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的故事 >

第30部分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30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件提到了国会。他被判处罚款4000 镑,姓氏从上院贵族名单中勾销,送伦敦塔监禁。他在审判过程中,以及在监狱的时候,表现出极其软弱的性格。虽说他后来获释出狱,免予起诉,那是由于人们对白金汉内阁和国王有更大的赓恨。培根是在白金汉执政时担任那些官职的,似乎当了牺牲品,因为他倒台较早,是被他的同僚白金汉抛弃、定罪的。那些把他搞垮的人当了权,也同样遭到人们的愤恨,― 主要是由于这种情况,而不是由于他无罪,人们对他的愤怒和怨恨才减轻了一些。但是他前此的劣迹已经使他身败名裂。他再也不能恢复自己的尊严,也不能重新赢得别人对他的尊敬了。于是他退隐了,过着贫困的生活,不得不恳求国王的补助,以余生研究科学,1626 年死。
我对他们两位哲人的话不做任何评述,我相信大家看了后也将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
254 
第十四章“知识就是才登”
了解了培根的思想,您可能会同意歌德的话: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于他的时代,他的优.点和伟大却属于他自己。
培根善于创造名言,他的著作可以称为《 培根名言录》 。在他的所有名言之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一句了:“知识就是力量。”也许它也是无数名人名言中最有名的一句,从东方到西方的人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复述它,引用它,仿佛它就是真理的代名词。
不错,知识就是力量,意思是一旦我们认识了自然,也就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力量― 征服自然的力量!
这句名言既是培根思想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
我们知道,培根生活于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如我们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所表明的,它是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全面复兴。它提倡“人本主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复兴之中,人,而非上帝,是中心,是以人为本,而非像以前的社会、历史与学术一样,是以神为本。
对于复兴时代的科学而言,“以人为本”也可以用另一个词255 
来说,乃是“以自然为本”,是“自然本主义”,好听一点,是“自然中心主义”。
这个自然中心主义的代表和开山鼻祖就是弗兰西斯,培根。
前面讲培根的传时我们就说过,他12 岁进剑桥大学不久,就对成天搞些无聊争论的经院哲学恨之入骨,决心全盘推翻它,建立起崭新的哲学。
他这崭新的哲学不再像经院哲学一样是把某人― 如亚里士多德或者奥古斯丁― 的某个理论当做出发点,而是以自然为基地,从观察自然、师化自然中汲取宝贵的知识。
培根的哲学是围绕如何教人类从自然中汲取知识这一中心进行的,因而当我们探寻他的思想之体系时,也可以像慕容家的武功一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知识为中心,再从这个中心出发找出培根的思想之链:
第一步是先陈明何谓知识,以及知识从哪里来。
第二步是讲清楚找到这个知识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例如需要破除四大幻象等。
第三步里培根系统地提出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方法― 归纳法,这一向被看做是培根最伟大的贡献。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贡献,虽然培根的品德不怎么样,但人们还是挺尊敬他的,包括我。
我们下面将大致地以上面三步为依据来讲解培根的哲学。
我们已经知道,培根
是一个矛盾的人:是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人。上一章我们讲过256 
了他的渺小,现在我们来讲他的伟大。
许多人认为培根最伟大的功绩是《 新工具》 第一卷。因为正是在这里培根告诉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妙法。
这个妙法听起来玄,说起来却挺简单,可以一言以蔽之:知识来自于经验。因此《 新工具》 的第一条格言就是:
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懂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于自然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只是那么多。过此,他既不能懂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从这段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即人是自然的仆役。这当然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自然不是一个有手有脚有脑子的人,没法儿真的使唤我们。培根的意思是说,人应当像仆人尊重主人一样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旨意― 自然规律― 行事。
第二是人是自然的解释者。这个命题可以换句话来说,就是人能解释自然。
