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

第11部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11部分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经理和组织业务活动的模式,这些得到苏联顾问和
训练的补充,才有可能对数量大大增加的新经理和新工人提供训练和经验,
他们将充实50年代末开始生产的许多新工厂。特别是在生产资料部门,几十
家比较小的上海机器制造公司——其中不少是从1949年以前的时期继承下
来的——保持了一种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质量上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60
年代初,在克服大跃进和苏联撤退顾问带走蓝图造成的困难中起很大的作
用。②“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工业发展将大为缓慢,或
将更加依赖外国技术专家,或者兼而有之。”③
济趋势》,第579页,表3。
① 马逢华(音):《大陆中国的对外贸易》,附录C,第194—200页。
② 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工业的发展,1900—1971年》,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228—
232页。
③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125页。
农业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跟过去一样,农业压倒一切。1933年农业净增值估
计有187。6亿元,或占国内净总产值的65%。这个产量是2。05亿农业劳动
者生产的,占劳动力的79%。从1912至1933年,这个百分数仅有很小的变
化,尽管1933年以后满洲工业的迅速增长使农业所占的份额下降得比前几年
稍微快一些
表11农业几个部门的产量,1933年
总增值(10亿元)
作物产品15。73
畜产品1。37
林产品0。60
水产品0。41
杂品1。07—
总计19。18
减去贬值0。42—
净增值18。76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140页,表36。
表12     农产品总值,1914—1957年(1933年10亿元)
1914—1918(平均年)1931—1937(平均年)1957
谷物9。15—10。1710。31—10。9612。32
大豆0。430。660。78
油料作物0。511。130。77
棉花和其他纤维0。780。861。28
烟草、茶、丝0。490。520。32
甘蔗和甜菜0。110。110。14
甘庶和甜菜1。141。402。74
牲畜1。141。402。74
小计13。6315。6519。36
其他产品3。404。144。91
总值16。01—17。0319。14—19。7924。27
人均(元)36。l—38。438。1—39。437。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30页,表Ⅱ。8。
表13    作物产品的实际产量,1914—1957(百万斤)
1914—1919(平均年)1931—1937(平均年)1957
稻谷147610139110173600
小麦395704620047100
玉米146802044037470
土豆(俗物等价物)70601528043800
高粱237502468020030
小米221802768023330
大麦18090194409300
其他谷物103701094015170
谷物总计283300319960370000
大豆109701686020100
花生454052505142
油菜籽380050801775
芝麻6701810625
棉花160618883280
纤维141013501290
烟草159018301220
甘蔗187201872020785
甜菜——3002
茶445399223
丝40642022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266—289页。
(表3)。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在作物类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表11是对1933
年的估计。按重量计算,当然是粗略的,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其他谷物、
土豆、蔬菜、水果)占作物产品的80%。
直到1937年,农业总产量差不多跟得上人口增长(从1912年的4。3亿
到30年代中期的5亿)。以1931—1937年农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值
与1914—1918年大致相同(表12),反映出产量年增长略小于1%。这个增
长部分来自扩大耕地面积,珀金斯估计1918年的耕地面积为13。56亿市亩,
1933年为14。71市亩。①平衡来自现有土地上谷物和商品作物产量的增加。
人均谷物产量在这整个时期保持不变,价值大约是21元,而其他产品包括商
品作物的人均产值从15元增加到17元。表13显示1914—1957年作物产品
的数量变化。从1914—1918年到1931—1937年,粮食(按斤=1。1磅)增长
12。9%。但稻谷产量下降了5。8%,而土豆和玉米的生产分别增长了16。4%和
39。2%。这些变化反映出作物模式向单位面积含热量较多的作物产品的转
移,从而腾出地来增加商品作物的种植。增长16。8%的小麦,在华北的一些
地方是一种商品作物,这些地方把小麦在市场上卖掉后买粗粮如高粱、小米
供农家消费。在华北和华中,小麦和棉花侵占了稻谷的面积,油料作物的面
