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价格趋势:下一轮商品市场-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商美国泰森食品公司不无自豪地宣称,改良的动物食品、经过遴选的育种、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善都使得肉类生产量迅速提高。“6~7周我们就能饲养出一只35~45磅重的鸡,而在1935年,这需要16周的时间。”泰森食品公司如是表示。该公司还进一步自夸说,“和20世纪30年代中期需要4磅以上的饲料相比,现在的饲料转化率是每磅活肉鸡需要2磅饲料”。此外,该公司还补充说,鸡是饲料转化过程中肉蛋白质生成效率最高的动物。肉鸡是专门饲养用以提供鸡肉的;而家庭散养鸡的目的则是获得鸡肉和鸡蛋。
鸡肉和鸡蛋生产的效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现在只需要44天便可完成小鸡从孵化到成长为一只525磅重可供宰杀的成鸡的全过程。之后,人们就可以在超市的货架上看见鸡肉制成的午餐肉片、比萨配料,或者在肉类区里找到部分鸡肉块或整鸡,还可以在肯德基店里找到各式的鸡肉食品。80年前,饲养出一只重量为25磅的鸡需要花费112天,每长1磅肉要消耗掉47磅的饲料;可是现在,每长1磅肉只需消耗19磅的饲料。让鸡自然的成长,它能活15年。
下一轮商品市场 第二章 农业 家畜饲养与土地使用
当鸡被迫从户外庭院转入工厂的时候,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成长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基因差别,牛的品种很多,所以很难像家禽和生猪那样被“标准化”饲养。尽管如此,牛在生长后期(大概是两岁)也会被迫转入工业饲育场,之后再进入屠宰场。这一区别非常重要:养牛仍然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而家禽和生猪的饲养已经可以在室内进行。对养牛场地的需求将决定土地的使用,牧地是转为耕地还是保持原貌。肉类和牛奶消费量的增长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这也进而成为砍伐森林的主要诱因——森林砍伐的结果是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森林砍伐排放的碳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8%;而碳排放量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亚马孙流域森林砍伐后大概有70%的土地被用做养牛的牧场。
自几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养动物以来,作为反刍动物的牛和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草类和其他牧场饲料,例如干草和储藏饲料。1800年开始,全球放牧区域已经扩大了6倍,覆盖了地球表面34亿公顷的土地,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半干旱或干旱地区。另外的5亿公顷土地被用做种植农作物以生产动物饲料。结果,家畜饲养用地就占据了农业土地使用总面积的78%。当然,我们必须澄清一点,这些土地中的大部分不适宜种植需要精耕细作的粮食作物,例如澳大利亚的内陆,那里只能生长一些灌木。肉类消费量的上涨给家畜养殖和土地使用带来了两个趋势:其一,从总体上来讲,人类需要更多的土地来饲养更多的牛羊;其二,农业正在采纳更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这一点,再加上人们越来越多地消费产自工厂的白肉,说不定最终能减缓人类对新土地的需求增长速度。
挤奶
发展中国家不仅对肉类的食欲在增加,而且对于牛奶的饥渴度也在提高。就量而言,发展中国家对牛奶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对肉类的需求量,1980~2002年间牛奶的消费量翻了一番,达到222亿吨;同一时间段内,由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牛奶的消费量不过是从3700万吨上涨到265亿吨。
发展中国家农作物绿色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颇受关注了,但是家畜产量的增长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过去20年间,最明显的就是鸡蛋产量增长了331%,而谷物产量只增长了78%。家畜产业,就销售额来讲占所有农产品销售额的40%,并且提供了世人蛋白质摄入量的1/3。
对于肉类和乳制品需求量的上涨,和全世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一致的。2007年应该载入史册,这一年,全球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大概有33亿人居住在城市里,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亿。城市化意味着人们能更为方便地接触到电力、冰箱和超市,也就是说城市居民能消费更多易腐食品,例如肉类、牛奶和奶酪等。超市的普及推动了方便食品、快餐和速冻食品的销售,多亏了玉米制成的添加剂,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可以冷冻的。此外,全世界快餐连锁店(麦当劳、星巴克和必胜客)也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出去吃饭。这也标志着全球餐饮业的集中化,因为供应同类食品的快餐连锁店遍布世界各地。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收入也在增加,而粮食价格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在于超市的兴起和购买力的提升,这对农业和农民都是不利的。仅以中国为例,超市的数量从1994年的2500家增长到了2000年的32万家。超市的兴起和全球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是相继出现的两种现象。这些农业综合企业对谷物和油料作物进行加工进而生产出食品、动物饲料、石油产品和肉制品;嘉吉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邦基公司和路易达孚有限公司就是这些农业综合企业的代表。这反映了加工食品的生产趋势;食品被贴上商标、走上营销之路,有了“附加值”,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下一轮商品市场 第二章 农业 农业的魔力
