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东西论剑 >

第25部分

东西论剑-第25部分

小说: 东西论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默多克、刘长乐相关言论



  通过在媒体领域创造竞争和选择机会,促进了媒体领域的发展。从印刷媒体出现开始,媒体无疑已经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默多克的舞步从办一张小报开始,每一步都能踩在节拍上,因此,这个老头的舞蹈竟然得到了世人的高度关注。
  我想商业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事业。商业使世界运转,提供工作机会,为每一个人创造财富。但传媒不仅仅是商业。传媒业为了生存必须商业化,这是起点,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它必须能凝聚社会,繁荣文化。
  ——默多克有时候需要藏起他的赚钱动机,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真理。
  一个希望影响世界并且永久性地影响了世界的人。
  ——默多克常常思考子孙后代将如何评价他。他说,他希望将来的人们会如此评价他。
  思考未来,你会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巧,但是高级管理人员显然很少思考未来。相反,我们总是疲于应付眼前的事务,深陷于当前琐事的泥沼。
  ——默多克高瞻远瞩的第一技巧。
  境外媒体来到中国,竞争的不仅仅是一个媒体,这里还有文化融入问题。
  ——有人认为刘长乐的媒体做得好,是因为有境外媒体的牌子,刘长乐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凤凰不仅要制作高质量的节目赢得内地观众,而且要谨慎处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尤其是敏感的政治新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有非常独特的政治文化内涵。单纯地拿外国资本来中国进行媒体运作,以为加大投入就能解决问题,是想得简单了。



***************
*第九章 世俗化是一种选择
***************

  很早以前,默多克就对他的报纸发行商竭力鼓吹的“精英新闻”发出警告:“不要依赖社会顶层的消费者,一家报纸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对它发生兴趣,它最终将成为精英阶层的内部出版物。”


题记



  默多克曾说:“没有人会拒绝有趣和刺激的东西,连上帝也不会!”
  很早以前,默多克就对他的报纸发行商竭力鼓吹的“精英新闻”发出警告:“不要依赖社会顶层的消费者,一家报纸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对它发生兴趣,它最终将成为精英阶层的内部出版物。”
  传媒学家道格拉斯·凯尔纳说:“媒体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偶像。这些媒体的神祗集金钱、美貌、名誉和成功于一身,是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理想和目标的化身。”




