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构旅游 >

第39部分

解构旅游-第39部分

小说: 解构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造成的成本效益流动时,标准的贴现率通常假定所有的资源都属于当今的一代人。我们现在的评估标准就是以“杀鸡取卵” 式的耗尽全部资源为准计算其价值的,于是,其结果就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扩大当前这一代人的权力,这就好像以破产清算的方式来对待地球一样荒谬! 
当我们正因为每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接近98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接近90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而兴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忽略了那些很难用金钱衡量的东西的基础上,如清新的空气、新鲜的淡水、美丽的群山、茂密的森林、丰茂的生物……。 
“收费站”式的运营模式和依赖货币的计算形式,是造成目前全国旅游统计呈现“繁荣”的主要前提条件。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这种“繁荣”又导致许多其他行业的投机者进入旅游开发行列。大量投机因素的进入,一方面造成泡沫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资源用于旅游开发。 
同样一个资源,用来开发旅游和用来发展其他行业,哪种开发对社会造成的真实成本相对低些? 
哪种开发带来的净收益相对大些? 
哪种旅游统计方法相对科学合理? 
我们现在的旅游统计,对旅游业带来的短期性的、直接性的、表面性的利益统计得比较完整,而对旅游业所造成的政治成本、社会文化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考虑不足。当然,要精确量化和测算这些成本,尤其是以货币的方式进行量化,到目前为止还不很成熟。但是政府决策层和旅游规划部门必需要把他们考虑进去。 

五、收费站模式 
桂林,是国内少数几个最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自1973年率先对外开放,桂林在中国政府的重点打造之下,逐渐成为了入境旅游者眼中代表中国亮丽自然风光的符号性旅游区之一。随着入境旅游者游览桂林人数的增多,“桂林山水”被中国政府和入境旅游者共同打造成了一个真正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当入境旅游发展的风声水起之时,桂林的旅游客源结构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中国人游览桂林的人数一年多过一年。截止2002年底,桂林的国内旅游人数是入境旅游人数的10倍!同时,旅游消费模式和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费旅游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公费旅游者的人数在缓慢回落;旅游者的年龄呈现多元化,国内旅游热潮开始显现。当第一个黄金周在2000年5月出现时,“井喷式”的国内观光旅游狂潮席卷全国。自此以后,本来旅游业发展速度就已经相对超前的桂林市,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和“恶补式”旅游热潮的双重作用下,桂林旅游业又以加速度发展起来。 
一个并不很大的城市,在长达30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漓江山水”这个相对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节节攀升,近年来更是每年超过千万的旅游人次……。 
观光旅游产品是旅游贡献率相对较低的一种产品类型,对于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和原居民来说,就成了桂林人经常挂在嘴上的“旺丁不旺财”的形象概括。 
既然大家都知道“旺丁不旺财”,那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呢? 
要想“丁财两旺”,只有改变现在的旅游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重新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实际上,必须对桂林旅游业进行重新洗牌,这必然会冲击现在的既得利益集团。其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桂林政府和以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为代表的桂林旅游资源的控制者们。 
观光旅游主要依托的是品位超群且具有垄断性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两者比较又以自然资源为主。桂林山水是上帝赐给桂林的礼物,桂林政府只要将这个资源紧紧攥在手上,就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取利益。具体的作法是,桂林政府将这些具有垄断性的国有旅游资源的控制权委托给国有背景的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该公司通过控制桂林旅游的黄金游线——漓江沿线游的旅游方式和收益方式,即漓江航道的游船费用和漓江沿岸主要景区的门票,这样,该公司就建立了一个类似“收费站”的运营模式。只要游客来桂林,不管哪个旅行社组织的,都一定会坐船游漓江,都会购买游船票和相关的景区门票。当然,越来越多的投机者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勿庸置疑,无论从资源的品级、数量、产业链条、经营管理能力、专业人才的储备等各个方面来说,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是桂林绝对的老大。 
政府通过它的代理人来控制垄断资源,只要构建一个类似“收费站”一样的运营模式,这样政府和它的代理人都会以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利益。观光旅游,大多是采用这种办法。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可能很多国家或地区是通过市场手段获得资源控制权,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 
本来作为市场经济中监督者角色的政府,当一个企业是以它的代理人身份出现时,由于它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有可能出现政府对该企业的过分袒护和依赖。由于政府和该企业只存在行政关系,不存在实质上的市场关系,所以在打着市场经济的牌子大玩旅游游戏时,政府支持下的该企业即使出现资源过度开发、损害游客利益的事情时,企业行为往往就会变成政府行为了,政府一定会运用各种资源支持它的代理人企业。 
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是通过“观光旅游”这种资源的浅层次开发来构筑利益联盟的,政府的税收和代理人企业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收费站”运营模式,所以增加旅游人数就是唯一的获取超额利益的手段。而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带走的是照片,留下的是脚印”的观光旅游,它留下的脚印是非常沉重的。 
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旅游者本身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些地方,旅游者会无意地或故意地毁坏庄稼作物和农村设施,恐吓牲畜或在乡间抛弃大量垃圾。从游客的鞋子或衣服中将外来植物带入本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等等。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众旅游的发展期,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只是在尽量应付不断膨胀的需求,眼光相对来说不是很长远。 
对于一些像桂林这样的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现在应该做的不是继续盲目地扩大旅游客源,而是一方面冷静地重新考虑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始提倡新的旅游形式,不能永远躺在观光旅游的身上晒太阳了。 

