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35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135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成功手迹

  十五年七月,郑成功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八月间,船队在舟山以北的羊山海面遇风,回舟山修整。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洲、镇江,进逼南京。张煌言和杨朝栋率领的水师前镇,还上溯芜湖。长江下游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纷纷归附,江南、皖南地区再次燃起抗清烽火。驻南京的清朝总督郎廷佐见势危,便利用郑成功屡胜后滋长麻痹轻敌思想,写信要求暂缓攻城,待一个月后自动开城投降。郑成功轻信答应,清军却暗中部署。七月下旬,清将梁化凤率精兵突然袭击,郑军大败,甘辉等将领阵亡。郑成功见大势已去,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十七年,清廷派达素为大将军,调集三省兵力,进攻厦门。郑成功奋起反击,守住厦门。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清廷可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

  台湾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三月,率领两万五千名官兵,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到达台湾西南沿海。在赤嵌(今台湾台南)附近的禾寮港登陆。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一百一十余名官兵。郑成功挥师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进而炮攻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顽抗,攻城未下。郑成功遂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长官和总评议会,得知郑成功率军在台登陆消息后,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的援军,有十二艘战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于九月驶靠台湾城,与该城荷军联合进攻台湾街和附近的中国战船。在郑军坚决反击下,荷军进攻失败,考乌借口配合清军打击大陆上郑成功军队,擅自折经暹罗(今泰国)逃回巴达维亚。郑成功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后,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台湾城东的乌特利支堡,占领该堡后,逼攻台湾城。十三日,揆一献城投降,荷兰殖民者终于签订有十八条款的投降书,不久即率残部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

  郑成功到台湾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设立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分管南北路,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他在经济上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由于军队和移民的开垦活动,不久后台湾西部出现了新建的村镇,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湾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中,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国强) 
 


    
郑观应
    郑观应

  (1842~1922) 近代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偫鹤山人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58年(咸丰八年)应童子试未中,乃到上海学商。

  郑观应立像

  由徐润等介绍,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其间自营茶、盐等商务。1878年(光绪四年),又由李鸿章札委,兼任上海机器织布局襄办,后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并在这些企业投资。此外,还主持招股创办造纸厂,联合盛宣怀禀请在山东、东北等处开采矿藏。在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关心时政,留意西学,愤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占中国利权和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积极筹谋抵御之策。1884年,中法战争时,奉调赴广州粤东防务大臣彭玉麟处办理营务,曾往暹罗(今泰国)、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逐一绘图贴说。次年初,为援台湾防务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后隐居澳门近六年。在此期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论证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才能有效地抵御外侮,使中国富强。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实学人才。《盛世危言》阐述了较成熟的改良思想体系,刊印问世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危机严重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兴起之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892年后,与盛宣怀集团关系密切,由盛保举重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后改会办。1896~1897年,兼任汉阳铁厂总办,致力企业内部整顿,颇有成效。1902年冬,袁世凯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盛宣怀手中夺去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郑观应对袁世凯此举不以为然,因此辞去招商局会办。次年,改任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兼办工程局事务。曾支持从美国合兴公司赎回粤汉铁路自办及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1906年,被举为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1909年(宣统元年),乘袁世凯被迫返籍“养疴”之机,协助盛宣怀发起组织轮船招商局商办,获得成功,被选为董事,遂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晚年政治表现落伍,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与立宪派人士一样,对清王朝的“立宪”表示拥护,反对革命。但辛亥革命后,不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罗浮偫鹤山人诗草》等。

  (夏东元) 
 


    
郑和
    郑和

  见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武备志·郑和航海图》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以《郑和航海图》最为详尽。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在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等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鹤声)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1371~1433),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本姓马,初名三宝,洪武时被阉入宫,又称三宝太监。十八年(1385)随军到北平,入燕王朱棣藩邸。永乐二年(1404),以靖难之役立功,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中,郑和七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经过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举。前三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让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重泽而来,“宾服”于中国,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和广泛联系。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使团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依次访问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剌、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等国。郑和使团对古里进行了成功的访问,并在此为船队建立了交通、贸易中心转运站。五年,经台湾作短期停留后,九月返回南京。继而二下西洋,统舟师前往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古里、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等国访问。

  七年七月返国。九月又前往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南巫里(即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在今印度柯钦南)、柯枝、甘巴里(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科因巴托尔)、阿拔巴丹(今印度阿默达巴德附近)、古里等国访问。十年十一月,第四次下西洋,访问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锡兰山、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甘巴里、柯枝、古里、沙里湾泥(今地不详)、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不(卜)剌哇(今孛■的布腊瓦)、麻林迪(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比剌(今非洲爪达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库里岛)、孙剌(今地不详)等亚非国家。这次出使开通了中非航路。同年十一月,麻林迪来中国献“麒麟”(长颈鹿),显示郑和使团对东非沿岸国家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成为明朝鼎盛时代在外交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十四年四月,朱棣特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以为纪念。同年十二月,第五次下西洋,于十七年七月回国。这次出使期间,明王朝已决定迁都北

  郑和接爱外国土人贡礼

  京,需要各种珍禽异兽来充实内苑,于是随郑和船队带回了忽鲁谟斯国的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今南也门首都亚丁)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的花福鹿、狮子,卜剌哇国的千里骆驼、驼鸡,爪哇、古里国的縻里羔兽等。这些珍贵礼品象征着亚非国家同中国的真挚友谊。十九年正月,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忽鲁谟斯、阿丹、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十六国使臣回国,对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友好访问。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宣德五年六月,郑和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主要访问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木骨都束、苏门答剌、阿鲁、阿丹、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郑和在古里逝世后,船队由王景弘统领,于八年七月返回南京。

  航海技术 郑和历次远航,随员均多达两万七八千人,包括行政官员、军事人员、航海技术人员、船舶修造工匠、一般管理人员和办理杂务的人员,以及通事(翻译)和医务人员。船队主体一般由六十三艘(一作六十二艘)大、中号宝船组成。

  郑和宝船(模型)

  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号宝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每次出使,共乘巨舶百余艘,其中第一次乘二百零八艘,为七下西洋中动用船只最多的一次。

  郑和船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纵横驰骋近三十年,不仅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以及通往阿拉伯诸国的新航路,而且向南越过南纬4°以上,在印度洋和南洋的各个海域,分别开辟了多条新航线,对后代的印度洋和南洋航海所采取的航线有很大的影响。新航线的开辟有赖于郑和使团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和所具有的海洋科学知识。其天文航海技术,已由以往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到牵星过洋,并配合以罗盘定向,测定针路,形成为一整套先进的航海术。《郑和航海图》中所注的过洋牵星数据及所附四幅“过洋牵星图”,为后世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过洋牵星图为方形,代表一水平方框,分为南、北、东、西四边,共四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本上和今天地图的设计一致,四幅图各有名称和图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