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四圣悬枢(打印) >

第6部分

四圣悬枢(打印)-第6部分

小说: 四圣悬枢(打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为阴阳之枢,寒极则入于太阴,热极则入于阳明,故阴阳偏胜而内传脏腑,多由少阳而入。
入③于脏腑,则解无定期而动致危亡,不可不慎也。

阳旺传腑

腑阳素盛而经气郁遏,则里热感发而传胃腑。腑阳长则脏阴消,凡人之病,阳长则安,阴
长则危,伤寒三阳之少死者,因于阳长而阴消也。病传胃腑,阳气日长,自是吉事,但阳不可
亢,亢则阴亡而寓死机。胃土燥热,攻下失期,阴精枯槁,亦成死证。是以入腑虽吉,不如在
经之有吉而无凶也。

阴盛传脏

脏阴素旺而经气闭束,则内寒郁动而传脾脏。脏阴进则腑阳退,凡人之疾,阳进则安,阴
进则危,伤寒三阴之多死者,以其阴进而阳退也,病传脾脏,阴气日进,最是险事,盖阴不可
胜,胜则阳败而无生望。脾土湿寒,温补后时,阳气消灭,则成死证。是以入脏则险,不如在
腑之夷多而险少也。

太阳经证

头痛恶寒

太阳之经,外在皮毛,实为六经之长。肺藏卫气,肝藏营血,而总统于太阳。寒伤营血,
裹束卫气,不得外发,故闭藏而生表寒。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经气上壅,故头项痛而腰
脊强。肺主卫气而开窍于鼻,卫气遏闭,不能外泄,故逆行鼻窍而生嗽嚏。卫气逆行,不得下
降,故胸膈郁闷而发喘促也。

紫苏汤

苏叶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泡甘草二钱,炙 

①肺原作“肝”,据蜀本、集成本及温疫“阴衰营陷”章“温疫之病,非第在肝”改。 
②始终原作“始终”,据蜀本、集成本乙转。 
③入原脱,据蜀本及上下文义补。
23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阳寒疫,头痛,发热,恶寒者。
寒疫得之伤寒,亦是麻黄汤证,但不尽见于冰雪之天,非皆纯寒,未必咸宜麻黄辛温,故

以桂枝泻营血之郁 ①,苏叶、杏仁泻卫气之郁也。
血升鼻衄
太阳经病不解,卫郁莫泄,升逼营阴,则见衄证。以肺主卫气,开窍于鼻,卫阳遏闭,不

得外达,经脉莫容,上寻出路,冲其营血,是以上溢。血衄则卫郁发泻,亦同汗解,但营血流
漓,不无耗丧耳。
阳明伤寒,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方在太阳阳明,于其脉浮发热,口干鼻
燥之时,早以紫苏石膏地黄汤泻卫郁而凉血热,则血不上流矣。
紫苏石膏地黄汤

苏叶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三钱,炙石膏三钱,生,研生地三钱麦冬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切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治寒疫太阳经病不解,血升鼻衄者 ②
水气内停
太阳膀胱,寒水之经,太阳经病,阳虚之人,多有水气停瘀之证。或原无积水,而渴燥饮

冷,蓄而不消。水气阻格,肺胃上逆,则眩晕而呕咳,肝脾下陷,则淋涩而泄利。外寒未解而
里水又动,久而火败土崩,则入三阴之脏,是宜外发表邪而内驱寒水也。
苏桂姜辛汤

苏叶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炮细辛一钱干姜二钱五味子一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萎根三钱。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若喘者,加杏仁三钱。若噫者,加附子三钱。
烦躁发渴
病在太阳,未应烦渴,设见烦渴,便是将入阳明之腑,以阳明燥气,因表郁而内发也,若

表证已解,用白虎加元麦汤,清燥而生津,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以汗后阳虚,恐其渴止而
阳亡也。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杯元参三钱麦冬五钱,去心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梗米一杯元参三钱麦冬五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①郁其下原衍“热”字,据蜀本、集成本及桂枝治证删 
②治寒疫太阳经病不解,血升鼻衄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24