技术进步使得很多食品登上了超市的货架。19世纪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玉米由72%的淀粉、10%的蛋白质和4%的油分组成,其余的成分为纤维和麸质。人们还从玉米中获取了一个新的副产品——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高果糖玉米糖浆产业的发展还要感谢运气和美国政府的食糖政策——这一政策是美国玉米种植倡导者亨利·*的另一项功劳。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开展食糖扶持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使得美国的食糖价格在过去80年基本上一直高于世界食糖价格。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使得食糖享有“所有商品中最优惠的政策”,这一保护政策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糖用甜菜生产者,因为这些地方食糖生产成本要比热带国家,特别是巴西用甘蔗生产食糖的成本高得多。这种人为抬升美国食糖价格的后果,就是刺激了食糖替代品特别是甜味剂的供应。实际上,这也助长了玉米甜味剂这一产业的发展,玉米甜味剂产业被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手里。
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进美国以来,高果糖玉米糖浆在美国高热量甜味剂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从1973年的2%一下子增长到了1987年的36%。依据美国农业部经济预报部门——财源服务部(ERS)的数据,2000年美国人均每天要消耗32茶匙量的食糖和甜味剂,这比美国农业部所建议的标准高出3倍。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都在它们的软饮料中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甜味剂消费量的增加。比萨、热狗、午餐肉、意大利面和乳酸奶香精中都含有甜味剂。过去30年来,和玉米甜味剂普及一起出现的还有肥胖现象。甜味剂本身并不需要为肥胖现象的增多承担直接责任,但是它已经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饮食,对食糖以及甜味剂的摄入量进行严格审查。造成肥胖人群扩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某种食糖的摄入,而是涉及锻炼、饮食、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过度依赖汽车等种种问题。
下一轮商品市场 第二章 农业 食糖与乙醇工业的发展(1)
美国的食糖扶持项目以及对于进口乙醇征收的高额关税也影响到了巴西——到目前为止,巴西还是世界最大的食糖生产国。巴西是唯一一个能与美国在乙醇生产方面相抗衡的国家。如果要把玉米—乙醇产业放入美国的经济领域,那么就少不了把它和巴西的乙醇产业作比较。巴西1英亩的甘蔗可以生产650加仑的乙醇,而美国1英亩的玉米只能生产400加仑的乙醇。甘蔗生长在热带气候环境里,天气越热、降雨越多,甘蔗生长就越快,而且其生长速度要比温和气候条件下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都快很多。2006年,巴西甘蔗种植地为620万公顷,只占巴西可耕种土地的2%多一点,相当于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5。然而,就在那么大面积的土地上,巴西产出的食糖量几乎达到全球食糖量的1/3,占全球食糖出口量的40%;除此以外,还有足够的剩余来增加全球食糖储备。巴西的玉米种植面积是其甘蔗种植面积的2倍,大豆种植面积比甘蔗种植面积多出3倍。由于食糖库存增多,食糖价格比2005年每磅20美分下降了一半,那是30年来的最高价。价格的下降推翻了之前一切有关生物燃料生产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论断。
因为含有蔗糖,所以糖比玉米更适合制造乙醇,因为蔗糖可以直接转化为乙醇(用玉米制造乙醇的过程中需要额外的加工步骤,因为玉米先要提炼出淀粉,然后将其转化成糖,再制成乙醇)。这样一来,用糖制造乙醇的节能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个过程中所需能量比较少。生产1加仑的甘蔗—乙醇需要消耗6500千卡的热量,而用玉米生产相同数量的乙醇所需消耗的能量是前者的43倍。而且,甘蔗的废料——甘蔗渣可被用来为乙醇工厂供暖和发电,这使得巴西300多家甘蔗加工厂和酿酒厂基本实现能源自给,此外还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尽管进口乙醇的关税很高,但是2006年美国仍从巴西进口了6533亿加仑的乙醇,占美国乙醇进口量的最大份额,占美国乙醇需求总量的12%。