六、城市旅游是新的突破口吗?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多被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旅游业摆在什么位置、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旅游业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小、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旅游收益的分配等关键性问题的决策权,被政府紧紧抓住,所以中国的旅游业被称为“政府主导” 型。 
过去30年,桂林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发展旅游的。桂林旅游的成功和失败,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不仅意味着对地方政府和代理人企业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即桂林旅游的收益会由现在的国有背景的各类旅游企业流向基层社区和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而且会对桂林旅游板块和桂林经济板块产生革命性的改变。 
桂林政府对于桂林旅游的重点,目前明显还是“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和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这两个重点发展方向是最能保全桂林市政府利益的一种策略,既可以通过传统旅游模式保证既得利益的延续,又可以通过新型旅游模式赚取社会效益。这是典型的站在桂林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结果。 
但是,桂林山水并不仅仅是桂林政府的,她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如果我们站在游客的角度来看,“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虽然人满为患,至今仍有相当的魅力。而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对于本来就来自城市的游客的吸引力恐怕远远不及对于桂林市民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文明社会的旅游观察家的角度来看,“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应该严格控制和削减旅游人数了,应该严格控制和削减旅游区点的数量了,应该将这条黄金旅游线打造成一条“人在画中游,水在山中绕”的生态旅游的精品线路,而不是一个贩卖桂林山水的农贸市场。 
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概念。任何一个能够发展城市旅游的城市,一定是拥有着独特而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否则,再好的出发点也只会变成一个概念。 
因为,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可以开展城市旅游的。 

