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87部分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87部分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宿原  《奇效良方》
  秦景明  《病因脉治》
  吴又可  《温疫论》
  陈实功  《外科正宗》
  汪  机  《外科理例》
  清·喻嘉言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
  柯韵伯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
  汪  昂  《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张隐奄  《伤寒论集注》
  王洪绪  《外科证治全生集》
  张令韶  《伤寒论直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徐灵胎  《伤寒类方》《兰台轨范》
  傅青主  《傅青主女科》
  周扬俊  《伤寒论三注》
  吴  谦  《医宗金鉴》
  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
  石寿堂  《医原》
  黄坤载  《伤寒悬解》
  周学海  《脉学四种》
  吴仪洛  《伤寒分经》
  程杏轩  《医述》
  舒驰远  《再重订伤寒集注》《六经定法》
  章虚谷  《伤寒本旨》
  吴鞠通  《温病条判辛》
  张路玉  《伤寒绪论》
  王孟英  《温热经纬》
  钱天来  《伤寒溯源集》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
  吕搽村  《伤寒寻源》
  张路玉  《张氏医通》
  汪苓友  《伤寒论辨证广注》
  程郊倩  《伤寒后条辨》
  魏念庭  《伤寒论本义》
  陈修圆  《伤寒论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
  唐容川  《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医西汇通五种》《医学一见能》
  王晋三  《绛雪园古方选注》
  沈明宗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严则庵  《伤寒捷诀》
  汪越庵  《伤寒法祖》
  静光轮应禅师  《女科秘要》
  近代·恽铁樵  《伤寒论辑义按》
  曹颖甫  《伤寒·金匮发微》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今人·任应秋《伤寒论语译》《任应秋论医集》
  郭子光  《中医各家学说》(主编)《伤寒论汤证新编》(与汤显逊合著)
  拙著  《咳嗽之辨证论治》
编后记
  郑钦安氏为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从元阴元阳立论,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为推广运用伤寒理法方药于各种杂病之辫治的独特经验总结,对治疗慢性疾病,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实为继承和发挥仲景学术传世之作。我服膺其学,潜心揣习,用干临床,效如桴鼓,故多年来致力于三书之阐释,承巴蜀书社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鼎力支持,业已先后出版。出版后颇获海内外好评,其中《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再版均已售罄.现应读者要求,乃将三书重排,合订为一册,改为大32开精装出版,定名为《郑钦安医书阐释》。三书内容,没有增减,仅由责任编辑调整统一全书体例,删除、合并三书序、跋、附记中的冗赘篇章,重编总目,并对原版个别讹错字加以订正。
  十馀年来,我虽竭尽全力为阐释三书作了很多工作,因个人水平有限,兼之资料不足,于其所不知者,付诸阙如;所幸郑氏三书,原文俱在,深望中医界高明之士,不断丰富发展,以匡不逮,庶使郑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则我抛砖引玉的宿愿也就得偿了。
  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知名泌尿科专家,我九三学社主席吴阶平同志为《郑钦安医书阐释》题签,敬致谢忱。
  唐步祺于成都槐树斋
  1995年3月
  
责任编辑:何  锐
  封面设计:李文金
  封面题签:吴阶平
  
  
  郑钦安医书阐释  清·郑钦安原著  唐步祺阐释
  巴蜀书社出版发行         (成都盐道街三号) 
  四川省新华书店经销      成都东方彩印厂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28。375  字数550千
  1996年1月第一版        1996年1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3350册
  ISBN7…80523…685…2/R·10     定价:34。00元


六经与十二经络
  人身五脏六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经络内联脏腑外联肌表。在表手足各有六经,为十二经。以十二经分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分手足,则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及四体,故可以察周身之病,手经短而且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
  故诊外感者,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而三阳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宜开,开则阳气敷布周身,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主表也;阳明为阳中之里宜合,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主里也,少阳为枢,转枢经气由阳明到太阳,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渐入三阴也。
  故欲察表证,当分足三阳经,而又以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周身,内连脏腑背俞,为诸阳主气,独四通八达之通衢,风寒伤之,先犯此经。足三阳由足入腹,太阳在肌表之间,而三阴主里,风寒自外入者,未有不由阳虚而入阴经也。若径入三阴,即为直中,必连脏矣,故阴经无独见之表证。

