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法语-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尊回答:
愚者以粗言暴语威吓他人,
自以为胜利,
然而,知道如何自制容忍,
才能使人胜利。
两者中最糟的是,
受辱骂後存心报复者。
不加以回击之人,
胜了一场难胜之战。
知道对方气恼,
自己保持平静,念念分明,
做出了对自己有益的反应,
也做出了对他人有益的反应。
他是自己的诊治者,
也是他人的诊治者,
只有不明佛法之人,
才当他是愚蠢之人。
九月九日
有一次,阿难住在靠近佝桑田比(Kosambi)的苟悉达园(Ghosita Park)中,
达济(Bhaddaji)来到访,阿难问他:「 达济,何谓最高的视觉、最高的声响、最高的喜悦、最高的意识境界、最高的形成?」
「梵天最有权势,没有人比他更有权势、全见、力量与支配能力。能见到梵天就是最高的视觉。有些天神全身放射光彩、洋溢著喜悦, 们发出欢呼:『欢喜啊!欢喜啊!』能听到这叫声是最高的声响。有些天神,全身都有光泽,在感到欢喜时,只静静地享受那喜悦。那喜悦就是最高的喜悦。有些天神能达到空的境界,那境界就是最高的意识境界。有些天神能达到非意识,非非意识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的形成。」
「 达济,你所讲的与一般群众没有两样,专心听著,我来为你解释。如果一个人在观看时,烦恼就会断除,这才是最高的视觉。如果一个人在欢乐时,烦恼就会断除,这才是最高的喜悦。如果一个人在提高意识时,烦恼就会断除,这才是最高的意识境界。如果一个人在形成时,烦恼就会断除,这才是最高的形成。」
九月十日
人不应在任何地方,以任何理由,
责怪或轻蔑他人。
也不因为愤怒或竞争,
而希望他人痛苦。
正如一位母亲之保护独生子,
并不再乎冒生命危险。
同样的,人应培育无量慈爱,
向世间众生散发慈爱。
九月十一日
「现在,你们之中或许有人会想:『导师已停止指示了。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但是,千万别这样看待此事。在我入寂後,以我所宣说的佛法与戒律作为你们的导师。」
九月十二日
悲心促使善人的心为他人的苦痛而动。因为它能灭除他人的痛苦,所以叫做悲心;因为它接纳并庇护受苦难者,所以叫做悲心。
九月十三日
自从佛陀说:「四个月後,我将入灭」的那一天起,上千的人都前来侍奉他。尚未证得预流果者都禁不住掉下眼泪,尚未开悟者情绪低落,大家三五成群地踱来踱去,说著:「我们该怎麽办呢?」惟独一位名叫南麻拉玛(Dhammarama)的比丘远离这群比丘。当被问及:「你有何不妥吗?」时,他也不回答。他心里想著:「世尊说他将在四个月後,证入涅盘,而我还未断除欲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还住世时,努力精进以证悟真理。」於是南麻拉玛孤立自己,独自沉思、追忆、回想世尊的佛法。众比丘到如来跟前说:「世尊,南麻拉玛对您一点也不关心。自从你宣说要在四个月後证入涅盘,他就不跟我们交往。」世尊把南麻拉玛召来,问道:「众比丘告诉我,你不与他们交往,是真的吗?」
「是真的,世尊。」
「你为何如此?」
「我是这麽想的:世尊说他将在四个月後证入涅盘,而我还未断除欲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还住世时,努力精进以证悟真理。於是我孤立自己,独自沉思、追忆、回想世尊的佛法。」
「太好了!比丘,太好了!」世尊说。
接著世尊对众比丘演讲,说道:「每个比丘应用与南麻拉玛相同的方式来对我表示关心。那些以花环、香水等来礼敬我的,不算是向我致敬,但是那些修学全部佛法的人,他们向我致了最好的礼敬。」
九月十四日
如果能培育与发展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便能得到极大的果报与利益。
九月十五日
发展如水一般的禅定,这样已升起的善念或不善念就不会持续下去。有如人们用水洗净粪便、尿、痰、脓、血,那水一点也为此而烦躁、担心或厌恶。所以,发展那如水一般的禅定吧。
九月十六日
有四种力量。那四种?即正念的力量、禅定的力量、纯真无邪的力量和表露慈爱的力量。
九月十七日
别害怕行善,它是快乐的别名。我清楚知道行善会带来开花、成熟的果报,那是长久的喜悦与快乐。
九月十八日
有德行的人能得到五种利益。那五种?有德者由於诚恳,所以得到巨大的财富。有德者由於具备德行而获得好名誉。又有德者由於具备德行,不论与谁为伍,或圣者,或婆罗门,或居士,或沙门,他都有信心,不会惶惑。再者,有德者,由於具备德行,死时并不迷惑。最後,有德者由於具备德行,来世能往生天界。
九月十九日
