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课件-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相当于弗洛依德的口腔期,其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赖和基本不信赖。在这一时期,儿童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如果父母给这一时期的婴儿以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会产生基本信赖的情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爱抚和照料也象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的话,他们就会产生不信赖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
(2)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谈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及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自身的排便排尿等活动。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能“随意”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而是儿童介入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所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对内疚(3…5岁)
与弗洛依德的性器期相当,这格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计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或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讥笑和限制儿童的主动性或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过内疚,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5…12岁)
相当于弗洛依德潜伏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他们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导致无能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相当于弗洛依德的生殖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心理社会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是消极同一性,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这一阶段属成年早期。该阶段及以后的阶段就没有与弗洛依德心理性欲发展相当的时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人已由儿童变成为成年人,变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产生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这一阶段属成年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有充实感和完善感,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过去生活有所挫折的人,在回忆去的一生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从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的不幸。他们感到已经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去,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第四章 人格特质范型
特质论范型(trait paradigm)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虽然特质论与类型这一术语经常有联系,但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特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特质的分类、表现和产生的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研究及自陈测验的人格评鉴技术。
本章主要问题: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是什么?
2.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是什么?
3.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是什么?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其人
奥尔波特( G。W.Allport)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蒙族特玛,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其兄F。奥尔波特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1915年,奥尔波特考入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学,他的入学考试成绩刚刚合格,初入学时的各科成绩也不理想,不是C就是D。毕业后的第二年,奥尔波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罗伯特大学教英语和社会学。由于他非常热爱学习,以致于决定接受哈佛大学的盛邀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在归美途中,奥尔波特在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进行一次短暂的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了解到弗洛依德心理学在把握潜意识内容时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实。这一点不仅对他后来理论的创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精神分析都极为反感。
1922年,奥尔波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1922…1922年,他还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汉堡大学和剑桥大学。1924年,奥尔波特重返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关于人格理论的课程。1939年,奥尔波特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荣获1963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二、 特质概念与种类
特质(trait)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
奥尔波特区分了以下几种特质类型:
个人特质是指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个体共有的特质。
首要特质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次要特质是指不太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较差的特质。
三、 机能自主关于人格动力
奥尔波特不同意弗洛依德关于潜藏在成人人格后面的动机是儿童期心理欲望与经验的一种反应的观点。他认为,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代表相同的潜在动机。为此他提出了机能自主的概念。所谓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课或因为家庭需要,或者是因为事件宽裕而选修,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这门课程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在这里,原发性动机已经完全丧失,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四、 统我及形成过程人格发展
为了避免和其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类似概念相混淆,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proprium)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
五、 健康人格
奥尔波特极力主张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则上不能由动物、儿童神经症的研究引申而来。神经症和健康人的动机之不同,在于前者的动机在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则在未来。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capacity for self extension)。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他们有许多朋友和爱好,并且在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方面也颇为积极。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具有同情心,能够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对自己具有积极的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的态度。
4。具有现实性知觉。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这种人看待情境便顺应情境都极为明白,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
5。具有自我客观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表现。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他们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知道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成人需要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奥尔波特认为这种定向在性质上不一定是宗教性质的,意识形态、哲学、信仰、生活的预感或前景都能对人的一切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六、 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研究的方法除了常规研究方法外,要了解一个特定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这个人本身,他提出了特殊规律研究法。这种方法不是把所有被试都归于研究者实现设计好的分类中,而是关心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中独特的特质组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奥尔波特在对一个名叫詹妮的妇女的研究中详细报告了这种研究方法。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一、卡特尔其人
卡特尔(Cattell)1905年生于英国塔冯撤尔(Devonshire),192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他主修化学,但对社会活动极感兴趣,于是改读心理学,在伦敦大学心理系为研究生,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时,他就从师于当时著名的心理统计学家斯皮尔曼。这也是后来他能够把因素分析用于人格研究的主要原因。 1932-1937年在莱塞特(Leicester)地方建立并主持学校系统的心理门诊,1937年受桑代克的邀请去美国,先在哥伦比亚,后来在哈佛等著名大学教课。再后在1945年卡特尔40岁的时候担任伊利诺斯大学人格和团体分析实验室主任,任研究教授。卡特尔一生努力工作,他写过大约300篇学术论文和20多本学术专著。
卡特尔的人格结构模型
主要著作:
《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
《人格的种类和测量》
《人格研究导论》
《人格》
《一个系统的理论和事实研究》
《人格和动机:结构与测量》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人格的科学分析》
《人格和学习理论:环境中的人格结构》
二、特质的种类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卡特尔继承了奥尔波特对特质的分类,认为某个人独具的特质叫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集团所具有的特质叫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一群看上去是关联的特征或行为。根源特质指行为之间成为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从而成为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它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控制着个人所有的惯常行为。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有内部生理状态或遗传因素决定的特质。环境特质:由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特质。
4。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指决定一个人处理问题或事情的成效的特质。气质特质:由遗传决定的、表现为一个人的风格的特质。动力特质:指一种启动人格的特质,也是人格的动机因素。
三、人格的动力能、外能、辅助和动力格状
能与一般所称的本能同义。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能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它使个体产生选择性注意,即它引导个体转向于某些事物而忽视另一些。(2)它能激发对某些刺激产生情绪反应。(3)它指引人趋向于有目的的行为。(4)能的结果是完成或达到这些反应。能的种类有好奇、性、合群、保护、自信(包括自作主张)、安全、饥渴、怒、厌恶、吸引、自我屈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