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的故事 >

第45部分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45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感觉,而现代,小孩自38 夕
然地具有同样的情绪。这种恐惧感没有人教他,平时也并不表现出来,事到临头却总会出现。
从拥有历史无意识的主体― 人的角度看,历史性是历史无意识内容之特征,遗传性则是其形式之特征。弗洛伊德曾在其晚年的重要著作《 摩西与一神教》 中写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必须承认自己已经提出主张,记忆的遗传似乎是肯定存在的,这就是指我们祖先经历过的事情的痕迹,它与我们通过交往和通过实例教育得来的影响毫无关系。”引文里“记忆的遗传”弗洛伊德仅指宗教、神话等文化的基本要素,由于弗洛伊德一生大部分时光所研究的是神经症、过失、梦等病态无意识现象,直到晚年才关注文化问题,所以他的论述虽极大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观,但就其理论而言是新颖甚于严密,更未构成体系。从上面引文的语气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他的这一观念虽带有很大的肯定成份,但还不是完全有把握。卡尔? 荣格以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近似地完成了这一问题即集体无意识在文化中的影响问题。
所谓集体无意识,荣格看来,“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动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结构,这就是神话联想― 即那些不需要历史传统和移置就可能重新萌发于任何时代和国土上的动机和意象。”他的表述既同于而又异于弗洛伊德关于历史无意识的思想,荣格认为:人类童年时代存在的神话心理在人类超越过去后并未消失,而是通过遗传而实现的。又借于它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故只有通过其影响而成的结果方可证明其存在。这类无意识在现代许多重大文化现象中体现J 召召
得十分简明。例如宗教感,宗教本身― 其理论及其验证― 早已为科学、理性证明是非科学的,是虚幻的,然而占今天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的人们仍是各种宗教的信徒,其中包括很多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依据现有的理性与科学资料无法提供合理的阐释,也许将来也不可以。然而倘若把这种理性世界的非理性现象当做历史无意识作用的结果,肯定宗教感这一历史无意识的重要内容仍存在于人类心灵,正是它驱使人们不顾理性与科学的劝导仍信仰宗教,人类像无法摆脱其童年一样无法抛弃某些童年时代就固着于心灵的观念,即使这老观念有悖于新观念,那么我们所要求解的问题就至少因此得到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上面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人在出生之时,其心灵远不是一块洁白无瑕的汉白玉,而是早有许许多多的意识已经被印在心灵之中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历史无意识”。因而,洛克所说的没有什么天赋观念其实是囿于其时代的科学发展状态而产生的错误。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洛克吧。
既然没有什么天赋观念,那么
另外两个问题就冒出来了:一是我们心中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我们的确知道人心中是有些观念的;二是在没有形成这些观念之前,我们的心灵又是啥样子的呢?
对这两个问题,洛克的回答简明扼要,就是:我们的观念是389 〃 1 
从经验而来的,而在得到这个经验之前,我们的心灵乃是白板一块,他如此说: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边的想像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根,知识归根结蒂由此而来。
这段话算得上是哲学中的大白话,大家一看就懂,就是说咱们的心灵本来是像一张白纸一样空无所有的,然而也像一张白纸一样,既然空无所有,就可以绘上任何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知识,而那个在白纸上面绘画的画家先生就姓“经”名“验”了。于是现在的间题就是:画家经验先生到底是如何在人类大脑这张白纸上绘上知识之像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洛克一个有特色的理论:二重经验论。
洛克认为人类有两种经验:一种是外部经验,一种是内部经验。
所谓外部经验就是感官,也就是眼、耳、鼻、舌、皮等,被外物作用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亮堂堂、响当当、香喷喷、硬邦邦,等等。洛克认为这个外部经验乃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源泉,大部分知识来自于之。
内部经验则是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念,因此也称之为反省观念。诸如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39 口
与厌倦,等等,这些都是反省观念。
洛克认为,通过这两种经验人们就能获得知识,同时也可以说,只有通过这两种经验人类才能够获得知识。他在《 人类理智论》 中说:
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此两者乃是知识之源泉,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
这段话的意思同样明白,就是说知识是从两种经验而来的― 无论什么样的知识都是,从花儿是红的这种最浅显的知识到最深奥的哲学沉思无不如此。正如他在此书的另一个地方所说:“一切崇高的思想虽然高入云霄,直达天际,亦都导源于此、立足于此。人心虽涉思玄妙,想入非非,可是尽其驰骋之能力,亦不能稍逾感官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料― 观念― 以外。”
于是,我们对于上面那个问题― 伟大的画家经验先生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这张白纸上绘画的― 就解决了:他是通过感觉与反省,或者说外部与内部经验二者将知识绘在我们大脑上的,就像用颜料和水在我们的脸上画一朵盛开的牡丹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发觉,洛克的思想好像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常识,因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对外物的感觉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乃是一种常识,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洛克的时代,这却是不折不扣的、探刻且与众不同的391 
哲理。那时西方哲学正深受柏拉图、笛卡尔等人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人类的许多知识恰恰不是从经验而来的,乃是天赋的,洛克这种彻底的以经验为知识之祖的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思想的革命,对哲学家乃至普通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经验主义后来成为一种哲学的新潮流。
如果我们仔细地看,那么在这里会涌现一个这样的问题:洛克的外部与内部经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外部经验是好理解的,就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结果,内部经验也不难懂,但有一个地方有点不好理解,上面说,“内部经验则是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念”,那么,什么是“自身内部活动”呢?
