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43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43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什么特别的观,是了解的意思,要你瞭解这个生命肉体的存在本来无常,是苦的根本,要观身本来空,无我。你也许会说,这些话不用说了,我们学佛那么久,都懂了。对不起,为什么重复说?因为大家虽然了解,可是没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会说无常、苦、空、无我,一点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慧解脱,这里有个关键,有很多同学修白骨观,有几位年轻的还修得很好。我常对他们说要注意,白骨观要观好,观不起来不算数。观起来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随时随地观出来了。出来之后,进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观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来,你的佛法就是空话。观空了以后就没有人问我:「老师,我观空了以后怎么办?」哼!观空了就给你一个耳光,观空了还要怎么办!还要问?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这样观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这样算解脱了没有?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脱。那个境界,还是第六意识所造的。话说回来,你还没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真正的解脱是慧解脱。这里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是白骨观那个观想的「观」,是理念上的「观」,本来此身无常,本来此身是苦,本来此身是空,本来无我,这是慧解脱。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认为这样你就懂了这个慧解脱,你又错了。你必须要「定」修到了,然后观透彻了,才是定慧解脱,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萨道?「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无常、苦、空、无我,可是不怕入轮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来,愿意吃这个苦头,愿意受这个罪,救度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不生退却心,才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愿,也可以说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萨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小乘的人比菩萨聪明,知道不可为,这个众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萨道是明知道众生不听话,要跟他千年万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总有一天使他听话,自己这样做是很痛苦的。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这里特别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谓的「坐脱立亡」,跟人家打个招呼说自己要走了,腿一盘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来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维摩居士告诉大家,要这样去看这个身体: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随时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组合,依现代医学观点,是由九大系统组合。坐久了想站起来,坐得难过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发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觉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盘起来。给你躺下来,躺久了你又受不了。这就是「身不离病」。

  接下来他说「病不离身」,两对四个字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有两层意义。前面一句说有肉身就有病,但是如果你功夫到了,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方便智慧观察透了,由慧而得的定境,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阴、行阴得解脱,病就沾不上了。因为病就是业报,病魔是限于一个范围的,没有了肉体之身,病魔就魔不上了。我们没看过虚空会生病,它空的,沾不住。所以要注意这「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八个字,它有两层意义不要轻易看过去了。