①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233—240页。
积在华中也增加了。商品作物产量占农产品价值的百分数,在1914—1918
年是14%,1931—1937年是17%,同时个别经济作物实际产量的增长比谷
物更快:芝麻170。1%;大豆53。7%;油菜籽33。7%;棉花17。6%;花生
15。6%;烟草15。1%。①
主要农作物区
战前的中国农业除养活缓慢增长的农村人口外,“平时”还向发展较快
的城市地区供应一部分食物和原料。20年代由于内战引起的运输困难和其他
破坏,需要用进口粮食补充城市消费。这以后在30年代,进口略有下降,以
后由于战争爆发而再次上升。②此外,农产品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见表28)。
在1912—1931年期间,整个出口在价值上每年增长3。5%,数量上增长1。7
% 。③
总之,对1949年以前一个没有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农业部门来说,这是
值得赞扬的成绩。在民国时代的40年中,个别农户或特殊地点和地区年产量
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或不利的价格趋
势,产量和收入可能变动很大。①仅够勉强维持生活的总产量没有富余应付过
于频繁的意外事故,也无法不年复一年地担心一家人的温饱。甚至这个“值
得赞扬的成绩”也需要某种解释。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史仔细考察了与每一种主要作物有关的技术以及
农具的发展,给人以深刻印象地指出,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是清代农业实践
的继续,仅略有改进。②在整个民国时代,可以看到改良种子和开发较好的农
业技术的零星尝试。例如,从1912至1927年,在各省建立了251个农事试
验场。③南京政府的工商部和后来的农矿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也都鼓励农业
研究和农艺学知识的推广。④不过,这些尝试的规模很小,而且缺乏地方政府
的支持。
表12和表13所示20世纪头几十年农业总产量的缓慢增长,主要不是改
良种子、肥料或增加灌溉和治水的结果。从1913年至30年代期间,耕地面
积的扩大有70%发生在满洲,特别是由于增加了大豆以及高粱和其他供人口
① 这些是包括满洲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数字。关于华北,见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177—206页;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诸问题》中概括了许多地方研究,见该书I,第3—148页。
② 关于稻米、小麦和面粉的进口,见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年》,第32—34
页。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1912—1931》。
③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年》,第274—275页。
① 天野元之助:《论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后简称《农业经济》),2,第696—698页,开了一张单子,
列出1912—1931年间的内战、洪水、干旱、瘟疫和受影响的省份。又见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第13—20页,关于1904—1929年期间的“灾害”及所在地。
② 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第389—423页,例如,关于水稻技术。F。H。金:《四千年的农民》
对20世纪初“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久不变的农业”作了生动的描述。
③ 李文治和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第182页。这套资料的第1册,李文治编,包括1840—1911
年;第2册和第3册,章有义编,分别包括1912—1927年和1927—1937年。
④ 拉蒙〓H。迈尔斯:《土地政策与农业改造:大陆中国和台湾,1895—195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
化研究所学报》,3。2(1970年),第532—535页。
消费的谷物的面积,人口从1910年的1800万上升到1940年的3800万。 ①
这样,使用“传统”技术的满洲农业的大面积耕种的发展,在农业总产量的
增长中占一个很大的份额。在江苏、湖北、云南和四川,耕地面积也有小的
增长,但其中绝大部分产量的增长是由于在一些地区采用了以前未使用的最
好的传统耕作方法。现有农田增产的部分(也许是大部分)来自投入更多的
劳动。
在30年代初的不景气到来之前,中国农户对持续增长的出口需求、有利
的价格趋势和可以得到的城市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反应,既促进了满洲边疆的
开发,也促进和加强了对传统技术的使用。结果增加的农业产量,从统计上
讲足够供养中国的人口,因为人口增长率不大——年均不到1%。缓慢的增
长率是由于相对的高出生率和高而波动的死亡率的结合,这反映了普遍的低
生活水平、不良的公共卫生条件和对天灾人祸缺乏抵抗力。农业产量被认为
充足,只不过因为普通中国人依旧很穷,人口增长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制
约。在这些悲惨的限制内,出口和城市部分的工业对商品作物的需求,允许
某种程度的向获得较高单位面积收入的作物生产的转移,特别是在较小的农
