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互动作用。个体在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会比单独时有更强的动机和激发起更多的智慧。另外,在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态度观点都趋向于一致,这样群体气氛就会表现出划一的社会标准化现象。这种一致性,对于从事需要高度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的工作,能起到明显的增力作用,但对于需要尽可能发挥每个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工作来说,则可能产生一种阻抑作用。因为标准化的压力较强,就可能发生从众现象。尽管有的人本来有独到的见解,但看到其他成员众口一词与自己不同,就悄悄地掩藏了自己的见解,附和众人的观点。50年代,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曾提出一种“智力激励法”。他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消除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对任何一个人提出的任何新观念,先不作批评和挑剔,只能加以鼓励。这样,每个人都能不受拘束地抛出尽可能多的新观念。而且也能多方面地从别人的观念中得到启发。只是到最后才对这些观念进行选择和评论。据称,这种“智力激励法”比个人独自思考时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多两倍的新观念,也曾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八、创造心理
提起创造,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科学巨匠和文坛泰斗:牛顿、爱因斯坦、曹雪芹、莎士比亚……当然,作为卓越的创造者,他们无疑是人类智慧的骄傲。但是,创造并不是他们的“专利”,而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神仙本是凡人造”,每一项创造活动都是从“凡人”起始的。因为,任何创造活动的个人,包括创造力最高的“天才”,都有同样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类所从事的创造活动与才能、智慧、意志、情感、道德等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造活动不是神秘的,创造活动时时处处发生在人们的周围,只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你就会创造出人间奇迹……
教授发明魔方热
鲁比克,是匈牙利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他的母亲是诗人,父亲是颇有声望的飞机制造工程师。从小学到大学,鲁比克都认为自己的智力是中等偏上,学习上并不努力。他从工艺美术与设计学校毕业后,留校教授室内装潢设计。他对几何形体特别感兴趣,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纸板和木块。有一次,他用橡皮筋把一些木块联到一起,但橡皮筋经常绷断。于是,他煞费苦心地又锯又打磨,做了许多小木块,把它们装配到一起,再贴上不同颜色的纸。魔方诞生了!他却压根儿没想到要发明什么。由于他无法将随意扭动的魔方复原,甚是令他困惑了一阵子。他可以试着转动下去,但概率太低。若每三秒钟转动一次,需要三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将魔方复原。若靠这样试,让魔方复原简直是不可能的。为了找出将魔方复原的捷径,一个多月时间,他足不出户,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之后,魔方成了历史上最大众的难题。有关解决魔方的书的销量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一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魔方热”的时候,全世界至少有5亿人玩魔方。鲁比克一夜之间变成了匈牙利最富有、最著名的人物。
可见,在创造发明中,魔方的分解组合和容量有多大,给人提供的选择机会有多么多。“分解组合”思维的出发点是:许多发明创造并不是发明一种全新的东西,而只不过是对旧东西的新组合,因而,系统的分解组合会大大提高创新心理和创新的本领。再例如,某种饮料的包装设计至少涉及到四种独立因素:包装材料(如玻璃、塑料、不渗水的特殊纸等),包装形状(如球状、方块状、圆柱状、小口瓶等),包装大小(如1.5公斤、1公斤、0.5公斤、0.25公斤等),包装颜色(如白、黄、红、橙等)。将上面在每个因素的各种可能状态作任意组合,就可构成多种方案,从中很可能找出过去没有过的方案。
“分解组合”的方法大致分三步:先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几个独立因素,然后,列出各种因素中包含的几种可能状态,最后,从各个因素中各取出任一可能状态作任意组合,借以发现是否可能产生新的解决方法。
李普曼的借脑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危在旦夕,眼看只有坐以待毙。但身体健全的瞎子和眼睛完好的跛子却聪明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物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
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定的“瞎子”或“跛子”,所以,我们需要他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多人和谐合作的结果,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显示群体合作的特点。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如果没有爱因斯坦、费米、西拉德和罗斯福等人的共同合力,那团辉煌的“蘑菇云”就不可能冉冉升起。
美国著名的国际时事分析专栏作家李普曼先生,在利用群体的力量方面可谓聪明之至。那时,李普曼老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周游列国”。这对时事分析专栏的写作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没有第一手资料。但是,李普曼自有高招。比如,专栏即将要分析非洲某个国家的局势,李普曼先生掏出“备忘录”,了解清楚哪位年轻记者到过这些国家并进行过详细采访,然后庄重地向这位记者发出请柬——共进晚餐。自然,晚餐的内容除了吃饭,还有更重要的内容——谈论那个国家的局势。在这种情形下,没有哪个记者不会兴奋得和盘托出。
晚餐后,李普曼先生便开始运用其深厚的理论素养,结合刚刚从记者那里“得”来的事实,潇洒地写起时事分析专栏来。
也许有人会指责李普曼先生的行为是“智力剥削”,但不少记者宁愿拼命地创造机会受这样的“剥削”。因为在受到这种“剥酣”的同时,你也许获得了特别珍贵的报偿——知名度大增。因为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新闻工作者不知晓李普曼的。
这里,李普曼采用了“借脑袋法”。这种方法在现实中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科学研究。如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信奉的就是“头脑风暴法”——同一群体的每个人无拘束地抛出自己的观点,以产生撞击,互补交融,进发新的灵感。合群能使自我的知识、阅历和能力快速增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各自将有两个思想。由此类推,人与人的交流结果,各自的思想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当然,合群并不是媚俗,压抑自己的个性,也不是无所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完全受制于从众心理。
擀面杖引起联想
A君在日本某特种钢厂从事技术工作。有一次,他怎么也轧制不出满足用户要求的合格板材,因为板材在轧制中就开裂了,眼见交货日期迫近,这可真是燃眉之急。感到头疼的A君沮丧地回到家中,当他去厨房喝水时,无意中被妻子在面板上擀荞面的姿势吸引住了,先向荞麦粉中加水和成面,然后用擀面杖灵活地擀……就在这一瞬间,A君的脑海中浮现出轧制金属的情景。
从擀面杖引起的联想,便产生了擀面杖式的金属轧制新技术,人们称之为行星式轧压法。