治寒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寒疫之病,脏腑易生湿寒,燥热者少,然白虎证亦恒有之,此法不可废也。表证未解,加

紫苏三钱。
阳明经证
呕吐泄利
阳明之经;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内,太阳表寒未解,以次相传,则及阳明。其经挟口环鼻,

行身之前,经气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满。阳明从燥金化气,太阴以湿土主令,燥盛则传腑而
生热,湿盛则入脏而生寒。卫气之外发而汗解,全恃乎胃阳盛而燥气长也。

胃者,水谷之腑,一传阳明,必见呕吐。以少阳胆木,本从胃 ①土下行,阳明经病,不能
顺降,则胆木上逆而克胃土。胃气壅遏,失其容受之量,水谷在中脘以上者则为呕吐,在中皖
以下者则为泄利,呕多则胃病,利多则脾病也。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升麻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阳明经泄利者。
紫苏葛根半夏汤


苏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阳明经呕吐者。
干燥发渴
阳明经病,而见燥渴,便是将入胃腑,用白虎加麦冬、元参,清肺金而润燥。气虚者,酌

加人参。
盖病入阳明,燥气必作。燥必先见于庚金而后见于戊土,以燥乃庚金之令气而戊土之化气
也。戊土之燥在腹,庚金之燥在胸。胸者,辛金之位,辛金本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辛金不化

己土之湿而化庚金之燥,是以燥见于胸。大肠者,庚金之腑,胸燥则肠燥可知矣。
阳明腑证
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
三阳以阳明为盛,经热不解,转入胃腑,阳郁火旺,必作潮热。每日申酉之交,烦热倍加,

如海水潮信,是名潮热。热蒸皮毛,汗出表解,津亡土燥,糟粕焦枯,不俟入肠,炼成结粪,
堵塞下院。胃热郁遏,上耗心液,于是谵语。胃气闭壅,于是腹满。迟而伤及三阴,脾阴烁则
唇裂,肾阴枯则耳焦,肝阴涸则舌短,阴精竭流,则人死矣。是宜以承气加元参、麦冬、白蜜,
泻其热而润其燥,虽用攻下,而不至亡阴也。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②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甘草二钱麦冬五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 

①胃原脱,据蜀本、集成本补。 
②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原作“调胃承气汤”,据蜀本、集成本及后文大小承气加味方名例改。
25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四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炒麦冬五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枳实三钱厚朴三钱麦冬八钱元参三钱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少阳经证

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病则行其火令。其经起锐眦,上络于耳,下颈而合缺盆,行两胁
而走足。经气逆升,滞塞胸胁,相火燔腾,是以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而胁痞也。位居阳
明之里,太阴之表,太阴主营,阳明主卫 ①。营阴外束,卫气欲出而不能,鼓勃振动,则为寒
战。卫气透发,则汗出。凡将汗而战摇者,卫弱不能遽发也。卫阳内发,营气 ②欲出而不得,
蓄积壅遏,则为发热。营气 ③透发,则热退。凡发热而无汗者,营郁 ④不能外达也。营卫交争,
迭为胜复,是以寒往而热来,寒来而热往。相争之久,胜负遂分,寒胜则入于太阴,热胜则入
于阳明。入于太阴,则阳负而多危,入于阳明,则阴尽而亦凶。其于寒热往来时,以小柴胡双
解表里之邪。柴胡、黄芩,清泻半表之阳,人参、甘草,温补半里之阴,则无偏阴偏阳,内传
脏腑之患矣。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吐泄利

少阳经气,随阳明戊土下降,寒邪外束,甲木郁塞,不能顺降,逆侵戊土,戊土被贼,遂
与少阳之经,痞结胸胁。凡心胸痞塞,胁肋硬满之证,皆少阳阳明两经之上逆也。胃主 ⑤受盛,
戊土贼于甲木,腑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吐利并作。木贼土负,中气被伤,阴虚则入阳明
之腑,阳虚则入太阴之脏。方其木邪肆虐之时,下见泄利,则以黄芩汤清其相火,上见呕吐,
则以黄芩半夏生姜汤降其逆气。其半在少阳之经,半入阳明之腑,则以大柴胡汤双解经腑之邪。
其半在少阳之经,半入太阴之脏,而下见泄利,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温其湿土,上见呕吐,则
以柴胡桂姜半夏汤降其逆气也,