对话之九



  对话之九:让企业变得生气勃勃
  默多克:人们在谈论媒体的时候,往往对谁拥有这个媒体并不是很感兴趣,对一家媒体的资本结构也不感兴趣。人们关心的是媒体的内容怎么样,是否有趣,是否吸引人。人们经常比较不同的媒体,经常议论哪家媒体办得好,然后进行选择。注意,是不断地选择,没有停止的时候。因为媒体总是在变化中,总是在改革中,如果你故步自封,就落后了,就会被别人超过去。那么,观众就会选择别人。这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我们做媒体的没有办法,停不下来。我这一路走过来,都是在考虑观众和读者喜欢看什么。虽然时代在变化,问题在更新,可是研究观众和读者的喜好这一点,不会变。
  在一些国家中,媒体的领导人常常成为公众人物。但是公众更关心的是今天晚上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节目,哪个频道的消息是最可靠的。如果你能收看卫星电视的话,你可以在300多个台中作选择。不同的电视台都可以夸自己的节目如何如何好,但观众手里的遥控器是最无情的,也是最真实的需要。
  刘长乐:我们凤凰也经常研究观众最真实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请了独立的调查机构对我们的收视率进行统计,每一周都统计。然后进行研究,把观众收视率最低的节目淘汰掉。不仅仅是淘汰,还要吸取教训,进行对比。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就能摸索到一些规律。我们是商业电视台,没有政府投资,因此必须适应观众的口味。这是很无情的。有些时候,我们觉得某些节目做得好,但是观众手里的遥控器拒绝你,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必须调整。目前凤凰的节目很受欢迎,但这只能说明过去。未来怎么办?还是要不断创新。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观众的新的需求,就是我们倒退的开始。中国有一句老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新闻集团的帮助。
  默多克:我们有这样一个节目,一些年轻人在电视上进行歌唱比赛。每周有30%的美国观众在收看这样的节目。第二天他们上班的时候,还会谈论这个节目。我想,这样的节目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节目使整个国家统一起来。
  我希望能带给中国观众很好的娱乐节目,给他们带来惊奇,带来快乐,让生活中增添一些色彩。晚上打开电视机,心情就好起来。当然,我们会尊重中国的文化,尊重中国人的趣味。
  我们不是来掠夺中国的资源的。我们将会对中国作出贡献。人们都认为,我们到这里来是和别人竞争。其实,我们只想让这个市场越来越大。我们所做的就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一如新闻集团在全球其他市场上所坚持的原则一样。我想这就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文化市场的美妙之处。
  刘长乐:我们力图为观众提供一种另类的视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多样化的选择。
  我们从多方面适应观众的需求。比如资讯的播报,我们尽量避免那些比较死板的会议新闻,避免那些一般化的表态性活动新闻,也避免只是围着领导人转的报道。我们要把观众特别关心的事件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既是尊重观众的知情权,也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尽最大可能提供真实的充分的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观众了解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凤凰是个公众传媒,它表现的必须是公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要了解和研究观众心理,即使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也有处理方法、处理手段的讲究,怎么样做得让人爱看。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做到这一点,也是改革,也要付出很大努力。
  默多克:在电视节目和报刊文章的内容上,我是我父亲的导师诺思克里夫的忠实信徒,此人的座右铭是:解释、简化、阐明。我认为,读者想从节目和报纸中获得更多的乐趣,痛恨有人对他们说教。凡是我接手的报纸,我都要设法把它们弄得生气勃勃。使它们变得更具轰动效应,更注重细节,更具可读性和更加商业化。我还会用习惯性的大规模宣传活动来支持它们,如在电视上做广告,为读者举行竞赛活动等。我一向认为,人人拥有均等的运气。均等的机会非常重要,真正一流的社会不应把任何人拒之门外。
  在报纸的通俗性、大众化问题上,我喜欢引用门肯的话:“每一家通俗小报一旦进入四平八稳的状态,就开始变成知识性报纸。报纸放弃创办时使用的活泼、华丽的手段,而采取端庄稳重的形式,恐怕是一种虚假的进步。这种刻意拔高的通俗报纸只能变成小规模的报纸。”小规模的报纸会在大市场中销声匿迹。




案例与故事(1)



