沿岸旅游业的盲目开发直接影响了漓江植被保护,并与漓江黄金水道“抢水”,造成漓江水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近年来,漓江沿岸兴办了大大小小的农家旅游餐馆、简易旅游景点上千家,加上沿江新建的几个大的景区、景点,每天在从漓江抽取大量饮用水的同时,也把大量的垃圾和污水直接倾倒到漓江中去。 
现代的喧嚣,打破了漓江几千年的深邃和宁静。漓江纤弱的肩膀,在支撑起一座举世闻名的桂林城外,现在还要每年服务过千万的旅游者。 
漓江的断航,是否在发出一种求救的信号:我太累了! 
2003年底的一天,当一位桂林旅游界的朋友告诉我漓江断航的消息时,我惊呆了。漓江一直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显然,漓江断航是依托漓江的桂林观光旅游超负荷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我早有此预感,但我还是不愿相信,这一天是这么快的到来了。 
喀斯特地貌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漓江水,共同构成了“桂林山水”这个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核心吸引物。泛舟江上游览青山绿水,是典型的桂林旅游方式。如果人们不能泛舟江上,就无法融入桂林山水,就无法体验到山环水绕、山青水秀、一步一景的人间仙境。 
漓江的断航,一方面令我想到了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也想到了桂林旅游产业结构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永恒的主题,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的重点。 
但我更关心的是:如果没有漓江,桂林将会怎样? 

一 条 街 的 传 奇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说过“如果没有到桂林,就等于没有到中国”。在当前的旅游者中也流传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到阳朔,就等于没有到桂林;到了阳朔如果没有到西街,就等于没有到阳朔。”西街,在海外游客的眼中,它是东方伊甸园;在国内游客的眼中它是小资天堂;在国内旅游研究者的眼中,它是中国休闲度假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西街印象 
西街位于阳朔县城的西南部,它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自然山水的灵气和秀丽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西街全长517米,宽8米,街道全部用槟榔纹大理石铺砌,穿上拖鞋,踢踏踢踏作响,仿佛历史的回音。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楼房,青砖碧瓦,飞檐斗拱,门窗雕花雅致精巧,处处透着幽幽古色,散发着浓浓的古香,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在这里尽展无余。 
在这500多米长的古老街道上,溢满欧美风情的酒吧、咖啡屋和渗透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店、书画店一个挨着一个,交互辉映,煞是壮观。店铺中文、洋文广告招牌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炼厚重,与西洋的浪漫飞扬在这里自然融合,相得益彰。擦肩而过的洋人和满口英语的华人更是让你仿佛置身于海外的唐人街。 
在这条饱蘸东方风情又不乏西方神韵的老街上,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来自不同国度的不同肤色的人们享受着西街式的生活。 
白天,他们或租一辆自行车到乡下体味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美丽,或到附近的喀斯特山峰跳“岩壁上芭蕾”,或找一家咖啡馆,在咖啡氤氲的香气中旁若无人地阅览一本书刊,或到街边闲坐,跟素不相识的朋友聊聊天,交交朋友。。。。。。夜间,在祥和的灯光下,摇曳的红烛中,或是高歌,或是曼舞,一边欣赏着西街迷人的夜景,一边品味着可口的红茶、绿茶和民间小吃。。。。。。这里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真诚恳谈,只有生活的悠然、闲适、惬意…… 

二、洋人街 
在秦始皇修建运河灵渠之后,公路、铁路交通尚未发达的年代,作为珠江支流之一的漓江一直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一头枕着漓江的西街正是那个水运交通年代的产物。 
据阳朔县志记载,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滨临漓江的街道。 
一千多年来,当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深藏于桂林山水间的西街却依然守着当初的宁静与优雅,依旧美丽地贫穷和落后着。直到1970年,西街周围还是一片菜地。西街长期处于一种“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桂北村镇的传统风情和面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后来也就成为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桂林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间,还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其中有一位叫毕可斯的法国油画家完全被古老的西街和神奇美妙的山光水色给吸引住了,他连续8次到阳朔,并在西街住了近一年的时间,写生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回国后,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引起轰动,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告诉人们在东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传十,十传百,使得众多的外国画家、摄影家、作家、考古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寻求古迹与创作灵感。 
到了80年代,自助旅游在西方国家兴盛,西方人更是把对西街的新奇、粗浅的印象写在了被誉为全世界背包旅行者“圣经”的旅游指南丛书《Lonely Planet》上,西街更是成为西方背包旅行者关注的对象。这些被西方过度的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纷至沓来,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人身的自由。 
许多的西方游客因对西街的痴迷而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有在这里住几天的,有住十天一个月的,甚至有住半年或几年的。有许多背包老外的签证到期后,就到香港打一转,算再次入境,又到阳朔呆下来。有的觉得这样也挺麻烦,又舍不下这里,就索性跟本地人结婚,把护照换成了“户口”, 这也是为何西街涉外婚姻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远离喧嚣繁华的东方古街上,西方人以他们的“他者眼光”在当地人司空见惯的风景中发现了“特色”、“情调”乃至“活法”。许多今天的“经典景观”不仅是摄影家“拍”出来的,更是西方人“踏”出来的。 
可以说以阳朔西街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人的惊喜发现”。 
这为后来西街乃至阳朔旅游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放逐心灵的天堂 
正当西方的背包旅行者正津津乐道地探索着、发现着、享受着西街的时候,他们行为及所带来的“洋现象”也被国内的一些媒体发现了,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国内媒体都争相报道,大书特书,引起国人极大的兴趣,国内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猎奇者来了,进修英语者来了,攀岩者来了,艺术家来了,享受生活的小资群体来了,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后现代主义者来了……。他们聚集在西街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发现着、享受着这条既古老又现代,既充满东方色彩又不乏异域神韵的街道以及周边田园牧歌般的景致。 
对于那些猎奇的观光游客,在他们眼中,能用很流利的英语跟老外做买卖的满脸岁月沧桑的老太太和穿着中国旗袍织毛衣的金发碧眼女郎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外多了,作为全球通用的英语也就自然成为西街的“方言”之一。西街人也几乎都能用英语流利地与西方游客们谈生意或聊天,甚至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或十来岁的小孩,都能用英语跟老外们拉呱几句。 
另外,在阳朔这个仅仅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还密布着数十所外语学校。这些都为西街创造了国内一流的英语环境。据统计,近些年了每年都有数万以学生为主的 “进修”英语者前来西街,享受着国内“留学”的待遇。西街,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天然“英语角”。 
对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财富相对充裕,很懂得享受生活,固执又狂热,边缘又非主流,忧郁又含蓄的小资群体来说,既有前卫色彩,又有怀旧情绪的西街无疑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