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解构旅游 >

第5部分

解构旅游-第5部分

小说: 解构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摄的精彩的电影,但能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持续关注,就说明这不仅仅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旅游热潮,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 
人们喜欢参观我们的晋商大院,或是徽派建筑,不仅仅是想看看这些保留完整的文化标本,也不仅仅是想探寻晋商和徽商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透过这些文化遗产,寻找出文化传承的纽带。 

二、断裂的城市文脉 
改革开放20多年,各地固有的文化正在悄然褪色。从上海到喀什,从哈尔滨到三亚,大小城市都是在用现代的推土机将历史掩埋,用灰色的混凝土将传统覆盖。 
大约从10年前开始,对我穿梭过的绝大多数城市,我已经无法清楚识别。都是宽宽的水泥路、硬硬的隔离栏、大大的中心广场、高高的摩天大厦、密密的车流、乱乱的广告招牌……,如果在街上找不到该城市的名称,我恐怕很难分清这是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苏联电影。男主人公无意中错搭班机,在一个并不是他的目的地的城市降落后,他竟然并不知情。这位苏联老大哥居然“熟门熟路”地坐的士回到了和自己所在城市一摸一样的住宅小区,一样的街道,一样的路边植物,一样的小区大门,一样的大楼外形,一样的门牌号码,居然用自己的家门钥匙打开了和自己家一样门牌号码的那扇几乎一样的大门,昏昏顿顿地和该房间的女主人同居了一个晚上。男主人公迷迷糊糊中以为这个女人是自己的太太,而女主人公又以为男主人公是自己那该死的天天喝醉酒的丈夫。 
当然,这是一部电影;当然,这部电影肯定是以喜剧结尾。那么,这部影片除了带给我们一些欢笑外,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思考呢? 
再过几年,中国是不是也会像我们的苏联老大哥电影中反映的一样,每个城市都一模一样呢?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渊源有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审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有101座,山西的祁县、平遥等名列其中。少数几座保护较好的古城,如云南的丽江和山西的平遥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艺术造型、文化传统以及绚丽多彩的景色跻身于世界名城之列。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城市特色正在遭受新一轮的破坏,一些充满魅力的城市和建筑已经悄然消逝了。 
杭州是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湖自然景观文化特质和吴越、南宋历史文化特质相交融的名城。由于城市建设被迫采用“见缝插针”的办法,和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发展观,导致市区许多建筑、空间缺乏个性,丧失了历史底蕴和缺乏文化内涵,陷入了城市景观趋同、千城一貌的尴尬境地。 
河南的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万片刻有古老文字的甲骨,上万件青铜器,盘庚迁殷、妇好请缨、西门豹治邺、岳飞精忠报国等典故千古相传,中华文明在安阳留下了浓墨重彩。如果我们走进安阳,会发现她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已经被水泥森林所覆盖。 
广州自古就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格局,以白云山系的越秀山为制高点,面向珠江,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格局。1984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没有将城市中心迁出旧城区,造成“摊大饼”的发展方式。1996年,更是错误地将城市中心移回“云山珠水”约束中的旧城,外科手术式的旧城改造和见缝插针式的摩天大厦,破坏了千年古城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线已经退到了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单体建筑的层次。 
中国人似乎总是能在摧毁历史的过程中寻找到快感,以前的历朝历代如此,现在的每届每任如此。可能每个中国人因为几千年文化的浸染而变得很有艺术气质,可能每个人都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在很多旅游景区看到的“XXX到此一游”的涂鸦作品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动物界的一些类似现象:动物们总是用自己的尿液在自己的领土到处涂鸦,这些尿液的存在就代表着它的存在,更代表着它的“权利”和“控制”,这不就和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点灯——灭灯——封灯的程式”所隐喻的“权利”和“控制”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三、刀下留城救平遥 
每次到祁县,我都会顺便去看看平遥。 
2004年12月的一天,我因公务又一次来到了平遥古城。那天,山西下起了第一场雪。当我在雪花飞扬中仰望着那高高的城墙,仔细地打量着这座与丽江古城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时,我每一次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位上海的老人。 
如果不是这位老人,平遥古城可能早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不是这位老人,江南六镇也将灰飞烟灭。 
这位老人,就是有着“刀下留城救平遥”之美誉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中国的规划界,尤其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阮仪三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 
最近,我刚刚又读了一遍阮仪三先生的《护城纪实》。一本简朴的《护城纪实》,真实记录了20多年来他在为留住中华各地风情各异的古城古镇和山川胜迹过程中的甘苦,以及无力挽救那些万劫不复的历史遗存时无奈和义愤的心路历程。在序言中,作家冯骥才说:“在当前城市文化保卫战中,建设界的知识分子一直站在最前沿。他们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施者,又是决策的参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在他们的手中。故而,是趋炎附势而升官发财,还是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选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20年多来,除了人们熟知的平遥古城和江南六镇,中华各地风情各异的古城古镇上,都曾留下这个老人竭力相争的身影。基于此,他称阮仪三先生为“行动的知识分子”,并将这些行动概括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录”。 
古稀之年的阮仪三先生是名门之后。高祖阮元是乾隆年间进士,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三省巡抚、三地总督,在经、史、金石、书画乃至天文、历算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是江苏省机电业技术先驱。从阮先生身上,我似乎领略到了一点:一个尊重家族历史的人,或许才会对民族历史、文化瑰宝心怀虔诚。 
1980年他“刀下留城救平遥”,及时制止了已经开始的扒城墙、拆民居,并在古城频临拆毁的前夕,制定出“完整保护古城,开辟新城区,新旧分开,合理发展”的规划方案,划定保护地段,确定保护单位的具体做法。在我国首次提出了“古城保护规划”这个课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997年,平遥古城以其保存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1986年起,阮仪三教授陆续开始主持制定苏州、绍兴、安阳、福州、潮州……等一系列历史名城的保护规划,同时开始系统地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传统风貌,以及形成这一风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名”存“实”亡,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这些城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物质实体的遗存,认真地提出了各个城市的特色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把“城市”这个物质实体所呈现的形象、面貌的表象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底蕴发掘出来,认真地研究城市的特点特色,从而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时能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和不伦不类的城市景观。 
城市建筑是文化、科学技术、人文地理、民族风情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节点的综合载体。认真地保住这些民族的精华,保存住这些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就有了学习和借鉴的依据。这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和建筑就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肥沃土壤里生长出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珍藏,更重要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要建设中国式的新的城镇。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问题,已远远不止于保住一些文物或历史地段的风貌,也远远不止国家规定的若干个历史文化名城,它是所有城市都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早已超过了文化本身,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等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 
2003年12月19日,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主任理查德? 恩格哈将一张“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证书递给阮仪三的时候,同时给出一份沉甸甸的评价:“对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大范围保护是对活的文化景观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项目将对这些城镇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整个中国的保护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阮仪三先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光靠一个阮仪三先生是肯定不行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郁白说过:“在保护名城方面,中国想做得和欧洲一样好,必须有一个公民社会的基础,这是根本。”当年,法国的里昂也曾有过类似的矛盾,当地政府最初决定改造,要拆。这一决定在市民中间引起轩然大波,集会、抗议,最后,公众决议对老城进行维护,现代化在房内、在地下。如今,里昂成了保存古城原貌与现代化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 
一个没有自己历史特色的城市,将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城市。 

