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

第7部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7部分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和民间的估计与之相比,都更多地依据猜测。①人口在1953年接近5。8亿,
很符合1912到1953年平均增长0。8%的推断,这样的推断对因起伏不定的
高死亡率和相对稳定的高出生率之间的差额造成的慢而不规则增长的人口统
计工作来说,可能是意料中的。袁世凯任总统的时期(1912—1916年)、南
京政府的十年(1928—1937年)和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年代(195O—1958年),
虽然得不到统计资料,但人口增长看来很可能大于这个平均数,补偿了军阀
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1937—1949年的内战时期可能是负数的人口统
计结果。1912年以大约4。3亿为起点;1933年中国大陆的人口大约是5亿,
到1953年增长到5。8亿。
刘大中和叶孔嘉对1933年总人口的职业分类作了详细估计(见表1)。
从个别省份或城市前20年比较零碎的资料来判断,
① 在20年代和30年代,对官方的人口估计来说,4。7亿上下似乎是一个吸引人的数字:南京政府内政部在
1928年企图作一次人口普查,根据16个省和特别自治区的“报告”和该部对17个省的推测,得出一个
474787386的估计。同一个部在1938年发表了一个根据1936—1937年的地方“报告”编纂的数字
471245763。
表1                职业分类,1933年百万5亿的%
总人口500。00100。00
A。农业人口365。0073。00
1。工作人口,年龄7—64岁212。3042。46
a。只从事农业118。7823。76
b。混合农业与副业93。5218。70
Ⅰ。农业86。1317。23
Ⅱ。工业3。610。72
Ⅲ。商业1。660。33
Ⅳ。运输1。140。23
Ⅴ。其他非农业职业+0。980。20
2。7岁以下儿童71。2114。24
3。 7岁以上学生5。131。02
4。65岁以上10。992。20
5失业或闲住,年龄7─64岁≠
B。非农业人口135。0027。00
1。工作人口,年龄7—64岁§46。919。38
a。工厂1。130。23
b。手工业12。132。43
c。矿业0。770。15
d。公用事业0。040。01
e。建筑1。550。31
f。商业13。222。64
g。运输10。162。03
h。其他非农业职业7。911。58
2。儿童a。 7岁以下26。535。26
b。 12岁以下43。868。77
3。学生a。7岁以上5。741。15
b。12岁以上0。600。12
4。65岁以上4。080。82
5。失业或闲住≠
a。7—64岁51。9410。39
b。12—64岁39。567。91
=分占混合职业
的每一部分的
男劳动力单位
*制造业、家庭工业、矿业、公用事业、建筑业
+专门职业和公用事业,等等
≠包括家庭主妇
§非农业工作人口的实际年龄大多在12—64岁的范围;把7岁作为下限
仅仅是为了便于与农业工作人口在同一基础上分类。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
1933—1959年》,第185和188页,表54和55。
这个分类在民国时期基本上没有变。
在1933年的2。5921亿总工作人口中,有2。0491亿或79%实际从事农业,
0。543亿(包括从混合职业中分出的男劳动力单位)或21%从事非农业工作。
总人口的73%住在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家庭里,27%属于非农业家庭的成
员。虽然20世纪中国在条约口岸工业有一些增长,矿业和铁路运输有所发
展,但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甚至到1933年仍然很少,这说明自清末以来中国人
口的职业区分总体上变化很小。作为对比,在1930年,美国为报酬工作的
10岁以上的人中,只有21。4%从事农业。为了给1933年的中国寻找可以间
接比较的数字,我们需要看看1820或1830年时的美国,那时有70%的劳动
力从事农业工作。
国民收入
民国时期中国国民收入的两种主要的独立估计,分别由刘大中、叶孔嘉
和巫宝三作出(见表2)。总计差别颇大——大的数值比小的数值约大40%
——但两者之间唯一重要的差别是农业增值。它们都仅仅是对1933年的估
计。
或许更可靠的刘…叶数据可以概述如下:在1933年的国内净产值中,农
业当然显得最大,按照1933年的物价占65%。所有的“工业”(工厂、手
工业、矿业、公用事业)占10。5%。商
表2            国内产值,1933年(1933年10亿元)
净增值见于:刘…叶巫
1。农业18。7612。59
2。工厂0。64
a。生产资料
b。生活资料
0。160。47
0。38
3。手工业2。04
a。确定部分
b。其他
1。240。80
1。36
4。矿业0。210。24
5。公用事业0。130。15
6。建筑业0。340。22
7。现代运输和交通
8。老式运输
0。431。20
0。92
9。商业2。71
a。商店和饭馆
b。行商
1。750。96
2。54
10。政府行政0。820。64
11。金融0。210。20
12。个人劳务0。341。03
13。住宅租金1。030。93
(减除:银行服务
重复计算)______
(…0。17)
_______
国内净产值28。8620。32
折旧1。02
______
1。45
_______
国内生产总值29。8821。77
资料来源:巫宝三1948年哈佛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的资本形成和
消费者的开支》,第204—211页,概括了他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
