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22部分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2部分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儿科医院林立,小儿死亡率已大大减少。但仍有少数病儿,几经新法治疗不
愈,笔者用郑说变通施治,对小儿伤寒咳嗽、气喘,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味而获愈。又对小儿患慢脾风、小便淋漓,遗溺诸病,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而愈。
可见郑氏之论,仍有一定价值。至于论痘、麻一段,亦条述其病程、症象、治则
及方药,对一切变症,总以阴、阳、虚、实四字括之。对当时医生一见出痘下陷
平塌不足之症,只知用参、芪、鹿茸、归、芍以大补气血,而不知用姜、附、草
以补立极之火种,即有用的,亦杂以参、归、熟地而牵制附子回阳之力,而不见
效,所论亦颇特出。
附不解说所论各点,系由时代所限,不知免疫之理,应予扬弃。当时因引种
痘苗而致死者多。当系手术不佳,消毒亦不善所致。今则新法接种已遍及世界,
天花已全绝迹,这要归功于医学科学之进步。
问曰:外科工专金、疮诸症,其故何也?
① “何尝”:原书为“何常”
郑钦安医书阐释·122·
答曰:凡一切疮症,皆起于二气不调,气、血偏盛,壅滞流行不
畅之过,病原从内出外,以其有金、疮、折骨,化腐生肌一事,稍不
同耳。然疮形已具,即当分辨阴、阳,不可忽略。阳症,疮色红肿痛
甚,高凸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闭结,喜冷,用药重在活
血行气,养阴清火为主。阴症,疮色不红活,皮色如常,慢起不痛,
或微痛,二便自利,精神短少,用药大补元阳为主。大凡疮症,《内
经》云:“皆属于火”。人身立命,就是这一个火字,火即气,气有馀
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之疮,即阳症,必由阻滞而成,用药
故要清火养阴,活血行气,方用桂枝汤倍白芍,加麦芽、香附、枝子
主之。气不足之疮,即阴症,必由阳不化阴而成,法当大补元阳,方
用桂枝汤倍桂,加麦芽、附子、香附主之。此乃调和气血之妙法,原
不在芩、连、银花、山甲、大黄之类,专以清火。要知气血壅滞,方
得成疮,调气即是行气,调血即是行血,桂枝重在调阳,白芍重在调
阴,气有余则阴易亏,故倍芍药加枝子,气不足则阴更盛,而阳愈弱,
故倍桂而加附子。学者切勿以此方为伤寒之方,非疮科之方。仲景以
此方,冠一百一十三方之首,而曰调和阴阳,试问人身阴阳调和,尚
可得生病也否?尚可得生疮也否?若刀伤、折骨,跌打、闪挫,另有
治法,又有手法,不与内因同治,故曰外科。
【阐释】中医外科范围颇广,若刀伤、骨折、跌打、闪挫,俱另有治法、手
法。惟诸疮症,则病虽在外,而多由内发,故仍须分辨阴阳,参以内科治法。清
初林屋山人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对疮症分辨阴阳较精,治法亦多。郑氏
所述阴、阳症象治则,亦不外是,惟用方则主以加味桂枝汤,阳症倍芍加枝子、
香附、麦芽,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主要在调和气血而补元阴、元阳,
不专在芩、连、银花、山甲、大黄之类以清火,自是探本求源之论,但具体治疗,
仍须随症用药为是。
问曰:目病皆原内起,何以另列一科也?
