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禅宗正脉 >

第7部分

禅宗正脉-第7部分

小说: 禅宗正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参六祖问曰。【标05】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而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标06】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标07】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无为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师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标08】永嘉真觉禅师

  【颂】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标09】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邪。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师著证道歌。永嘉集。

  【标01】司空山本净禅师

  【颂】【标02】唐玄宗诏师到京。敕住白莲亭。而后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有远禅师。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词。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标03】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乃无心。自然契道。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标04】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师有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次有禅师近臣问答。文繁不备)。

  【标05】婺州玄策禅师

  游方时。屇于河朔。有隍禅师者。曾谒黄梅。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于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有心邪。无心邪。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标06】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溪。请决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

  【标07】河北智隍禅师

  【颂】始参五祖。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乃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后遇策禅师激励。遂往参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决。师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标08】南阳慧忠国师

  【颂】一日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师曰。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上堂。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中虫。【标09】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曰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自离。曰岂不断邪。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问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求取之。是颠倒见。
  ○【标10】问即心是佛。可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邪。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颂】上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颂见韶国师章)。
  ○【标11】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师曰。南方知识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识只道。一朝风火散后。如蛇退皮。如龙换骨。本尔真性。宛然无坏。师曰。苦哉苦哉。南方知识说法。半生半灭。曰南方知识即如是。未审和尚此间说何法。师曰。我此间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曰和尚何得将泡幻之身。同于法体。师曰。你为甚么入于邪道。曰甚么处是某入于邪道处。师曰。不见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曰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不相到。断甚么。
  ○师问本净禅师。汝已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
  【评】【颂】【标01】唐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眼视陛下否(评唱颂古稍异。览者审焉)。
  【评】【颂】【标02】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应真问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标03】荷泽神会禅师

  【标04】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颂】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标05】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归曹溪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 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何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标06】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标07】耽源应真禅师

  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便出。良久却回。国师曰。适来意作么生。师曰。向阿谁说即得。国师曰。我问你。师曰。甚么处见某甲。
  【颂】师又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国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觅个护身符子作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标08】蒙山光宝禅师

  初谒荷泽。泽谓之曰。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师曰。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邪异邪。泽曰。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师曰。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师曰。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曰。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与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师由是领悟。礼辞而去。

  【标09】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征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贻后代。
  ○【标10】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亦名禅那。【标01】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标02】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标03】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