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的故事 >

第66部分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66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叔本华整整二十七年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最后一天是1 860 年9 月21 日。这天,他像往常一样独自喝过早餐的咖啡,不过却没有起身去写作.这是很奇怪的事,所以房东太太过来看看,发现他已经死了。
566 
第二二十弓赞章丫乍为尾志和月兑象的七全界
请随我开启一扇崭新的哲学之门,走入一个全新的哲学之境,在这里生命将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是叔本华的名著,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为未来新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
我的表象
”于叔本华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
世界》 中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也是他全部哲学的基点。
应如何理解这个基点呢?这还要从康德谈起。
叔本华的哲学之起点来自康德,具体地说,是康德对世界的划分。
我们知道,康德认为世界分为两重:一重是现象,另一重是物自体。那物自体,我们惟知其存在,而它其余的一切都属不可567 
言说之神秘,人甚至不可考问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极目所见之一切都是现象,人类可能认识的尽在于此。
依照康德的划分,叔本华也将世界划分为双重:一重为表象的世界,另一重则是意志的世界。
什么是表象的世界呢?很简单,叔本华的表象实际上就是康德的现象,二者是同物而异名,因此叔本华的表象世界也就是康德的现象世界了。
然而叔本华对于另一个世界― 意志世界的说法却与康德大相径庭。
我们已经知道,在康德看来,那个物自体是十分神秘的,我们不惟不知,连问都不能问哩,好像它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神,是《 圣经》 里的耶和华,凡人不可能见到,总之怪得不能再怪,神得不能再神。
但叔本华则认为那个物自体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意志,也只是我们的意志,而世界就分成这样的两面,一面始终是表象,另一面则始终是意志。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两部分来讲叔本华的“世界观”了,第一部分是“作为表象的世界”,而另一部分则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我们现在就来讲第一部分― 作为表象的世界,下节再讲作为意志的世界。
作为表象的世界当然也即“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们己经说过,叔本华的表象与康德的现象是同物而异名,这其实是粗略而言的,实际上叔本华的表达比康德要更丰富真切。叔本华认为,所谓表象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和理性所察觉的一切,也就是说,我们用一切认识事物的手段― 不管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的表象。请注568 
意,这里“我们的”三个字,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表象既是我们的,同时也是我们制造的。因此它们的存在当然依赖它们的制造者― 我们。
那么是我们的什么本事,什么器官制造了这些表象呢?叔本华说:就是我们的感官。例如我们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这个鸟语和花香就是表象,它的制造者就是我们的耳朵和鼻子。那么如果没有我们的耳朵和鼻子呢?当然我们也就不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了。
如果仅止于上头这句话,那么谁都会同意,就像我们同意聋子听不见声音,瞎子看不见颜色一徉,因为否则他们就不是聋子、瞎子了。但如果叔本华仅止于此,那么他也就不是叔本华了。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耳朵和鼻子,不但听不到鸟语,闻不到花香,而且根本就没有了我们用耳朵听到的鸟语,用鼻子闻到的花香!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一看就明白,还可以用一句更具有普遍性的话来说:世界不但依赖于我们这个认识者,而且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没有我们的意识也就没有我们所意识到的世界。
听到这句话时,您也许会间:如果人死了,那么世界呢?叔本华会回答说:世界也死了。
因为世界万物只是我们的感觉,就像我们触摸到大地,看见太阳,但我们所有的其实只是触摸到大地的手及看见太阳的眼睛。甚至于我们的身体也仅仅是我们的表象,如同外物一样,它只是我们所见、所闻与所触到的东西。而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什么独立自在的太阳、大地和身体。不但我们所感觉到的事物如此,就是我们用理性所认识到的一切同样如此。例如开普勒以为他569 
理解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达尔文以为他理解了物种进化的规律,但实际上他们所真正拥有的不是什么行星运转、物种进化的规律,而只是他们用来认识的那个理性而已。用叔本华自己的话来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大地,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大地;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如上所言,我们所感受的外在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叔本华认为,这是他哲学的第一条真理,而且是比任何其它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的真理。
用这种方式将整个世界统一为表象之后,叔本华尖锐地抨击了传统哲学中的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的做法,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
我们知道,哲学中的主体就是进行认识的我们自己,具体地说,是我们的感性与知性的统一,而客体就是所要认识的对象― 现象。
以前的哲学家们为了这类问题,例如何为主体、何为客体、主体能否真正认识客体,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叔本华认为他决定570 
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
在叔本华看来,主体是世界的承担者,凡是存在着的,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认识到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有赖于我们这个主体。可以用镜子来打个比喻,客体有如镜中之像,而主体则是镜子前那个产生像的东西,如果没有了这个东西,那么还会有它的镜中之像吗?
