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19部分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9部分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阳、六步之界限,明六气已括尽内、外、主、客诸病之旨归,所立诸法诸方,
全是活泼泼天机,绝无一毫碍法,知其义者,妙用无穷。约而言之,扶阴有柔润、
清凉、苦寒三类方剂,扶阳有轻清、温养、辛热三类方剂,可以随宜选用。至于
外感六气,按六经提纲,随邪变化而施治,亦不致误,郑氏举太阴一经主湿恶湿
之病理变化及治法为例,以说明后贤调脾、温中诸法,皆从理中一法套来。其它
诸经各按提纲推寻,亦复如是。故后世立方立法虽多,皆可推本于仲景。即瘟疫、
温热学派诸人,自诩专门名家,实亦仲景之支与流裔,不能与仲景并驾齐驱。末
谓“千百年来,名贤迭出,立方亦多,而仲景之法遂晦而不明。”诚不免言之过
当。但郑氏对于《伤寒论》之深崇、笃信、精研、活用,实有其卓越独到之处。
近人推为清末伤寒名家,实可当之无愧。
医理真传卷四·105·
医理真传卷四
杂问
问曰: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
答曰:吐血一症,其要有三: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因外邪阻
滞者,不可不知,亦不可不辨也。夫人身不外气、血两字,气为阳,
天也、夫也;血为阴,地也、妻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阴、
阳自然之定理,气、血相依而行,气法乎上,血法乎下,流通无滞,
均平不偏,何吐血之有乎?至于吐血,乃气机之逆也。阳虚之逆血者,
缘由阳气衰弱,不能统血,阴气太旺,势必上僭,渐干清道,以致外
越,如今之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也。阴虚之逆血者,由于阳气独
旺,阳气过旺,势必上冲,冲之过节,血亦因而外越,如今人之丈夫
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外邪阻滞之逆血者,或因风、寒之邪,阻
其升、降之气机,而循行经络之血液,失其常度,或留胸膈,或停胃
口,一触即发,血故外越。如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
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然之理也。又曰:吐血三要,
已得闻矣,敢问三要之症,如何辨认?如何施治?曰:凡阳虚吐血之
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
食,咳多清痰,又须审察上、中、下三部,何处病情独见,便可按法
治之也。法宜辛甘化阳之品,调其中土,扶其元阳,如甘草干姜汤、
理中、建中之类。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
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粘之痰,又贵察其上、中、下三部,何处病
形独现,便可识其脏腑之偏,而用药自有据也。法宜苦甘化阴之品,
如泻心汤、导赤散、鸡子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之类。风寒阻滞而
吐者,必现发热、头疼、身痛,脉浮或紧,看定提纲,按法治之。法
宜升散清凉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桂、麻、建中、
理中、甘草诸方,见阳虚门;泻心、导赤、鸡子诸方,见阴虚门。
郑钦安医书阐释·106·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一钱
桂枝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古方分两太重,取其直达太阳膀胱之经输,而祛邪早出也。若用
以治吐血,务要果真有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与阳明合病,
下利方可,不然未可轻试也。今改用分两,从俗之意,亦当察病轻重,
再为酌量。
用药意解
按葛根汤一方,乃肌、表两解之方,亦太阳、阳明合解之方也。
夫风寒之邪,一从肌腠而入,则为桂枝汤症,一从肤表而入,则为麻
黄汤症,今以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是从肌腠以达肤表,俾邪直出。
太阳与阳明接壤,太阳之邪已在经输,逼近阳明,此刻阳明不病亦病
也。去太阳之邪,即所以救阳明也。师取葛根,乃三路进剿之法,葛
根为阳明之主药,用之以截阳明之路,而邪不敢入,又能鼓胃气上腾,
足以助桂、麻发散祛邪之力,是以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也。吐血门中,
罕用此方,此方原不治此病,设有因风、寒闭塞,以致吐血,兼见项
背几几,自汗恶寒者,此方亦未始不可用也。
【阐释】本条论吐血有三因,即阳虚、阴虚、与外邪阻滞,并各就其病理、
病象、治则及方药,详加论列,明白切实,易于遵循,无烦细说。惟现今独重阴
虚,一见血出,红光遍地,皆谓之火。处方用药,举半都是六味地黄汤、生地四
物汤,以及炒荆芥、藕节、茅根、茜草、仙鹤草、大黄、蒲黄之类,专主滋阴降
火,凉血止血。近代名医曹颖甫指出用凉药之害,谓:“人之一身,惟血最热,
少年血盛则耐寒,老年血衰则畏寒,血虚故也。妇人血败,虽当盛暑,亦必寒战,
此其明验也。故无论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人崩漏,其体必属虚寒。至于亡血而
