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悬枢(打印)-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在三日之内,表邪郁迫,里热方生,但当发表,未可攻里,表气疏泄,里气自平。若三
日之外,腑热已作,则攻泻之法,乃可续用。
盖胃土燥热,必烁脏阴。其肺脾津液,肝肾精血,久为相火煎熬,益以燥热燔蒸,脏阴枯
竭,则人死矣。是宜滋其脏阴,泻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矣。
白英丹
12
大黄五钱,生芒硝三钱甘草一钱,炙枳实二钱,炒厚朴三钱,炒元参三钱麦冬八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阳明戊土,位居三阳之长,阳盛之极,必皆归宿阳明,而入胃腑。温病三日之外,三阴脏
病,悉以胃热为之根本。虽曰五脏六腑皆受病,而阳明胃腑,实其纲领也。其里热发作,不拘
在何脏腑,总以泻胃为主,而兼清本部。但肠胃未至燥结,则第滋阴,不须承气。即燥结未甚,
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邪内实,用泻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热隆盛,则三、四、
五日之内,俱可泻下。是当用《伤寒》急下之法,不可循《伤寒》缓攻之条,以其内热郁伏,
原与伤寒不同也。
太阴经证
腹满嗌干
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阳明盛则太阴化气而为燥,太阴盛则阳明
化气而为湿,故太阴之经,最易病湿。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太阴,无不是湿,而
唯温病之在太阴,则化湿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阴烁也。
春夏病感,营郁热旺,湿气自当愈耗。其经布胃络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脾阴枯槁,则肾肝精血,俱难保矣。是宜清散皮毛,泻阳明之
燥,而滋太阴之湿也。
黄酥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甘草二钱,炙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四日太阴温病,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
少阴经证
干燥发渴
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阳盛则丁火司权而化热,阴盛则癸水违令
而生寒,故少阴以君火之经,而最易病寒。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少阴,无不是寒,
而唯温病之在少阴,则化寒为热,以其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病感,更值火旺水虚之候。
其经贯肾络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肾者主水,人身水火对列,水枯而火亢,则人亡矣。是宜清散皮毛,泻君火之亢,而益肾
水之枯也。
紫玉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知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天冬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五日少阴温病,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
厥阴经证
烦满囊缩
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治则木达而化温,病则火郁而生热。以厥
阴乙木,原胎丁火,故厥阴之经,最易病热。
13
温病卫闭而遏营血,营郁是以发热,而营藏于肝,则温病之来,实受于厥阴。方其隆冬火
泄,营血已伤,势将 ①腾沸。春夏病感,卫闭营遏,血热自当愈剧。其经循阴器而络肝,故烦
满而囊缩。
手厥阴之火,扇以足厥阴之风,风烈火炎,煎迫营阴,营血枯槁,则命殒矣。是宜清散皮
毛,泻相火之炎,而滋风木之燥也。
苍霖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芍药三钱,生当归三钱丹皮三钱甘草二钱,生生姜三钱
流②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六日厥阴温病,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
三阴入脏
岐伯温病治法,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温病内热蓄积,交春夏 ③而受感伤,内热郁隆,原无但传经络不
传脏腑之理。第传脏传腑,必在三日之外。其未满三日,则但在经络,故曰三阳经络,皆受其
病,而未入于脏。在经,是以可汗。若三日之外,则必入于脏,既入于脏,则无不入于腑矣,
故曰五脏六腑皆受病。入脏入腑,是以可泻。以阳盛于外,而根于内,三日之内,病在三阳,
阳盛于外,故但是经热而已;三日之外,病入三阴,而脏阴消烁,已化亢阳,则 ④非止经热 ⑤而
已也。积热郁伏,是以内传脏腑耳。
脏腑治法
脏以太阴为主,所谓脾者,孤脏以灌 ⑥四旁也。腑以阳明为主,所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
海,十二经脉之长也。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温病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
滋太阴之湿而泻阳明之燥固已,而推原太阴土湿之所由来,实原于水,而肾水之所以枯槁,一
耗伤于燥土,一盗泄于风木。治法以麦冬润阳明之燥,以地黄滋太阴之湿,以知母、元参、天
冬清金而壮少阴之水,以当归、丹皮、白芍润木而息厥阴之风。而地黄之性,滋湿清风,兼而
能之,故三阴并宜。
地黄泄阳助湿,至下之品,至于温病,土燥而木枯,则反为灵宝,莫佳于此矣!