当然不会有!这就是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这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没有看见太阳的眼睛、触摸大地的手也就没有我们对于太阳、大地的感觉一样。但是不是说只有客体依赖于主体,而主体就不依赖于客体呢?叔本华说,也不是,因为主体也是受客体制约的,如果没有客体,光一个主体那也不行,就像没有对象的意识也并不是意识一样。这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表象之中,不可分离。他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中说:
l 
所以,作为表象的世界… … 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 … 另一个半面是主体… … 这两个半面是不可分的,甚至对于思想也是如此。因为任何一个半面都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面和对于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共亡。
正因为如此,叔本华说,无论说主体决定客体,即思想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还是声称客体决定主体,即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都是错误的,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是一种愚蠢的对立。
571 
这种对整个哲学史进行大否定与大更新、不承认旧日的权威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什么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呢?叔本华说,那是因为它从外在事物出发,并且将之当做最后的根据。就像古希腊有的哲学家将水当做世界的本原一样,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这些物质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并且认为是物质决定意识,客体决定主体。叔本华说,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既是我们所发现的事物,那就意味着它已经多方面地被主体决定了。例如一根棍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做柴烧,也可用它来打成浆造纸,还可用来打狗。而且,就主、客体而言,如果没了这个发现着、规定着客体的主体,怎么会有客体存在呢?从这个角度而言,主体是客体之母,而非相反,如果没有了母亲,还会有儿女吗?就物质与意识而言,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叔本华认为世界万物只是我们的感觉,就像我们触摸到大地,看见太阳,也许有人以为存在着客观的、外在于我们意识的大地与太阳,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其实只是触摸到大地的手、看见太阳的眼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我们的意识。
叔本华否定唯物主义,但同样并不认为传统的唯心主义就是对的。他说,传统的唯心论同样有它的缺陷。它的缺陷在于将客体与主体分离、对立起来,以主体去决定客体。他说,这样当然也是不好的,因为我们人― 主体,并不能真的决定一切。例如如果我们前面有万丈悬崖,不管我们这个主体怎么想,或者这主体是个瞎子,看不见,这悬崖总是存在的,不管什么样的主体一脚踏下去都会摔成肉酱。因此我们也不能说主体决定客体。与此类似,我们也不能说主体先于客体,就像我们不能说世界是从我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一样。但如果我说:世界是我从娘肚子里带572 
出来的,那倒未始没一点儿道理。因为实际上,外在世界既不先于主体,也不后于主体,而根本就是由主体所构造出来的,而且一旦有了主体,也必定有了客体,无所谓先后。
用这样的方法叔本华就将传统主、客体分离对立的哲学推倒了,而重建了一种将主、客体统一起来了的、全新的哲学,叔本华为之自豪。
但叔本华并没有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因为他在这里又发现了另一个全新的问题。
将主、客体统一起来后,叔本华自问:那么,这个主、客体统一的世界是不是整个的世界呢?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对自己说:根本不是!这个主客体统一的世界只是一个表象的世界,它实质上只是一个梦中的假象,只是一块遮蔽着另一个世界的摩耶之幕!
所谓“摩耶之幕”就是叔本华所钟情的古印度哲学中的欺骗之神的纱漫,它蒙蔽着凡人的眼睛,使他们只能看见我们眼前的世界,即作为表象的世界。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中,叔本华引用印度上古智者的话说:
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绳,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索一样,人们却将它看成一条蛇。
叔本华认为,康德之前,数千年来,哲学家们都被这层摩耶573 
之幕遮住了双目,也就是说,被蒙蔽了。他们犹如吃了欺骗之神给的迷药,或者干脆沉浸在睡梦之中。而他叔本华的哲学之目的就是要为人们掀开这张沉重的大幕。
那么,在揭开这张大幕之后又如何呢?
叔本华说,康德透过现象看到了在现象背后有一个物自体,这是他对哲学的伟大贡献。但康德认为物自体虽日存在,然人类不可能认识之。也就是说在物自体与我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深达千初、宽逾万丈的鸿沟,上面没有桥梁,也永远不会有。因此居于此岸的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彼岸有些什么。
叔本华说,这种将两个世界绝对隔绝起来不是积极的,而具有消极的意义,它刻意地给人类划定了一个禁区,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是康德哲学的主要缺陷。他说:
至于说有一种实在,并不是这两者(表象与意志)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康德的“物自体”可惜也不知不觉地蜕化为这样的客体),那是梦吃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入迷途的鬼火。
实际上人类完全能够撕开这张现象的摩耶之幕。叔本华说,人类一旦撕开了这张遮住我们双眼的大幕,就能走出千奇百怪、变化万端的表象世界,从而建筑一座前往康德认为不可通达的彼岸世界的桥梁。一旦我们建好这座桥梁,那么物自体的真面目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倘若真这样,即我们真的能看到康德想都不敢想的物自体,我想对于哲学家们而言,这无异于守财奴找到了满满一屋金子,怎不兴奋得发狂!
574 
这时,大家一定会问:这会使哲学家们兴奋得发狂的物自体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有些什么特征呢?长得美不美呢?对于这些七嘴八舌的提间,叔本华微微一笑,轻轻揭开了那遮掩着神秘的物自体的面纱,说:
请您自己看吧!
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两个漆黑的大字:意志。
为意志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康德认为没
有任何办法可以了解自在之物,无论用何种方式― 经验、知性或是理性。也就是说在现象的此岸与物自体的彼岸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叔本华承认存在着这样一个彼岸世界,但认为它不是不可理解的,而是可以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建筑起一座桥梁,它将引导我们从此岸世界走到彼岸世界,去探究那些神秘的物自体。那么这座桥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首先建造它的不可能是理性,这康德早已说过了:因为当人类的理性想要考察物自体时同样只能运用他们考察现象时所用的工具― 知性,然而这个工具只能用于对现象,而不能用于对物自体的考察,如果我们硬要用它去考察物自体,那么这就是逼它做力所不及的事,这样势必会陷入谬误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强迫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做女子举重运动员一样,不但夺不了冠军,反送了性命。总之,我们之不能用理性达到彼岸世界就像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究竟是何者能令人类建造起达到彼岸世界的桥梁呢?叔本575 
华毫不犹像地回答说:它就是那同外在世界没有关系的纯粹主观的直觉。
叔本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这种直觉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建筑起通向彼岸世界的钢铁大桥,才能找到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