场。
直到1931年,价格对农民都有利(见表14)。20世纪头30年的总的趋
势是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农民购买的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商
品、地价、农场工资和税收通通增长了。尽管在20世纪10年代,农产品和
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有波动,但在20年代,条件对农业愈来愈有利,表
明农民得到的价格比他付出的价格上升得甚至更快。在1913—1931年间,农
产品价格上升了116%(如果我们用表14中卜凯的指数),而农民所付的价
格上升了108%。在同一时期,地价上升63%,农场工资上升75%,田赋上
升67%。在华北,工资有落在物价后面
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地价、农场工资、土地税指数,
表14    1913—1937年(1926年=100)
① 埃克斯坦、赵冈和约翰〓张:《满洲的经济发展》,第240—251页。
(2)贸易条件
(1)农产品,
批发价格
(1)÷所有
工业品的
品批发价
(1)÷消费
批发价格
(1)÷农民
所付价格(3)地价
(4)农
场工资(5)土地税
年份天津上海中国*天津上海天津上海中国*卜凯中央农业实验所
19136158828689637279
19145859788392667480
19155861748190687784
19166165728192728086
19177069778391758383
19186469677487778684
19195969616384818886
19207780767994858987
192178759077668076102879186
192275869278837590101899386
192382929884868391103929588
19248992979092909496959589
19251009510210194102951011009792
1926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19271031039510192989892100105109
192810395106979294929796112118
续表
(2)贸易条件
(1)农产品,
批发价格
(1)÷所有
工业品的
批发价格
(1)÷消
费品批
发价格
(1)÷农
民所付
价格(3)地价
(4)农
场工资(5)土地税
年份天津上海中国*天津上海天津上海中国*卜凯中央农业实验所
19291079912796949496108100118119
19301071131259098811019999(1931=100)124140
1931961061167280708286103100126132
1932909510373796980819395
193373946484618689
193464866083598482
193582837983758281
19361021028791829184
1937106108
*15省36县37地区
资料来源:(1)和(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1913年—1952年南开
指数资料汇编》,第12—13页;《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第135
页;卜凯:《中国土地利用:中国22省,168地区,16786田场及38256农
家之研究(1929—1933)》,第149—150页。
(3)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168—169页;《农情报告》,
7。4(1939年4月),第47页,见李文治和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
料》,3,第708—710页。
(4)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151页。
(5)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167页。
的倾向,但在南方的水稻产区则更紧地跟上物价,表明华南对劳动力有更大
的需求和有相对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什么地方物价走在工资的前面,农民
雇用劳动力就明显地更为有利,因为他从他的作物得到了较高的价格。在这
20年中,地价和田赋增加得最少。看来田赋的实际负担同它的货币负担相
反,在这普遍涨价的几十年中下降了。
不过,从1931年直到1935年复苏开始,并继续进入1936年,中国农民
经受了一次收入的急剧下降和贸易条件的明显逆转。产生这些后果,一方面
是由于世界性萧条引起的出口市场收缩(由于银价在1931年以前继续下跌,
萧条的影响在中国推迟了),一方面是由于从1931年起银的黄金价格上升,
引起中国白银外流,而银价上升首先是由于英国、日本和美国放弃金本位,
然后是由于1934年的美国白银法案。在这个物价急剧下降的时期,农民的固
定成本和工业品价格的下跌倾向于比标准的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少一些,后者
首先下跌,并跌得非常快。农民对萧条的反应是明显地趋向于缩减商品作物
的生产,恢复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①1931年后,由于城市的劳动力返回农
村地区,对农民特别是小农的家庭收入至关重要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可能也
有暂时的下降。②关于农场工资的数据资料是零星的,但工资的下降可能比农
产品价格的下降少。在1931—1934年期间,田赋平均增加 8—10%(然后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