汗泻之法
温热 ⑦之病,阳强阴弱,岐伯立法,则曰汗泻,仲景垂戒,则曰汗下,义若不同,而理实
无殊。岐伯之示汗泻,补阴而泻阳也,仲景之戒汗下,泻阳而亡阴也。后世通岐伯之针刺,效
仲景之汤丸,易麻桂之温燥,汗之以清凉之剂,变承气之荡涤,泻之以滋润之品,壮火既清,
微阴续复,则悉得岐伯之遗法,而不犯仲景之明戒矣。
岐伯论温,于《刺热篇》云:治诸热病 ⑧,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 ⑨之,居止寒处,身
寒⑩而止也。仲景论温,但戒汗下火劫,未尝立法。究竟温病治法,不离汗泻两义,但须清凉
①势将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补。
②流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③春夏原作“夏春”,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乙转。
④则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经热而已”文例补。
⑤经热原作“阳根”,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经热而已”文义改。
⑥灌原作“贯”,音同之误,据蜀本、集成本、《素问·玉机真脏论》改。
⑦热原作“疫”,据蜀本、集成本改。
⑧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补。
⑨衣原作“水”,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改。
⑩
身寒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补。
14
滋润而已。会岐伯、仲景之义,于一百一十三方中选而用之,有汗法焉,暍病之人参白虎是也,
《金匮》方中,有泻法焉,百合病 ①之百合地黄是也。由此二法而变通之,法不胜穷矣。
①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暍病”文例补。
15
四圣悬枢卷二
昌邑黄元御坤载著
外感之邪,秋冬伤寒,春夏病温,寒温之外,乃有疫疠。天地违和,人物罹殃,州里相传,
死亡继踵,惨目伤心,莫甚于此。念此身世,长不百龄,风霾夭 ①骨,霜露雕年,益以医药差
讹,调摄乖方,人寿几何,那复堪此!仲景《伤寒》垂法,宏济百代,人亡义晦,复无解者,
况于疫疠,先师无言。著书立说之家,甚于瘟魔,制方用药之人,残于疠鬼。丈夫有志,燮理
无权,永念来者,情何能已,作疫病解。
疫病解第二
疫病原始
中风伤寒,外感风寒,而寒热阴阳,视乎本气,是以人不皆病而病不皆同,半由客邪而半
关主气。疫疠感于岁气之偏,乡里传染,证状皆同,少由主气而多属客邪。
盖天地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也,岁有五运,土金水木火也。天之六气,随五运而迭迁,
地之六气,亘千古而不变。五运回周,以天之六气,合地之六气,客主加临,太过不及之数见
焉。由是生克胜复,亢害承制之变,参差不一,而岁气于焉不正。
人与天地相通也,一气不正,而人气感之,而一经之病见焉。风淫则病在厥阴,火淫则病
在少阴,湿淫则病在太阴,暑淫则病在少阳,燥淫则病在阳明,寒淫则病在太阳,同气相感也。
木火病则伤在血分,金水病则伤在气分。土者气血之中,血化于已土而气化于戊土,血伤则己
土病,气伤则戊土病也。
寒温病异
疫病之邪,虽备六气,而寒温为多。温疫感春夏之风,寒疫感秋冬之寒。风为阳邪,感则
伤阳,寒为阴邪,感则伤阴。卫气为阳,故中于风,营血为阴,故伤于寒。
平人卫气在外而内交于营,营血在内而外交于卫,营卫调和,是以无病。风伤卫气,则遏
闭营血而生内热;寒伤营血,则裹束卫气而生外寒,营卫不调,是以病也。卫伤而内郁其营,
故风虽伤卫而病实在血,营伤而外束其卫,故寒虽伤营而病实在气。血病者,多传阳明而为热,
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火盛则阳旺而入腑也,气病者,多传太阴而为寒,以气藏于肺而肺金
生水,水盛则阴旺而入脏也。
温疫之家,阴气不衰,足以济阳,则但传阳经而不入阳明之腑,寒疫之家,阳气不衰,足
以济阴,则但传阴经而不入太阴之脏,是谓顺证。六日六经俱遍,邪退正复,则表解而病愈矣。
表里殊法
病在营卫,皮毛闭秘,法宜解表,以发内郁。营卫外发则生,内陷则死。风伤卫气,卫闭
其营,营血外发,则斑生而病解,寒伤营血,营闭其卫,卫气外发,则汗 ②出而病愈。