  再进一步的第三层意义「是病是身」,我们凡夫众生有这个身体存在,这生命本身是业报之身,就是个病态的存在,病就是身。

  下一句难懂了,「非新非故」,我们所有生的病,比如今天感冒了,不是今天得的,无始以来就有感冒在里头,不是新来的。但是这个病也不是过去都有的,非故,是刚刚来的。这个文字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一直提醒大家,《维摩诘经》文字看来容易,其实是最难懂的,跟《楞严经》一样,文字翻译得太高明了。这「非新非故」,用白话翻译是,这个病跟身体的关系不新也不旧。昨天感冒,今天好了,真好了吗?没有,病根还在。只要此身还在,你的病根就在。再进一步,身的病根在哪里?在心。此念未空,只要贪嗔痴慢疑悔这些根本业力未空,此病就还在。你现在觉得没病没痛,其实还在病中,「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病态的生命,就归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盘清净,法身道体,清净圆明。所以千万要注意这几句话,透彻到极点。这就是禅
了,要参了。懂了这个才是真的般若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这几句话更严重,分两层意义。假设我们身体有病,菩萨不求无病,这就叫方便。修行人以病苦为师,身体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亲因缘,你看看《高僧传》,看看历代的神仙传,所有有成就的人身体都不大好,十个中间有七八个少年多病。因为多病,他对人生的看法就深刻,会害怕,就追求脱离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人物,一个个都懂医药。因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医了。玄奘法师的传记记载得很清楚。龙树菩萨的系统非常注重医药,孙思邈的《千金方》就吸收了龙树、耆婆的药方。玄奘法师到印度时,还见过龙树菩萨的弟子七百岁。龙树菩萨的这个弟子,还有两个徒弟,各一百多岁,据说,他要玄奘法师跟他学,先学医药二十年。玄奘法师不干了,他说自己是发愿来取经的,二十年就要回去,不能为了学医药而违愿。我们读到这里,心里就很难过,合掌赞叹玄奘法师!要换了我们,宁可留下来跟活菩萨学医了,中国有没有佛法同我什么相干!玄奘法师行的就是菩萨道,刚才讲的菩萨不厌倦生死,所以「设身有疾,而不永灭」,菩萨不求无病,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真正学菩萨道的可以做到不死,可以做到无病。刚才讲的龙树菩萨的系统,比如密宗,修法是先求肉身的长寿。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轮回里容易昏迷,容易走错路,所以他宁可走这个路线。再说佛在涅盘之前也问过阿难三次,你看怎么样?我可以使这个色身留下,但是在众生的果报上来讲,是应该走了。佛经上记载,阿难三次都好像被魔迷住了,所以像没有听见似的。等佛宣布要涅盘,阿难跪下来哭了,说佛不应该走的。佛告诉阿难,已经问过你三次了,如果当时你说要留下,我就留下了,现在机缘过了。但是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玩这个花样?干什么一定要等这个机缘?这里头有道理的,学过唯识的就知道,所谓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意识心没有办法把握的。比如对一个真正修定的人,修真正密法的人(不是现在这些念咒子、想一下红的绿的观音、手里弄一下手印的密宗),将死亡时,身体是有一个征候的,到了那一点,只要控制住那一点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钟头,就可以再过多少时间的劫数。这就是做功夫定力的关系了。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有这个方法,不然,佛法老是讲道理而没有方便,又何必学佛法呢?所以诸佛菩萨「设身有疾,而不永灭」不让他有病,不让他走掉,是可能的,真的。

  一般学者认为《楞严经》是伪经,其实《楞严经》都有消息给你的,消息在哪里呢?《楞严经》的消息在十种仙道里,是五十种阴魔之外,这个不是魔,也不完全是外道,《楞严经》把他列为十种仙道。这十种仙道中,有些人念咒语的,有些人练什么功夫的,有些人炼药的。所以也算是外道,佛说他们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经》自己叫作密因,是密宗的经典,它有个秘密在里面,我们读佛经不要被佛瞒过去了。反过来讲,这十种仙道如果他有这个功夫本事,他又能证入,那是什么个说法呢?那就是佛了嘛!很简单。乃至他走外道法门的,你看密宗很多修法是外道修法,虽然走了迂回路,可是他走到这里一转入正道的话,他得到证入了,改邪归正总没有错了吧!这就是秘密。

  所以说,维摩居士跟文殊师利菩萨讨论身的病,最后有秘密,就在这里「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真正的佛法自己是可以治病,唯心所造。《大藏经》当中也有佛说的治禅病的经,你们都不看,都请一个人帮忙读了给书虫去吃了。里面都有的,佛告诉我们如何治病,乃至天台宗利用数息治病方法都有,只是我们订了《大藏经》,并不去好好研究。

  我们研究《维摩诘经》,要再三反复地复习,像古书这些经典,看一次二次三次就认为自己看过了,那等于完全没有看。古文的经典为什么要背?「好书不厌百回读」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一本书每一次读起来的理解都不同。现代人读书多,知识是渊博了,可是学问越来越差,因为没有深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精神没有了,一本书以为看过就好了,读两三遍就觉得浪费了。

  假如今天来考你们《维摩诘经》,问你文殊师利向维摩居士问疾这一段,有几个重点?这就要命了,我相信全堂要交白卷了,可见没有研究过。你们现在翻开这一卷,文殊师利问他,第一个,菩萨如何有疾?假使有病要如何慰喻?维摩居士答复,第一个,菩萨对于身有病的安慰,第二个,身在病中自己的观念怎么样安慰,怎么样解脱。这病就是个法门,它是生命的一个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从早上到晚上,再到天明,每一分秒都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心所感受的遭遇都不同。

