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虚拟的十七17岁-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栽粕ⅲ牵蒙碛谖咨蕉ド系娜耍涝蹲プ×司凵ⅲ膅ame永远不会over。
看到沙漏静止了。多么微妙的象征意味。它的静止,仿佛告诉人们,它静止了,时间也该随它静止,当它不再计算时间,时间就没有意义。沙漏太小了、沙漠又太大了。看看沙丘,海水是沙丘的风,浪高浪低、潮起潮落,沙丘就随着转型。想起女诗人Sara Teasdale(莎拉?替滋代尔)那首On the Dunes(沙丘忆):
If there is any life when death is over;
These tawny beaches will know much of me;
I shall e back; as constant and as changeful
As the unchanging; many…colored sea。
If life was small; if it has made me scornful;
Forgive me; I shall straighten like a flame
In the great calm of death; and if you want me
Stand on the sea…ward dunes and call my name。
(死别一复生,滨水再徘徊,
斑驳深如海,常变每重来。
自悲身须臾,莫怪此情哀,
逝者得其静,烟直上高台。
忆我沙丘侧,呼名入君怀。)
看来沙丘是如此凄凉。其实,凄凉的不是沙丘,凄凉的是海水。时间变化下的海水,写这诗的女诗人,最后自杀了。大概没有人在沙丘呼唤她名字,那时的她四十九岁,一个活得太久又死得太早的年纪,如果死在十七,似乎更好。这说明了死得太早不如死得更早,英国诗人不是死在十七岁吗?沙丘,是十七岁尾闾。名字写在水上,等待招魂。
古经书上说:「复,尽爱之道也。」「复」是招魂时喊死者名字,当爱已尽、当爱已当尽,让名字漂流在海里,死者不再复生、生者不再徘徊,沙丘重返沙漏里、浓缩在沙漏里,让时间安睡长眠。
时间是荒谬的三段论者,它总粗分成「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必要吗?有必要吗?我在怀疑。
冥想完毕,我告诉朱仑:「时间空间引出的真理讨论,有一个小故事吸引了我。故事说一个宴会中,席上一位客人,他说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东西,并且加以证明。他拿一只长的银汤匙,放在桌子上。『看,』他说,『我把这汤匙向右移动。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时间也在进行着。当我移动的时候,我在它后面留下一片空间,这片空间在时间上说就是过去。所以,汤匙向其中移动的前面那片空间就是未来。因此你们可以知道,时间和空间乃是一个东西。』这段话引发主人的反驳。主人说:『但是,如果你不移动这汤匙,时间仍然在进行着。而且,虽然你在空间上可将汤匙移回,却不能在时间上将它移回。时间——恰恰现在——在时间度过的时候的每一刻——乃是未来。』上面这个小故事,在方法论上有诡论与玄机,但在人生观上,它倒是对自己的一种新提醒,就是:『现在就是未来。』(Now is the Future。)引伸起来,就是:『今天是我的未来。』(Today Is My Future。)没有明天了,今天就是明天。对蜉蝣说来,更是如此。」
朱仑在问:「当明天,也就是未来,来了的时候,你又怎么解释『昨天』,也就是『今天』呢?会出现『过去』,『过去』放在哪儿呢?」
「怎么解释?太容易了,不要把它当成『过去』,别以为『过去』是一种结束、一种over,放宽放宽解释,把『过去』当成一种延续,甚至一种发酵、一种永远的『过去进行式』,不也很奇妙。当然不必像霍桑(Howthorne)笔下那位『饕餮主义』的海关老吏,有本领把一顿盛馔记忆留香,变成『现在』,那也太无趣了。」
「你是说把值得的『过去』都成为『现在』、成为『今天』?」
「甚至,」我补了一句,「如果可以发展,还可成为『未来』呢。『过去』不是死掉的、静态的、封存的,『过去』其实是『改写本』或『缩写本』,美妙的回味比未来的情景更真实。一如好的历史名著之于历史本身,让『过去』鲜活在『现在』,并且提前抢到了『未来』。请注意一个特征吧:不是『现在』的我活在『过去』里,是『过去』的我活在『现在』里。更清楚的说,是『过去』即『现在』,『过去』没有『过去』,而是延伸到『现在』。以为『过去』是一阶段,『现在』是另一阶段的,太不了解『过去』了。『过去』不是结束,而是反刍、而是发酵、而是一瞥后的微观、而是推陈后的出新、而是电影底片的尘封、而是『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的伏笔。」
