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群体心理教育 >

第15部分

群体心理教育-第15部分

小说: 群体心理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在精神上赡养老人呢?作为晚辈,除了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外,还要在精神上多给予安慰,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为老人订些报刊书籍,如有可能多陪伴老人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与老人促膝谈心,遇事征求老人意见。平常多问寒问暖,请医送药,节日同欢。如不能与老人共同生活,要勤写家信问候,让老人感到自身的“价值”,家庭的温馨和天伦之乐,达到适度的心理平衡。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晚年,但愿今日我敬老,明天人敬我。撒向人间敬老情,受惠何止一代人。

老年情绪防波动
  有一位老人因患心肌梗塞而入医院,经多方努力抢救,才初步脱离危险。可是在苏醒时,有位护士无意地说一句“老不死”,结果这位老人就活活气死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情绪确实容易波动,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情绪的变化可以致人于死地。
  情绪是人对他所做事情所抱的态度的体验。情绪分两类:愉快情绪和不愉快情绪。愉快情绪,如快乐、恬静、欢乐等。不愉快情绪,如悲伤、紧张、嫉妒等。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经历、体力和环境以及内脏的生理变化,其情绪各有差异,而且焦虑、抑郁、悲伤、惊慌、怨恨、恐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在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病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人情绪愉快的时候,脉搏、呼吸、消化液的分泌都处于正常的平稳状态,一旦遇到高兴的事情,脉搏、呼吸会加快,血压会升高,消化液分泌也明显,如有些老年人饭量会增大。相反,则是茶饭不思,情绪低落,甚至引起休克或导致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目前,国外十分重视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疾病影响情绪,消极情绪又影响到疾病,甚至影响到体内机能失调。因为“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
  所以,对于老年人是愉快或不愉快情绪都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受挫时不气馁,得意时莫忘形,因为过于激动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害的。
  老年人要善于安排好退休生活,生活要有规律,要争取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分散注意力,使生活充实、欢乐和有意义。
  如何克服不良情绪对老年人的影响呢?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寻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一位哲人说:“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离退休老人应当有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是宏伟的理想,也可以是志趣爱好。
  第二,创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第三,加强人际交往和心理交流。哲学家培根说:“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的这件事能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欢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因为没有人不因为把自己快乐事告诉朋友而更为欢欣者;也没有人因为把自己的忧愁告诉了朋友而不减忧愁者。”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要开拓新的社会领域,保持心理平衡。
  第四,乐观地对待现实,知足者常乐。快乐来自求实,过高的希望是痛苦的根源。有自知之明,对现实生活知足,就会乐在其中。

老年人自我保护
  一位60多岁的骨瘤患者是自高处取物导致跌跤骨折后才发现病变的;一位50多岁的脑溢血病人是避免走弯路而钻越篱笆矮洞意外趴跌在地(头部突然低于心脏部位,可能导致脑血压突然升高)才发病的。
  类似的事例,在老人中还不少见。这里就有一个自我防护意识问题。因为老年人感觉较迟钝,各种反应也较缓慢,加强自我防护,以避免不利因素对身心的危害,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自我”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于社会之中,就有一个自我保护的问题。例如,行路时,即使有人陪伴,一举手,一投足,都得靠自己当心;饥饱冷暖靠自我感觉靠自我诉说;身体内外部的因素引起的情绪反应也只能靠自我控制,等等。所有这些,旁人只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协助。值得提醒的是,那些平时缺乏生活处理能力的人进入老年期后更不能忘记加强自我保护。
  第二,“老年期”问题。西方国家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年期。在我国,一般以60岁以上为老年期。只是有些身体较好的刚进入老年期的老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作壮年人看待。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老年期生活较长,自我感觉一些生理功能较差,所以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在这里,必须提醒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老年人,不论你怎样不服老,你的身体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期,这是自然规律。有些行动在壮年期是很容易完成的,而进入老年期就明显的不一样。例如,高处取物,够不着时踮一踮或者站在木凳上,这对壮年人说是极简单的行为,可是老年人就不那么容易办到。上面的事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又如,老年人旅游登山,如果第一次成功,便增添了再次登山的勇气,殊不知潜伏着增添了下一次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毕竟其心脏器官已进入老年期,生理承受力相对降低。
  上述两个心理问题,只是提醒老年人科学地掌握和了解自身身体的变化,增强保护防范意识。