身热,则里阴不能抱阳,阳荡而无归矣。至是而用凉血之药,十不活一,所以然
者,为其阴中之阳气,一戕于亡血,再戕于凉药故也。”又谓:“吐血无止法,强
止之则积为淤血,而病变不测。尝见四明某患吐血,西医用止血针止之,遂至瘀
结大肠,大便不通。后用猪胆汁导下其燥粪,投之水中,化为血色。又有用鲜生
地、地骨皮止之者,其人腹中常痛。”又言“丁甘仁常用附子理中汤以治血症,
非深明此理者,不足与言亡血之治法也。”较郑氏阐发更详。笔者每治血症,无
论其为吐血、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其阴阳,都先止其血,用大剂甘草干
医理真传卷四·107·
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取其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之用也。然后审察病情,按
法治之。如李某牙齿出血,经年累月治疗,非但牙血不止,反而牙齿松动,嚼食
痛,拟全拔其牙而安假牙。连服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五剂而血止。因齿属肾,继
治以金匮肾气丸,续服十剂,齿牙松动及嚼食痛诸症悉愈。惟论外感风寒阻塞气
机而致吐血者,宜以升散清凉为主,治以桂枝、麻黄、葛根诸方,则一再告诫,
要审病确实,减轻原方分量,始可应用。一般吐血病,纯由外感而发者少,常多
伏有内因,郑氏只论其大要,唐容川《血证论》,较为详实,可以参看。
问曰: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答曰:下血之症,论因则多,论要则二。二者何?即阴、阳两字
也。阴、阳即气、血,夫血固以下行为顺,是顺行其经络之谓,非妄
行之谓也。阳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
溢也。阳虚阴虚,察脉察色,与上辨吐血法同。阳虚之下血,宜培中
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见阳虚门。阴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
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见阴虚门。
或又曰:粪前血、粪后血,何谓也?曰:粪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
度也;粪后血者,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粪之鞕、溏,
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
实自判也。先血而粪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粪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粪鞕而血后来者,心
火旺也,导赤散可用;粪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
汤可医。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
以赤小豆当归散。
黄土汤
地黄八钱白术一两附片一两阿胶八钱
黄芩五钱甘草八钱黄土二两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即小红豆,非太极豆。当归十两
用药意解
按黄土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夫先便后血,是脾阳之衰,
郑钦安医书阐释·108·
补脾必先助火,故用附子以壮元阳而补脾阳,又以白术、甘草、黄土,
专助脾中之气,最妙在地黄、阿胶、黄芩,甘寒苦寒,以滋脾中之阴,
水土合德,火土生成,不寒不燥,乃温和之妙方,可使脾阴立复,而
无漏血之虞,何忧此病之不除哉!
按赤小豆当归散一方,乃解毒清热之方也。病人既先血后便,是
湿热蕴酿已在大肠,而不在脾胃,大肠血液为热所伤,失其常度。当
大便欲出,气机下行,而肠中之血,不啻若沟渠之水,得一团土草以
赶之,而流行不已也。此方重在赤小豆,以清肠中之湿热,又佐以当
归活血行气之品,自然病可立瘳。仲景又立此方于狐惑门,详《金匮
要略》。
【阐释】本条论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阴虚或阳虚。阳虚者宜用四逆汤,理中
汤之类,以培中、下焦之阳;阴虚者宜用泻心汤、六味地黄汤及当归补血汤以培
中、下焦之阴。而粪前血与粪后血,则须由粪之溏、鞕,以判肠胃之虚、实。细
析为胃火旺、脾不摄血、心血旺、心血虚四种,分别以人参白虎汤、麻仁丸、建
中汤、理中汤、导赤散及补血汤、参枣汤施治。末复引《金匮》以黄土汤治远血,
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说,谓前者为先后并补,温凉并进,不寒不
燥之妙方,功专在脾、胃。后者为解毒、清热、活血、行气之妙方,功专在大肠,
故能对远血、近血,各擅其长,均属切要之论。祖国医学对下血,或称便血、泻
血、结阴,有肠风、脏毒、远血、近血之分。近血不专在大肠,亦有小肠出血的
肠炎;远血即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肠出血为多见。其主要
病机不外是火热熏灼,胃、肠脉络受阻,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
溢入肠道,以致发生便血。笔者常按郑氏所析要点,及方药化裁以治此类病症,
无不应手取效。
问曰:小便下血者,何故?