「难道『过去』都要一网兜收吗?」
「也不是这样说。智者把『过去』化为沉淀,只精华了上层;又化为过滤,只澄明了下部,或热而后冷,冷却出醍醐;或取而后求,求取出意外。那种境界,是『过去』的合成、『过去』的合凝,当时只是灵光一闪、镁光一闪,留下的,却是刹那的重现和永恒。永恒不是木乃伊式的包裹、永恒不是防腐剂式的加工,永恒是现代科技的传神入画,而最后的笔下风光,才是想像空间的丰富插图。人间的浅人俗人是可悲的,他们的一切,就是死,他们没有绚烂的永生。原因就在他们太『过去』了『过去』,他们不知道把『现在』扩大、纵深。所以呀,他们容易『伤逝』,为什么不察觉『伤逝』是有问题的?糟糕,我说得太多了,由朱仑说一段给我听。」
「大师谈到时间,我来谈谈度量时间。问时间是什么,就好像问风是什么,不是聪明的问题,风它没有什么,只有点吹拂的感觉,可是,时间连这点都没有。用太阳来感觉它,分早中晚,太粗糙了;用时钟、用手表,太机械了;上下课的铃声,太突然了,也难听。钟声是好的,但难以搭调,因为得有客船与古庙。问时间是什么,去问沙漏。床头一座铜框的沙漏,给了我答案。铜框框住了玻璃器皿,却架起了时间,时间化为亿万沙数,量化了时间,任它流下,时间仿佛藏在每一粒细沙里,随它流下,想到『流沙坠简』吗?那是考古书名,太遥远了、太浩瀚了、太凄凉了。它不问时间是什么,因它自己就像是一堆古文书、一堆残编断简,它是死亡、是死寂、是时间的记录、时间的静止。但是,铜框的沙漏却只是记录,不是静止,它记录了十分钟的你和我,又随着颠倒以后,又记录了十分钟的我和你。然后,十分钟又重新开始。它不负责累计,它的单位只是十分钟,让我们因记录而自得、因静止而自失。颠倒了床头,也颠倒了床上,连续四十分钟。这是完美的记录,品质是那么好,录音,就是品质的旁证,在四十分钟的细沙流尽时候、流尽过后,不再动它,让时间静止、静止、静止。享受了『过去』、享受了『现在』、享受了今天,还没完,还享受了『未来』,预支『未来』以后,把『未来』提前『现在』,上帝给予的幸福是有配额的,不是吗?让我们透支那一配额。game是那么洋溢,没有over,它不是法文中那『未完成的过去式』,它已完成,但永不『过去』。喜欢沙漏吧,只有颠倒,永不『过去』,game永远不over。沙漏的哲学道具,它象征得太丰富了。」
「看看古人用滴漏,把时间化为水滴——层层的水滴,让它流逝,水滴看来是时间单位,但也是空间的,把空间化为水滴——层层的水滴,让它流逝。你是什么?你是每一次表面张力的晶莹,你要脱离,但又化解,有大海在等你,一个死掉的词汇叫『尾闾』,意味众水所归,你未必到得了大海,但你是水滴,你就是具体而微的大海。朱仑啊,怎么看滴漏?」
「把自己时空化为滴漏的,是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乃至小小小小的水文学家;把自己时空争奇斗艳在手表上的,是名牌的奴隶。附带一说的,名牌HERMES手表有点例外。」
「很遗憾的,滴漏已经一去不回,钟表的表面对准了你,每个人的时空都不再合一、不再具象。除了西班牙大苍蝇达利,人人都被钟表打败了。达利画出了瘫痪的钟表,我达利不能躲开你,但我使你变成了麻薯。滴漏被时间打败了、没有了,可是沙漏还在,于是,美丽的模特儿带来了沙漏。它对我们有哲学意义,不是吗?只要换个姿式,在下面的,就迎接了全部,它真的颠倒了众生。」
「赤裸的众生。」朱仑越来越习惯赤裸这字眼了。
「会是众生吗?只有你我在喜欢它,并且只在那种时候。」
「看来我们越来越喜欢沙漏了,它是我们的哲学道具、也是我们打败时间的工具。并且,还是我们的『淫具』。」朱仑笑着。
「如果如你所说,那它是好心肠的,它提醒每隔十分钟要休息一下,也提醒要颠倒它一下,至少你们要不要颠倒,它保持沉默。」
「它真好,难道它没有缺点吗?」朱仑有点质疑。
「有一个,它的腰太细了。」
沙漏之外
「风」已经很不可捉摸了,看不到它,它却在,在「维」之外。维是空间、是立体,风说他不要立体,但要空间。
比「风」更不可捉摸的,是「时」,「维」是空间、是立体,三维好好的,却冒出第四维,它叫「时」,称做时间,时是间吗?物理学家说它是。于是,出现了四维,由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组成。你描写一个点、运动的点,你得说:「在某时,该点在某处。」
