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66部分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66部分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为)〔必〕难治。原文177、178
  郑论 据脉而论,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脉,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脉之见者,十难九痊,仲景以复脉汤主之,亦是尽治病之道而已。
  【阐释】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则脉见结代。两脉的特征,都是脉的搏动间有歇止。结脉之止无常数,或三五至一止,旋又八九至一止,旋二三十至一止,前后参差,无一定之止也。代脉止有定规,如十五至处歇止,其第二候亦在十五至歇止,第三候仍在十五歇止,谓之止有定数。这两种脉都为气血虚惫,而脉之搏动正常,都是阴阳营卫调协之功。倘阴阳失调,气血因虚不能正常运行,皆属难治。笔者在临症中,脉见结者,除用炙甘草汤外,并用大剂回阳饮扶阳驱阴治之而愈。至代脉者,甚属罕见,虽用大剂四逆、炙甘草汤之类,收效甚微。诚如郑氏所说:“结促之脉,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脉之见者,十难九痊”。非虚语矣。
  炙甘草汤方(校补)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掰)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以炙甘草为君,养胃益气,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姜、枣调和营卫,又加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宁矣。据现代药物之研究,甘草有强心的作用,故以为主药。其方具有滋阴生血,补气复脉之功。后世滋补方剂,多从此方化裁而出。本方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为治心动悸、脉结代首选方。现推广用来治心血管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凡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肺、以及冠状动脉硬化、主动脉硬化等,只须见脉结代、心动悸者,均可采用。而在应用时,当根据病证偏阳虚或偏阴虚进行加减,如偏于阳虚者,可加附片、黄芪、肉桂;偏于阴虚者,可加枸杞、山药。
  四十四、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65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复)〔后〕身疼痛,清便66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原文91
  郑论 救表救里两法,颇与病符,不再赘。
  【阐释】表证误下后,里气大虚,此指肠胃虚寒,竟至完谷不化,其严重程度可知,此时虽有身疼痛之表证,亦不暇顾及。因里气虚寒,如再行解表,必将造成虚脱之危候,故急当用四逆汤以救里。侯大便正常,尚有身疼痛等表证,再用桂枝汤以解表。
  四逆汤方(校补)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干姜、附子为纯阳大热药,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用之以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故用之以为君。干姜辛烈温散,能荡尽阴邪之阻塞,使附子能直入根蒂,火种复兴,而性命卒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故得重生也。《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前哲谓:寒病多为阳虚,而四逆汤亦不独为少阴立法。凡太阳病脉沉与寒入三阴及一切阳虚之证,俱能治之。郑氏在《医法圆通》中说:“少阴为水火交会之地,元气之根。四逆汤不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随即举出其圆通应用法:(l)治头脑冷,(2)治气喘痰鸣,(3)治耳肿皮色如常,(4)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5)治喉痛、畏寒、脚冷,。(6)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7)治吐血困倦,(8)治齿缝流血,(9)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lO)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11)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l2)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13)治头摇,面白少神,(14)治背冷目瞑,(15)治舌肿硬而青,(16)治唇肿而赤,不渴,(17)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18)治尿多,(19)治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20)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21)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22)治两目白睛青色,(23)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最后郑氏说:“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的确,对于四逆汤能起死回生作用的重现,与善用之而活人无算,直可说是前无古人。笔者在临床中,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四肢厥逆,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而始用之,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效如样鼓,从未发生任何副作用,实由郑氏三书之教导也。
  四十五、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
  郑 论  按下后,至心烦腹满,起卧不安,总缘下伤中宫之阳,遂至浊阴上壅,而为腹满,脾胃之精气,不能上输于心,故心烦,此病理应温中扶阳,何得更行清热破滞之品,庶觉不合。若果系热邪,下后而仍旧弥漫,有热象可凭,则原文定不可少,学者须知。
  【阐释】下后至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诚如郑氏所说,有两种不同情况。下伤中宫之阳者,应温中扶阳; 理中汤是也。下后热邪弥漫,有热象可凭,方可用桅子厚朴汤
  桅子厚朴汤方(校补)
  桅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积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张隐菴云:“桅子之苦寒,能泄心中之烦热,厚朴之苦温,能消脾家之腹满,积实之苦寒,能解胃中之热结。”合之则清热除烦,气行则满自解。
  四十六、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桅子干姜汤主之。原文80
  郑 论  按大下非微下可比,既称大下,岂有邪下而不去之理乎?尚见身热微烦,吾恐阳从外脱,已在几希,若更吐之,能不速其亡乎?
  【阐释】大下之后,损及脾胃之阳,形成中焦有寒。从条文中看,身热不去,微烦,此上焦有热。治以桅子清上热,即所以除烦,干姜温中散寒。笔者不知郑氏所指“若更吐之;能不速其亡乎”之意也!