一般而言,当我们平常说我们“自身内部活动”时,指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诸如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等,然而在这里却绝不能如此,因为它们正是对自身的内部活动进行反省而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反省观念。我们当然不能说对“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等”进行反省而得到的就是“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等”。我读过的许多书,都没有对这个间题做出回答。还有不少的哲学史书认为洛克说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如果这样,那么可以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怎么思考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什么是人“自身内部活动,' ?它不可能是怀疑与相信、思考与推理等,难道是肠胃等的蠕动不成?但对肠胃等的蠕动的反省怎么可能产生怀疑与相信、思考与推理之类的东西呢?而且洛克也分明地说过“人心就没有产生任何简单观念的能力”,所以这种人“自身内部活动”不可能单纯属于人的心灵。那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392 
不过我总算再一次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了救星。在《 哲学史讲演录》 论述洛克的那节里有这样一句:“洛克说,经验首先是感觉;其次是对于感觉的反省。”我们联系到前面说过的“内部经验则是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念”,答案就豁然明朗了。所谓“自身内部活动”指的乃是感觉。黑格尔的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说:“外部经验起源于感觉;而内部经验起源于对感觉的反省。”如果我们进一步验证,即联系反省所得到的结果― 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等― 不可能通过对于经验的反省而得来么?例如我晚上孤独地走在街头,忽然好像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影,但仔细一看,却又没有,于是,我便进行了反省,反省我刚才到底看到了什么,还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结果便产生了怀疑,怀疑我刚才是否真看到了人。这里看到的人影便是外部经验,而对这个外部经验的反省便构成了内部经验:怀疑。知识便起源于这种感觉以及对于感觉的反省。
上面在谈知识的起源时,我们得到了一
个结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而经验来自于外物。
这个经验包括内部与外部经验,并且洛克又给了它们一个总名:观念。这我们从前面那段引文中的一句“亦不能稍逾感官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料― 观念― 以外”就可以看出来。这就是说,洛克认为“感官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料”就是观念,我们也当然知道,这感官或反省所能供给的当然也就分别是外部和内部经验了。或者也可以说,观念乃是两种经验的复合。
虽然我们可以简而言之说观念即经验,但有时这个说法并J 夕J 
不是精确的,以后我们会发现,在洛克看来,这个“复合”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这样说:通过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我们得到了某些思维的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上,经过心灵的复合加工,我们便得到了观念,它们才是直接的思维材料。
那么,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在观念与外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洛克给出了一个简明的回答。他说,在外物内部有某些“性质”― 洛克把这看做是一种能力,正是这些“能力”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产生了观念。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雪球,我们知道它是白的、冷的、圆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雪球里有某些隆质或者能力,正是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了白的、冷的、圆的这些观念。我们所有的对外物的观念都是这么来的:在外物中有某种性质,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便产生了相应的观念。
洛克接着对产生观念的物的性质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具体地说,他将物体的性质分成两类,分别称为第一隆质与第二性质。
什么是第一性质呢?他如此说:
所谓凝性、广裹、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称它们为物体的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
这些性质是些什么当然不用说了。洛克认为,这些性质之所以被称为第一而不是第二性质,是因为它们“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体分开;不论物体遭受什么改变或变化,受到什么力量压迫,它都仍然为物体所保持。”
394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性质之所以为第一性质,乃是因为它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物体上消失。而这些性质就是上面所指的凝性、广裹、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这又如何理解呢?我们当然不能理解说物体的这些性质是不能变化的,它们当然能。正确的理解是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物体的这些性质都是不能被磨灭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物体,假设是一根棍子吧,我们可以将它折断,或者将它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者将它怎么怎么,它仍会具有这些性质,或者说这性质仍不会从它身上消失掉。像广裹,也就是体积,我们怎么可能将这个性质从物体身上去掉呢?因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洛克眼中,物体的第一陕质乃是物体最根本的性质,可以用之来描述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第二性质呢?洛克说:
第二性质就是任何物体中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可以借不可觉察的第一性质,在某种特殊形式下,在我们的感官上产生作用,并且由此使我们产生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
从这句话我们可得到关于第二性质的两个特性:一是它是借第一性质而来的;二是它能使我们产生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使我们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这个第二性质像第一性质一样不难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我们看到鲜花是红的,闻到牛粪是臭的,为什么如此?这是因为在鲜花上有一种能在我们的心灵里产生红的观念的能力,即第二性质;而牛粪里则有一种能在我们心395 
灵里产生臭的观念的能力,也是第二性质。
洛克认为这两种性质从某个角度看是相似的,即它们都是物体身上一种不可觉察的“能力”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结果,它们产生的方式与途径是一样的。
但既然洛克把这两种性质分别称为第一与第二,它们当然是有所区分的了,这区分主要就是:
第一性质的观念与原型相似,第二性质的观念则不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物体给我们的第一性质的观念是同它们相似的,而且这些性质的原型切实存在于那些物体中。至于由这些第二性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观念,则完全同它们不相似,在这方面,外物本身中并不含有与观念相似的东西。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洛克对于第一与第二性质的观感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像数目、体积、运动、静止等第一性质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它是好的,因为它表里如一,看上去怎样,实际上就怎样,诚实得很。相反,他对第二性质,即物体的颜色、气味、声音等颇有些瞧不起,认为它们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