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地方政权机构中也设有以尉为名的各种官吏。据《商君书》和云梦秦律可知,战国时,秦已在县设尉。当时县、里有尉的记载还见于其他文献。《墨子》的《备城门》诸篇,曾提到守城的多种尉。如城上四角所设的尉;城上百步一亭,亭设亭尉;守城之士,每百人设一帛尉;守护大将府署者有门尉。这些尉可能并非常设,其地位也较卑微。县中常设的尉,有县尉、里尉,县尉是低于县令的武官,里尉较县尉为低,相当于秦汉时的里魁或里典。里尉的主要职守之一是守闾曛牛乒芷涔‘、键。不过是一般的乡里小吏,和军事无关。由于要管理闾里之治安,故仍以尉为名。秦统一后,郡有郡尉,县有县尉。东汉省郡尉,遇有军事,临时设置都尉,事迄即罢。隋炀帝时郡置都尉领兵,但与郡守无统属关系,唐废此制。县尉,秦至南北朝,大县置二人,小县一人,主捕捉盗贼,维护地方秩序。隋炀帝改县尉为县正,后复置尉,但分司户曹和法曹。唐亦置县尉。
周之司法官员称为尉氏,杜预以为尉氏乃“诛奸之官”,孔疏云:“明尉氏主刑人,故为讨奸之官。”先秦时期,兵刑往往不分,所谓“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故军将和主刑之官亦可相通。秦统一后,最高司法官名廷尉,当是沿战国之旧。不过战国时以尉为名的司法官在文献中很难见到。记春秋战国时官制甚详的《周礼》,司法官吏官名中从无带尉字者,可见法官以尉为名者也并不普遍。
汉掌司法监察之官,有司隶校尉、廷尉。汉武帝置八校尉,皆为禁军将领。元鼎二年(前115),又置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骑都尉(监羽林骑)、驸马都尉(驸通副,掌非正车之驾车),三都尉皆为荣誉性武官衔。西晋沿其制,多以皇帝外戚为三都尉。东晋三都尉中唯留驸马都尉,娶公主者授此官。南北朝至隋唐,娶公主者拜驸马都尉遂成定制,故皇婿又称“驸马”。清代,封爵中亦有尉,如奉车都尉等(见爵制)。
(吴荣曾)
《尉缭子》
《尉缭子》
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著作。传世本共五卷二十四篇,以南宋刻《武经七书》本为最古。《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尉缭》三十一篇。据《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传世的是杂家的《尉缭》。其篇数与《汉书》不符,当因在流传过程中有部分亡佚。该书内容大部分论兵,因此宋以后多视为兵家著作,但其论兵,与《汉书》所谓兵形势家异趣,有人以为即《汉书》兵形势家的《尉缭》,恐不可信。《汉书》杂家《子晚子》下注有“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可见今所传《尉缭子》有可能列入杂家。
唐初的《群书治要》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前期墓所出竹简,也有与《尉缭子》相合的竹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今本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往往与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添加的东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王政十年(前237)“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秦王以为国尉。
《尉缭子》疑即此人所作。今本首篇《天官》的第一句作“梁惠王问尉缭子曰”,惠王死于公元前319年,尉缭不能与之相及,此句“惠”字可能为后人臆增(但《隋书》所据本已有此字)。或以为魏有二尉缭,一在惠王时,为兵家,今所传《尉缭子》即其所作;一为战国末入秦者,杂家《尉缭》为其所作。此说恐不可信。《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见识颇高。其思想有糅合儒、法、道各家的倾向,这大概是该书被列入杂家的原因。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
参考书目
银雀山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注)》,《文物》1977年第2、3期。
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文史》第3辑。
《尉缭子》残简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裘锡圭)
魏
魏
战国七雄之一。姬姓。祖先毕万,为周初重臣毕公高之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魏(今山西芮城北)封毕万为大夫。毕万之后遂以魏为氏。魏氏世世辅佐晋室有功。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与赵烈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
魏的疆域最初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东”)、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河之间(“河西”)及山西芮城西南风陵渡一带(“河曲”)。魏悼子徒居霍(今山西霍县西南),魏昭子又徒居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其中心地区原在今山西西南,后逐渐向东南发展,通过今山西东南部(“上党”),扩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内”)和中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重心遂转移到中原地区。
战国初年,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先后任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为铺佐,师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者,并任用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当时,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屈侯鲋为傅。李悝在魏国变法,提出“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使经济得以巩固。其所撰《法经》是中国古代影响甚大的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公元前413年至前409年,魏连年攻秦,夺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攻中山。公元前405年至前404年,魏联合赵、韩攻齐,入齐长城。公元前400年及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先后败楚于乘丘和大梁、榆关。魏曾强盛一时。