黄芩汤

黄芩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少阳经胸胁痞满泄利者。 

①卫原作“胃”,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太阴主营”改。 
②营气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营阴外束,卫气欲出而不能”补。 
③营气原作“卫气”,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卫气透发,则汗出”改。 
④营郁原作“卫郁”,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凡将汗而战摇者,卫弱不能遽发也”改。 
⑤主原作“土”,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26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少阳经胸胁痞满呕吐者。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大枣三枚芍药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呕吐泄利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二钱干姜三钱牡蛎三钱栝篓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二钱甘草二钱牡蛎三钱栝蒌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
寒疫之少阳与伤寒之少阳,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见少阳诸证,非内传于腑,即内传于脏。

内连脏腑,而后少阳经证日久不罢,方宜小柴胡汤增减治之。若不连脏腑,而但经络外病,则
是三日少阳之证,总以太阳为主,第宜紫苏汤发表,无事大小柴胡汤也。
太阴经证
痛满吐利

寒疫传经,四日而至太阴。脾阴非旺,终不入脏,脾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大
阴以湿土主令,表郁湿动,故病传脾脏。土湿则中气不运,伤寒太阴痛满吐利之证俱起。卫气
郁陷,皆 ①因于此。当补火燥湿,以回脾阳,则卫气发宣而不陷没矣。

苓桂参甘厚朴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厚朴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桂参甘椒附汤


人参三钱甘草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蜀椒三钱,去目附子三钱,炮芍药三钱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参甘姜苓半夏汤 


①皆原作“病”,据蜀本、集成本改。
27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附子三钱石脂三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少阴经证
厥逆吐泄
寒疫传经,五日而至少阴。肾阴非旺,终不入脏,肾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少

阴以癸水而化君火,病则水旺而火衰,以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自然之势也。表郁寒作,故病
传肾脏。水寒则侮土灭火,伤寒少阴厥逆吐泄之证俱起。卫气陷败,全 ①由于此。当补火泻水,
以回肾阳,则卫气发达而不陷亡矣。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人参三钱茯苓六钱甘草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半夏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呕吐与泄利并见,加石脂,但见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汤。方在太阴。四肢厥冷,踡卧恶

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汤治之。
厥阴经证
厥逆 ②发热消渴吐泄
寒疫传经,六日而至厥阴。肝阴非旺,终不入脏,肝阴一旺,则不拘何日,皆可内传。厥

阴以风木主令,下为肾水之子,上为君火之母,病则水火不交,下寒上热。水胜则厥生,火复
则热发,厥而阳绝则死,热而阳回则苏。
寒疫之在少阴,但有厥逆,一传厥阴,厥逆之极,多见发热。其厥逆者,母气也,其发热
者,子气也。厥为死机,热为生兆,厥热胜复之际,不可不察也。

风木之性,疏泄而枯燥,土湿水寒,木郁风动,肠窍疏泄,则为泄利,肺津枯操,则为消
渴。风木者,脾土之贼,其死者,死于水旺而土负,其生者,生于火旺而土胜。厥阴之泄利消
渴日甚不已者,水胜而火息,土败而木贼也。

暖水以荣木,补火以生土,厥阴之法,不外此矣。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当归三钱赤石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①全原作“病”,据蜀本、集成本改。 
②逆原作“阴”,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改。
28

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生当归三钱芍药三钱麦冬三钱栝篓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三阴治法

伤寒三阴之病,皆三阴脏证而非经证。经证者,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但在三
阴之经,不入三阴之脏。法以太阳为主,不论何日,总是麻黄汤证,不必另立三阴之门也。仲
景三阴诸法,原为三阴脏病而设。寒疫亦然,其但在三阴之经,总是紫苏汤证,以其离经而入
脏,不得不另立专法也。

其传经而不传脏者,六日经尽,自能汗解。缘里阳不虚,卫无内陷之由,正复邪衰,自然
外发。凡过期缠绵不得汗解者,皆阴盛而入脏也。阳盛入腑,则潮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