食糖和乙醇产业的发展已经使得巴西在过去10年间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净出口国,其出口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巴西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橙汁和烟草的生产国,它的大豆、牛肉和家禽出口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巴西家畜产业的扩张也造成了亚马孙河流域森林的过度砍伐现象。巴西是世界第四大玉米产地,同时也是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巴西的农业地位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把更多的耕地用来种植玉米,促使巴西农民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以满足出口市场的需要,而这正是美国急于发展乙醇产业、拱手相让出来的。
自1975年巴西开展《巴西全国酒精计划》(BrazilsNationalAlcoholProgramme)以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在巴西沿海的深海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石油开采活动。这一举措使得巴西的石油进口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80%减少到几乎为零。巴西的石油产量占全国石油需求总量的85%,剩余的部分由甘蔗—乙醇来补充。石油开采和乙醇产业的发展使巴西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一目标是乙醇项目启动之初就树立了的,当时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巴西食糖库存非常大,不过当时巴西的食糖产业比菲德尔·卡斯特罗统治下的古巴的产业规模还小。大约同一时期,美国也树立了类似的目标,可是现在离实现目标还相去甚远。
下一轮商品市场 第二章 农业 食糖与乙醇工业的发展(2)
巴西乙醇项目的成功带来了弹性燃料车的流行,这种车辆可以使用汽油或者如乙醇一样的其他燃料。在有利的减税政策下,巴西的司机们很快就驾驶着弹性燃料车上路了。弹性燃料车不受起伏不定的商品价格的影响,就像有安全阀一样。弹性燃料车司机可以比较汽油和乙醇两者的价格,做出相对便宜的燃料搭配:如果糖类乙醇的价格高于汽油,那么就可以选择使用较多汽油作为燃料,这也会对糖类乙醇的需求做出调整,直到其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为了确保乙醇的使用达到一定的量,巴西政府对乙醇在每加仑汽油中的混合比例做出了最低限度的规定。美国政府想要效仿巴西的做法,对E85燃料做出规定。
巴西以农业“发电站”的姿态兴起,引发了一股新趋势——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国进口了大部分南美出口农产品。农业综合企业和农民为此趋势做出诠释,指出巴西有潜力生产更多的食品、乙醇和纤维制品。在农业综合企业看来,巴西大面积的热带稀树大草原式的灌木丛林地适宜于未来种植大豆和谷物或者放养家畜。对于环保主义者来说,这些灌木丛林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在这里可以生存4000多种不同的物种。以目前农业扩张的速度,按保护国际(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的估计,到2030年这里必需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环境问题还将时刻伴随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巴西灌木丛林地区和亚马孙河流域的环境的担忧,不大可能阻止巴西甘蔗和乙醇产业的扩大。和美国一样,巴西也出现了乙醇产业热,巴西甘蔗种植面积有望到2012年扩大300万公顷,也就是说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再多50%的面积。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圣保罗州,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圣保罗市所在地,该市拥有众多的汽车司机。沿巴西崎岖的公路开车驶往亚马孙河流域,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因此,按照计划发展乙醇产业并不会直接对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造成破坏。
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一道,在2000~2005年间成为最大的林区净损失国,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发展和木材需求的增加。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其棕榈油的产量几乎是全球油料作物产油量的一半。每公顷棕榈树的产油量要多于其他任何油料作物的产油量,因而棕榈油成为生物柴油的最佳给料。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全球棕榈油增产的50%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将各自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棕榈油都出口到了欧洲,在那里棕榈油被制成生物柴油。欧洲生物燃料生产商偏好棕榈油,因为同样1英亩土地上棕榈树的种子比油菜子多。油菜子是欧洲生产生物燃料的主要给料。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