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

第19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牛党中的才人。更多的门阀大族也转而插足于科举,通过科举依然能够取
得很高的政治地位,如赵郡李栖筠、弘农杨绾和陇西李揆都是进士科出身, 
他们并不坚持旧的传统身分,而服从唐太宗强调的所谓以官爵高下为“品级
联合”的制度。这是在研究唐代党争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其次,党争的后面,还有宦官在牵线,从中替专制主义皇权掌握着支配
和操纵的权力。宦官本是皇帝这样国家主权者的家奴,因了帮助皇帝左右各
派势力,而权力渐重。玄宗时的高力士,已经煊赫一时。及至德宗时,以宦
官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军左右军中尉,宦官掌握禁军就制度化了,权力更
大起来,从皇帝家奴的地位转而具有控制皇帝的地位了。
宦官既然是专制主义皇权力量的支持人物,他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就代
表皇权的利益,特别在党争厉害时,或利用这一党以打击另一党,或利用另
一党以打击这一党。然而宦官势力强大的时候,往往是皇帝不能完全支配或
左右党争的时候,而宦官也往往和某朝的专制主义皇权同归于尽。汉代如此, 
唐代如此,明代也如此。因此,宦官虽然在某些时候可以废立皇帝,但他是
专制主义皇权的支持者。
唐代党争后面经常有宦官摆弄。举牛李党争为例来说,李党李德裕在太
和时为剑南节度使,宦官王践言为监军,后践言归朝为枢密使,因引李德裕
为宰相。牛党的李宗闵,勾结宦官杨承和,排斥了李德裕而引牛僧孺同为宰
相(参阅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卷一七六李宗闵传)。这种例子颇多, 
不再列举了。这是研究唐代党争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二。
最后,唐代的朋党之争,经常勾结方镇。唐人韦处厚就说过:“建中之
初,山东向化,只缘宰相朋党,上负朝廷,杨炎为元载复仇,卢■为刘晏报
怨,兵连祸结,天下不平。”(旧唐书卷一五九韦处厚传)事实上唐代的方
镇之乱和朋党之争的关系极为密切,朋党后面既有方镇的支持,而方镇后面
也有朋党的支持。就以刘晏和杨炎的党争来说,刘晏为杨炎所贬死时,博陵
崔祐甫与曾任卢龙节度使的朱泚,都来解救刘晏,史言“朱泚、崔宁又从傍
与佑甫救解之”;炎党庾凖也奏“晏与朱泚书,祈救解”(旧唐书卷一二三
刘晏传)。大体讲来,河北方镇与门阀大族关系较密。如安史降将令狐彰本

为敦煌望族,代有冠冕,安史败后,降为滑州节度使,临死时还推荐刘晏李
勉代领节度使,元和时赵郡李吉甫并上书表扬令狐彰,请优恤其子(见旧唐
书卷一二四令狐彰传)。又如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为范阳人,“通左氏春秋”, 
李德裕特地推荐他为卢龙节度使,在破回纥后,李德裕还特地为他立碑撰文
纪功(见新唐书卷二一二张仲武传)。其子张直方,暴虐无道,而李党郑亚
子郑畋还上言皇帝,优与之官职。李吉甫劝宪宗讨淮西,而对于跋扈的河北
三镇,并未用兵。李德裕讨刘稹,亦未动河北三镇。反之,南方方镇,却有
与庶族官僚勾结的,如杨炎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颇有来往。梁崇义本
人则为长安人,“以升斗给役于市”(旧唐书卷一二一梁崇义传),以后从
军功起家,做了节度使。正因为方镇后面有朋党的支持,所以唐文宗才说: 
“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这里,正
如马克思说的,选拔人才,参与等级制度,最后是有危险的。这是研究唐代
党争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三。
了解了唐代的朋党之争是地主阶级中新起的庶族和传统的豪族之争这种
关系,了解了朋党之争后面有支持专制主义皇权的宦官在指使利用,以及朋
党和方镇之间的勾结等等的复杂情况后,那么就可以知道唐代党争为什么会
那样激烈,为什么历时这样久的道理。因为这不是属于单纯的个人之间的纷
争,而是属于通过户等制的等级制度的再编制问题,属于通过等级制度对争
取达到合法占有和争夺劳动人手的问题,最后,又属于通过选拔人物参与政
治以巩固专制主义的最高皇权的问题。然而这和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相反, 
问题的实质却必然发生封建地主阶级的内讧。
下面我们就进而研究唐代的主要的三次大规模的党争形势。
(1)通过经济问题的一次党争。因了这次党争背后联系着封建政权的根
本问题,所以两派都大遭杀害。玄宗时就曾经发生过张说张九龄与宇文融崔
隐甫之派系斗争,不过规模较小,影响不大。代宗德宗时的元载杨炎和刘晏
卢杞这两个统治阶级内部的集团之争,就严重得多了。这些人都作过所谓理
财官。元载出身寒微,先为大族李揆所排斥,及为宰相后,反过来排斥李揆。
其后元载得罪,刘晏为主审官,处死元载,贬斥元载门生杨炎。然而,一报
还一报,到杨炎为相后,即贬死刘晏,以报旧仇。其后卢■为相,替刘晏报
仇,又处死了杨炎。朝中官僚互相斩杀,地方方镇也连兵不息。为什么这样
地互相残杀呢?因为庶族集团和豪族集团的这次斗争,涉及皇权的根本问
题。
李揆是陇西大姓,骂元载是“麞头鼠目”之子,已见前述。刘晏以神童
为玄宗所爱,特别与崔佑甫要好。崔佑甫则以“清俭礼法,为士流之则”(旧
唐书卷一一九崔佑甫传),为博陵崔氏的二房(见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
表),为相后尽变庶族常袞为相时的设施。卢■是玄宗时宰相卢怀慎的孙子, 
以门荫得官,家世为“山东著姓”(旧唐书卷九八卢怀慎传)。我们不能单
从他们的出身于门阀大族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门阀大族的利益。
至于元载这些人物呢?元载出身寒微,初为李揆所排斥,后来排斥了李
揆,已见上述。杨炎家世不显,由进士出身,长于文辞。“自开元以来,言
诏制之美者,时称常、杨焉”。当元载择朝士中有文学的人时,杨炎被选中, 
成为元载最得意的门生。“载亲重炎,无与为比”(以上引文俱见旧唐书卷
一一八杨炎传),即预备传衣钵给杨炎。其后元载被杀,杨炎连累被贬。这
一派的常袞,也是进士出身。他为相后,对不是进士辞科的人就不用,“尤