  寒邪在表,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此为太阳伤寒。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痛,或拘急酸痛,以邪气外束,营血不能流利也。
  寒邪在表而头痛有四:足太阳经脉上循头顶,故头连脑而痛,阳明经脉上循头而,故头连额而痛,少阳经脉上循发际,故头角作痛,厥阴经脉上巅顶,故头顶作痛。
  惟太阴、少阴无多内伤头痛;肾虚头痛属少阴,痰厥头痛属太阴也。寒邪在表,阳气不伸,故令恶寒,此伤寒恶寒,如伤食恶食也。
  邪气在表,脉必浮而紧数,以营气为邪拘束,不能和缓舒徐也。
  太阳经起目内眦上巅顶,下项项脊,抵腰膝。外邪干之,必发热而头项强痛、腰脊强,或膝胫痛也。
    阳明经起目上下纲,循面挟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必发热、头痛、鼻干、不得眠也。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绕耳前后,循肩下胁肋。故邪在少阳,必寒热往来、耳聋、口苦、胸胁痛而呕。
    以上皆三阳表证,不可攻里。或表,或微解,或温散,或凉散,或和解,或温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补阴助阴,而为云蒸雨化之散。
  风寒在表,脉必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开太阳(发其汗也)。风为阳,卫亦为阳,寒为阴,营亦为阴,阳邪伤卫,阴邪伤营,各从其类也。卫得风则热,营得寒则痛,营卫俱病,故骨节烦疼也。
  
  
三阴病色脉
  若饮冷内伤,虽先埙胃,察色脉可知病在何经;若面青黑,脉浮沈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也,若而红赤,脉浮沈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若而黄洁,脉浮沈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也。
    
伤在厥阴。
    若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见脉浮沈不一,弦而弱,伤在厥阴肝之经也。
      当归四逆汤
   若其人病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内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两半、洗二次人参三分生姜一两半大枣三个
      右到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盏半,煮取七分,去滓,分二服。若急者,阴毒甘草汤、白术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至于阴盛格阳,霹雳散、火焰散。随经部分选用之。
    伤在少阴
    若面红或赤,或红赤俱见,脉浮沈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肾之经一也。
      通脉四逆汤文方甘草炙六钱二字半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两生用,去皮,干姜一两
    面赤者,加连须葱自九一寸。腹中痛者,去葱白,加白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右到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钱,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未差①,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有力者愈,无力者不愈。
      四逆汤上三味是
伤在太阴②
    若而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沈不一,缓面迟者,伤在太阴,脾之经也。
   理中丸主之
    





  