到老才识愁滋味
  滑铁卢战役之后,拿破仑所面临的命运是另一种安排:送往圣海伦娜岛。
  圣海伦娜岛是大西洋中一座远离大陆的孤岛,这就使拿破仑永远不可能再重返法国,注定要在天涯海角结束余生。尽管岛上鸟语花香,气候宜人;尽管他在这里可以享受着英国总督级的物质待遇;尽管他可以大量地读书、可以骑马、可以野游、可以……但是,在他心底深处却萦绕着一种悲凉的忧愁。这是一代枭雄从未体验过的“愁滋味”。这种无所事事的景况一下子把他此前养成的每天工作15小时,有时甚至18小时的习惯,来了个彻底改变。他曾说过:“我总是在工作,吃饭的时候在工作,看戏的时候在工作,夜里醒来也在工作。”而现在不得不在这海角天涯过一种清冷的生活:闲散得近乎麻木,空虚得近乎僵化,遥远得近乎消失。孤单、隔离、无聊、失落、沮丧和惆怅,这种生活他无法忍受,身心开始迅速衰老。他旺盛的精力一天天消退,他健全的体魄一天天萎缩。由于深深的忧郁,他患了胃癌。他对周围的人说:“胃癌是从内部来的滑铁卢。”
  52岁那年,拿破仑离开人世。据说,他是黄昏时光“陨落”的。当夜,圣海伦娜岛刮起了空前的飓风,紧接着是一场暴雨。从拿破仑在圣海伦娜岛上的岁月,我们可以透视到社会角色与生活模式的改变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当一个生活自如、精力充沛的人突然要从日兴夜寐、紧张劳作的岗位上退休时,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严峻的心理适应的挑战。一个人们熟悉的社会联系,生活范围和社会角色都会因为退休生活发生改变,但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的高层次的需求和价值体系却不会因退休生活的到来而中断。如果在这之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的训练,那么将有可能被“黄昏意识”所折磨,从而发生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甚至加速生命的衰亡。
  外国学者曾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提出了以下七条建议:
  第一,在自己身体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生活。
  第二,适应经济收入减低的生活水平。
  第三,要有医疗的保障。
  第四,能够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第五,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朋友们中间。
  第六,在社会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七,能够把知识经验传给后代。

