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86部分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86部分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隽街种⒆矗蚍怯媒揭苑錾倩鸲跃任M霾豢伞W苤媒奖乇嫫湟跹粜槭担文芫心嘤谛《垦糁澹灰朔皆眨”收咴位级髂常潞笕拢椿伎人裕∈蒲现兀鸵皆褐瘟疲⑸淝嗝顾匕朐拢∮鲈骸T谝荒曛校却闲⒆鳎∫皆核拇巍W詈笠淮握锒衔纹祝渥⑸湔胍┘笆湟褐瘟疲醇跚幔严虏∥Mㄖ椤;级嫒菸诤冢仁蓖非阈厍伲隼浜梗肿惚梗嘀实欤Π啄濉F淠冈谌焉锲谥校渤陨涔瞎约氨馄纫稀8萆鲜稣锒希ザ谀柑迥诩词芩鹕耍潞蠹聪盅粜橹蟆<又录醋∫皆褐瘟疲灿形宕危⑸淝嗝顾丶笆湟海鹕搜羝O忠鸭种治:颍怯媒揭苑鲅糁箍却豢伞O扔盟哪嫣兰勇榛浦沃患逃谜嫖涮溃詈笠岳碇刑郎破浜螅卜┤炼=袷辏『⒔】党沙ぃ讯列⊙б印
  或问:俗云小儿初生,先服开口药,以下胎毒,免生疮症,用药不外大黄、银花、勾藤、防风、巴豆、大枣等,果可服否?
  答云:小儿下地,定要服开口药,以下胎毒,免生疮、风症,此皆不经之论。夫小儿居母腹中,母呼一呼,母吸一吸,十月功圆,破衣而出,此时一团真气养成,有何胎毒?如果有毒,小儿尚可活乎?既经下地,如初出土萌芽,此则一身真气,本是并无一毫外邪,何得即以戕代生气之药而施之,则无疾反生有疾,不生风因而生风,故有四六风、七天风,十有九死,难以枚举。此千古之流弊,实千古小儿之大厄也。噫!何世人之不讲究理法耶?
  【阐释】郑氏认为小儿初生下地,不可妄施药品,力斥世俗用大黄、银花等药以下胎毒之非是,并指出其流弊,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现今产科医院林立,妇女生育小孩多在医院,此种陋习,已随之而消失矣。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恒论》中所无者,补上备考。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0.问曰:症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条前段。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弦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辨霍乱病脉症并治篇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附录二
方剂索引
  方剂按首字笔画多少排列,并将《伤寒恒论》有关原文,序号列于方名后,备查。
  二画
  十枣汤(太阳上篇45)
  三画
  大青龙汤(太阳下篇1、2)
  大承气汤(阳明上篇39,阳明中篇8、10、11、12、13、14、22、23、24、25、26、27、28,阳明下篇7,伤寒合病7,伤寒并病2,少阴后篇15、16、17)
  大柴胡汤(太阳中篇34、40,过经不解l)
  大陷胸丸(太阳上篇50)
  大陷胸汤(太阳上篇48、49,太阳中篇31、38、40)
  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中篇29、30)
  干姜附子汤(太阳中篇4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中篇9)
  小青龙汤(太阳下篇18、19)
  小承气汤(阳明上篇10、11,阳明中篇12、14、16、20,阳明下篇8,厥阴下篇5)
  小建中汤(太阳中篇4,少阳篇10)
  小柴胡汤(太阳中篇31,阳明上篇20,阳明下篇1、2,少阳篇1、9、10、12、13、14、16、19、20、21,伤寒坏病2,厥阴下篇7,过经不解1、3,差后劳复2)
  小陷胸汤(太阳中篇39)
  四画
  五苓散(太阳上篇19、20,太阳中篇9、10、32,阳明上篇18)
  乌梅丸(厥阴上篇11)
  五画
  去桂加白术汤(太阳中篇53)
  甘草汤(少阴后篇11)
  甘草干姜汤(太阳下篇13)
  甘草附子汤(太阳中篇54)
  甘草泻心汤(太阳中篇28)
  四逆散(少阴后篇13)
  四逆汤(太阳中篇44;‘阳明上篇25,太阴全篇4,少阴前篇17、18;厥阴中篇l、2、14,厥阴下篇8)
  白头翁汤(厥阴下篇3、4)
  白虎汤(太阳下篇21、22,伤寒合病9,厥阴中篇4)
  白虎加人参汤(太阳下篇20、22、23、24,阳明上篇17)
  白通汤(少阴前篇13)
  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前篇14)
  生姜泻心汤(太阳中篇27)
  半夏泻心汤(太阳中篇31,少阳篇14)
  半夏散及汤(少阴后篇12)
  六画
  当归四逆汤(厥阴上篇2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上篇21)
  瓜蒂散(痰病1、3,厥阴中篇5)
  竹叶石膏汤(差后劳复3)
  七画
  吴茱萸汤(阳明上篇15,少阴前篇12,厥阴下篇9)
  芍药甘草汤(太阳下篇13)
  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中篇19)
  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中篇33)
  附子汤(少阴前篇3)
  附子泻心汤(少阴前篇3、11)
  八画
  苦酒汤(少阴后篇12)
  抵当丸(太阳中篇51)
  抵当汤(太阳上篇39、40,阳明上篇37、38)
  炙甘草汤(太阳中篇42)
  九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中篇26)
  枳实栀子豉汤(差后劳复1)
  茯苓四逆汤(太阳下篇14)
  茯苓甘草汤(太阳中篇10,厥阴中篇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中篇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中篇48)
  茵陈蒿汤(太阳中篇56,阳明上篇32)
  柴胡加芒硝汤(过经不解3)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太阳中篇42)
  柴胡桂枝汤(太阳中篇41)