中的资料,并考虑到他后来的修改。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
第66页,表8。
业第三,占9。4%。其他部门排列如下:运输5。6%;金融、个人劳务和
房租5。6%;政府行政2。8%;建筑1。2%。另外一种说明1933年国民收入
构成的方法,是注意现代非农业部门(很宽松地规定为工厂、矿业、公用事
业、建筑、现代商业和运输、商店、饭馆以及现代金融机构)仅占总数的12。6
%。农业、传统的非农业部门(手工业、老式运输、行商、传统金融机构、
个人劳务、房租)和政府行政占87。4%。从支出上看,1949年以前中国大陆
的经济结构也是未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结构。从最终用途看,1933年国内总支
出的91%属于个人消费。社区服务和政府消费加起来占4%,而投资总额占
5%。
1933年是一个不景气的年头,它在什么程度上能代表整个民国时期,也
许是个疑问,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作出其他任何年份的可与之比较的全面国
民收入估计。不过,珀金斯把刘…叶的数据转换成1957年的物价,代替他自
己稍低的农业产出数字,①并增加了1914—1918年的估计,结果表明在民国
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很慢,在构成上变化也很小。(表3)。
表2和表3列出的绝对值是不可比较的,因为一个是用1933年,而另一
个是用1957年的物价表示的。此外,1914—1918年的数字是根据似乎有理
的猜测和确切的估计得出的。但直到1949年传统部门所占的压倒优势,以及
这些表所暗示的40多年来数量上虽小但质量上值得注意的变化,与出现在本
章其余部分的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的各别部门的资料很一致。②从19世纪末叶
开始,直到对日战争爆发,不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矿业持续地增长。在满洲,
这种增长继续保持下去,甚至在战争中加快了增长速度。现代运输、铁路和
轮船,经历了类似的发展,没有取代传统的交通,但补充了它们。20世纪前
半期,一个现代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业,在中国城市大量地取代传统银行
业。但是,甚至在1933年,珀金斯估计现代部门(规定得比我所概述的刘…
叶的数据所涉及的窄,他排除了现代服务)的贡献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这是1914—1918年的3%的两倍多,但仍然很小。
表3  国内生产总值1914—1918年,1933年,1952年(1957年物价)
① 刘…叶和巫的估计之间最大的不一致是农业的净增值数字和农业内的作物价值。一方面巫的数字可能太
低,另方面珀金斯认为刘…叶根据的1933年谷物产量估计太高,好像也有道理。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
展》,第29—32页和附录D。
② 这个简短的讨论根据德怀特〓H。珀金斯的《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见珀金斯编:《历史
剖析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第116—125页。
部门1914—1918年1933年1952年
1957年10亿元
制造业+*8。511。7717。23
现代+1。34。5411。11
农业29。935。2331。58
服务10。012。5217。07
折旧≠—2。19—
国内生产总值48。461。7165。88
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制造业+0。1760。1980。262
现代0。0270。0740。169
农业0。1680。5920。459
服务0。2070。2100。259
国内生产总值1。0001。0001。000
*制造业=工业(现代和现代前的制造业、矿业和公用事业)+运输业
+现代=工厂产品、矿业、公用事业和现代运输
≠除1933年外,未编入这一部门;为了在表的下半部计算比值,根据各
部门的净产值,按比例在它们中间分配。
资料来源:德怀特〓H。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见珀金
斯编:《历史剖析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第117页,表1。
因此,1912—194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来自传统部门产量的增
长,而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生产增长慢,但由于气候和政治军事情况,
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各年各地各不相同。最大的增长出现在新开发的地
区,如满洲和西南的一些地方。在别的地方,农产品的价值由于经济作物的
增加而增大。由于下面提到的原因,手工业的总产量极不可能——与它的相
应份额相反——在1912—1949年间下降。反过来似乎更有道理。
如果我们拿人口估计数——1912年4。3亿,1933年5亿,1952年5。72
亿——与表3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我们发现在这几年中,每一年的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按1957年物价)分别为113、123和115元。考虑到整个数
据的潜在错误的可能性,在本章涉及的几十年中,如果我们略去从1937年开
始的12年战争和内战,现在能得到的最好的估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没有
