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宇宙飞船-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些人,国家和社会要尽早想出一些办法来进行成人教育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不要让那些脱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人最后变成仇视社会的危害分子,给社会也给他们本人带来祸患。
日期:2009…07…02 00:34:45
童蒙,吉。”教育应该是终身的,也应该是感恩的。即使我们以后成就了很大的事业,也要对先前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尊敬,始终都应该把一种谦逊感激的心理放在前头。诚心诚意地虚心学习不能因为时间和空间而改变,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因为稍有成绩就高傲起来,甚至看不起当初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拒绝继续进行学习是很不明智的,谦虚使人进步
日期:2009…07…02 00:35:59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教育中要掌握强弱的分寸,不能一味的溺爱放任,也不能采取过分高压甚至残酷体罚的手段,这两者都不好,都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掌握好强弱的分寸,不是说绝对不能严厉,严厉要严厉得恰到好处,不能给孩子留下恐怖的心理。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和蔼可亲,和蔼要和蔼得恰当得体,不能给孩子留下可以玩世不恭的侥幸,过刚过柔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如果孩子确实太调皮或者屡教不改的话,可以适当给予惩罚,以规诫其心灵,防微杜渐。其实体罚并不像媒体上说的那么可怕,巧妙而适当的运用,可以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某些看上去有些粗鲁的教育方法最终确实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我出身农村,亲眼目睹过一些此类的事例
日期:2009…07…02 11:53:24
需卦第五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日期:2009…07…02 11:59:52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需卦象征等待,信守正道,前途光明而亨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寇〃是危害的象征,九三靠近于水,濒临于险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陷入水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
译: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在酒食宴中等待,持正道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吉。
需卦的提示: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等待。
日期:2009…07…02 12:03:24
需,虎伏之时。需是什么意思呢?需就是等待的意思。老虎为了跳得更高更远,往往先伏下身子后退一步,以便积攒力量,更好地爆发,所以我把需卦定义为“虎伏之时”。另外需卦也有调养的意思,就是休养生息,积攒力量,其实还是为更大的发展做铺垫,做准备,也可以把这层意思理解为“虎伏之时”。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需的等待不是那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等待,而要在等待的时候心中充满诚信充满信心充满必胜的信念,即“有孚”。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等待一下是有必要的,但需的等待是一种树立正确目标的等待,而不是无所事事的享受玩乐。西汉初立之时,民力凋敝百废待兴,北边匈奴还时时骚扰,所以萧何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政策,奖耕、薄赋、和亲、馈赠,总之一切都要暂时忍耐等待。萧何临死时,举荐曹参即相位,曹参做了丞相后啥也不干,天天喝酒睡觉。百官和皇帝都不理解,聪明过人的萧何怎么推荐了这么一个废货,都很有意见。有一次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就责问曹参为什么不理政事,曹参说;“陛下以为自己若高祖何?”答曰“不如。”曹又问:“那陛下以为臣若萧丞相何?”答曰:“也不如。”曹参笑了,说着呀,你不如你爹,我不如老萧,我们不老老实实按照他们的既定方针办,瞎折腾什么。皇帝大悟,从此不过问曹参。西汉得以休养生息几十年,到武帝时终于羽翼丰满,一举击溃匈奴,打通西域,扬威于天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说明,需卦的等待不是没有条件没有想法漫无目的的那种傻等,而要象老虎伏下身子等待猎物出现一样,要机灵要警觉要时刻心中有所准备,只有这样的等待才能“光亨”,才能“贞吉”,最后“利涉大川”。
日期:2009…07…09 10:10:00
《山海经》确实是上古先民认知世界的记录,其囊括的范围大大超越了现今的中国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经》又如何被分为“海内”、“海外”与“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别叙述呢?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达“凶奴”、“东胡”,西南角甚至达到“天毒”(晋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东北角则明确记为“朝鲜”与“倭”。
请看:“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晋郭璞为此注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这就指明《山海经》之《海内北经》提到的“倭”和“朝鲜”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鲜、韩国。
既然古时已将日本和朝鲜列于“海内”,那么,《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所到达的地方,必然远于日本和朝鲜。而在日本、朝鲜以东会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应是美洲。
《海外东经》记载的“汤谷”“扶桑”“黑齿国”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记载佐记——《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于《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属。《列子·汤问篇》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而中国古人到达东部如此之远的地方,之所以“质明有信”,并非虚妄,乃是因为有人双脚丈量的结果。
《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晋郭璞注:“竖亥”为健行人。清郝懿行注:竖亥右手把算,算当为 。《说文》云:“ 长六寸,计历数者”。而“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就鲜活地描写出古时测量大地者的生动形象。
“自东极至于西极”,气魄何等之大!“东极”在哪里?《大荒东经》载明,在“日月所出”之处;“西极”在哪里?《大荒西经》载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经》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所载“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处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观察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来,命竖亥测量由东极至于西极的里程,也许与制定历法有关。
日期:2009…07…09 10:11:19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与《五藏山经》所记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如果是“海客谈瀛”式的神侃海聊,没必要编些古怪的山名。这倒从一个角度,证明古人确确实实到达了《大荒东经》所记载的地方。
这里应该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载。④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
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国的壮士余纯顺。笔者虽然没有仔细核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但以他经历过的几乎走遍中国大陆上的每一个市县、行走时间历时八年的情况看,他所走过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绕地球一圈。远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华里计,一年约可走三万多华里,三年便可行走十万华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篇记录来看,其叙述风格如出一位亲历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时健行人完成了“自东极至于西极”的壮举,将大荒之东和大荒之西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并讲述给别人,因此才有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
伟哉,华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⑤
而今天,我们还赶得上祖先的脚力么?
注:
①《人民日报》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译文如此,与《山海经》有出入
③《中华祖先拓荒美洲》198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页
⑤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0页
日期:2009…07…09 18:27:44
西藏高僧的虹化现象(肉身化做彩虹消失)一直是未解之谜,由于物理学家们没有亲眼见过,以为那只是传说,所以一直没有人去研究。本人一直关注世界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进展,试图就这一现象做一些初步探讨。
高僧虹化,大多是在涅盘前独自关在房间内(要求七天之内勿扰)进行(外人可见整个寺院周围不断出现圆形彩虹),但也有当着众多人的面,在几秒内完成,其时有噼啪的类似爆炸的声音。有很多留下了头发、指甲,也有连头发指甲都没有留下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衣服留下了。由这些我们可以做出判断,高僧虹化不是其肉身进入了高维度的空间(比如行者穿墙过壁时是带着衣服穿越的),而是其肉身转化为了能量,或肉体物质消散同时释放出能量,能量以彩虹形式出现为我们所感。
我们先探讨肉体物质消散的机理。一杯放在干燥地带的水,水份会慢慢减少乃至最终消失,其原因是水体表面的水分子脱离粘附力进入空中,游离而去。这就是水的挥发。固体物质的风化,则增加了物质与空气的化学反应。但是,这些都不是短暂的,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使肉体在短时间内消散,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肉体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在原子或更小的粒子层面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失,从而使他们分崩离析,消失于空中。可是,高僧虹化时,是肉身逐步缩小乃至消失,并不是从皮肤开始溃烂消失乃至体内物质逐渐消失。可见,虹化不是肉体物质在分子或原子或以下粒子层面挥发性消散了。那么,肉体物质是如何消失的呢?
肉体物质转化为能量,不是以内部燃烧的形式,因为高僧虹化时,没有烟焦痕迹。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肉体物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