1敬云樵(名知非)先生生平事迹,仅从《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四辑成都四大名医之首沈绍九传中,知其梗概,沈传云:“十九世纪末,沈绍九正式行医,疗效较差,苦无起色。时有浙人敬云樵先生〔按:浙人误,应为湖北麻城〕,游幕来川,学问渊博,医理高深,为其指出,习医者绝不可拘泥一家之说,尤为要者,当研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以求本溯源,然后博及群书,融通百家之说,舍短取长,灵活运用,方可临症自如,立予不败之地。沈大悟,……”由此观之,沈氏之成就,实由敬氏之指教,而敬氏医理医术之精湛,可以概见。
2开喉剑:一种草药,又名八爪金龙,苦、辛、凉,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
③开喉剑:一种草药,又名八爪金龙,苦、辛、凉,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
④开喉剑:一种草药,又名八爪金龙,苦、辛、凉,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
⑤鸿钧:亦作“洪钧”,钧指陶钧,制陶器用之转轮。用喻上天的造化。
鸿:大也。诗意谓造化赋予耳聪目明,何优穷达贫富。
⑥ 漐(zhi)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⑦脉阴阳俱紧:指脉的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紧脉”如切绳状,是紧张的现象,与弦脉相似而转索有力。这里所说的紧脉,是浮紧的脉象,浮紧为表寒,常与发热恶寒并见。
⑧名为伤寒:这里的伤寒,不是指伤寒论之广义伤寒,而是指麻黄汤证的狭义伤寒而言。
⑨伤寒:指广义伤寒,包括中风在内,与上条名为伤寒有广狭义之分。
⑩脉若静:指脉与证符(伤寒脉紧,中风脉缓),无数急现象。传:谓以此之所受,转授之于彼也。
?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
?心中悸而烦:心中筑筑然跳动和烦扰不宁的证状。
?呕家:指素有呕吐症状的人。
?邪无从出:误治后,表邪不能从汗而出。因火而盛:因误用灸法,邪热愈加炽盛。
?火逆:凡误用火法治疗,因而形成变证的,称为火逆。
?此处之口渴,不是阳明里证的口渴,是水气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
?尺中迟者:尺中的脉搏现迟而涩的现象,所谓“呼吸三至,来去极迟”。迟就是脉搏至数减少。但这里的迟,是对紧而言。
?然:古人然字,多有作“曰”字解。
?须:等待的意思。
?淋家:是指小便淋沥不爽,尿时茎中疼痛的病人。
21疮家:患疮疡病者,流脓已久,此皆亡失其津血。
22痉(jing净):肌肉收缩,手足抽搐的现象。
23衄(nv)家:常流鼻血的病人。
24不能眴:眴同“瞬”,目转动。不能眴,就是说目睛不能转动。
25亡血家:平素有失血(包括吐血大便血、小便血、鼻血及妇人崩漏)疾患的病人。
26汗家:指平常惯会出汗的人,包括盗汗自汗在内。
27恍惚心乱:神迷意惑,慌乱不安,形容精神失常的状态。
28小便已阴疼:小便后尿道作痛。
29脉沉迟:沉是重按才得,迟是跳动的次数缓慢。
30更行:行、施也、用也。更行就是再用的意思。
31灌:洗也,即以水冼浴之意思。
32叉手自冒心:叉手即两手交叉,冒即按捺,形容病人的两手复盖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33悸:跳动也。心下悸,即心下部位有紧张跳动的感觉。
34持脉:与诊脉同义。
35奔豚:诸病源候论云“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此两字在这里是形容悸气自小腹上冲心胸之势,与肾积为奔豚不同。
36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曰:“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也。”钱天来曰:“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故也。”
37干噫食臭:噫同嗳,即嗳气带有食臭味。
38腹中雷鸣:形容腹肠间的响声。
39谷不化:就是食谷不消化。
40客气上逆:不是人体正气,是胃中虚气上逆。
41攻痞(pi):即治疗痞证。痞:痞块、痞积,腹中可触摸之硬块,伤寒病等会发生此症状.
42濡:与软同,柔软之意。
43“痞”:本是一种疾状名称,不是独立的病名。但也有以痞为主证,而进行治疗的,如诸泻心汤证。
44麻沸汤:即沸水.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渍之:用沸水泡药,而不用煎熬。
45他药:即承气之类,非有别药也.
46蒸蒸而振:蒸蒸,身热汗欲出之状也.振者,振振然动摇之貌,即寒战也。
47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
48燥烦:即口燥心烦。
49理中者,理中焦:说明理中汤的作用是调理中焦脾胃。
50下焦:是指病在下部。
51解:谓大邪已散去。
52噫气:即饱食息也。俗曰打饱呃。
53入阴筋:指睾丸而言,此指阴茎缩入。
54脏结:脏气结塞不通的意思。
55阳症:指发热、头痛、身疼、口渴等阳性证状。
56结胸:证候名,主要证状是心下鞕痛(胃脘部)。
57脏结:证候名,证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58舌上白苔滑:就是舌上有白色的滑苔。
59结胸热实:是说结胸证属热属实,与寒实结胸相对而言。
60无大热:指邪热传里,表无大热。
61肢节烦疼:四肢关节疼痛之甚。
62心下支结,心下感觉支撑闷结。
63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景岳说:“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代者更代之意,于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
64心动悸:心脏筑然悸动。
65清谷:清古与“?”通,清谷就是腹泻而食物不化的意思。
66清便:就是解大便。
67结痛:是一种支结而痛,由胸中窒塞不通进一步发展而成。
68胸中窒:胸中痞塞不舒的感觉。
69懊浓:虚烦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