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3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3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说:「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但名利往往难两全,得此失彼,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五千年来多少人求名,今天诸位能记得几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诸位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这就要参了。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都是因果。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我们做得到吗?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怎能与人「友而安之」?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要用心,要反思,这才是真念经。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义深刻。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作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各位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几种呢?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为五盖:惭、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共为十缠),心才能安,还要能常住,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可见心安实在难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欲无碍,身无碍,生死无碍,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大家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为宗」,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又以为打坐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而且危险!六祖在《坛经》中明白说过,「无者无妄想」,等于是教理说的无分别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讲的无念决不是昏沉!前面说过,到了无碍境界之时,好像都感觉不到身体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像睡着一样的,后者是昏沉。打坐时觉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为这是清净,小心这样坐久了以后脑子就退化了,记性、悟力越来越差,还可能有堕入畜生道的悲惨果报。这都是搞不清楚定、无念的真义,如此程度连外道魔道都当不上。 

  佛法处处讲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讲四念住,再如净土讲念佛,所以对念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念是意识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头断灭,而是不起思惟分别,念念常住清净自在,永远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过是初步练习学定的方法。念清净以后,才可以谈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为何不能得定?因为第一:对念没有正确认识:第二:念不能定,净念认不到,因此杂念纷飞。各位自己反省,当你坐不住的时候,究竟是身体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呢?你认为是身体的感觉熬不下去了,其实讲到底还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问题。不信,如果用支枪指着你,坐不住就杀了你,保证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密宗所讲的陀罗尼:总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总持第一个是闻总持,听闻、见闻过了就不忘,如阿难得总持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他记住,后来才补写出来。大家上课听经往往听过了就忘了,这就是不懂念、定、总持,修万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这是因为过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 

  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而是随顺世间法起用,入众生世间转法轮,虽然入世间,但不退转,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过了八地菩萨不动地,才有希望说不退转,在任何境界,任何情况下都是在无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众生根」,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覆盖住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菩萨的四无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众生根性,而说法无畏;善于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作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邪见 断见 性空缘起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我们都知道佛法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小乘法门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从无明而起。以境界上讲,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不知道生来死去,睡眠也是无明。在理上讲,宇宙如何开始,第一个人如何生出等等问题,不知答案,也是无明。总而言之,不论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这两种无明都是因为没有修持,没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无明必须用定力来破除,真得如来大定的人昼夜长明,随时随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仍然没有解脱。解脱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还是要从定而生,没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称作干慧。 

  小乘讲因缘法都从十二因缘的无明一念而起,但无明又是怎么起的?在《楞严经》中富楼那就拿这个问题替我们问佛,因为佛既然说一切皆空,他问如果一切自性本来是空,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问:这世界怎么来的?第一念怎么来的?无明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问题。所有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挂块「谢绝参观」的牌子,因为到这里问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楼那一定要问第一念无明怎么来的,佛回答他无明是从明来的,「觉明为咎」。这个回答好像没有回答,难怪许多后人认为《楞严经》是外道或是伪经。其实佛说得没有错,无明是因觉明为咎而生,一念灵知,觉性常明,久之复生无明。佛没有再交待,富楼那也不再问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证功夫的境界来答的。当然现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进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脱,千万注意!若说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绝对是个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为什么不得解脱呢?这就是见地的偏差,是见取见,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执着了,不知道再进一层解脱,所以是见取见。 

  小乘容易落入这些毛病,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