人固然是自然的仆人,然而这仆人并不是奴隶一般低三下四、毫无主见的。他更像是一位高级秘书,能够仔细地观察、分析、研究其主人,发现其意旨,并用人类的语言解释之,实行之。我们知道,培根所处的时代是经院哲学处于垄断地位的时代。关于经院哲学我们前面讲托马斯? 阿奎那时已经说过了,它的特点是以神为中心,是神学。哲学则是神学之蝉女。培根提出人是自然的仆役,与之无疑是针尖儿对麦芒儿。因为在基督教看来,人只是神的仆役,这与哲学是神学之脾女是从不同角度断言同一命题。
257 
由上面可以看出来,培根对经院哲学是有看法的。他认为经院哲学家们把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体系勉强同神学结合起来,并且将之视为百分之百的真理、最神圣的教条。当经院哲学家们研究哲学时,总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查找出某些教条,然后以之为不言而喻的公理去思考一切,包括自然。这是十分错误的,在《 新工具》 第一部中他说:
就现在的情形而论,由于有了经院学者们的总结和体系,就使得关于自然的谈论更为困难和更多危险了,因为那些经院学者们已经尽其所能把神学归成极有规则的一套,已经把神学规划成一种方术,结局并还把亚里士多德的好争而多刺的哲学很不相称地和宗教的体系揉合在一块儿了。
这样的典型例子就是伽利略那个有关自由落体的著名实验。
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就读过这有趣的故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认为一个物体落地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越重的物体落地越快。由于这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在经院哲学家们眼中“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千年以来就想当然地这么认为了,从来没有人实验一下,例如高高举起一块大石头,一块小石头,两手同时一松,看它们怎么个落地法。伽利略通过简单的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他登上高高的比萨斜塔,两只手分别拿个铁球,一个重于另一个十倍,同时一松手,一会儿,只听一声巨响,两球同时落地,那经院哲学家相信了多年的神圣教条就这么简单地寿终正寝了。
召58 
类似的例子在经院哲学里有很多,培根以犀利的目光发觉了经院哲学之谬误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基础就是谬误的,因此它的谬误乃是整体的谬误。人类如果想找到真理,了解自然,解释自然,非得寻找一条全新的认识之路不可。
这条全新的认识之路就是我们本章的后边要讲的寻求知识之路。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这条路就是经验之路,即人类想要认识自然,不能从理论出发,不管这理论多么权威,而必须从经验出发,而后才达到普遍性的理论。如培根自己所言:
钻研和发现真理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去进一步判断,进一步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却迄今为止还未实行过。
上文中所谓“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当然就是经验。至于何谓经验,我不想多说,有些东西是不说明白,一说反倒不明白了。
简而言之,经验就是我们凭自己的感官,例如眼、耳、鼻、舌、皮等感受外界自然事物而得到的东西,例如我们通过眼看到一树灿烂的桃花,通过耳听到一个姑娘吃惊的呐喊:“哇唾!”大体如此。
从这里又可以看到,经验同自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用这样一个等式表达经验:经验一感官+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自然界259 
中存在的万事万物,从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直到大便阴沟,无不是自然之物,也无不是经验的对象。
这些经验就是我们了解自然的出发点,换言之即是知识的出发点。
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问题:在知识与经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能否说“知识一经验,' ? 
回答是:这个等式既对又不对。说它对,因为经验本身确实又可说是一种知识,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到食蚁兽有一个长得吓人的嘴巴,当有人问我们:“你知道食蚁兽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可以回答说:“知道!它的嘴长得吓人哩!”说它不对,因为经验常常又不等于知识。例如,经验如果要得到表达就必须用语言,而语言却并非经验的东西。所以一般而言,知识的主体并非经验本身,而是将经验加工之后所得到的东西。加工第一步就是语言的加工,即用语言表达经验;第二步就是对经验本身的加工了。至于具体方法,例如要破除四大幻象、要与理性结合等,我们等会儿再讲。
那么将经验加工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言的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等。这些东西有的与经验相去不远,如万有引力,这规律所揭示的与我们平时用双眼看到和双腿感到的差不多,有的与经验就差远了,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我们用双眼看到的可是太阳绕地球转啦!
