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集注-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9' 圣人可以改变“百姓”。
'130' 应该说,对这一章的理解是困难的。开头就是“出生入死”。结合前面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意思,可以说,这是对“大患”的解决。然何以“无患”呢?即“出生入死”。所谓“出生入死”,显然是指“出生”,即突破、超越、“扬弃”,总之是否定“生”;以及“入死”。“入死”就显得容易理解了。
人们看到这里,也许会感觉《老子》的确有些“与众不同”。为什么一个强调“永恒”的体系居然鼓吹“出生入死”呢?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死”是一种“终结”、属于否定性质的现象。世人虽然存在自杀的现象,但自杀之所以显得令人难以接受又只是因为世人“厚生”而“厌死”者也。但这却恰好不是老子的观点。
老子认为,什么才是永恒的呢? “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说,老子没有认为生命是存在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完全相反,老子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变换、躁动的——所以老子说,甚至刮风、下雨,乃至天地都是不能持久的,又何况是人呢?
所以老子主张要寄托有限的生命形式于无限的“道”之中。“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而世人所谓的生命的“实质”,却正是老子认为应该加以拒绝的。如后文提到“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就是说,正是因为统治者过于将生命理解为“享受”了,才导致“享受”这一现象的“终结”。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生入死”。
'131' 真正的困难发生在对这段话的理解。最一般地说,可以这样理解:生的比例是十分之三、死的机会是十分之三、而在“死地”挣扎的“生”的情况又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以其生生之厚”。
这就是理解的困难!其实象“生生之厚”这样的话,几乎是浑然一体、很难进一步“无厚入无间”了;但既然公认《老子》是一部一气呵成、在词句方面锻炼得相当圆熟的著作,所以试图对这种著作的研究就首先要从“分析”开始。(列宁的名言“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据说宋朝的苏洵特别对于三个“十有三”,而终于距离“十”还差的一的情况深有体会。众所周知,既然德与道的区别就是德强调统一、是一种自觉的统摄,所以苏洵认为这个差的一就是“德”。
这样的理解不能不说巧妙。但是这种“巧妙”与辩论家的“卵有毛、鸡三足”等等非常想象。无论如何,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留恋以及生命形式的脆弱、困难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扬弃就迫使人们在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如何,都是“出生入死”而已。
那么那个“一”呢?是不是神秘的“一”呢?不能完全否定。那么这个“一”是什么呢?苏洵认为,这个“一”是什么“不生不死”。这就和佛教所鼓吹的“涅磐”混淆了。我们知道,通观《老子》全部,虽然也讲对立统一,但从来没有象佛教那样鼓吹什么“不生不死”、“不洁不净”、“不来不往”等等。就是说,《老子》没有同时并举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的情况。老子往往强调其中的一个,即阴、柔、否定的一个方面。这是《老子》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可惜被忽视了。
'132' 这里我们就看到老子究竟要说的是什么了。原来老子认为“善摄生者”的“特征”在于“以其无死地”。就是说,因为“无死地”,那么按照前面的理解,“善摄生者”的“生”就从一般人的对半,一下子提高到“十有六”了。而一般的人,“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将大好的生命拿来冒险,“动之于死地”的比例太大了。而什么是死地呢?兕虎、甲兵。那么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人们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冒险呢?因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以其生生之厚”。
'133' 从出生到完成,经过了生、畜、形、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道、德、物、势四种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顺序。缺一不可。所以成就大事业的少之又少的原因就在这里。不仅需要深刻体会“道、德、物、势”的要旨,而且需要在不同阶段变换指导原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啊!这里贯穿这四个阶段的其实还是“道”而已。后面三个阶段只是“道”的具体表现罢了。而第一个阶段,即“生”,我们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为没有状态可以描绘,所以统称为“道”了。
'134' 尊、贵在于自然,而不在于“命令”。关键是顺乎自然。这其实就是民主统治的基本精神。所以这里就让人感到有趣了。虽然老子主张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但他又希望君主能够向例如英国的君主立宪的方式统治。这个要求本身就是道德的,或说是无力的。因为如何进行统治,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加以限制,君权是无限的。而老子同时也反对明确的立法,希望更多依靠习惯势力加以约束。
'135' 啊!这章是什么意思啊!