名人长寿进取心
  法国女钢琴家玛尔格丽特·普勒沃104岁时在一次纪念大会上即席演奏,多次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西方著名学者罗素在?3岁时完成了名著《西方哲学史》,在95岁完成了自传一、二、三卷……
  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100岁时仍著书立说,还能给人治病……
  著名老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主任,82岁时,仍精神矍铄,体态稳健,面色红润,声音宏亮,看上去像60开外的老人。每天他轮流到几家医院会诊,每次门诊都是门庭若市……
  作家冰心现在90多岁了,尽管脸上布满皱纹,头上布满银丝,但仍然思维敏捷,头脑清醒,还能撰写文章。她80岁生日时,曾说过:“生活从80岁开始。”“人不怕年老,就怕心老,心一老,就爬不起来了。”
  两鬓斑白、面部皱纹增多、视力衰退、两耳失聪、行动迟缓等,这些都是身体的老化现象。而精神老化的表现,一是记忆力减退;二是性格的变化——如从有魄力变为优柔寡断,从有耐心变得急躁易怒等;三是创造力的减退,对周围一切事物兴趣降低。精神老化与脑的老化有关,它与心理因素也有极大关系。如性格孤僻者,精神上受过刺激和打击的人,精神容易老化;家庭经济困难,子女不孝,各种精神负担大的人精神也容易老化。
  人和任何生物一样,有一个出生、发育、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什么样的老人才称得上身心健康呢?现代心理生理学认为,健康绝不能仅仅指没有疾病,更不是停止衰老,而是在身心上延缓衰老,使身心不断得到生活的充实。那么,如何延缓身心衰老呢?
  第一,树立“老有所为”的壮志。
  老年人的生理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衰退,这是正常现象。但这种衰退是一个渐变过程。重要的是精神上心理上不能崩溃。因为“老而无用”之类的悲观思想只会加速衰老,对身心有损无益。
  第二,胸襟开阔,乐观豁达。
  俗话说:“发怒郁闷催人老,经常笑笑变年少。”乐观开朗的性格,能使人长期保持愉快舒畅的情绪,有利于健康,使人长寿。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老人之一,伊朗人阿巴斯·哈斯158岁时,有人间他长寿的秘诀,他说:“我有快乐的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①说话和动作轻松幽默,诙谐风趣,谈笑风生。②待人接物热情主动,和蔼可亲,善于交流感情,使人容易接近。③性格外向,喜欢活动,助人为乐。④遇到困难挫折不悲观不失望。
  第三,艺术陶冶,善于思索。
  音乐、美术、书法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的旋律节奏能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操,优美的音乐使人容易消除疲劳,解除疾病。绘画和练习书法,提笔运墨必须聚精会神,凝神静虑,调气缓息,端正己容,这与做气功有相似的功效。
  英国两位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也就越快;而脑的紧张工作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就演变得越慢。老年人勤于用脑、善于思索,可以改善脑血管的血运状态,延缓年老脑萎缩的出现。这是无数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获得长寿的重要原因。
  第四,多与亲朋好友交往。与人交往可以得到新的信息,大脑产生新的灵感。

老年人的麻将乐
  麻将和扑克牌、象棋一样,是人们精神娱乐的工具。老年人适当地打麻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麻将可以消除孤寂。许多老人退休之后,都有一种社会失落感,心理上一下难以平衡。由于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空余时间愈来愈多。面对空余的大量时间,老人心理容易产生空虚与孤寂。这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如果老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可以形成一个小小的社会活动生活圈,这种社会小群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消除老人的社会失落感,又能消除老人的孤寂冷落感。
  第二,麻将有益于身体保健。如打麻将洗牌时,麻将要触及手掌上各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起到穴位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达到保健之目的。叠牌时,又可以锻炼指关节的灵活性,延缓或避免指关节的过早僵化,使老人活动能力延长。老人打麻将是为了消磨时光,同时能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达到适宜的兴奋点和紧张状态,可以适当地提高心律,促进血液的循环加快,以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这无疑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第三,麻将有益于思维活动。“生活在于运动”。这种运动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脑子的思维运动也是其重要部分。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健康长寿,这与其体育锻炼和积极用脑是十分有关的,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打麻将不仅可以锻炼老年人的大脑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记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打牌时,不仅要看桌面上的牌,还得记住谁出了什么牌,更要判断他们可能要什么牌,不要什么牌,并作出自己该打出什么牌、吃什么牌、和什么牌等总体决策。由于打麻将需要不断地观察牌局的变化,需要不停地思维,这种用脑的思维活动,对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第四,“重温旧梦”——人生沙场的“鹰击鱼跃”。老年人多爱怀旧,不想过多地“向前看”。如何重新回到人生沙场,体验“从头再来”的活力和“调兵遣将”的手段,麻将为老人提供了达到“冲击地线”——那种紧张、期待、冒险、算计……时时处处让人觉得“提刀而立”、踌躇满志、以致忘却“老己已至”、方城酣战、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孜孜不倦。
  当然,老年人打麻将的时间不可过长,更不可太在意输赢,否则反而会影响健康。

永葆青春的头脑
  年华老去,青春不再。一般人对于“衰老”的理解,几乎都是以日历上的年龄为依据。然而,生物学家们却以身体机能的情况来界定衰老的情况。不过,今天的社会,人们却以头脑健全程度来决定一个人的“青春”。因此,维持生理心理机能,特别是头脑的健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