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

第64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64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诗的理通于周官的理,周官的理通于诗的理,可以互为发明,互为解释。
这是王安石新学思想里的一个重要论点。
诗义今佚。吕氏家塾读诗记、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刘瑾诗传通释等书中, 
引有诗义若干条,当另辑佚出版。
书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说:“王雱董是经”,“雱
主是经”。据书义序指出,书义主要是安石的经说,而出于王雱的撰述。书
义序说道:

“熙宁二年,臣某以尚书入侍,遂与政,而子雱实嗣讲事。有旨, 
为之说以献。八年,下其说太学,班焉。惟虞夏商周之遗文,更秦而几
亡,遭汉而仅存,赖学士大夫诵说,以故不泯。而世主莫或知其可用。
天纵皇帝大知,实始操之以验物,考之以决事;又命训其义,兼明天下
后世。而臣父子以区区所闻,承乏与荣焉。然言之渊懿而释以浅陋,命
之重大而承以轻眇,兹荣也,祗所以为愧与!” 
这里,主要说明:(一)王安石侍讲尚书,王雱继续侍讲,后来就应旨用这
种经说写成书义,颁之学官。(二)尚书可以用于政治,神宗也曾经“操之
以验物,考之以决事”。
书义今佚。我们从黄伦撰的尚书精义中辑出佚文若干条。郡斋读书志王
令论语条,谓王令“解尧曰篇云,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安石书
新义取之。”可以略窥旨趣。
字说,二十四卷。蔡卞说王安石晚年闲居金陵,以天地万物之理著为此
书,与易相表理。王安石对文字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文字出于
自然,文字的位、形、声、义,都出于自然。“物生而有情,情发而为声, 
声以类合,皆足相知。人声为言,述以为字。字虽人之所制,本实出于自然。。。 
故上下、内外、初终、前后、中偏、左右,自然之位也,衡邪、曲直、耦重、
交析、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发敛、呼吸、抑扬、合散、虚实、清浊, 
自然之声也;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二)正因为出于自然, 
所以虽然殊方异言,但经过翻译,义可以相通。正因为出于自然,所以虽然
时间推移,名物不同,文字有了改变,但是从源流来看,还可以看出共同的
特点。(三)先王重视文字工作,“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喻之。” 
目的在于“禁诛乱名”,在于“同道德之归,一名法之守”。先王“三岁一
同”文字,同文字的目的,据说在于“一道德”。(四)安石著字说的目的, 
就在从文字的语义学,以正概念的涵义。统一了字义,就统一了对文字的解
释,就可以廓清并防止经学传注的淆乱纷歧,具有通经的基本作用。学习文
字,是掌握经义的第一步工作,具有“同道德之归,一名法之守”的意义。
王安石认为教学必自文字始,也就是通了文字才能通经义,从这一意义来看, 
字说是与三经义相辅而行的。而反对派的攻击字说,与攻击三经义同样激烈, 
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应该指出,这种从客观自然而说明文字形成的观点, 
比过去儒家说的圣人造字的随意创造论就高明得多了。
王安石的新学著作,除三经义和字说外,尚有下列各种: 
(一)易义,二十卷。绍圣后,行于场屋,今佚。
(二)洪范传,一卷。王安石以刘向、董仲舒、伏生明灾异为蔽,别著
此传。大意是反对唯心主义者的传统的天人相应说,说明自然界虽有变异, 
但并不足畏。这篇有关摈斥宗教的议论,今存文集中。
(三)论语解,十卷。绍圣后,行于场屋。今佚。
(四)孟子解,十四卷。崇、观间,举子宗之。今佚。
(五)老子注,二卷。安石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皆于“有”、“无”字下断句,与先儒
不同。今佚。我们从道藏彭耜纂集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本中辑出佚文一百多
条,其中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前人所不知道的。
(六)王氏杂说(淮南杂说),十卷,今佚。我们颇疑文集卷六十五至
七十诸卷,即淮南杂说。