'136' 因为“无为”,所以“唯施是畏”。看来,绝对的“无所作为”不是老子所讨论的。另一方面,这里是“德”而不是“道”,所以看来还是需要 “为”那么一“为”的。同时,“施”是“给予”,而不是韩非所说的“得”了。这就是说,即便不得不“为一为”的时候,也是要非常谨慎的。
'137' 道的要旨即“简单”。而无知的人们却总是喜欢给自己制造麻烦。
'138' 不要神气。“盗夸”而已!爆发户的心理要不得。丑态暴露无遗了:“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139' 这里与《大学》的意思基本一致。不过其内容显然要超过《大学》。
'140' 德厚则骨弱、筋柔、全作……。总之,中国的有修养的古人最讲究“养生”。而“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制食欲、远离色欲。这与现代的医学观点恰好不谋而合。至于江湖术士鼓吹什么有益身心健康的性交(房中术)等等,简直就是歪门邪道了。反正明朝的皇帝死在这些骗子手里的不是一个两个。
'141' 亲、疏;利、害;贵、贱。皆不可得!天下处于“浑然一体”道的状态。荀子不满意了。
'142' 老子认为这种状态,即“玄同”,是最难得的。
'14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至理名言!这就是统治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和平建设时期与武装斗争时期。虽然道一以贯之,然奇正不同。
'144' 所以要少忌讳,少武器、少伎巧。割“资本主义”尾巴吗?总之,不要多事,要简单。
'145' 统治者大概差不多,人民也就大概“差不多”了;统治者时刻算计人民,人民也就时刻算计统治者了。不言而喻,算计的结果总是统治者要吃亏——因为统治者占少数,暴力掌握在人民手里。
'146' 祸与福相互转化,并没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守。
'147' 啊! ——老子感叹道——这是什么样的混乱世界啊!人们迷惑得几乎习惯了。虽然孔子总是讲要“中庸”、“忠恕”,但孟子几乎就是指责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特别是后来的理学时代,更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在太平天国中,就直截了当称呼孔子为“孔妖”。由此可见,不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吗?这就是说,“道德”因为其内在的规律,即力求“一”的本性,最终将导致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这也是老子出走函谷关的原因。因为他深深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道德都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这也是老子较其他道德哲学家,如庄子、墨子、孔子伟大的地方。而实际上,儒学也在近代中国遭到了两次有针对性的打击。一次是本世纪初,一次是本世纪七十年代。虽然这两次打击的区别是如此不同和令人感到兴趣,但既然这种比较不是这里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留到例如附录中去做。
'148' 总之,有,但不实有。还记得“牙齿与舌头”的例子吗?要保留圈转的余地。这样才能保持“自然”的假象。如果这个假象被揭穿了,统治也就完蛋了。
'149' 什么是“啬”?如果不是通假字,是穑,那么应该是“吝啬”的意思。而这与“俭”是相通的。而庄稼的“穑”,多少令人感到难以接受。
其实“啬”还有另外的意思,即“严格”。只有严格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不拘小节”,才可以。
联系上面的“贞”,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个论点。“贞”就包含“严格”、“严谨”的意思。例如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就是要求妇女不要“乱交”。 (妇联干部勃然大怒:什么,不许乱交?那我下基层干什么?同性恋吗?)而统治者对“道”的运用也同样要严格遵循原则:无为。
'150' 老子的特点。这里又是一连串的推论。总之,“兢兢业业”是务必要作到的了。
'151' 虽然老子主张什么“小国寡民”,但我们在这里看到,那其实是“理论的极限”罢了。就是说,即便是大国,也要象“小国寡民”那样来治理。
'152' 什么是“鬼”?什么是“圣人”?回答很简单:前者是被统治者,后者是统治者。这里通过一系列推理,得出结论,双方能够和平共处。而统治者,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需要负担主要的责任。
'153' 因为“两不相伤”,所以“德”达到了其目的,确立了其地位:统治比较稳定地建立了。