答曰: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则为血淋,照上
治淋法治之,不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注
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
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
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饮冷,善
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汤之
类。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医理真传卷四·109·
亦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小柴
胡加芩、连之类是也。学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识也。
【阐释】此条先就小便下血痛与不痛分为血淋及尿血两种。血淋为五淋之一,
按照前述治淋法,须以扶阳固本,交通上下为主。而尿血则有多种,务须根据全
身病情,仔细判定。由于脾阳不能统摄脾中阴血,致与尿混出者,法宜调理脾中
之阴阳,用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诚属妙着。更有由于胃中风火
妄动,逼血下行者,由于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由于冲、任有伏热逼血而
致者,则又宜分别以人参白虎汤、导赤散及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汤等
施治,审因用药,头头是道,不可执一。
问曰: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答曰:反胃者,胃中之气,逆而不下也。有因胃火上冲,阻其下
行之机者,法宜下夺,如大、小承气等汤之类是也。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
之类是也。有冲、任气逆,挟肝气而致食上逆者,法宜疏肝、降逆,
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有朝食而暮吐者,下
元无火不能薰蒸脾胃也,法宜补火,如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之类是
也。有食而即吐者,胃气不降,因火上冲也,法宜清胃、降逆,如人
参白虎重加半夏之类是也。有为胃槁而作,贲门不展者,法宜柔润,
如启(隔)〔膈〕饮之类是也。总而言之,反胃是一个逆字,虽十二
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
【阐释】此条论反胃这病,总由胃中之气逆而不下,细析之约有六种:一为
胃火上冲;二为胃阳不足,中寒顿起;三为冲、任气逆,挟肝气而上;四为下元
无火,朝食暮吐;五为胃气不降,食而即吐;六为胃槁,贲门不展。皆就其病机
而分别论述其治则及方药,使人一目了然。末段谓“十二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
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尤为提纲挈领,示人以活法圆通之妙。笔者在临
症中,见有检查为贲门癌者,实即寒凝贲门,食不得下,即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
味治之,数剂见效。至于胃阳不足,中寒顿起,及下元无火,朝食暮吐之症,以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亦常收到良好效果。
问曰: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答曰:自汗、盗汗者,阴、阳两虚之候也。其说有二,诸书称自
郑钦安医书阐释·110·
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总未畅言其旨,余特为解之。夫阳虚自汗者,
是卫外之阳不足,而不能统卫外之血液也,大象从う;盗汗为阴虚,
是阴不足,而阴中之火浮于外,血亦随之外出,大象从ぅ。人身立命,
就是这二物。凡人昼起目张从う,则真气行于阳分,阴在内而阳在外,
阳不足则不能统内之阴,故自汗出;夜卧目瞑从ぅ,则真气行于阴分,
阴在外而阳在内,阴不足,则真气上浮,而液随之,故盗汗作,此二
汗之实据也。自汗者法宜补阳,如建中加附子汤、芪附汤之类是也;
盗汗者法宜补阴,如参枣汤、补血汤之类是也。亦有阳盛而逼阴于外
者,如阳明之白虎症是也;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者,如厥阴之四逆回阳
是也。汗症虽多,不出此列。
【阐释】本段谓自汗是阳虚,不能统卫外之血液,故宜用建中加附子汤、芪
附汤之类以补阳。盗汗是阴虚,致血随阴中之火溢于外,故宜用参枣汤、补血汤
之类以补阴,可谓握要之论。如有阳盛逼阴于外及阴盛逼阳于外之汗症,则又须
分别用白虎汤以抑阳,四逆汤以回阳。汗症虽多,总不出阴阳二字,握其要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