(七)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八)锺山日录,二十卷,或曰
八十卷。今佚。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保留不少条。
此外,尚有楞严经解十卷,左氏解一卷,孝经解一卷,礼记要义二卷, 
群经新说十二卷。除楞严经解外,其余疑非王氏之作,或出辑缀,或出依托, 
书多不存。
王安石新学的传播,分先后两个时期。
在先,王安石的淮南杂说、洪范传等书初出,引动学者的向慕。陆佃说: 
“淮之南,学士大夫宗安定先生之学,予独疑焉。及得荆公淮南杂说与其洪
范传,心独谓然。于是愿埽临川先生之门。”蔡卞说:“准南杂说初出,见
者疑为孟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治平末年,王安石知江宁,同时讲学, 
有一部分学者从之游。这是新学传播的前一时期。陆佃就是这一时期从王安
石学的。
王安石执政以后,设局修撰经义,许多学者参加了经义的撰述,因而扩
大了新学的影响。有些学者,根据安石的学说,另外撰述了单独的著作,对
新学加以阐明和发挥。新学的著作量增大了。王安石罢相以后,居金陵,撰
字说,也有一部分学者从之游。这是新学传播的后一时期。
新学学派的师友承传,现在大都难于考见。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所列诸
人,不完全都是荆公师友,有的后来跟荆公学术思想完全异趣,如郑侠。兹
将传王安石新学,有著述可考见者,列下: 
(一)王雱:有老子注,见道藏本四家注,今存。 
三经义中之诗义和尚书义,已佚。 
尔雅义,今佚。 
论语口义十卷,今佚。 
孟子注十四卷,今佚。 
庄子注,今存。(二)蔡卞:毛诗名物解二十卷,今存。 
尚书解,今佚。
(三)陆佃:尔雅新义二十卷,今存。 
埤雅二十卷,今存。 
礼记解,今佚。 
诗讲义,今佚。 
春秋后传二十卷,今佚。 
老子注二卷,今佚。 
鶡冠子解三卷,今存。 
陶山集十四卷,今存。
(四)陈祥道:论语解十卷,全祖望曾序之,今存。 
礼书一百五十卷,今存。
(五)龚原:易传十卷,今存。 
春秋解,今佚。论语解、孟子解,今佚。
(六)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十卷,今存。
(七)郑宗颜:考工记注一卷,今存。
(八)许允成:孟子新义十四卷,今佚。
(九)刘仲平:老子注二卷,今佚。
(十)王昭禹:周礼详解四十卷,今存。
(十一)唐耜:字说解一百二十卷,今佚。

(十二)林之奇:尚书全解四十卷,今存。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今佚。 
拙斋文集二十卷,今存。
(十三)方悫:礼记解二十卷,今佚。
(十四)马晞孟:礼记解七十卷,今佚。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知道,北宋时期,由于许多科学的新成就,由于书院的逐渐兴起, 
由于书籍传播的比较广泛,由于科学技术上和文化上的各种发展情况,为一
些思想家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提供出哲学上的概括或创造的条件。正如恩
格斯所指出,在中世纪“产生了古代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虽然还未系统
化的许多科学事实:磁针、印刷、活字、亚麻纸、。。火药、眼镜,在计时
上和力学上是一巨大进步的机械时计”,同时,“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
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
年版,页一五六) 
恩格斯又指出,“每一时代底理论的思维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
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同时也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辩证法
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页二一七)宋代学者的所谓象数之
学,所谓理,所谓气,所谓心,所谓性,莫不是借用着古代哲学范畴,在中
世纪经学锢蔽的圈子里所发生的与前代不同的哲学思想。王安石就处在这样
的时代及学术活动的倾向之中。和其他的时代一样,思想领域里唯物主义跟
唯心主义的斗争,反映着当时的阶级矛盾,但是在宋代的这种矛盾的表现也
有具体的新情况。
在宋代的学术领域内也有一些特点,唯物主义者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新
成就来对许多哲学的问题予以发展,而唯心主义者也不能不吸取自然科学的
某些原则来从事于进一步的曲解。王安石的“新学”代表了带有非品级性的
色彩的庶族集团,而与那些坚持古旧等级身分的豪族地主(如司马光的论阶
级一文即为代表)展开了学术的斗争。从这一点讲来,王安石是直接继承着
柳宗元、刘禹锡的传统的,例如在临川先生文集中对创设“道统”的韩愈批
判最多,而对柳、刘却说:“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至今士大
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 
而其名卒不废焉。”(文集卷七一读柳宗元传)因为从唐代以来的一些唯物
主义者,每代都有参加政治的革新运动的。
在王安石的思想中,显明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集中在洪范传、字说和道德
经注三部书里。王安石袭用了古代哲学的某些范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自然
史观,从而对古代哲学的某些范畴加以改造和发展。
首先,王安石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 
那就是五行:水、火、木、金、土。天地万物都由五行的变化而生成,而所
谓“行”就是运动,就是发展变化。他说: 
“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按即自然)也。”(杨龟山先生集
字说辨引字说) 
“五行,天(按即自然)所以命(名)万物者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
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按即运动)。”(均见文集卷六五洪范传) 
五行或五种处在运动中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或其特殊的表征。这种属
性或其特殊的表征,概括为时、位、材、气、性、形、事、情、色、声、臭、
味等范畴。例如水之“性”为“润”,其“位”为“下”;火之“气”为“炎”, 
其位为“上”;木之“形”为“曲直”;金之“材”为“从革”;土之“人

