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职业心理咨询 >

第15部分

职业心理咨询-第15部分

小说: 职业心理咨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改进思维方式和行为。他人和集体的智慧是十分宝贵的,但不要使心理从众趋向无所控制地发展,以至达到扼杀思维个性的程度。

一个角色的创造
  我国表演艺术家金山,1954年接受创造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中主角万尼亚的舞台艺术形象的任务。他从开始投入创造,直到舞台上演出,身上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管是阅读剧本、材料,还是参加会议,甚至有时正在路上行走,一有所感,马上就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在小本子上。特别是在排练场和排练间隙思考的感受,他更是及时把它们记下来。在排练进入整场或整幕连排的阶段,他记得更多了,对于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能自信的地方,全都记下来……
  金山说,这些体验和感受,“得来不易,忘之很快”。确实如此,他记录的全是稍纵即逝的“灵感”。在他的这份手记中,一句台词旁常常写了几十、几百字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而真正体现在舞台上的不过一霎眼的功夫。可见,他创造一个角色时是多么深入、细致,一丝不苟。
  这份手记共写了约三个月,195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整理出版,成为一部长达150多页的艺术著作,书名取为《一个角色的创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对金山所言的“灵感”——得之不易,忘之很快的形象注脚。灵感即顿悟,就像艺术家科学家突然看到了梨花盛开,进入别有洞天的村庄,其思维达到了一个特别富有成效的,近乎奇妙的境界。顿悟思维是突然出现的,超常性的认识过程,也称“灵感思维”。
  又如文学家高尔基写小说的时候,感到有个地方用词不当,可怎么也琢磨不出恰当的词来。出版社不断催稿,他也不肯把文稿寄出。有一天,他正在看马戏,突然一个词涌进脑际,于是马上离开剧院,回家修改文稿。安培,有一次在巴黎大街上散步,突然一个新奇的思考在头脑中闪现,可手头没有纸和笔验算,他灵机一动,把停在街边的两轮马车的后板当演算板,完成了他的推导。数学王子高斯说,有一条定理,他求证数年都没有解决。“终于在两天之前我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因此,对一个问题长期的积累、思考、尝试和探索,在艰苦、紧张的智力劳动之后,精神松弛的时候,如散步、谈天、看戏时,一旦受某种刺激的触发,或某种联想,突然闪光的思维就会降临。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就是顿悟思维的突发性。除此之外,顿悟思维还有如下特点:
  其一,注意的集中性。数学王子高斯,正在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人告诉他说:“快去吧,你夫人快断气了!”而他却说:“请她等一下,我马上就来。”牛顿在集中思考问题时,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煮。这种如痴如醉的高度注意集中性,正是创造性成果降临之时。
  其二,情感的激奋性。阿基米德为了解决“王冠的秘密”,一天在浴盆中洗澡顿悟出了其中的奥妙,猛地从盆中跳、出来,一丝不挂地跑出来,高喊:“解决了!解决了……”可见,顿悟不是一种单纯的逻辑推理活动,而是认识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其三,劳动的奖赏性。有人认为门捷列夫是在玩纸牌的时候偶尔幸运地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却大笑着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30年,而你却认为我偶然成功,事情并非如此!”勤奋工作是灵感之母,它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是勤奋之果,它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汉。

谁说女子不如男
  美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初到美国时24岁,4年以后,她就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核物理方面的博士论文。1956年,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对长期以来人们的公认的宇宙守恒定律提出了否定,创立了宇宙不守恒的新理论。这项新理论的证实,就是由吴健雄的实验工作完成的,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称赞这是划时代的成就,她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原子物理学的进展。吴健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第一个女院士,曾获得美国十多所著名大学的荣誉学位,曾任全美物理学会主席。
  这位举世闻名的女物理学家,几乎一辈子都住在实验室里,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奢求。她收的研究生,规定四年之内不得回家,一律住在实验室里。美国的学生都受不了,只有中国去的、亚洲去的学生才能成为她的研究生。
  所以,那种认为女子的创造力不如男子的说法是缺乏证据的站不住脚的。
  心理学家雷文娜·赫尔森对那些具有艺术和想象爱好的女大学生的个性进行了研究,她找出了所谓和创造力有关的“想象与艺术综合症”。和这类症状相符合的女性似乎不大信任个人之间的关系。她们的冲动性和背叛性较强,在内心深处压力很大,她们往往我行我素。在觅求激动妇女创造力的同时,赫尔森从不认为要鼓励女性的男性化倾向,应该做的倒是创造出更适合妇女的工作环境,更好地激发妇女表现出她们的创新精神。
  在对女数学家的创造性个性的研究中,赫尔森还发现,和那些缺乏创造力的同事相比,这些女子性格的主要标志是:独立性强,容易自我陶醉,性格内向,不易受外在影响;在定向研究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符号兴趣和显著的能力,在数学工作中,灵活性和可塑性很大。不过,这些女子也许显得有些过于古怪,但应该指出,这些标志都属于创造性的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知识综合即创造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阿波罗飞船计划中没有一项新技术,而都是现代的技术,关键是综合。一位日本学者则是更明确地指出:“综合就是创造。”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自幼喜爱建筑、古诗和收集岩石标本,后来他又醉心于外语学习、化学实验,直到大学时代,才把物理作为主攻科目。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的结果,使他成为一个全面型的人才。他领导1500多位科技人员,花了3年时间造出了原子弹。
  198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奖的戴布鲁教授是一位从年轻时致力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他把擅长的数学专长自然地融化到他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去,从而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获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价值理论》一书。科学家对这本经济著作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只有114页,字里行间布满了数学符号,正是它论述了经济学中一个最深奥、最复杂的问题。”
  古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就是讲的这种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当然,这种运用既是一种综合,也是一种抽象,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这有点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如何写诗,先读《王摩诘全集》,再读杜甫、李青莲一二百首诗,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看一遍,“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毕加索绘画也是如此。他从小就从画鸽子开始学素描,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临摹大师作品,画石膏人体像,画人体模特儿,然后再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起飞,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听凭他的感情的支配,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毕加索“立体派”艺术。
  各种知识为我所用,为创造所用,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这就是积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也正是强调知识的积累综合的根本归宿。

