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与礼仪 全集-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观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与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2.给人好处别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
永远记住一个物理的反应: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3.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三年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做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我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峻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度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有这样两个军人,一个在司令部当参谋,另一个在政治部当干事,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队拉练,他们两人作为工作组成员被分到了一个连队。部队每天走百里路,行军路上,他们互通情况,收集材料,一起帮助连队组织好行军,为解除战士行军的疲劳,还轮流作宣传鼓动;脚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帮助对方挑泡,买了吃的一起分享。就这样,行程千里,圆满完成任务,两个人也结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当了部长的参谋到外地开会,还专门绕道到某陆军学院去看战友。两人见面,忆起当年一起行军,分吃一只苹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消说多么高兴。你看,十天的交情,记了一辈子。
②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非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不约而同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王调到北京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③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勿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4.口渴以后再送水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味。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四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喧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外,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惜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