答曰:医门一十三科,皆内科之恒事,不独眼科为然也。目病一
切,皆从五脏、六腑发出,岂有能治内症,而不能治眼症者。然目之
为病,亦千变万化,有工于此者,取其专于此,而辨症清,用药有据,
无奈今之眼科主,有眼科之名,无眼科之实者多矣。目症有云七十二
医理真传卷四·123·
症,有云三百六十种,名目愈多,旨归即晦。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
阴、阳两字为主,余不足录。阳症两目红肿,羞明,眵翳障雾,赤脉
贯睛,目泪、痛甚,小便短,大便结,喜冷饮者是也。阴症两目微红,
而不羞明,即红丝缕缕,翳雾障生,而不觉痛甚,二便如常,喜饮热
汤者是也。务看先从何部发起,即在此处求之便了。部位亦不可不知,
上眼皮属胃,下眼皮属脾,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子属肾,两眦属
心。再审系外感时气传染者,照外感发散、升解、清凉法治之,亦必
有发热、头疼、身痛可凭。审是内伤,以致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作
者,看何部之病情独现,即在此求之,或宜甘温,或宜辛温,或宜收
纳,或宜降逆,如法施之,便可尽目之事矣。
【阐释】关于眼疾,《灵枢·大惑论》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接着对其生理及病变,均有论述。后
世托名于孙思邈所辑之《银海精微》二卷,更叙述了赤脉转睛等八十种眼疾,并
载有手法、方药,眼疾遂逐渐形成了专科,出现了许多专著。如明王肯堂《证治
准绳》的“五轮八廓说”,即是比较精详而著名的。郑氏这里只是总其大纲,提
出阴阳、部位及外感、内伤的分辨,教人细审各部病情而用药施治,是简要易明
的。一般眼科医家多就虚、实分论,大凡外眼部有充血、肿胀、疼痛或眼眦、流
泪等刺激症状者,多为实症,比较易治;无外眼部症状而视力逐渐低下者,多为
内部疾患,属虚症,系由体内脏器机能减弱或障碍所致。如白内障即系较为常见
多发的一种内虚症,进行缓慢,治疗亦难期速效。有一种金针拨内障法,唐代《千
金》、《外台》已有记载,清初张飞畴擅长其术,并有专著。现代对成熟期的白内
障进行割治,更是一种进步。至于一般眼疾的诊治,过去文献仍有很大的参考价
值,中医眼科学现在仍为中医内科一重要部门。亦可按六经辨证,成都中医学院
眼科专家陈达夫著有《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可以参阅。
切脉约言
切脉一事,前贤无非借寸口动脉,以决人身气血之盛衰耳。盛者
气之盈,脉动有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皆为太过、
为有馀、为火旺,火旺则阴必亏,用药即当平其有馀之气,以协于和
平。衰者气之缩,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
及、为不足、为火虚,火虚则水必盛,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
郑钦安医书阐释·124·
于和平。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后人
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
为之,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讲究,二十八脉上揣摹,究竟源头这一
点气机盈、缩的宗旨,渐为诸脉所掩矣。
【阐释】本段所说切脉,无非借寸口动脉以决人身气血之盛衰,只有平其有
馀,益其不足二法,为切脉用药至当不易之总口诀,可谓言简意赅。一卷切脉歌
所述较详,不再赞及。
三指说
前人于寸口之动脉,以三指按之,分出上、中、下,是将一气分
为三气,三气即天、地、水,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又于三部,而分
出浮、中、沉,合三三如九之数,亦有至理,法亦可从,不得为错。
其意欲借此以穷人身在上、在中、在下之脏腑、经络,以决人之疾病,
可按法而治之,实属大费苦心。但理愈多,而旨愈晦,且纷纷聚讼。
有云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有云左心、
膻中、肝、胆、肾,右肺,胸中、脾、胃、命;有谓小肠当候于左尺,
大肠当候于右尺;有云左尺候肾之元阴,右尺候肾之元阳;互相矛盾,
教后人果何遵从,余更不能无疑也。疑者何?疑分配之未当也。后天
以子午立极,左寸候心火,左关候肝木,左尺候肾水,是子午对针,
不为错,肝布于左,居左关,合法,肺布于右,何不居右关,而居右
寸,是子午对针,而卯酉不对针也。又可疑者,左尺候肾之元阴,右
尺候肾之元阳,查人身二气合一,充塞上下四旁,阴、阳打成一片,
何尝定要分左、右之阴、阳乎?既分左为阳,元阳应在左尺候之,右
为阴,元阴应在右尺候之,何左右候之不相符也?总而言之,阴阳气
机出入之道不明也,千古混淆,不得不急正之。
【阐释】三指切脉法通行较久,但左右寸、关、尺三部各何所主,则向无一
定论据,以左候心、肝、肾,右候肺、脾、命说较为通行。郑氏认为三部九候之
说虽有至理,但理愈多而旨愈晦,提出疑问,是有见地的。至其所谓阴阳气机出
入之道,在后面略有说明,可参。
医理真传卷四·125·
拙见解
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
布上、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
已。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而上,上
极复返于下,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性命赖焉。切脉一事,
无非定这一点气盛衰耳。查后贤分配脏腑脉图,与一元真气、出入之
