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论剑-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默多克:新闻集团也曾斥资75万英镑促成了“古代中国奥秘展”在英国举办,今后还将大力投资美国的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教育。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了。在纽约投资了唐人街的中英文“双语学校”,向该校提供了3年资助,用来解决学校聘用教师和购买教材的资金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我还呼吁美国教育当局广设中英双语学校,至少应在高中开设中文选修课。各阶段的教育也应包含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的知识。有调查表明,全美高中毕业生中80%的人不知道毛泽东,25%的人不知道美国和中国之间隔着的是什么大洋。这种无知,将严重影响到美中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我愿意为改变这个现状付出努力。
刘长乐:其实融合并不意味着只要共性,不要个性。应该相对保留个性,同时处理好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热爱个性远大于强调共性,但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方面,却又要用两岸三地文化中共性的东西来统一。比如理想主义、创新意识,比如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等等。不一样的部分要先接受,再整合。在管理上,要用拼图的方式,把每个人放到适合的位置,站在公司的利益上,完成整个板块的和谐与统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个性,而是怎样保留你的个性而不伤害集体的共性。
…
案例与故事(1)
…
1默多克与刘长乐的博弈
近几年,中国大搞“招商引资”,好像外国人的钱特别好赚。可是,等到把贵客迎进了门,才发现,这是一个“狼外婆”。研究一下中外企业合作的案例,人们会发现一些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合资,目的是为了叼走中国市场这块肥肉,而不是为了“帮助第三世界”的兄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家化出巨资回购自己亲手交给外国企业的中国名牌产品:“露美”和“美加净”。差不多与他们同时回购自己品牌的还有北京宝洁的“熊猫”洗衣粉。上海家化有90年的历史,其化妆品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加净”1989年与联合利华合资前,占有全国化妆品销售总量的10%,出口量全国第一。但在合资后,“美加净”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联合利华还对其采取了一项致命的措施:降低价格。与“美加净”有同病相怜之痛的“熊猫”洗衣粉却被宝洁公司提价50%。
从联合利华对“美加净”的降价,到宝洁对“熊猫”的升价,跨国公司在不动声色中,就破坏了国产品牌的消费者定位,使其流失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一番痛心疾首后,中方企业回收了这两个著名品牌,但是逝去的时机却使他们霸业不再。
这个事例起码说明了四个问题:其一,在中国,洋品牌未必比中国本土品牌好用;其二,在本土,洋人未必比中国人更会经营;其三,中国的品牌未必没有竞争力;其四,不排除外国人是想借你的窝下自己的蛋。
在中国,合资发展并不比独自创业容易,尤其是当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时。
从商业的角度看,刘长乐与默多克合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战略目的不同的矛盾。凤凰卫视就是这个矛盾的“结”。
刘长乐办电视,目的是维护华人的话语权,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
默多克把StarTV中文台交给刘长乐办,是为了变相进入中国内地。
尽管双方在凤凰卫视的股权上份额对等,但从节目的风格和文化取向上看,凤凰卫视承载的却是刘长乐的理念,与默多克的观念相去甚远。
两人合作遇到的第一个矛盾是:究竟什么样的节目才有市场?