  你看,文殊菩萨在前面曾问他:「居士所疾,为何等相」。再问:「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再问:「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居士答,因为此心着我,然后要如何了心,了念……这些都是重点。我们不照古代分科判教的方法去搞,那是在作文字分类归纳。现代西方作论文的方法,要有纲目,觉得了不起。佛教在唐朝以后已经开始作分科判教了,比西方的写作方式还要严谨。分科是作科学分析,判教是把佛学的教理批判归纳。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了解正统的天台宗分科判教,没有人下这种功夫了。我们不走分科判教这条路,走实修,走科学方法研究的路线,就要注意每一点,再分好几个要点,像我刚才问的题目,你总要能答出来。大家平常读佛经,读过去就算了,对于这个要点不留意,如果能抓住这个要点,对修持与佛学的用功,那关系就太大了。我在此提醒你们青年同学特别注意,否则你只在搞皮毛而已。

有病菩萨如何调心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现在又进一层,我们生病了,身体感受痛苦,这个受阴和其它四阴——色想行识,都是这个心所变的。等于一只手有五个指头,实际上都是一只手。生病当中正好用功,我上次提到,你要体会你的思想里头——思想也是心的作用——并没有痛苦,可是思想被感觉拉着走了。如果能把心的思想的痛苦拿掉,感受的病苦就轻七八分了。再把感受也去得掉的话,此身等于无病了,但其实身上还有是病的。行阴的解脱就很难,比如是细菌感染的病,你定力虽然高,能把心的思想和感受拿开了,可是细菌还在你身内,它的作用还在,它还跟着行阴在跑。你要行阴空得了才行,那就要谈《楞严经》了,行阴空得了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有识阴在。

  有个同学听了,认为有病就把受阴拿掉,以为跟想阴没有关系的。怎么没关系?关系很大,你的感受也是想阴来的,五阴同是一念。不过我们讲粗的思想,比如生病发高烧,它两个好像是分开的,身体感受的难过好像和思想没有关系。你没有病的时候这两个好像分不开,稍稍有点用功经验,有病当中分开就明显了,病中是最好用功的时候。

  刚才上面的几段是讲如何调伏其身,接下来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讲如何调伏其心。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完,我们讲了很久,他们两个当时谈话就是一下下。第一个提出来,对身有病的看法,第二个提出来,有病当中的念,这里头就有问题了,思想同念头的差别,就是心、意、识三个的差别。你生病了,身体随时觉得难受,你不想它,你的思想还在想别的,想喝茶、想欠了人的帐、想怎么做生意赚钱,可是你身体还是感到难过,这个是念,念是念念不会忘的。这些心理状况,身上的感觉,一定要分析清楚,深入研究佛学佛经对自己才受用,不然何必浪费时间研究这些?要研究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用处,所以才花时间作这个学问。

  有疾菩萨应该怎么样调伏其心呢?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这难办了,所谓明心见性,是心的道理。上面是说如何调伏其身,如何调伏其念,但是不论身体也好,念头也好,自己如何安慰、解脱,都在这心的范围。现在又讲如何调伏其心了,又重复了。「不住其中」是使这个心不在病中,很难了。我们生了病,普通感冒发烧还不算痛苦,假使生重病要开刀,像小说《三国演义》,写关公手臂中了毒箭,需要刮骨治疗。关公没有上麻药,一边让华陀刮骨,一边还在跟人下棋,他有修养的,用下棋把精神移开了,这是小说写的。世界上也真有这种人,一九四八年在基隆,我一个侄子在工作时,胳臂被机器夹伤了,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医疗条件是很落后的,不像今天。当时他被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切断,但是没有麻药。这小伙子壮得很,就说那切断吧!结果人家要找绳子把他绑起来,他说不要绑了,我不动也不叫就是了,切吧!结果血都流了好几桶。我当时不在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