机不符,余意当以仲景六经次序排之,方与一元真气出入之机相符。
然仲景虽未论脉,而六经流行之气机,即脉也。今人不识一元之义,
以两手寸口动脉,将阴阳分作两道看,不知左右固有阴阳之分,其实
二气浑为一气,何尝分为二道也?不过真气运行,先从左而后及于右,
从右而复及于左。左手属三阳,三阳用事,阳在外,而阴在内,当以
立极之う卦形之。右手属三阴,三阴用事,以阴在上而阳在下,当以
立极之ぅ卦喻之。脉体左手当以浮分取三阳,沉分取三阴,右手当以
浮分取三阴,沉分取三阳,庶与气机出阴入阳,出阳入阴之理相合,
亦不致将一元分作二道看也。是否有当,高明斧正之。附气机循环图
于下。
郑钦安医书阐释·126·
气机循环图


【阐释】本段提出切脉当依仲景六经次序,始与一元真气出入之机相符。脉
体左手当以浮分取三阳,沉分取三阴,右手当以浮分取三阴,沉分取三阳,始与
气机出阴入阳,出阳入阴之理相合。并附气机循环图,亦不过聊备一家之说,不
见得比旧说高明。
再解古脉说
  古来圣圣相传,原不专在切脉一事,其要在望而知之,闻而知之,
称为圣、神①,为上一等说法也。问而知之,切而知之,称为工、巧,
为下一等说法也。然考分配脉图,却不与六经气机相合。若与六经气
机相合,则医家治伤寒方有实据,余甚不解何以不如斯也。再三追索,
以为心肺居膈膜上,法天,故配之于寸,以为上者上也,胸喉中事也;
脾胃居膈膜下,至脐,法地,故配之于中,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
肝肾居脐下,法水,故配之于下,以为下者下也,少腹、腰、股、膝、
胫、足中事也。此是就后天生成之定位言之,理实的确可从,即以仲
景六经排之,差错不远。余按后天生成定位,乃是死机,全凭这二五
合一,这一团真气,呼吸运用,方是真机。五行充塞二气之中,二气
即在五行之内。二气盛,则五行之气即盛;二气衰,则五行之气即衰;
二气亡,则五行之气即亡。溯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无神,定气之盛
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之偏盛;切脉
以有力无力,知气之虚实。以此推求,万病都是一个气字,以盛、衰
两字判之便了,即以一气分为三气,以定上、中、下之盛衰,亦可。
诸脉纷纷摹揣,试问天下医生,几人将二十八脉明晰?以余拙见,有
力无力尽之矣。不必多求。论分配脏腑,《内经》不差;论气机出入,
一定法则,仲景六经为最。从《内经》也可,从仲景也可,余不敢以
己见臆说为即是,姑存之,以与来者共商。
  【阐释】本段再解古脉三部配法,乃后天生成定位,全凭一团真气呼吸运用,
方是真机,五行二气是二而一,理甚平实可从。论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无神定
气之盛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之偏盛,切脉以有力无
力知气之虚实,数语最为精切赅备。以脉象定气血之盛衰,并参合望、闻、问,
审察细节变化,然后处方用药,是稳妥的,如专在二十八脉上揣摹,则不易掌握
全面,从整体观点辨证论治。
五行说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黄、赤、白、黑之说焉。肝青象木,主
东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肾黑象
水,主北方冬令;脾黄象土,主中央湿令。五行各司一气,各主一经,
① 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此处“神”、“圣”二字疑次序颠倒
郑钦安医书阐释·128·
各有生克制化。《内经》云:“肝布于左,肺布于右,心布于表,肾布
于里,脾为四方之使”,历代注家,俱在方位上论,而不在一气上论,
五行之实义,渐不明矣,余特直解之。夫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
行之气,塞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塞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
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
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本属肺,而周身无处
非皮毛。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
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
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义便失,以五行作一块
论五行,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
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
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
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
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
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
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
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
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