新闻集团的节目定位是:娱乐娱乐再娱乐。而刘长乐却以对内地市场的理解,提出“凤凰卫视的定位应该在政治需求方面开拓市场”,“中国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更渴望优秀的新闻节目”。对此双方分歧很大。
虽然凤凰的早期定位是城市青年台,但刘长乐做新闻的决心不动摇。当时,包括直接参与创立凤凰的StarTV首席执行官戴格里都反对刘长乐。好在董事会的定位分工是明确的,即刘长乐负责节目制作、市场推广、广告经营,在董事局各方意见对等的情况下,他有多一票的否决权。最终的事实证明,刘长乐是对的,而默多克也从中学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招: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更需要新闻而不是肥皂剧。
对刘默合作,时代华纳的一位官员断言:“凤凰卫视的合资双方将会有一方在具体操作上出局,充当单纯投资人的角色。”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默多克是输家,就错了。默多克要的是市场和利润,只要能赚钱,没有什么节目是不能做的。他的商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进入中国市场。通过种种向中国示好的行动,他们获得了回报:在中国三星级以上酒店可接收的22个境外频道中,新闻集团占了7个。
有媒体撰文指出:在默多克未来的媒体帝国版图中,凤凰的位置似乎正在下降。
对此,刘长乐的回应是不在乎。
默多克对刘长乐的态度一直是友好的。凤凰卫视是他与刘长乐一起打造的一只大鸟,默多克很乐意让刘长乐去操控这只鸟,飞翔在中国的上空,而他只是作一种远距离的观察,从这只鸟的动作上去判断风向和温度,为自己的嫡系和王牌部队进入中国内地作准备。
他更愿意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愿意在观察凤凰的过程中等待或偶尔出手。
默多克借刘长乐的力,反过来,刘长乐又借默多克的力,借力发力,也许就叫合作。
就在默多克的视线之内,凤凰卫视中文台很快成为一个传媒集团。它对世界的覆盖不是理论上的,它在美、英、法、俄、澳、日等世界主要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自己的频道落地,拥有可靠的收视率,并开始在一些国家进入主流社会。凤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影响可以用巨大来形容,在美国的活动力也不可小瞧。
2004年10月26日,即将离任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时,第4次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专访。当时,有90多个中外媒体要求采访他,他只同意了两家,CNN和凤凰。就在这次采访中,鲍威尔被阮次山问到,美国是否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鲍威尔表示,我们的政策很清楚,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台湾并不是享有主权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一贯政策,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美国布什政府在此之前从未对台湾问题有过如此明确的表态。国际政坛人士称,此次专访令台湾岛内上下震动,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国务院发布重要新闻之前,会向凤凰卫视提前通气。例如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几次讲话,都是提前半小时主动把文章给凤凰卫视的。
…
案例与故事(2)
…
刘长乐还接受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邀请,参加了有21个世界重要媒体参加的“全球媒体抗击艾滋病倡议大会”。这其中,华语媒体有两家:CCTV和凤凰卫视。会议期间,刘长乐还单独会见了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和前国务卿基辛格。
刘长乐对默多克这位年长他20岁的朋友与对手,充满了敬意。其一,默多克认可了刘长乐创立凤凰卫视的创意,两人联手打造了一个中国的传媒奇迹。其二,默多克在凤凰上市时,一分钱不要,把集资的钱全部用于事业发展。其三,默多克对刘长乐最大的支持,是他从来不插手凤凰的管理。当然,默多克也从凤凰那里学到了许多,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对中国政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东方文化之中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这是一场真正的双赢。凤凰给新闻集团带来的最直接的回报就是财务报表上的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以前,StarTV中文台的广告收益每年只有100多万美元,凤凰卫视开播后,这个数字每年平均递增67%,直至2000年上市。新闻集团在香港共有20多个频道,凤凰的收入最高,效益最好。
2真实邓文迪: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
1999年6月25日,69岁的默多克与共同生活了31年的妻子安娜离婚17天后,与31岁的邓文迪成婚。邓文迪是生于中国内地的美籍华人。默多克如此急切地要与邓文迪结婚,不仅使他的前妻和孩子们难以理解,就连他的发言人霍华德·鲁宾斯坦也瞠目结舌:“我唯一要说的就是没什么可说的。”
有一种说法:默多克娶了邓文迪就是“娶”了中国市场。默多克听了这话哈哈大笑,不置可否。
原来,默多克刚硬的外表下,有一颗柔情似水的心。