  桅子干姜汤方(校补)
  桅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桅子苦寒,清热除烦;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寒热异性,功用不同,有是病即用是药,有何不可。此为寒热并用之方剂,亦即温清两行的治法。至方后所云:“得吐者止后服”。此不通之论,宜删去。
  四十七、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67,未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68,桅子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 69,桅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70,桅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凡用桅子汤,病人旧微溏者71,不可与服之。原文78、77、76后段、81
  郑 论 按伤寒(病)四十七条内,用汗、吐、下三法,所用方,总以桅子豆豉汤、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以余所见,务要果有热象足征,方可酌用。设若下后发热,而有阳从外越者,因发汗而有阳外出者,因吐后气机因而上浮者,此中大有经权,学者切勿以桅豉等汤,定为可恃也,汗下定要下细探求。
  【阐释】郑氏将《伤寒论》原书76条后段及77条78条81条合成47条,其所述皆是汗吐下后馀热留扰胸隔的证状与治法,最后一节为用桅豉汤的禁例。以上诸方之应用,务要果有热象足征,否则不要轻投。若下后发热,有阳从外越者;因发汗而有阳外出者,因吐后气机上浮者。必须细心探求辨证,故郑氏告诫切勿以桅豉等汤,定为可恃也。
  桅子豉汤方(校补)
  桅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先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桅子甘草豉汤方(校补)
  桅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二两(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桅子生姜豉汤方(校补)
  桅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按桅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桅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相交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由于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故许多注家据此说本方为涌吐之剂,名医家如柯韵伯、汪昂亦因袭其说,以讹传讹,越错越远。独不思仲景既列此方于汗、吐、下后虚烦之证,犹有复吐之理哉!桅子生姜豉汤即桅子豉汤加生姜一味,由于在桅子豉汤证的基础上有呕的兼证,所以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如桅豉汤有催吐作用,仲景又为何选用桅子生姜豉汤来止呕耶?如果少气无力则桅子豉汤中加甘草以补中益气。上三方后皆云:“得吐者止后服”,皆已删去.
  四十八、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72,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原文60。
  郑 论  按汗、下两法,皆在要有可汗、可下之(列)〔例〕,当汗而不汗不可,当下而不下亦不可,汗、下均是祛邪之良法,若汗、下而不去,则正必亏,汗则伤阳,下则伤阴,阴阳两伤,岂有脉不细而不振寒者乎?原文故称内外俱虚,此刻只宜大固元气,不可疏忽。
  【阐释】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是阴阳俱虚。振寒、脉微是阳气虚,脉细是阴血不足。汗下后见此脉证,为内外俱虚之危候,当以阳虚为主。郑氏谓此刻只宜大固元气,不可疏忽。笔者认为应以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四逆以回阳,人参益阴。
  四十九、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吐)〔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原文61
  郑 论 按汗下太过,足以损伤元气,至昼而烦(燥)〔躁〕,不得眠,其表阳之虚也明甚。但阴阳之道,昼宜不眠,从阳也,夜而安静,从阴也。今病昼烦(燥)〔躁〕,是伤在阳分一面,夜而安静,是未伤在阴分一面。不眠者,是烦(燥)〔躁〕已极,不能仰卧片时之意也。原文以附子干姜汤主之,实属妥切。
  【阐释】下后又汗,内外阳气大虚,阴邪独盛,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是阳虚阴盛的表现。继提出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充分证明不是阳经热证的烦躁,而是阳气大虚,阴寒独盛的烦躁。用干姜附子汤大辛大热以回阳,单刀直入为不易之法也。
  干姜附子汤方(校补)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73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是四逆汤去甘草而成,干姜、附子是辛热回阳药味,由于阴寒特盛,阳气大虚,故不用甘草,以免牵制姜、附回阳祛寒之功,方比四逆汤为峻。凡有少阴病见证、其中烦躁一证昼甚夜较安静为特出者,适用本方。
  五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浮)〔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原文67
  郑 论  按此由吐、下,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逆于心下,气逆上冲太甚,故头眩,发汗伤阴,筋脉失养,故见筋惕肉润之状,此刻只宜大剂扶阳,若原文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恐力不足以当此任。
  【阐释】伤寒吐、下后伤及胸中之阳,而水饮上逆,身为振振摇者,此说明不可汗,发汗则犯虚虚之禁。郑氏谓只宜大剂扶阳,若原文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恐力不足以当此任。笔者认为可原方加附片,或用茯苓四逆汤亦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沁方(校补)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按苓桂术甘汤一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温,能化膀胱之气,茯苓、白术健脾除湿.化者从皮肤而运行于外,除者从内行以消灭于中,甘草补土又能制水。除用以治本条阳虚水停之心下满头眩等证外,笔者用治一切脾虚水肿及痰饮咳嗽、哮喘,皆取得满意疗效。现代有人用以治高血压、脑震荡、带下、溃疡、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力衰竭诸病,均取得较好效果。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摇)〔惕〕者,久而成痿74。原文160
  郑论按汗、吐、下以致虚烦,脉微,元气之衰可知,至八九日,心下痞鞭,经脉动,原文以为久而成痿,此全是亏损太过,寒水弥漫,阴逆上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