同样,在科学家进行思考的时候,把思想具体化,有脑海中构成形象,也能激发想象力。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养成了把每个问题在头脑中构成形象的习惯。其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继法拉第用实验方法否定了神秘的、远距作用的力之后,又以数学上必须遵循的形式从电磁领域中排除了这种力。尽管麦克斯韦理论具有内在的完美性,并和一切经验相符合,但它是逐步地被物理学家所接受的。其思想是太不平常了,甚至像赫尔姆霍茨和玻耳兹曼这样有异常才能的人,为了理解它也花了几年的力气,因此,麦克斯韦不得不寻找论据,用直观的现象和图解来说服同时代的人。他广泛地应用借助假想的机械零件——小轮、小齿轮和在管子中流动的不可压缩的液体来构造模型。麦克斯韦用它们不仅描述了电现象和磁现象,而且还表达了电磁场理论的本质。用假想客体结构的模型用来直观地说明理论方程的物理意义,这正是麦克斯韦的创新之处。
所以说,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这种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表象及创造性形象材料来思维的形式,爱因斯坦用亲历的体验证实了其意义之所在。“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用思想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达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上述的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通用的文字或者其它记号只有在第二个阶段才能很费劲地找出来,此时上述的联想活动已经充分建立,而且可以随意地再生出来。”
两种思维的火花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年工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无疑第谷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不幸的是他欠于发散性思维。由于受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个不同派别的影响,第谷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行星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1600年,第谷请来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与第谷的不同之处是,对观察不太感兴趣,而且技术也远不及第谷,但他对理论研究却颇具才华,又善于发散思维。开普勒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分析,起初假设太阳绕地球转,误差总是很大,与观察不符。于是,他改用日心说,按哥白尼的假设:火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结果仍不理想。最后,他大胆地提出了“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的假设,计算结果与观察资料完全符合。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天才发散思维相结合,导致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
在这里,发散思维指的是什么呢?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不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所发现的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考虑问题有关的其它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但新颖不俗。就此能不能说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仅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开普勒和第谷的珠联璧合很能说明这一点。开普勒先按地心说计算,结果与第谷的观察资料不符,这是辐合思维;改为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这是发散;计算结果与观察资料有差异,这又是辐合;大胆假设,火星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这又是发散,计算结果与第谷资料完全相符,这又是辐合思维。所谓辐合思维则在于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在多方选择测验中选出一个适当的项目,可以说是辐合思维。在这类项目中只要求一个正确的选择或是最适当的填充。
很显然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在创造性思维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从众影响创造力
爱因斯坦刚进中学的时候,记忆力不强,不善于记单词和课文。因此,他的希腊文教师对他说:“你将一事无成。”而且他从小学就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学生。然而,爱因斯坦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的兴趣并不全在记那些死的知识上,他的独创性思维极其丰富。他如果“从众”了,试想,他就不可能在后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还有,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如果也与人们一样信奉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物体坠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理论,那么,他就不可能对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发生怀疑,也就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从而在近代物理学上有所创造和成就。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行为的显露可能并不那么具有戏剧性,他谈及一桩友人告诉他的经历:他的友人与家人到法国旅行,有一天在法国乡间停下来野餐,所的食物一应俱全,如乳酪、面包和葡萄酒,他却缺少一样东西——切乳酪的小刀。他的朋友想了一会儿,拿出信用卡来切开乳酪。珀金斯不无感触地说:“这是一则可被称为日常创造力的佳例,它是一件微小而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巴台农神殿。然而,目前的危险是将创造力概念化,把它视为杰出人物的象牙塔一类的东西。”
人的才能,特别是人的创造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从众心理对人的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不难看出,既然创造是人的一种活动,那么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而且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它们并且加以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称得上是创造者的,为数不多。这是因为,人们有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阻碍着这种禀赋的发展,而从众心理就是阻碍物之一。反之,不从众就有可能成为某种创造活动的主要前提或因素之一。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从众心理对创造能力有着极其不利的消极作用,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它可以使人们注重吸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去改进思维方式和行为。他人和集体的智慧是十分宝贵的,但不要使心理从众趋向无所控制地发展,以至达到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