  1《超级女声》:大众文化的成功范例
  2005年夏天,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的生活因为《超级女声》而变得更加热辣。这个中国本土化娱乐节目,以摧枯拉朽般的魔力风靡了上千万的超女“粉丝”。超女每周固定荧屏亮相;观众狂热发送手机短信;“玉米”“笔迷”“凉粉”,不同派别“粉丝”的上街拉票……“超女”台前幕后的消息几乎上了中国媒体的娱乐头条,几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歌手一夜间变成了全国观众热爱的超级明星。
  在令人咋舌的热闹中,有关“超女”现象的讨论也纷纷出炉,最典型的解读是所谓的“娱乐民主化”之说,认为“超女”的竞赛规则设计,借鉴了民主选举的全部程序,机会均等,最大限度尊重民意,是“超女”火暴的根本原因。也有人批判“超女”低级、媚俗、哗众取宠、没有社会责任感……
  但无论如何,这些针锋相对的评论恰恰从某个侧面证明了“超女”的影响力。这个节目在全国吸引到的报名人数达15万,每周固定收看节目的电视观众超过2000万,节目收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节目第一名。从这个角度说,超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节目,而是近20年来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值得大众传媒去思考和反省的深意。
  “超女”的第一个特点正如它自己的定位:是“一场没有门槛的大众歌会”,“想唱就唱”,而且随意歌唱的舞台延伸到了以往门槛高筑的电视屏幕上。它迥异于强调艺术性及专业性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它不是专业比赛,而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它不靠明星取悦大众,而是打出了“大众取悦大众”的创意牌。
  “超女”的选手是一群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女孩。无门槛,无条件,无限制,不需报名费,只需一张身份证。从广州、成都、长沙、杭州、郑州五大赛区的“海选”开始,《超级女声》就为大众提供了参与的舞台。无数心怀梦想的女生,不分身份尊卑,纷纷加入海选的队伍,一步一步历经比赛,或被淘汰,或顺利晋级。这种“草根选秀”的方式颠覆了以往电视歌手大赛的艺术化、精英化的审美方式,把欣赏式、庙堂式的文艺节目变成了全民参与式的大众狂欢。
  “超女”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它的游戏规则。“超女”的评委尽管不是由观众海选的,但每个评委都个性十足,敢于表达真实意见,有的语言辛辣,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妙语连珠。所以“超女”现场才出现了既看超女精彩舞台演绎,又看评委阵营“杀伐决断”的两美并陈现象。更重要的是,“超女”以手机投票的方式开了“民选”先河,大众有投票的机会和把票投给谁的自由,而且大众投出的每一票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起作用的。“超女”使电视观众有权利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具备决定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民众摆脱由来已久的对媒体的“被动感”和“无力感”,从终极意义上说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第三,“超女”的节目内容,从国家歌剧院演奏的大雅之声,到街头歌厅传唱的流行歌曲,从阳春白雪的外文歌到下里巴人的童谣调,自由选择,随意搭配,高雅与俚俗汇于一堂,天籁与喑哑熔于一炉,是一场平民化、卡拉OK式的电视盛宴。超女们在舞台上的表现也是极其本色和真实的:怯生生的表情、紧张颤抖的发音,甚至是语无伦次的开场白、夸张激情的表演,相比那些经过精心剪裁、突出明星们一贯光辉形象的传统节目,带给电视观众的是真实的感动。
  除此以外,“超女”节目还有许多优点,当然在某些人眼里也有很多缺点。“超女”节目的设计有很多民主因素,但也并非就像一些评论家拔高的,是什么“民主尝试”和“民主范本”。“超女”的成功,在于它就是一档娱乐节目,区别于那些一心想要教化大众的节目,它的唯一宗旨就是娱乐,尽其所能地为大众提供娱乐。这种纯粹以平民姿态出现的娱乐节目碰到了处于饥渴状态下的观众,才会燃起熊熊大火。
  为什么中国电视观众会对这类平民色彩的娱乐节目如此饥渴?原因就是中国电视产品的供应历来有个痼疾,喜欢将自己的位置抬高,以一副“救世主”和“传教士”的姿态来朝向大众,带有强烈的“教化子民”的高贵意识。不能否认这种文化心态背后的责任感,但在一个文化多元发展、大众审美素养和思维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时代,这种“文化主人”的心态已经成为脱离大众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样被大众所追捧的事物,其盛行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超女”不过是折射太阳光芒的一颗水滴。
  “超女”是一场平民精神创造的奇迹。大众之所以热爱,因为站在舞台上的不是明星大腕,而是普通大众;大众之所以疯狂,因为《超级女声》是一场从头到尾由草根参与的狂欢。“超女”用事实告诉中国的电视人一个真理:灭掉贵族气、放下架子,尊重受众、研究市场才是正途。
  然而,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轰动一时的节目完全脱胎于美国的电视节目——《美国偶像》。
  2《美国偶像》
  2005年6月,美国的两家媒体《今日美国》和《巴尔的摩太阳报》到长沙采访《超级女声》,目的是配合宣传《美国偶像》的第四季冠军揭晓,让美国民众了解,美国最流行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电视节目的。他们说,没有哪个节目像“超女”这样更像《美国偶像》了。




案例与故事(2)



  《美国偶像(AmerianIdol)》是一个美国的平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灵感正是源于这个节目。《超级女声》策划创办者之一夏青说,2002年她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介绍《美国偶像》的文章,讲到《美国偶像》不设门槛的全民参与性,以及评委用比较直白的表达方式进行评审,观众有很大的空间制造自己的偶像,自己因此产生了灵感。
  《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开始于2002年。唯一的条件是参赛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年龄必须在16岁到24岁。后来,参赛年龄放宽到28岁。这个节目一直是福克斯公司的收视法宝,其冠军获得者的奖品就是一纸演唱合约。节目播出4年来,虽然褒贬不一,但无疑受到了很高的关注。
  2004年3月,一个被称为“电视史上唱得最糟的歌手”,一个“最不可能出唱片却又出唱片的歌手”孔庆翔,成了“美国偶像”。孔庆翔是个年轻的美籍华人,伯克利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他的出名是一个典型美国梦。半年前,他参加了FOX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