显出任何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战争时期,中国某些部分的人均产量
和收入可能急剧下降。一些文化人受到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薪金固定的教师
和政府职员,他们的薪金跟不上通货膨胀;但在战后和1948—1949年最后崩
溃之前这段时期,城市工人相对来说生活得好一些。
日本入侵后,华北的农业生产受到打击,城乡间的商业联系被破坏。1946
—1949年的内战期间,这个地区的农业和商业状况很可能比别的地方更坏,
因为这里是战斗中心。1940年后,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作物生产开始下降,
在剩下的战争时期比1939年平均低约9%。1942年实行田赋改征实物和粮食
征购,加上引起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征兵的加速,看来减少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但在国民党控制的内地,工业生产从一个低的起点开始增长,直到1942或
1943年。战后时期,1946年通货膨胀重新开始,并在1948—1949年失去控
制,这对沿海、城市部分比对华南和华西内地农村的影响更严重,后者的总
产量或许很少变化,虽然流入城市的食物和农业原料由于货币的急剧贬值而
减少。①
人口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部分的收入在下降,而人均国内总产值保持不变
或略有上升,这是可能的。但在农村地区和在大多数农业人口中间,“没有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20世纪前半期,地主正在积累生产的增长份额。事实
上,有限的可用资料表明,租佃率甚至略有下降,在政治混乱时期,地主收
租常常有困难”。②
1937—1949年间,民心确实变了,但甚至在那时主要也不是因为在没有
严重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经济不能支持中国人口维持一般的(和低的)生
活水平。1952年的产量已经恢复到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迅速的恢复几
乎完全靠的是一个新的和有效的政府在恢复现有企业的生产方面取得的成
功,而不是靠新的投资。就1949年之前的40年的其余部分来说,20年代和
30年代初的内战、干旱(例如1920—1921年在华北)、洪水(例如1931年
长江的洪水),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确实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公共福利,但不一
定是他们的物质福利,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区别。在政治混乱和战争造成的
人身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收入即使略有增加也是一种可怜的补偿,相反,
如果有更多的个人和国家安全,即使很低但却稳定的人均收入也可能受到欢
迎。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1936及1946》,《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12—
30页,估计1946年的国民收入比1933年低6%(按照1933年物价)。关于上海工人,见A。多克〓巴尼特:
《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第78—80页;关于1937—1949年华北的农村经济,见拉蒙〓H。迈尔斯:《中
国的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年》,第278—287页;关于战时中国未被占领地区
和战后的通货膨胀,见张家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年》,第59—103页。
②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124页,引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234—240
页,和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5章。
工业
在讲述清末的中国经济时,我们注意到在1895至1913年间,至少有549
家利用机械动力的制造业和矿业企业是由中国民间和半官方创办的。这些企
业的创业资本共计120288000元。①此外,同一时期开办的96家外国所有和
40家中外合资的企业,拥有创业资本103153000元。这当然只是一个粗略的
估计,根据的是当时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资料。
不包括现代矿业但包括兵工厂和公用事业的两张相似的表,表明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华资现代工业的可以看出的增长。第一张表指出
在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33O824000元,工人270717名,第
二张表则指出在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
557622名。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
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