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绝了很多茶农和茶商的生计。这些都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急剧发展,小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宋太宗赵灵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灌县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或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县味江人,茶农出身(一说茶贩出身)。淳化四年二月,他聚集群众,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而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和永康军(今四川灌县);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这时起义军已壮大到数十万人。
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郭载与西川转运使樊知古、都巡检使郭延濬等加强成都府的防御;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又派兵四出,攻占州县,北到剑州(今四川剑阁),东到夔峡,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秦陇地区赵包等数千人和峡路数千漕卒也准备响应。
王小波、李顺起义图
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
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计词、吴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就义。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九月,张咏到任,协同王继恩镇压起义军。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州(今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战。张余率领一万余战士,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沪、渝(今四川重庆)、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县)、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八州和云安军(今四川云阳),队伍扩至十余万人。乘胜攻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并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宋政府增派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赟率精兵入夔门。五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在夔州西津口迎击官军,腹背受敌,失利,两万多战士牺牲,舟船损失千余艘。张余率军西退。十一月,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嘉州失陷,张余被捕,至道元年(995)二月在嘉州就义。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川,不久亦告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参考书目
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北京,1976。
(胡昭曦)
王玄策
王玄策
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乇ǎ薜嗲彩顾嬷粗泄U旯凼吣耆拢婆尚形牢舅仑├钜灞砦埂⑼跣呶笔梗樗嬗《仁菇诒ㄆ福旯凼拍暾碌酱锬彝庸耐跎岢牵ń裼《缺裙髂侠芗文昊毓U旯鄱唬ɑ蚨┠晖跣哂肿魑梗敫笔菇θ食鍪褂《取N粗粒薜嗨溃勰欠郏ń裼《缺裙畋辈康俾程兀┩醢⒙弈撬常ˋ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
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说是A■■uvarman)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参考书目
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北京,1957。
列维(S。Levi)著,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中华书局,北京,1957。
D。Devahuti,Harsha…APolitical Study , Oxford Univ。Press,London,1970。
(张广达荣新江)
王衍
王衍
(256~311) 西晋大臣。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士族,从兄王戎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王衍亦以谈老庄为事。他妙善玄言,又居高位,后进仿效,成为当时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虽历任中领军、中书令、尚书令,位至三公,但当皇族争权、晋朝危亡时,只谋苟全自己。衍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陷,即自表离婚。东海王司马越擅政时,他建议中原已乱,当赖文武地方长官来维系,于是推荐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对澄、敦说,你们外据险要,我在都中,正好是“三窟”。永嘉四年(310)石勒、王弥等进逼洛阳,王衍被任都督征讨诸军事,迁太尉。朝议迁都。他却卖牛车表示不走。十一月,东海王越率甲士四万撤出洛阳,王衍随行。次年三月东海王越病卒,众共推他为元帅,石勒轻骑追袭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晋军覆没。他被俘,还想苟全,劝石勒建国称帝,但被石勒活埋。临死叹息:“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后桓温北伐,眺望中原慨叹:“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杨廷福)
王彦章
王彦章
(863~923) 五代时后梁名将。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为军卒,从朱温。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唐末,朱温据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克用据太原称晋王,长期相互攻战。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子李存勗继为晋王,彦章轻之,呼为“斗鸡小儿”。后梁贞明元年(915),末帝朱友珪以魏博(今河北大名北)强盛,欲分之为两镇,三月,令彦章率五百骑入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以防变。魏军夜攻彦章,彦章南走,魏博遂降于晋。七月,晋军攻破澶州(今河南濮阳北),虏彦章妻子以招降,彦章不从。晋军得魏博后,遂夹黄河与后梁相持,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以浮桥相联,号为夹寨,以断后梁黄河上下交通。龙德三年(923),李存勗建后唐,是为庄宗。同年,后唐取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后梁人大恐。末帝乃以彦章为招讨使拒之。彦章受命仅三日便破南城,迫使后唐弃北城,退守杨刘(今山东东阿北)。彦章攻杨刘,李存珪亲自统军赴援,彦章战败,后唐军复据德胜。时后梁朝政紊乱,赵岩、张汉杰等用事,以彦章败,遂罢其兵权。九月,后唐将攻兖州,后梁末帝召彦章拒敌,且谋复郓州。但彦章所统之兵多新募,不习战斗,又众寡不敌,兵败,彦章重伤被擒。存勗劝降不从,杀之。
(卞孝萱)
王引之
王引之
(1766~1834) 清代汉学家。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父念孙、祖安国,皆以治名物训诂称著。早年,承其家学,究心《尔雅》、《说文》、《音学五书》等,以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嘉庆四年(1799)为进士,以优异成绩径授翰林院编修,后擢升至礼部左侍郎。参与纂修《词林典故》,任实录馆、国史馆副总裁。道光七年(1827),晋工部尚书。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辑为《考证》十二册。逝世后,谥号文简。其学力主通核,不尚墨守,以文字训诂最为专精,与其父王念孙齐名,并称“高邮二王”。乾嘉之世,汉学中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与高邮二王鼎足而立,同为汉学旗帜。所撰《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本其父说,主张以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学见解,为其代表作。该书旁征曲喻,博稽载籍,订正历代学者误说,在训诂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得到当时汉学诸家交口赞誉,许为千古“绝学”、“海内无匹”,而且抨击汉学的理学家也认为“汉唐以来,未有其比”。其另一代表之作《经传释词》十卷,专以古文虚词为考论对象,训释经传所见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博搜例证,考其源流演变,尤其是对诸词特殊用法的训释,多具卓见,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虽间有武断之处,但可补《尔雅》、《说文》、《方言》诸书之缺,亦不失为一部足资参考的文字训诂学著述。王引之一生为学朴实无华,不尚虚文,其书札短篇,后人辑为《王文简公文集》刊行。
(陈祖武)
王毓铨
王毓铨
(1910~ ) 中国历史学家。1910年3月10日出生于山东莱芜。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获学士学位。1938年应邀赴美,参与中国历史编纂计划,担任秦汉两朝的社会经济史料的收集、审译、注释工作。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选修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史,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专一攻读古代希腊罗马史博士学位。1948年,任美洲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从事先秦货币史的研究。1950年出版《中国早期货币》(EarlyChinese Coinage)。 1950年回国,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改研明史。现任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导师。在学术团体中,任中国古代经济史学会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顾问、英国剑桥大学Asia Major学报顾问、意大利东方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顾问、《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经济史》、《中国通史》各书中的明史部分。
其撰著首重基本历史问题,重通识,重创见发明,态度谨严。其主要著作,还有英文的《西汉中央官制》(Th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Covernment of the WesternHanDynasty)、《明代劳役制的若干显著特点》(SomeSalient Featuresof the Ming Labor ServiceSystem)等论文。中文的有《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分》、《纳粮也是当差》等。
(王昆松)
王云五
王云五
(1888~1979)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原名之瑞,后改名云五,号岫庐。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学徒,业余在夜校学英文,并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成绩优秀。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1909年兼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2年,王云五先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1913年5月辞教育部职,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讲授英文、英国文学等课程。1917年起,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创办公民书局,开始出版商生涯。
五四运动以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亟谋适应时代潮流,编译所邀胡适任所长,胡改荐王云五。1921年秋,王就任后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为方针,组织编译了一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颇受社会重视。1925年3月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五大词典》等书,在学术界获得一定声名。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开创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的新局面,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