七、路在何方?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城市化程度的增加、移动性的增强、自由时间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巨大的全球媒体网络化等因素,导致了最近50年里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大大增加,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旅游人数还会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 
面对如此朝阳的一个产业,已经将观光旅游做到极至的桂林又在思考什么呢? 
几乎每一位来桂林的游客, 大都会选择乘船游览漓江风光。随着游客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漓江的乘船游览方式一直没有改变,漓江的航线非但没有延长反而经常缩短,漓江的江面非但没有拓宽反而有所收窄,在游客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常规接待能力出现下降趋势,这两者间日益凸现的矛盾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桂林旅游的未来高度关注。 
在漓江沿岸增加更多的旅游区点不是解决办法,改变乘船游览的单一旅游方式不是解决办法,在漓江上游建设多座水库保证航道畅通不是解决方法,因为所有这些办法都是围绕如何掠夺漓江剩余价值的办法。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法,其实从根本上讲,都是毁灭漓江旅游的馊主意。 
漓江现在需要的不是进一步的开发,而是进一步的控制;不是进一步的增加客源,而是进一步的削减客源。 
漓江需要的是休息,是重新构建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生态链”。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一个地方政府的短期政治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而摧毁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首过去,我们会发现近10年的旅游发展给漓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之前几千年的类似积累,它带来的综合收益并没有给漓江风光本身和桂林市民带来相应的回报。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的观光旅游发展给桂林带来的最大受益,就是培育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桂林山水。 
桂林未来的旅游发展之路,只能是采取“品牌扩张” 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桂林山水”这个品牌的统领下,构建包括漓江山水在内的多极旅游产品体系,在产品类型上呈现多元化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走出漓江的束缚,在旅游形象上塑造丰富的大桂林概念, 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桂 林 启 示 录

一、 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开发城市旅游的。 
二、 对于旅游目的地城市,城市形象必须和旅游形象相统一。 
三、 在中国,政府的角色更像一把双薪#皇且桓顺印? 
四、 压抑了5000年的国民旅游欲望,终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了。 
五、 别把桂林旅游做成一个贩卖漓江山水的农贸市场。 
六、 桂林的最终出路是走出漓江。 
七、 生态旅游是桂林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八、 旅游统计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把营业额当成纯利润了。 
九、 “收费站模式”是中国旅游业低水平发展的标志。 
十、 “红岩模式”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榜样。 
十一、 要站在大桂林的高度看漓江,不要站在漓江的江面看桂林。 
十二、 穿过西街的是观光客,呆在西街的是休闲者。 
十三、 厕所都可以炒作的这么香艳,这是桂林最有文化的一个壮举。 
十四、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十五、 如果没有漓江,桂林将会怎样? 
这,就是我心中的桂林。  

一只小小的紫沙壶,里面装满满的铁观音,冲出少许浓浓的茶水,慢慢地撩人醉了。 
厦门,很像铁观音。 
既有清淡如茶香的城市性格,也有淳厚如茶汤的商业运作,而那片片茶叶却像一个个散落的旅游点。如果没有了鼓浪屿,没有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没有了南普陀,没有了湖里山炮台,那厦门还有什么呢? 
没有了这些旅游点,厦门又还能冲出什么旅游的好茶呢? 
这每一个旅游点都十分优秀,但彼此之间又好像缺少必然的联系。 
厦门的旅游点和厦门的人一样,都有些散漫。 
虽然厦门的旅游是靠它们支撑起来的,但厦门的旅游形象却是模糊的,厦门未来旅游业的走向更让人充满迷惑。 



一 个 更 适 合 养 老 的 地 方


去福建旅游,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个是武夷山,一个便是厦门。去武夷山的,通常都要经厦门;去厦门的,多数都要捎带一下武夷山。武夷山和厦门的绝配,构成了福建旅游的黄金线路。武夷山作为旅游目的地,是无庸置疑的;而厦门作为旅游城市,它的定位却是模糊的。与其说它是一个旅游的地方,到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养老的地方。 
1998年5月,应老同学们的热情邀请,我第一次来到厦门。 
飞机着陆前,我透过机舱的窗户从空中先看了看厦门,感觉很整齐、很清静。步出机舱,就走入那宽敞亮堂的高琦机场候机楼。机场等级之高、空间之大和旅客数量之少,形成了明显对比。 
据说,该机场之所以超标准建造,是为了迎接和台湾的“三通”。在我看来,每一个来到厦门的旅客从一接触厦门的土地,就开始享受到高琦国际机场的高等级服务。至于和台湾三通是否有着什么关联,早已被旅客的喜悦和满足代替了。 
于是,我对厦门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初到厦门,觉得这座城市很小巧,很安静,很精致,很洁净,很温馨,很美丽。 
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比如大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