一个人应该如此自我推断:一个充满恶念及被恶念紧握著的人,我不能与他愉快相处,我与他合不来。同样的,如果我充满恶念及被恶念紧握著,他人也不能与我愉快地相处,与我合不来。当你看清这点时,就应下定决心不起恶念。
九月二十日
「如果至善的乔达摩凭著对佛法的全面理解,教导他的弟子去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失望,终止忧虑与沮丧、得道之法、证悟涅盘之法。那麽到底是全世界的众生或半个世界、三分之一个世界的众生能证得呢?」
世尊听了并不出声。这时阿难想:不能让这个人以为世尊不能解答这个重要的问题,於是阿难说:「我说个比喻给你听,设想有一座坚固的城,里面建有数座高楼和一道城门。把守城门的是一个精明、警觉的人,只让相识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他巡视城墙时,必定会确保墙上没有半个能容许猫儿通过的洞孔:一切大小众生要入城、出城,都必须通过大门。同样的,你所提出的问题,对世尊而言是不重要的。他所说的是:已从世间脱离的众生、正从世间脱离的众生、将从世间脱离的众生,他们都是通过摒弃五障、摒弃会削弱智慧的污点、建立四念处和培育七觉支才能获得解脱。」
九月廿一日
谁若让慈心无限滋长,
并立志悟觉生之终止,
他的枷锁经已被削薄。
即使他只爱单一生灵,
善行也会随之而到来。
圣者慈爱悲悯全世人,
成就了无边无量善行。
九月廿二日
世尊在游历途中,来到波利离耶(Parileyya),便居留在守卫林(Guarded Woodland Thiclcet)中的一棵美丽的娑罗树下。世尊在静坐时,升起此念:「当我与桥赏弥(Kosambi)的众比丘成群聚居时,他们不断地兴起争端,相互吵架、辩驳与打架,破坏了僧团的纪律,使我没有幽静住所。如今我独自一人离开了爱争辩的比丘们,终於能居留在幽静之处。」
在这个时候,有一头雄象,在被其他大象、雌象和小象欺负之後,兴起此念:「我被众象所欺负,吃的是它们吃剩的草,它们吃的却是我拆下的树枝;我喝的是他们弄浊了的水。当我过河时,它们就来推挤我。如果我离开它们而独居,该有多好呀!」於是,这头雄象离开了象群,来到了波利离耶的守卫林中,来到世尊所在的那棵美丽的娑罗树下。这雄象以它的长鼻子汲水给世尊饮用与清洗,同时也清除四周的长草。这时,它想:「以前我生活在象群之中,并不舒适,如今我离群索居,反而活得很舒适。」
了解自己离群索居的原因以及大象的心思之後,世尊说了这首偈:
觉悟之智者,
长有般大牙之象,
这两个了不得的生命都同意,
他们喜爱森林的幽静。
九月廿三日
我并不是说精深知识的获得是直接的。相反的,它是随著循序渐进的训练、实践、修习而来的。
九月廿四日
在山中之王│喜马拉雅山之中,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由於没有通路,也就没有人或猴子在那儿居住。山中另有一片片的广阔土地,由於山清水秀,住有许多人与猴子。猎人们常在这些地方设下陷阱来捕捉猴子。那些不愚蠢,也不贪吃的猴子都避开了陷阱。但是,有一只既愚蠢又贪吃的猴子却来到了陷阱处,伸手去触摸它,结果手被夹住。它於是伸出另一只手以解救这一只手,结果也同样被夹住。为了解救双手,它伸出一只脚,还是被夹住。再伸出另一脚,也一样被夹住。为了解救双手与双脚,它应用鼻子,鼻子也一样被夹住。就这样,这只猴子的五处都被夹住了。它只好放声大哭,因为身遭不幸,成为猎人的猎获物,任由他处置。
这就是一个在他人的领域游荡的人的下场。因此,不要到别处游荡。如果这样做,魔罗便得以进入,便有机可乘。甚麽不是你的领域而是他人的呢?就是五境。那五境?即眼睛所能辨别的形象、耳朵所能辨别的声音、鼻子所能辨别的气味、舌头所能辨别的味道、身体所能辨别的触觉。这些都是令人渴望的、舒服的、喜爱的、所要的、能煽起激情与贪欲的。甚麽是你的领域呢?就是四念处。
九月廿五日
一个人在停止了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证得内在的平静与心念的专一之後,便进入并安住在二禅。在这阶段他已没有逻辑性及游动不定的心念,只充满著入定所产生的喜悦与快乐。他以这喜悦与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全身,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们沾染。
有如一个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水池,四周没有其他源头入口,当雨神偶尔洒下雨水时,雨水流入土里,再由底面的泉口流出,使水池无处不被凉水所盖满、充塞与渗透。同样的,进入二禅被喜悦与快乐盖满、充塞及渗透,以至全身无处不被它沾染。
九月廿六日
健康是最佳之利益,
知足是最丰之财富,
信任是最好之朋友,
涅盘是最高之快乐。
九月廿七日