培根认为,这些性质与规律就是知识或知识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是个别物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纯粹的个体活动,然而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它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了知识与知识之基础。
培根有时也称这些规律为“形式”,他认为形式就是支配和260 
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规律和规定性,这些形式换言之就是知识甚至真理,培根认为正是由于形式的发现,人们才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由上面整个的叙述我们可以找到培根对“知识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回答。我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达之:自然+感官~经验;经验十加工~规律;规律~知识。
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三步曲”。
当然获得知识远不是这么简单,它要经过更加复杂的程序,破除许多障碍,这些就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讲述的内容。
上一节中我们大体讲述了知识
从何处来,现在我们开始讲解人类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首先我们要明了的是,这条通向知识之途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径。它不但窄如羊肠,荆棘丛生,而且沿途有敌人重兵把守,敌人在关隘要道上设下了许多城池关卡,阻止我们的通过。
这样,要想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知识之城,必须像带着嫂子找哥哥的关羽一样,过五关斩六将。
说得倒容易,问题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呢?
这呢,古人也告诉我们了,《 孙子? 谋攻》 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打赢这场夺取知识之战,就要做到不但知己而且知彼。
何谓知己?即我们先要知道自己在追求知识之战中拥有一些什么利害武器,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这就是知己。261 
何谓知彼?就是我们还要知道阻挡我们的敌人设了些什么样的关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攻而克之。
这就是知己知彼,如此之后,我们方可夺关斩将,最后得到知识这个美貌佳人。
我们先来知己,看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厉害武器。我们有两件厉害武器:一是他在,二是自在。
何谓他在?很简单,就是自然。
这是培根知识论的第一原则。因为培根之知识论不同于中世纪知识论的中心,就是他认为知识不来自于头脑自身,也不来自于某个权威,而是来自于自然。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何谓自在?就是我们自己,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作为人,我们有两样东西:一是感官,眼、耳、鼻、舌、皮等;二是脑袋,一个装满了各式各样好东西的脑袋。
芷因为有了感官与脑袋,就使得我们拥有了另外两种能力:感觉和思维。这是我们夺取知识之胜利果实的两件厉害武器。只要善于运用就能无坚不摧。这也是我们人所拥有的第一件厉害武器。
知己之后我们再来知彼:看看敌人在通往知识之路中有些什么样的关卡。
第一个关卡是经院哲学。我们知道经院哲学在中世纪牢牢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乃至肉体。而经院哲学,正如培根所言,是不能生孩子的修女。
精确地说,我认为应该是石女,因为修女是正常的女人,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也生了数不清的孩子哩,大家只要读读《 十日谈》 就知道了。
说经院哲学不能生孩子,意思是说它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262 
不但如此,它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犹如一座巨大的关卡,阻住人们走向知识。
第二个关卡则比较古怪,因为它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看了这句话大家也许会奇怪:难道人既是自己的敌人,又是自己的朋友么?这岂不自相矛盾?
答案是:正是!而且一点也不矛盾,只要我们稍微辩证地看一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人可否自杀?当然可以。人可否自救?当然可以!这不就行了?实际上世间万物皆如此,都像一柄双刃剑,既能益于我们亦能危害我们。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着找找,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是绝对无益的或绝对有害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章《 理想之国》 中《 不真实的个体》 一节。
当然,这个敌人不是人整体的自己,而是我们的某些缺憾,正是这些缺憾阻挠我们自己,使我们不能摘到知识之果。这些缺憾具体而言就是培根提出的四幻象说。
幻象说是培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
人类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冲破四个幻象。
四个幻象所谓幻象,英语称做,' i dol 〃 ,就是假象、偶像的意思。我想大家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幻象,例如在漆黑的夜晚突然看见前面有个影子一闪,您身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