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格心理学课件 >

第5部分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5部分

小说: 人格心理学课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身(Self),它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四、人格类型
    荣格把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描述了八种不
  同类型的人。 
思维外倾——这种人喜欢分析、思考外部事物,生活有规律,客观而冷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这种人多为女性,她们的思维常常被情感压抑,没有独特性,非常注重与社会和环境建立情感与和睦关系。

直觉外倾——这种人喜欢追求外部世界的新直觉,易变而富有创造性,有多种嗜好,但难以坚持到底,做事常凭主观预感。 

感觉外倾——这种类型的人多为男性。他们喜欢追求欢乐,活泼有魅力,对客观事物感觉敏锐,精明而求实。但易变成寻欢作乐的酒色之徒。

思维内倾——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独自追求自己的思想,常以主观因素为依据分析事物,待人冷漠,倔强偏执,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这种人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但内心有非常丰富、强烈的情感体验。

直觉内倾——这种人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脱离现实,不易被人理解。常产生各种离奇的幻想和想象,体验奇奇怪怪。

感觉内倾——这种人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喜欢通过艺术形象表现自我。缺乏思想和情感,较被动,安静而沉稳,自制力强。 

  荣格所划分的这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第三种性格类型。其中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类型。 
 

 五、人格发展阶段
  1。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荣格认为本阶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他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结构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2。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
  这一时期是〃心灵的诞生〃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是自己的心理和外部世界保持一致,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克服面临的无数障碍,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中年时期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他发现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家庭,但他们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真空。他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要使中年人振作起来,就必须找一种新的价值来填补这个真空,扩展人的精神视野和文化规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沉思和冥想,把心理能量转向过去所忽略的主观世界,由外部适应转向内部适应。
  4.老年时期
  荣格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欢沉浸在无意识之中。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在这里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心灵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他不单纯从迷信的角度盲目地信仰灵魂转世,而是认为一种为世界上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种成为许多宗教所信奉的教义,是不能被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
 第三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 生平及著作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郊一个犹太谷商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身患佝偻病而身材矮小,5岁得了肺炎几乎丧命,在街上玩时还两次被车撞。尽管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艺术之都,儿时的创伤经历、死亡的恐惧仍然促使阿德勒早年立志要成为为一名医生。阿德勒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从小羡慕其兄长英俊的相貌。维也纳的文化和宽裕的家庭给了阿德勒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进入学校教育的起初,他就沦为差生,连老师也看不起他。偶然的一次好成绩,让他找到了自信,18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99年他在维也纳开设了自己的诊所。1902年他拜读了弗洛依德的《释梦》一书后,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为此弗洛依德邀请他和另外三人一起协商开创〃周三精神分析学会〃(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前身),191O年阿德勒成为该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但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依德的性本能理论,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公开轻视性因素而强调社会因素,这使弗洛依德大为不满,终于导致 1911年两人分道扬镳。
  此后,阿德勒和他的追随者成立了一个〃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学会〃,1912年他把其理论体系称为〃个体心理学〃,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心理学派别。同年他创办了该学派的理论刊物《个体心理学杂志》,并开始把理论的重点应用于儿童的培养与教育。他和他的学生在维也纳三十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他声名鹊起。1926年他访问美国,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任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定居美国。1937年在欧洲讲学途中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发而病逝于苏格兰,终年67岁。

  主要著作:
  《精神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的科学》(1927)
  《理解人的本性》(1929)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
  《儿童教育》(1938)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反对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行为为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阿德勒认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1910年开始他的观点有了改变,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最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反对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行为为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阿德勒认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1910年开始他的观点有了改变,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最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反对弗洛依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行为为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阿德勒认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1910年开始他的观点有了改变,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最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活风格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四、五岁时。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他提出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 
 四、社会兴趣
  阿德勒在后期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连结起来。在他看来人类生活在“意义”场之中,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是经过意识解释之后的产物。虽然人们对现实的解释总是带有主观的色彩和个体性,但那些较好的意义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因此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阿德勒用这一“社会兴趣”的观点来平息人们对他的早期理论的批评。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个重大问题。个体能否正确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一个人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后来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阿德勒认为,前三种类型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第四种人才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即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的精神症文化论
  凯伦·霍妮( karen Horney,1886-1952年)。1885年9月 15 日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凯伦·丹尼尔森的小村庄。她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并于191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4年到1918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在23岁时成为精神分析医生,一边任教一边私人开业。从1918年到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个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霍妮写了几篇有关女性和对弗洛依德理论表示异义的文章。1932年,她受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了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移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由于她与弗洛伊德的传统理论分歧非常之大,以致使她退出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自己创建了一所取名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机构,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9月五4日逝世。 
  1。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就是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霍妮认为每个儿童的无能和自卑的感觉并不是一定引起补偿或过补偿作用。儿童需要父母、依赖父母,但不可能都产生心理问题。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慈爱和温暖,安全的需要得以满足;(2)父母对儿童漠不关心,厌恶甚至憎恨儿童,儿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种情况中,儿童正常发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引起神经症。所以霍妮认为,儿童的无助感是神经症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