  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篇11)
  禹余粮丸(太阳中篇18,方缺)
  栀子干姜汤(太阳中篇46)
  栀子甘草豉汤(太阳中篇47)
  栀子生姜豉汤(太阳中篇47)
  栀子厚朴汤(太阳中篇45)
  栀子柏皮汤(太阳中篇58)
  栀子豉汤(太阳中篇47,阳明上篇17、29,厥阴下篇的6)
  十画
  调胃承气汤(太阳上篇44;太阳中篇19,太阳下篇13,阳明上篇12,阳明中篇5、15,过经不解2、4)
  烧禈散(阴阳易病1)
  桃花汤(少阴后篇8、9)
  桃核承气汤(太阳上篇38)
  桔梗汤(少阴后篇11)
  桂枝汤(太阳上篇7、8、10、12、13、14、15、16、17、30、31、32、太阳中篇8、29、43,太阳下篇8、9,阳明上篇1、39;太阴篇3,厥阴中篇14)
  桂枝人参汤(太阳上篇33)
  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下篇8)
  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下篇7)
  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篇6)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篇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中篇20)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上篇2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上篇36)
  桂枝加桂汤(太阳上篇27)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合病l)
  桂枝甘草汤(太阳中篇23)
  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太阳下篇12)
  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上篇3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上篇3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砺龙骨救逆汤(太阳下篇1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下篇10)
  桂枝附子汤(太阳中篇52)
  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下篇6)
  真武汤(太阳上篇21,少阴前篇15)
  通脉四逆汤(少阴前篇16,厥阴中篇11)
  十一画
  麻子仁丸(阳明中篇31)
  麻黄汤(太阳中篇2、7,太阳下篇3、4,阳明上篇2、20,伤寒合病5)
  麻黄升麻汤(厥阴中篇7)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太阳中篇21、22)
  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前篇2)
  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前篇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太阳中篇56)
  旋复代赭汤(太阳中篇35)
  理中丸(差后劳复4)
  黄芩汤(伤寒合病6,厥阴上篇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合病6)
  黄连汤(太阳下篇15)
  黄连阿胶汤(少阴后篇7)
  猪肤汤(少阴后篇10)
  猪苓汤(阳明上篇17,少阴后篇14)
  猪胆汁导法(阳明中篇7)
  十二画以上
  葛根汤(伤寒合病2、4)
  葛根加半夏(伤寒合病3)
  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上篇34)
  蜜煎方(阳明中篇7)
主要参考书目
  先秦两汉
  《周易》  《黄帝内经》
  《尚书》  《扁鹊难经》
  《管子》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粱·陶弘景《名医别录》《肘后百一方》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宋·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钱  乙  《小儿药证且诀》
  朱  肱  《类证活人书》
  陈自明  《妇人良方》
  陈师文  《和剂局方》
  陈无择  《三因方》
  严用和  《济生方》
  赵  佶  《圣济总录》
  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刘完素  《宣明论方》
  张子和  《儒门事亲》
  元·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葛可久  《十药神书》
  朱震享  《丹溪心法》《局方发挥》
  罗天亦  《卫生宝卷》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王肯堂  《伤寒证治准绳》《证治准绳》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戴元礼  《证治要诀》
  李宗梓  《医宗必读》
  虞  抟  《医学正传》
  洪九有  《摄生剖秘》
  孙一奎  《赤水玄珠》
  龚廷贤  《寿世保元》《万病回春》
  张介宾  《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
  薛  己  《正体类要》《内科摘要》
  董宿原  《奇效良方》
  秦景明  《病因脉治》
  吴又可  《温疫论》
  陈实功  《外科正宗》
  汪  机  《外科理例》
  清·喻嘉言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