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微蕴-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太阴阳明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
至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以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凡物
之理,穷则反,终则始也。
阳受气于四末,故四肢为诸阳之本。然阳升于手而降于足,阴升于足而降于手。升
为初气,降为终气,则阳盛于手而阴盛于足,故手巧而足拙,以阳性轻捷而阴性迟重故
·
8 ·
素灵微蕴卷一
也。
五脏开窍于五官,清阳由经脉而升也。经脉之中,清者升而浊者降。《灵枢·阴阳
清浊》:其清者上走空窍,浊者下行诸经。清气升则孔窍灵,故能辨声色,别臭味。阳
性热,阴性寒,阴阳平者,下反温而上反清,以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故也。
手足之经,阴阳各三,是谓六气。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
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
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足太阴以湿
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
为燥。
经别者,正经之别行者也。营于脉中,直道而行则为正,内则脏腑。表里之经,相
为络属。及本经之支派他交者,则为别。详见《灵枢·经别》。
经筋者,十二经之筋也。起于各经,分道而行。所行之道,多与经脉相同,独足之
三阴,始同终异。而其结聚,则在四肢溪谷之间,以诸筋皆属于节也。肝主筋而荣爪,
故十二经筋皆始自爪甲而结于腕踝,聚于肘膝,会于肩髀,联属肌肉,维络颈项,裹缬
头面。大筋为纲,小筋为维,阳筋则刚,阴筋则柔,约束百骸,而会于宗筋,故痰论;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详见《灵枢·经筋》。
奇经者,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也。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
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
挟脐而上,至胸中而散。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
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喉咙,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
维络于身,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盛则入
络,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譬之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天雨
降下,沟渠满溢,雱霈妄行,流于深湖,圣人不能复图也。经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
环周,故八脉溢蓄,别道自行诸经,不能复拘也。
任、督、冲三脉一源,同起于会阴。督则循背而行身后,为诸阳之纲。任则循腹而
行身前,为诸阴之领,冲则挟脐上行,为诸经之海。督行于后,而亦行于前。骨空论: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别
·
9 ·
素灵微蕴卷一
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自内眦,
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少腹
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是督脉之前行也。
盖任督本一脉,以前后而异名耳。冲行于上,而亦行于下。《灵枢·动输》:冲脉者,十
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京骨内廉,
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
络,以温足胫,是冲脉之下行也。
阳跷、阳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阳跷主左右之阳,阴跷
主左右之阴,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带则横束一身之脉者也。
别络者,诸经别出之大络也。《灵枢,经别》: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
间,并太阴经,直入掌,散入于鱼际。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
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
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
上走肘,络肩髃。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
肩偶,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
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足少阴之别,
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
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足太阴之别,名曰公
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
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
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
于腹。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
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
布胸胁。此十五络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
左乳下,其动应衣,宗脉气也,此又胃之一大络也。诸经之络各一,而脾胃之络则二,
以脾胃者,诸经之本故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孙络三百六十五,此外丝分而缕析焉,
·
10 ·
素灵微蕴卷一
巧历①不能得矣。
经脉十二,左右二十四,奇经八脉,左右十四,别络十六,左右三十,共六十八脉,
相随而上下。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区处条别,不相紊乱己。
营卫解
人受气于谷,谷和于胃,以传于肺,精华氤氲,而生气血。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日一夜,周身五十。
脉中之血,其名曰营,血中之气,是曰营气,营气在脉,随宗气而行。谷精之化营
气,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宗气。宗气者,所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营气
之行,一息往来。盖血之动,气鼓之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
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
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
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
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
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
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上
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一日之度,一
千八分。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每刻一百三十五息。一息气
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下水一刻,
日行十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是谓一周,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
四十息,人气再周于身,脉行三十二丈四尺,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人
气十周于身,脉行一百六十二丈,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人
气五十营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一千八分。
营气之行,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以肺主气而朝百脉也。自手之太阴
阳明,注足之阳明太阴,手之少阴太阳,注足之太阳少阴,手之厥阴少阳,注足之少阳
厥阴,即经脉之行次也,终于两跷督任。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夜五十周
毕,明日寅时,又会于气口。此营气之度也。
①巧历精通历算者。
·
11 ·
素灵微蕴卷一
卫气者,不随营气,而自行于脉外,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其行
于阳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者,目之内眦。《灵枢·卫气行》:平旦
阴昼,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
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者,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至跗上,
入中指之端。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
下足少阴。阴跷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
是谓一周。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日行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
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夜半
为阴眬,鸡鸣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眬,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
而阴受气矣。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日行
一舍。人气行一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
三舍,人气行五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四口。日行四舍,人气行七周于身与十分身之二。日
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
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与十分之身之二,阳尽于
阴,阴受气矣。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
复注于肾,为一周。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夜行十四舍,人气行
于阴脏二+五周与十分脏之二,从肾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各行二十五周而有奇分,在身得十分身之二,在脏得十分脏之二,
合得十分之四。从房至毕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卫气出于阳则寤,从昴至心
十四舍,水下五十刻,卫气入于阴则寐。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数也。
此卫气之度也。
三十难言营卫相随,盖相随之义,如日月之度,虽不同道,而并行不悖也。营自起
于宗气,卫自起于睛明,营则阴阳相间,卫则夜阴昼阳。起止不同,道路各异,非同行
于一经之谓也。
·
12 ·
素灵微蕴卷一
脏候解
人秉五气,是生脏腑。受气不同,脏腑亦别,强弱殊质,邪正异性,感而生病,千
变不一。脏腑幽深,人不能见,而相形察色,可以外候也。《灵枢·本脏》:脏腑者,所
以参天地而副阴阳,运四时而化五节。五脏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
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吉凶善恶之殊,由此分焉。
心小则脏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高则满于肺中,俯
而善忘,难开以言,下则易伤于寒,易恐于言。坚则脏安守固,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端正则和利难伤,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肺小则脏安少饮,不病喘喝,大则多饮,
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高则上气肩息、咳,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坚则不病咳上
气,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端正则和利难伤,偏倾则胸偏痛也。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
病,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胁下痛。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下则逼胃,胁下
空而易受邪。坚则脏安难伤,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端正则和利难伤,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高则。引季胁而痛,下则下加于
大肠,而脏苦受邪。坚则脏安难伤,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端正则和利难伤,偏倾则善
满善胀也。肾小则脏安难伤,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高则苦背膂痛,
不可以俯仰,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坚则不病腰背痛,脆则善病消瘴,易
伤。端正则和利难伤,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强弱不同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骨曷骨亏者,心高,骨曷骨亏小短举者,心下。骨曷
骨亏长者,心下坚,骨曷骨亏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亏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骨亏倚一方者,
心偏倾也。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
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膺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
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黄色小理者,
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
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
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
肾端正,耳偏倾者,肾偏倾也。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皆高者,好高
·
13 ·
素灵微蕴卷一
举措,皆下者,好出人下。皆坚者,无病,皆脆,不离于病。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六腑之应,肺合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