事”为“稼穑”。他说:“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 
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 
“水言润,则火熯、土溽、木敷、金敛,皆可知也。[性] 
“火言炎,则水洌、土烝、木温、金凊,皆可知也。[气] 
“水言下,火言上,则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推类而反
之,则曰后、曰前、曰西、曰东、曰北、曰南,皆可知也。[位] 
“木言曲直,则土圜、金方、火锐、水平,皆可知也。[形] 
“金言从革,则木变、土化、水因、火革,皆可知也。[材] 
“土言稼穑,则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为械器,皆可知也。
[人事] 
“润者性也,炎者气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从革者材也, 
稼穑者人事也。”(洪范传) 
按照上列说法推衍起来,除开其在社会关系上的傅会,则自然运动的五
行的属性或表征可以系统地列表如下: 
五行属 性 或 特 殊 的 表 征
序列名称时位材气性形事情色声臭味
一水冬下'北' 因冽润平井洫鹹
二火夏上'南' 革炎熯锐爨冶苦
三木春左'东' 变温敷曲直械器酸
四金秋右'西' 从革凊敛方械器辛
五土长夏中央化烝溽圜稼穑甘
王安石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五行的“行”就是运动变化,就是
往来而不穷的范畴,所谓“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天地万物之所以运动、变化,据王安石讲,由于“有耦”、“有对”。
所谓“有耦”、“有对”,就指对立,就指矛盾。五行的一切属性皆各“有
耦”,推之一切事物皆各“有耦”,无所不通,可见“有耦”、“有对”是
带有普遍性的,贯串于自然界,贯串于人事(性命道德),贯串于一切事物。
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这样看来,王安石已经洞察到
事物之发展变化是由于“行”的统一物中有对立的“耦”。他说: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
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
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醜有好,有凶有吉。性命
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洪范传) 
“有之与无,难之与易,长之与短,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于
后,是皆不免有所对”(道藏本彭耜道德经集注引王安石道德经注天下
皆知章第二。以下简称道德经注) 
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又不可以相无,这就是“有对”的意义,这就批
判了过去唯心主义以“无对”为精神统一的诡辩,然而直到解放前夜,梁漱
溟还拿封建学者所咀嚼的“无对”,自夸为新发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
进行恶毒的攻击。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

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我们还不能要求王安石知道这种辩证法的精髓,但无可否认,他抽象地猜到
了这种道理,形式地洞察到事物发展的原因。他说: 
“善者恶之对也,有善必有其恶。”(道德经注不尚贤章第三) 
“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故非有则无以见无, 
而非无则无以出有。”(同上,道可道章第一) 
“无春夏之荣华,无秋冬之凋落。”(同上,曲则全章第二二) 
“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同上,重为轻根章第二
六)
“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