当世尊来到婆罗门琅玛卡(Rammaka)的隐居所门外时,正有一大群比丘坐在一起讨论佛法。世尊便在门外等候,直至讨论完毕後,才轻咳一声,敲了敲门栓。众比丘开了门,让世尊进入并坐在指定坐位上。世尊问道:「你们刚才在讨论甚麽?」
「我们正在说您呢!世尊。」
「你们是出身自良好家庭的青年人,能出家修行,聚集在一起时能讨论佛法或修习神圣的寂静,这是很好的。」
九月廿八日
答覆问题有四种方法。那四种?有些问题需要肯定性的答覆、有的则需要以反问来答覆,有的需要置之一旁不答、又有的需要分析性的答覆。
九月廿九日
在甚麽情况之下,这句话:『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是对的?我教导的是贪、瞠、痴的毁灭。我宣说的是毁灭所有恶行的境界。如果从这几方面来说,『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这句话才是对的。
九月三十日
婆罗门优那 (Unnabha)问阿难尊者:『到沙门乔达摩门下修行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断除欲望。』
『有能断除欲望的途径或修习方法吗?』
『是有这麽一个途径│即要通过非凡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定力与精进。』
『若真是如此,阿难尊者,这不成了无尽止的差事吗?因为以一个欲望来断除另一个欲望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任由你回答。你来这公园之前,可曾有要来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呢?到达之後,这些欲望、精力、思维、思考是否随即消失呢?』
『是的。』
『同样的,一个断除了烦恼的人,在他证得觉悟的那一刻,想证得觉悟的那股欲望、精力、思维与思考等都立即消失。』
十月
十月一日
假设有一个无知的小男婴正在躺著。在奶妈不注意时,他把一枝树枝或一块石头放入口中。奶妈看了会即刻设法把它拿掉。如果她在一时之间办不到,便用左手压住婴儿的头部,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来;即使会导致流血,她都会如此做。为甚麽呢?因为这些物体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而奶妈如此做是基於对婴儿的仁慈、疼爱与悲悯。可是,当那小男婴长大了,比较有智慧了,奶妈就不需要看顾他了,想著:『这男孩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同样的,人由於缺乏信心、责任感、羞耻心、精力与智慧,以致不去修习善行,那就需要我的督促。但是当人能修习善行时,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想著:『他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十月二日
在和谐而没有纷争的群居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过失,你不应急於加以谴责,应先审查他,在指正他时,你应想:『我将不气恼,他也就不会气恼。这样他由於不愤怒生气,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说服。那麽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虽不气恼,但他却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但是容易被说服。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他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却不会。这样他由於不会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强,但是难被说服。不过,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因而气恼。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但是,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而我又没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在这种情况下,你应以舍心对待他。
十月三日
世上有四样东西闪耀著光芒,
再也找不到第五样。
白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