四、远去的家园 
珍惜和保护每个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遗物,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发展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于各自的特色文化,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是寓于在具体的实物环境之中的,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长三角之所以在短期内赶上并有可能超过珠三角后来居上,其根本原因恐怕也在文化沉淀的厚薄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犯过同样的错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领导和民众往往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很容易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重视城市文化渊源势必会成为民众的巨大持久的需求,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可能大批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已经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永远无法挽回了。 
对于个人而言,文化差异是产生旅游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对于城市而言,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永不枯竭的资源;对于国家而言,文化是根本的生产力。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就会沦为千城一貌的尴尬境地。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要发展旅游业,将很难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它很可能会沦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家园。  
 
让凝固的历史活起来

中国文物界权威罗哲文、郑孝燮先生,称赞祁县古城明清民宅的精致程度及保存完好度皆属中国之冠。面对这个沉稳有序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旅游开发激活死水一潭的局面,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水平测试。 

一、去祁县 
2002年7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深圳,我的手机响了。 
电话的那边,一个操着浓重山西中部地区口音的中年人,热情而简短地说明了来电缘由。原来,打来电话的是山西祁县文物旅游局的负责人,他通过多方了解和比较,认为我们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设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希望我在近期能够亲自去山西祁县进行实地考察和合作洽谈。 
我答应他,在完成近日的西安考察后,我会直接由西安飞往山西。 
2002年7月8日上午,当我和西安客户经过最后2个多小时的友好洽谈并当场签署合作合同后,已经是中午了。由于没有当天下午或晚上飞往太原的航班,为了遵守第二天在山西祁县会面的电话约定,我只能请西安的客户尽快帮买了西安——太原的火车票。拿到火车票一看,距离发车时间只有不到1个小时。于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客户只能退掉了已经订好的百年老店“老孙家”的包房,我们就近跑到小巷里,快速地吃了我十分想念的“樊记肉夹馍”,然后风驰电掣地去了西安火车站。 
第二天凌晨,我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爬进了一辆太原的士,有气无力地告诉司机:“师傅,去祁县!”。 

二、金祁县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与曾经的时代榜样——大寨、今日的旅游新宠——平遥古城等同属山西省晋中市管辖。 
祁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的食邑,晋分祁氏之地为七县,此地故名祁县。祁县在明清时期属交通要地,是秦陇等地北上京城的必由之路,有“川陕通衢”之称。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商旅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清代中晚期,祁县曾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故有“金祁县”之誉。 
由于文物古迹等级较高,数量较多,祁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玻璃器皿、碳素、白酒和精细化工是祁县目前的四大优势产业,其中有望发展工业旅游的玻璃器皿企业在祁县境内有97家,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手工吹制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在随后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那些经常摆在巴黎、伦敦、东京、纽约、上海、香港高级购物中心里的造型简约高雅、价格昂贵的“宜家”玻璃器皿,很多就是在山西祁县由一些来自安徽、河南、四川、山西等地的年轻师父们手工吹制完成的。 
依照2002年8月制订的《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祁县的发展方向是:以轻工、精细化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一城市定位与临近的平遥相同。 

三、和古城的第一次握手 
按照电话中约定的方位,司机将我带到位于乔家大院门口的乔家宾馆。在一楼会议室,我见到了祁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李友忠、文物旅游局长等。 
李友忠副县长人如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