温疫传腑,热则营血内陷而不外发;寒疫传脏,脏寒则卫气内陷而不外发。故温疫营病,
脏阴旺者多生,腑阳盛者多死;寒疫卫病,腑阳旺者多生,脏阴盛者多死。
①夭原作“天”,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②
汗原作“寒”,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16
温疫传腑,当清其腑热,以发营血;寒疫传脏,当温其脏寒,以发卫气。营司于肝,而实
生于太阴,脏阴旺则外发,温疫之家,非阴盛之极者,不可轻泻其脾精;卫司于肺,而实化于
阳明,腑阳旺则外发,寒疫之家,非阳盛之极者,不可轻泻其胃气也。
温疫由来
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其年木火不能发泄,则人气应之,多病温疫,以孔窍闭
而风气泄之也。
木火生长,因乎阴气之左升。盖纯阴之位,而一阳已生,阳生必升,升则温暖而化风木,
积温成热,是为君火。温则生而热则长,阳气敷舒于九天之上,孔窍发宣而不阖,故弗 ①伤于
风。木火不能发泄,则阳气下郁,而生内热。经络闭塞,孔窍不开,是以易中于风。
天人同气,天地之木火不能发泄,人物应之,而病温疫,故多病于春夏。其病于春者,伤
在乙木,其病于夏者,伤在丁火也。
寒温殊病
温病感在经络而内有积热,前三日则在三阳之经,后三日则入三阴之脏。既入于脏,必入
于腑,其入腑入脏,总是热而非寒。伤寒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而后入腑,阴盛而后入脏。
入腑则是热,入脏则是寒。温疫亦感在经络而内无积热,阳盛者亦入于腑,阴盛者亦入于脏。
第未尝必入于腑,必入于脏。而病内热,其较温病不同,然营郁而热盛,但有入腑而病热,必
无入脏而病寒者,其较伤寒亦不同。故温疫为病,止有寒泻之法而无温补之条。其在三阴,皆
六日传经之证,与伤寒三阴脏寒之证,天渊不一也。凡经尽而斑发者,是但在经络而未入于腑
也,若经尽而斑不发,必有内郁之证。表药之中,必兼凉泻,内热既清,则营达而斑发矣。
表解热除 ②
风性疏泄,气性收敛,风伤卫气,开其腠理,气欲内敛,风欲外泄。气闭于内,则营郁而
为热,风泄于外,则窍开而为汗。风愈泄而气愈闭,营热日积,待至六经既尽,斑点外发;而
后血分之热泄。
若气闭而不泄,则营热内郁,而生燥闷。五脏燔蒸,而人死矣。或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
之间,必郁而为痒。痒者,是谓隐疹。隐疹之家,血热蕴积,久而肌肉溃腐,发为痂癞,所谓
脉风者也。当凉血发表,使营热外达,不令内蒸也。
阴衰营陷 ③
温疫之病,在于血分。风本伤卫,卫伤而闭其营血,是以病在血分。
肝藏营血而太阴为生血之本,脾以阴土而含阳气,脾阳一升,则温暖而化肝木。温疫之病,
非第在肝,而实连于太阴 ④。脾阴不弱,足以滋润其营血,则营郁外达而斑点生。太阴脾脏,
以湿土主令,阴衰传腑,湿化为燥,阳旺而生里热,则营气内陷而不外达。温疫之死,死于脾
阴之弱,火土燥热而营郁不能达也。
太阳经证 ⑤
发热头痛
①弗原作“易”,据蜀本、集成本及下文“孔窍不开,是以易中于风”改。
②表解热除原在“六经治法”章后,据蜀本、集成本及后文寒疫“表解寒散”章次序移。
③阴衰营陷原在“表解热除”章后,据蜀本、集成本及后文寒疫“阳衰卫陷”章次序移。
④太阴其下原衍“脾”字,据蜀本、集成本及后文寒疫“阳衰卫陷”章“而实连于阳明”文例删。
⑤
太阳经证原在“寒温殊病”章后,据蜀本、集成本移。
17
太阳之经,总统营卫,风伤卫气,遏闭营血,郁迫而生里热。肝木藏血而生火,火者,血
中温气蓄积而化热也。太阳寒水之经,应当恶寒,以营郁而生火,故但热而不寒。其经自头走
足,行身之背,经逆而不降,故头痛而项强也。
浮萍汤
浮萍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炙生姜三钱,切大枣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阳温疫,发热头痛者。
温疫得之中风,亦是桂枝汤证。但发于春夏之月,但热无寒,不宜桂枝辛温,故以浮萍泻
卫气之闭,丹皮、芍药泻营血之郁也。
身痛脉紧烦躁无汗
温疫在太阳之经,脉浮头痛,发热汗出,以风强而气不能闭也。若脉浮而紧,发热恶寒,
身痛腰痛,烦躁无汗而喘促者,是气强而风不能泄也。
盖寒疫无汗,温疫有汗,以寒性闭藏而风性疏泄也。若卫阳遏闭,风不能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