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旧唐书卷一一九常袞传)。他曾为崔佑甫所排挤, 
而杨炎为相时,才将他升为福建观察使,他就在福建兴学校,贡送进士入试。
元载等人代表着庶族地主的利益。
这样看来,两个利害冲突的地主阶级的集团,互相残杀很厉害,专制主
义的最高皇权就在其间故作纵横,操持平衡的局面。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 
元载、杨炎最后虽皆失败,但杨炎建议施行的两税,因了符合于当时社会情
况和唐皇室抑制豪族争取劳动人手的要求,故炎虽死而两税法不变,施行两
税法后也收到“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庭”的暂时效果。刘晏也是当时有大权
的财政经济大官,对唐朝南北经济的沟通,有过功劳。他虽被杀,而他的理
财手段也为皇帝所赏识。两派的权力都很大,都掌握着唐朝的经济命脉,因
而不但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其权力,而且都以此同归于尽。
(2)上面论证的是通过等级制度和赋税制度的问题而出现的党争,现在
再说明永贞(唐顺宗年号)时二王、刘、柳进行改革中的党争。这是属于直
接政治斗争的党争,革新派在短期内就告失败。唐德宗末年,政治愈趋腐败, 
朝中则有裴延龄、李实之徒,多方向人民搜括,宫中则宦官窃权,宫市之弊, 
害民尤深。德宗既死,子顺宗李诵继立,因病不能朝。庶族出身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乘此机会,拟进行一番改革。王叔文是越州山阴
人,王伾是杭州人。王叔文以棋待诏翰林,王伾则以书法待诏翰林。德宗时
任命二人侍奉太子李诵。诵即位(即顺宗)后,二人因缘于东宫旧属,为顺
宗所用。按棋书小技只是供当时皇室贵族玩赏娱乐的,二王以此进身,就不
能免于“小人”这一顶封建帽子带在他们的头上。柳宗元刘禹锡都是进士科
出身,当王叔文进行改革时,“尤奇待宗元”,“禹锡尤为叔文知奖”,故
王叔文引刘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旧唐书卷一
六○柳宗元刘禹锡传)所以二王、刘柳,是出自庶族或进士科而图谋改革当
时朝政的一个进步集团。他们改革的内容,因当政时间短促,不见有整套措
施记载下来。但他们所进行的改革值得特别指出,如罢去担任大贪官京兆尹
的李实,就是一件好事。李实苛敛于民,搞得“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
以应官”,被罢斥时“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顺宗实录卷一○), 
可见他们的改革是符合人民要求的。特别是罢去宫市的措施,大快人心。“宫
市”是皇室利用最高权力而榨取人民财富的一种变相横夺的腐败制度。顺宗
实录卷二说: 
“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
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
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
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
之。” 
当时宦官为五坊小使者,至张罗网于人家门前或井上,使人不能开门汲
水。二王改革时对此亦严加禁止。史称这些改革施行后,“人情大悦”(顺
宗实录卷二)。为了打击宦官,改革新政时又命宿将范希朝担任右神策京西
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夺取宦官掌握禁军之权。但二
王、刘、柳的这些改革,却被旧史这样歪曲,说: 
“(禹锡等)颇怙威权,中伤端士。宗元素不悦武元衡,时武元衡
为御史中丞,乃左授右庶子。侍御史窦群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