'154' 这里的“邦”不仅是指“国家”,而且是指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政治实体”。《孟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55' 把很严肃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比喻为性交,的确有些不同凡响。那么是不是在“下”的就一定占了一些“优势”,如节省了体力呢?老子恐怕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没有想象到后来的国际政治格局。不过,从另一方面,即长治久安来说,老子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156' 虽然天子有什么“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看来“道”是具有规律性质的东西了。为什么要“贵”此“道”呢?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这就够了。您还要什么呢?“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吗?此丧身之本而“非道也哉”!当然,人们的志向往往是不同的。就是说,有些人就是喜欢“身外之物”而厌弃自身。所以“天”成全他们,包括毁灭他们。
'157' 这就是说,“问题”胜于“主义”。对于统治来说,问题往往是胜于主义的;对于造反者来说,情况刚刚相反。
'158' 这里有很著名的一段名言。其实就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上层建筑还处于开始缔造的阶段。也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9' 这里注意断句。应该是“民之从、事,……”就是说,人民服从统治这件事情,如何如何。
那么如何了呢?“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说,就差一点点,结果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意想不到”,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了。而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什么事情会比政治要更加富于变化了。以至大思想家、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政治完全是由偶然的事情决定的,只有他的数学公式才是永恒的东西。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极端,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有说服力的。然而这是古往今来这么多往往是最优秀的人所从事的事业,毕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只是在碰运气。
政治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老子》就是对这些规律的阐述。
老子在这里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思是,没有必要设计过于精巧的框架。事情在随时变化。如果一味追求建筑的精美,而没有考查建筑的基础,建筑随时会蹋下来。
'160' 谁不敢为?智者不敢为,圣人亦不敢为。
'161' 非常著名的“愚民”政治。因为利益的险滩终于无法克服,所以干脆“绕”着走。
'162' 不以智,则以道。可见“愚民政治”其实由来已久。令民同此道,同此德,非愚之不可也。然何以愚之?弃智以朴。
'163' 要让民遵循道而不背叛。因为能够驾驭百姓的,不是暴力,而是规律。
'164' 还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165' 慈即“善良”,与天、地、万物同“道”。俭即“收敛”、“守中”,俭则不淫。不敢为天下先,故其形可久。
因为与天下同“道”,所以能够支配天下;因为不淫,所以道顺;因为不为天下先,所以减少灭亡的危险。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就踏上了绝路。
'166' 慈即道之心。得此心者,天其佑之。
可是前面不是说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吗?怎么这里又说“慈”呢?
我们看到,“仁”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德”意义上的,一个是“道”上的。作为“德”意义上的“仁”,是一种主动,呵护,爱护,珍惜,如此等等。老子是反对这样的“仁”的。老子明确告诉假道学,收起你的嘴脸吧!你摆出这副嘴脸是对国家有害的。国家不可能照顾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如果按照你儒家的观点,那么每一个被公共汽车压断脚的人就都有权利组织反革命组织了。他们的论点在儒家看来也是完全成立的:我的脚被公共汽车压断了,不论国家赔多少钱也没用了,总之脚是不能再接上了。既然儒家认为国家就是要照顾个人的利益,那么,我就要推翻这个没有很好保护我利益的国家。
当然儒家尽可以还有其它许多托词,但事实是,个人利益的确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失。而这是和儒家所吹嘘的“仁”是矛盾的。
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道”。就是说,强调了一般的情况,而不是具体深入每一个细节:“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而“慈”就是“仁”的第二个层次,即“道”的“仁”。什么是“道”的“仁”?无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