那么,邓文迪凭什么……
邓文迪,给人的感觉一直很神秘,问几个和邓文迪同时段在耶鲁大学读书或教书的朋友,他们都表示并不认识她,并推测她在耶鲁的时候可能跟白人交往得更多一些。
关于默多克与邓文迪的婚姻,报纸杂志上的压倒性言论认为:邓文迪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的每一步人生选择都打上了处心积虑的烙印。但是,所有的报道都没有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他们究竟怎样开始?谁先抛出了绣球?邓文迪究竟有什么魅力?关于这段悬案,默多克的朋友、凤凰卫视美洲台台长吴晓镛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任何传言的解释。
邓文迪生于徐州,长于广州,16岁考入广州医学院。1987年,19岁的邓文迪通过朋友结识了一对美国夫妇,跟随他们学英语,并在他们的帮助下,赴美国留学。不久,那个年近半百的男人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年轻的中国女孩。而身在异乡的邓文迪不知道那究竟是对长者的依恋,还是爱情?后来,那对夫妻离婚,那男人与邓文迪结了婚。但结婚后的日子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有人猜测说,邓文迪算计的是一张绿卡。事实上,当他们两年后离婚时,邓文迪在美国还是无依无靠,除了动荡就是困窘。绿卡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困难,更不能抚平心灵创伤。离婚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邓文迪去美国念书的经历,被一些媒体写成是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习经济,而实际上不是本部是分校。邓文迪本人对此是诚实的。
就性格而言,邓文迪其实是个非常爽朗、能干的女孩。
1997年,她作为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到香港StarTV事业发展部工作,租住在黄埔新村一个简陋狭小的房子里。好在她拥有许多同窗好友,也与凤凰卫视中从内地来的朋友走得很近。一次,吴晓镛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潘红星包饺子——当时,这两个远离老婆的男人同租了一间房子——两个大男人屋里毫无温柔气息,正好想到邓文迪,一个单身女,可怜巴巴,就给她打电话。邓文迪一点没客气,兴冲冲就来了,还带了一群洋哥们儿来蹭饭。好家伙,足有五六个,搞得吴晓镛和潘红星很狼狈,忙活一天,自己一个饺子也没吃上,全让给了那群客人。事后两人一边啃方便面一边后悔,发誓以后再也不给邓文迪蹭饭的机会了。而邓文迪则笑嘻嘻的,继续跟他们打成一片,蹭吃蹭玩两不误。
邓文迪给默多克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是一次意外机会。
那时默多克本来安排了五天的日本谈判,可是,到日本的第一天就因为与对方的分歧太大终止了谈判。他临时决定到中国的上海休息,这给他的手下戴格里带来许多忙乱。StarTV当时在上海还没有办事处,在香港总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没有普通话和英文都好的人,只有一个不够级别的邓文迪可供调遣。戴格里请示默多克:安排职位较低的邓文迪作陪是否可以?默多克表示不介意。邓文迪因此获得效力机会。在上海,默多克的一切活动,全由她来安排,在和中国方面的联络和沟通上,邓文迪的文化优势和负责态度给默多克留下深刻印象。尤为难得的是,一次,默多克路过街头小理发店,看见10元人民币就可以理一次发,很好奇,非要进去理发。邓文迪无法,只好陪他进去了。结果,发现那里的毛巾全都黑糊糊的,邓文迪看不过去,赶紧自己撸胳膊上阵,抓起来就是一阵搓洗,冲干净了再递给老板使用。这样的事本来大部分中国女孩子遇到了都会干,因为这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的老板,还有中国人不愿意在外国人面前丢脸的情结。邓文迪从小生长在文化传统保留相对完好的广东,在那里,女人要勤劳、要照顾男人这些古训几乎是女孩与生俱来的习惯。因此,她做起来是那么自然。但在默多克眼里,这是一种浓厚的东方女人的风情,给他带来了清新的感觉。
…
案例与故事(3)
…
一颗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默多克一生的感情经历并不比其他人更丰富。他自己曾经这样总结:生活就是“一系列的连锁战争”。人们很难看到他除了生意,还对其他事物充满兴趣。“他在世界三大洲拥有漂亮的房子以及一艘游艇。但他的生活仍然很简朴,饮食非常简单,也不喜欢狂饮,宁愿搭出租车也不愿坐豪华私车。”《周日时报》的编辑安德鲁·尼尔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老板,“他喜欢独来独往,经常一个人旅游,他花一些时间学会了自己驾驶专机,以满足他不断周游世界的需要。”“他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不让任何人和他保持亲近,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把矛头指向他们。”一本关于默多克的传记里说:“除了工作,他就像个空壳一般。”人们很难想象,像他这样声名赫赫的传媒大王,西服居然会是已经不合身的,衬衫也是破的。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很少有机会享受到像邓文迪这样细致的体贴照顾。
东方女性的温馨是默多克浪漫激情的催化剂。
默多克没有掩饰对邓文迪的好感。有一次,默多克来港会晤刘长乐,邓文迪、吴晓镛分别充当两人的翻译。他们在香港一家酒店吃饭时,大家发现默多克相当兴奋。他不停地讲笑话,还点了一瓶价值10万港元的酒,喝了一口后,不满意,就又点了一瓶价值30万港元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