群即日罢官。韩臯凭藉贵门,不附叔文党,出为湖南观察使。既任喜怒
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旧唐
书卷一六○刘禹锡传) 
然从当时史实看来,二王、刘、柳确是反对宦官专横、反对当权的官僚
大族而进行变更制度的革新派。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已曾指出这些,但他
不可能明白斗争的社会等级的根源。二王、刘、柳代表着庶族势力的左派, 
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和等级地位上都和一般凡庶人民有脉络相通的因素。因
此,不但宦官实力派坚决反对他们,贵族大官僚也坚决反对他们,而且守旧
派诬陷他们“挟邪”不利于所谓“端士”,也反对他们。如荥阳大姓郑珣瑜
(即郑覃之父)曾因韦执谊与王叔文吃饭的一件小事,竟籍此告病,不做宰
相,以表示坚决反对改革(见顺宗实录卷二)。在这种夹攻之下,王叔文等
革新派失败了,这个集团的八人同被贬为边州司马,故时称“八司马”。
(3)最后应该论证一下一般历史读物所记载的牛、李党争。这一党争是
通过对教育文化的问题而开展起来。牛党指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杨虞
卿等。李党指李德裕、郑覃、李绅、陈夷行等。前者代表庶族势力,后者代
表门阀大族势力。李党李德裕是赵郡李氏。他的祖父李栖筠,官至御史大夫。
他的父亲是李吉甫,元和(唐宪宗)时宰相。李德裕以门荫得官,极力反对
科举,少年时就“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他认为朝庭显官应由公卿
子弟来做,寒士是不配做的(旧唐书一七四李德裕传)。他在武宗时做到宰
相后,就将进士及第后的一切礼数习惯都罢去。郑覃是荥阳大姓。他的父亲
郑珣瑜官至宰相。他是门荫得官,最反对进士的“浮华”,“稍折文章之士”, 
并特别提出“礼部贡院宜罢进士科”(旧唐书卷一七三郑覃传)。牛党的牛
僧孺,伪托隋朝牛弘之后,实则唐语林说:“相国牛僧孺,。。或言仙客之
后,。。少孤贫。”(唐语林卷三识鉴)牛仙客出身河湟吏胥,连庶族出身
的张九龄也瞧不起他,则其出身卑下可知。李宗闵是唐室的支裔,“宗闵与
牛僧孺同年登进士第,又与僧孺同年登制科”(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 
二人即由进士科结合起来的。杨嗣复则与“牛僧孺李宗闵权德舆皆贡举门生, 
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同上杨嗣复传)。杨虞卿很受李宗闵器
重,进士科出身,并助投考者舞弊,李宗闵待他“如骨肉,以能朋比倡和, 
故时号党魁”(同上杨虞卿传)。
他们之间的党争,始于元和初的制科考试。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同
时应试,例如人们常引用的“疆畛相接,半为豪家;流庸无依,率是编户”, 
就是皇甫湜策文中的具有人民性的话。当时他们的策文都指斥时政,指斥李
德裕的父亲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主考官被贬,牛、李等也久不调选。此
后两党相争愈来愈烈,特别在文宗时,李党上台,即尽斥牛党,牛党上台, 
亦尽排李党。到宣宗时,牛党与皇室加强联合,宣宗特别重视进士科,“爱
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大喜”。并且,“尝于禁中
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唐语林卷四企羡)。在皇室和庶族联合之下,李党
失败了。
按牛、李党争表面争论之点是科举问题,并不象上面讲的两次斗争的内
容更具有政治意义。由于门阀豪族也加入进士科,且这种制度后来已经成为
定型,故以拥护或反对进士科为斗争的标榜就难以树立起来,从而党争形式
也就只剩下门庭出身的问题了。
总之,唐代党争开启的局面,影响了以后各代。在阶级内部的关系方面,

后代的党争也依然存在着唐代的传统。如宋代的新旧党争,旧党司马光等就
代表了豪门大族,王安石就代表了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