牛顿(Newton)毕竟是老实人,他眼中的「时」,只是超越而独立的量,它默然前进,带着人类面对三维。到了爱因斯坦,四维不再是静态的意义,对静态的观察而言,高速进行的基本粒子,一点也不短暂,用诗的语言,那是「万古如长夜」。
爱因斯坦的朋友波尔(Bohr)说谈到原子,只能用诗的语言,诗人关心的,不只是描写实物,而在制造意象。但是,物理学家的极限是自杀前写下S=KlogW墓碑,他们无法潜进诗境。诗人的境界就高多了。布雷克「天真的预言术」(Auguries of Innocence)说:
一粒沙中看世界
一朵花里看天国
运无限于孤掌
定永恒于一瞬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照魔鬼算术,an hour(一个时辰)是三十「须臾」;一个「须臾」是两分钟;「一瞬」是五分之二秒;闭起眼皮,十分之一秒;停在那里,十分之一?五秒;再抬起眼皮,又十分之一?五秒,加在一起,一瞬是五分之二秒,一科学算法,就入魔了,也就诗意全消。别那么精确好吗?「定永恒于一瞬」,正是诗的语言,「一瞬」比an hour还好。
什么是「定永恒于一瞬」?是时间被我们捉住了。
布雷克以后十三年,英国新一代的诗人出生了,他是戴布森(Henry Austin Dobson),他发现时间被捉住了,可是我们走了,看他的「时间弔诡」(The Paradox of Time)吧:
Time goes; you say? Ah no!
Alas; Time stays; we go。
说时间不再,你错了!
常驻的是它,走的是你我。
聪明人不留住自己的「永恒」,聪明人只留住「一瞬」的自己。让「一瞬」停格、让「一瞬」定影、让「一瞬」变成鸿泥、让「一瞬」与时间同在。
放走时间的「永恒」,捉住时间的「一瞬」,时间说我在等你,因为我只是「一瞬」。
四度空间的时间意义,由闵科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给了它数学的、爱因斯坦给了它物理的、霍金给了它天体的、达利给了它流体的。达利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画出他的四度空间,化二维为四维。别人都「入维」了,我们也维它一下。不过,我们来的,应该是突「维」而出。一九二○年代,Kaluza(卡鲁札)和Klein(克林)提出过五维模型,把维多了一个周期性,照Superstring(超弦论)的干法,世界未尝不可以十维,至少数学家野心勃勃。达利这票艺术家也不会只让数学家疯狂。有这么「杀时间」的趋势,我们可要参与啊。记得盖摩(George Gamow)吗?他三十岁从苏联移民美国,他说太阳正在冷却的理论是错的,我喜欢,太阳是我坐牢时的朋友,我不要它变冷。盖摩画过一张四维立方体三维投影图,也就是四度空间立方体三度投影图,他说人影就是三度空间的人在二度空间的投影,人类虽然没办法察知四度立方体的真面目,但至少可以想见其三度投影。总之,我总觉得这类维来维去的问题,不能由数学家、物理学家、霍金或达利说了算。四度空间也该有哲学的、文学的理论。
把时间捉住吧。
捉住时间,把它具象化。
达利说,他要小睡片刻,就先把一个洋铁盘放在椅子旁的地板上,然后手中拿着一把汤匙,坐下来打盹儿。一旦汤匙掉在洋铁盘上,就小睡告一段落,时间只是从离手到跌落这么短。
达利好像具象化了时间,他让汤匙给了他「刹那」。
梵文Ksana,中译「刹那」。「刹那」的计算,在佛经里就各说各的。「俱舍论」说,一昼夜是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比毗婆沙论」说一昼夜是六十四万万六千六百零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个「刹那」,相差很大。不论差多少,「刹那」是短而又短的时间单位。
把「刹那」捉住吧。
用沙漏,把「刹那」化为一粒粒小沙。时间具象化了。我们可以看到时间了,它原来是一粒粒的小三维、小三度空间,看啊,哲学家、文学家赢了,时间是三维的、三度空间的,何来四维和四度?
我们被时间骗了,时间本身不那样的,我们却以为它那样,它又伪装成那样,我们都被时间骗了。
似乎只有沙漏不骗我们,它总是陪我们一起静止,或者,它看我们偷跑,而不计时。
意大利CAPANNI牌巨型沙漏,高达三十公分、直径十三公分,它是我们的Greenwich(格林威治)。当然,在床头,我们用的是小型沙漏。
朱仑说:「抽象的时间在具体消逝,不要看秒针,要看沙漏、白白的细沙和它的下漏,多么美丽、多么细致、又多么凄艳,它把你细碎化,在每一粒细碎颠倒梦想前,闪烁出此起彼落的银色反光。对它而言,每一次颠倒梦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