两个小小发明家
  8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两个小发明家:一个是10岁的阿蒂斯·劳森,另一个是14岁的刘易斯·巴顿。他们发明了游泳池清洁器、多用防溅饮水架和汽车上使用的食品盘等,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成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最年轻的发明家。小小年纪,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这和他们的妈妈玛丽·劳森的奖励家规是分不开的。玛丽·劳森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孩子们每天下午做完功课后进行两个小时的创造性工作,培养他们形成很强的创造意识和习惯。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做母亲的不仅没有训斥干预,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当他们发明了防溅饮水架和汽车上用的食品盘后,不仅受到父母的鼓励,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作家为他们写书,电视台为他们拍电视片,就连当时的副总统布什也乘专机赶到纳休阿市为他们颁发该年度的第一枚全国发明家奖章。
  发明家吉奇说:“在青少年中,发明创造是常见的事。”问题是人们不理解他们所作所为,因而不能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又说:“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发明震撼世界的东西,我们奖励的是他们的潜力,而不是现有的发明。”
  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告诉人们:奖励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独创性。“当不寻常的反应出现时说声‘好’加以奖励,可以增加这类反应的数目。”只要一发现了思维的创造力,就给以奖赏。……独创性可以通过指导、鼓励和奖赏而提高。”
  奖励为什么能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呢?因为,奖励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得以充分表现。一个在心理上受到创伤的人,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体魄再强,也很难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例如,1969年登上月球的美国三个宇航员中,有一个在返航以后就退休了,从此只在社会上做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这样富有创造才能的人,为什么忽然退休了呢?原来,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说,发觉自己在这次宇宙航行中,由于经受不住严酷的太空环境的刺激,心理受了创伤,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不能再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毅然地决定急流勇退。这个事例说明,从事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为基本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的心理生活保持在积极的状态上。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正常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对创造活动实行奖励正是使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奖励创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二,要容许失败。第三,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创造需要好奇心
  爱迪生是一位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的人。他从很小时起,就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往往是不分对象,不问场合,碰到人家就爱提问,常常是一开口就是一连串的“为什么?”“在哪里?”“什么东西啊?”一直问个不停。有一次,他问母亲:“妈妈,鹅为什么要坐在蛋上呢?”“那是为了使蛋暖和。”母亲答道。“为什么要使蛋暖和呢?”他又追问。“是为了换蛋。”什么叫换蛋啊?”他又想问个明白。然而过了一会儿却不见爱迪生的人影了。姐姐立即到处寻找他。后来,姐姐才在邻居家的棚子里找着他,看到他正抱着好几只白鹅和鹅蛋在仔细地探究着。
  兰米尔也一样,他的好奇心极强。对他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对抱有好奇心的事物总要进行调查、探究。他特别喜欢徒步旅行、游览观光。外出时,兰米尔总是携带着计算尺、笔记本、照相机、双色眼镜、指南针、干湿度温度计等工具。在旅游途中,他常常会走出一英里路就停下来,观察树木的不同颜色,寻找颜色不同的原因;查看蚂蚁群的动向;调查研究奇妙的地形状况。他的这些举动,有时甚至使为他开车的司机也陷入窘境。兰米尔这种好奇心,一直到晚年始终没有改变过。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从婴儿到青年时期,智力发展十分迅速,这与好奇心在这个阶段特别强烈有密切关系。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一个人的好奇心满足了,知识和智力水平就相应提高一步。因此,培养对事物的高度敏锐的惊奇感,从而产生巨大的揭开自然之谜的热情,是进行独立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来说,休伊什和乔丝琳·贝尔,从奇怪的记录图形发现了脉冲星;巴丁等为了揭开异常的超导理论,这都与惊奇感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以说,保持和强化好奇心,培养敏锐的惊奇感,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这种措施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普遍激发”,让受培养对象广泛接受各种知识,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是“特殊激发”,通过观察和实践,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往往能收到显著的成效。

业余发明创辉煌
  19世纪末的英国有一项主要发明,是由3位业余科学家发明的。他们一位叫斯旺,一位叫斯特恩,一位叫托普哈姆,他们3人合作,扬长避短,发明了碳丝白炽灯及制造灯丝硝化纤维的喷射法。斯旺完全是靠自学成才,早年他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后来竟然成了一位照相技术专家。当他得知美国的电灯专利后,就开始制造白炽灯,但由于缺乏真空技术知识,灯丝经常被烧断。这时候,他得到了他的朋友的帮助。斯特恩是银行的一位职员,与斯旺相同,也在业余时间钻研科学,他对真空技术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斯旺向他请教时,他能给予很好的解答。托普哈姆则是一位吹制玻璃工。他们三人通力合作,终于在1878年底,制造成功灯丝不会烧断的灯泡。这个事例说明,业余发明有它的长处,它可以不受本职专业的影响,充分展开创造者想象的翅膀,飞翔于创造的天地,充分地发挥各自的长处。
  同样,英国的发明家贝德被认为是电视机发明的先驱者之一,由于他长年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