战国中期,魏国仍较强大,但齐、秦等国崛起,对其形成威胁。秦自献公时起,国力有所恢复,不断向魏进攻,魏遂沿洛水筑长城以御秦。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更为强大,不断攻取魏的河西之地。同时,齐自威王时任用邹忌等进行变法,也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败魏于桂陵。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首先称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仍保持着一定的声威。但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见马陵之战),从此魏的势力逐渐衰落。秦惠文王时,秦夺取魏的河西和上郡,并占领魏在河东的部分土地和河南的陕,控制了黄河天险和崤函要塞。公元前318年,魏任用公孙衍为相,联合赵、韩、燕、楚攻秦,不胜而归,魏已不能阻挡秦的东进。
战国晚期,魏已降居弱国之列。公元前298年至前296年,齐、韩、魏攻秦,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部分韩、魏失地求和。但公元前293年,秦又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公元前290年,魏被迫献河东之地四百里于秦。次年,秦攻取魏六十一城。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内,魏献安邑于秦。公元前283年和前275年,秦两次攻魏到大梁,魏献温于秦求和。公元前273年,秦败赵、魏于华阳,斩首十五万,围魏大梁,魏献南阳于秦求和。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公元前254年,魏安釐王攻取秦的陶郡并灭亡卫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李零)W
魏
魏
见三国。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道武帝拓跋珪
(371~409) 北魏王朝创建者。珪亦作涉珪,庙号太祖。鲜卑族。在位二十四年。西 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受封为代公,进称代王,此后拓跋部势力日趋强大,到拓跋珪祖父什翼犍时,曾击败漠北的柔然与漠南的匈奴刘卫辰部。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正式建立代国。376年,前秦大举来攻,什翼犍死,部众离散。符坚令刘库仁和刘卫辰分别控制代国东西两部,什翼犍幼子窟咄被俘到长安,拓跋珪随母辗转流徒于独孤部与贺兰部。
383年肥水之战后,苻秦势力瓦解,被役属的各族纷纷起兵独立。386年,拓跋珪为各部大人所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同年称魏王,改国号为魏。拓跋部处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不甚成熟阶段;拓跋珪建国后,该部出现向封建制发展趋势。拓跋珪即位后五年之间,北面击败高车与柔然,东北面击败库莫奚,扫除了后顾之忧。南面先联合同属鲜卑族,又与他有姻亲的慕容垂所建后燕,占领了心腹之患的刘库仁、刘卫辰后裔所蟠踞的地区,平定河套以南诸部,获得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离石的山胡酋长也率三千余家降附。魏国兵力强盛,财力富饶,再要发展,就必然与据有中原地带的后燕相争夺。391年,拓跋珪以慕容垂扣留其弟为借口,与后燕绝交。
拓跋珪幼年时国亡家破,饱经忧患,几乎被苻坚作为俘虏遣送长安。成人以后沉勇有智谋。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大举进攻,拓跋珪乘夜袭击燕军,在参合陂(在今山西阳高境)大胜。燕军死者万数,降者四五万,文武将吏被杀数千人。北魏获得器甲辎重、军资杂财无数。燕臣有才识者,拓跋珪皆加录用。396年,拓跋珪始建天子旌旗,同年,率四十万大军攻伐后燕,夺取并州(今山西),开始仿汉人制度建立台省,设置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皆用儒生担任,汉族士大夫稍有才用者都加以擢拔,为夺取中原作准备。397年,在钜鹿柏肆坞,慕容宝乘夜进攻,魏军惊散,拓跋珪不及衣冠,仓猝指挥,终于设奇阵转败为胜。同年,进军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适值甲子日,太史令说商纣王以甲子日亡,谓之疾日,兵家所忌。拓跋珪说:“纣以甲子亡,周武不以甲子胜乎?”终于平定了中山。398年取邺城。除山东半岛的南燕与东北的北燕外,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地区基本上归入北魏版图。
这年拓跋珪即皇帝位,追尊远祖以下二十七人皆为皇帝,制礼乐,定律令。先徒太行山以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高丽杂夷三十六万人,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实代国,并对内徒新民赐给耕牛,计口受田。是年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又徙东方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两千家于平城。平城畿内之外,四方四维称为八国或八部,为鲜卑诸部所居,各置大人。八国各有大师小师,郡也立师,宗室有宗师,职能为品举人才,有如中正。399年,令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
拓跋珪理解必须依靠汉族儒士,采用汉族典章制度,来统治广大地区的汉人。但是他缺乏汉文化教养,又有浓厚的民族情绪,所以对汉人非常疑忌畏惧。曾为拓跋氏立功的崔逞说到飞鸮食桑椹而声音变好,拓跋珪怀疑他有意侮慢进入中原的北人,因而赐死。封懿以应对疏慢坐废于家。鲜卑人贺狄干因久被姚氏幽闭于长安,习读经史,举止有似儒生。还朝以后,拓跋珪认为他有意摹仿汉人,兄弟二人皆被杀。拓跋珪末年服寒食散,药性使他暴躁不安,喜怒失常。左右动辄得咎,多被他手刃而死。平定中原立过大功的常山王遵、司空庾岳、卫王仪先后被杀。拓跋珪自己也在409年被他次子清河王绍谋害而死。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都城
魏晋南北朝都城
中国古代3~6世纪分裂政权的政治中心。这个时期曾先后出现过许多疆土大小悬殊、运祚长短不一的割据政权。每个政权各有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由于政权纷立、更迭频繁,所以都城的地域分布很广,迁移变化也很大。
主要都城 这个时期比较稳定,定都时间较长的都城有下列几个:
长安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
洛阳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邺 今河北临漳西南。东汉末年冀州治所,为河北平原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邺城后,自领冀州,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曹丕代汉建魏后,邺降为五都之一(曹魏以长安、谯、许昌、邺和洛阳合称五都)。十六国时,335年至352年的后赵、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时534年至577年的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共七十三年。
汉魏洛阳城金墉城西垣
石柱拙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出土
建康 今南京。东汉末,211年孙权自京城(今江苏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两次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