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69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169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邑图》等古地图。历十年,著《舆地图》两卷。朱思本采用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先制成各地区分图,再合而为广长各七尺的大图。其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中国制图史上的杰出创造。明罗洪先据该图增补为《广舆图》,基本上保留了《舆地图》的面貌。至治元年(1321),朱思本主持江西玉隆万寿宫。后来又至大都助吴全节管理道教事务。他还善诗文,与文坛名流虞集、范梈、柳贯、袁桷、许有王等交往甚密。著有《贞一斋诗文稿》两卷。约死于元统、至元年间。

  参考书目

  内藤虎次郎著,吴晗译:《地理学家朱思本》,《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2期,1933。

  (邱树森) 
 


    
朱纨
    朱纨

  (1494~1549)明朝大臣。字子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官景州知州、开州知州。嘉靖初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历四川兵备副使,屡迁至广东左布政使。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次年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防御倭寇。当时,倭寇大肆侵扰东南沿海。浙闽海防废坏不堪,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海盗商人、浙闽豪门势家多与倭寇勾结,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货物。将吏不敢诘。朱纨到任后,采纳佥事项高和当地士民的建议,革渡船,严保甲,搜捕通倭奸民,整顿海防,严禁商民下海。二十七年四月,他指派都司卢镗率福清兵由海门进兵,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活捉日本人稽天和中国海盗许栋等,并筑塞双屿,堵击倭寇。又将捕获之通倭罪犯统统处死。朱纨的行动触犯了闽浙地主豪绅的利益,又因在日本贡使周良的处置问题上,与主客司、福建籍的林懋和发生矛盾,招致闽人官僚仇恨。二十七年七月,吏部采御史、闽人周亮及给事中叶镗言,奏改纨为巡视,以弱其权。纨愤而于次年春上疏争之,并陈明国是、正宪体、定纪纲、扼要害、除祸本、重断决六事。次年三月,俘获海盗李光头等九十六人,亦尽诛之。而御史陈九德却劾其擅杀。朝廷遂革纨职,纨愤而自杀,朝野为之叹息。但自此明廷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海防废弛,倭寇更加猖獗,荼毒东南沿海十余年。朱纨有《甓余录》十二卷传世。

  (许大龄) 
 


    
朱温
    朱温

  见后梁太祖朱晃。 
 


    
朱熹
    朱熹

  (1130~1200)宋代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遯翁。祖籍歙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县,曾寓居建州崇安和建阳(以上今皆属福建)两县。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二十一年,铨试及格,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归乡,被差监潭州南岳庙,拜李侗为师。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宋孝宗淳熙间(1174~1189),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宋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秘阁修撰、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宋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庆元六年,病死。嘉定元年(1208)谥“文”。

  朱熹最初积极主张北伐抗金,后来变为“合战、守之计以为一”,最后成为坚定的主守派。做地方官时,在福建、浙东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朱熹早年研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佛教禅学、道经、文学、兵法等,无所不学。追随李侗后,遂为程颢、程颐之四传弟子,专心攻求义理之学。同时,又汲取了周敦颐、张载等人以及禅学的部分学说。在宋孝宗赵眘时,集北宋以来各派理学的大成,逐步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朱熹以“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明确阐述“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即“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跟天理对立的是“人欲”。“圣人之教”是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人的天性本来都是善的,只因各人禀受的“气”有所差别,所以气质的性有善恶、贤愚的不同。由此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等一系列理论。朱熹还把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当作当时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认为纲常伦理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朱熹知识渊博,著述丰富,涉及各个领域,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以及由门人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朱熹生前在政治上并未取得较高的权位,但在社会上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影响广泛。死后,其学说和著作得到宋理宗赵昀的推崇。从此,朱熹的学说成为理学的正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朱熹也被后代统治阶级尊为“大贤”,其学说对后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

  钱穆:《朱子新学案》,台北三民书局,1971。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朱瑞熙) 
 


    
朱应、康泰
    朱应、康泰

  三国时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吴多江湖,东南又沿海,为适应水战和江海交通贸易,造船业较发达。建安郡侯官(今福建福州)是造船中心。选自闽、粤的航海水手经常驾海船北航辽东,南通南海。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秦论从海道经交趾来到建业(即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孙权,谈及大秦风土民俗,到嘉禾年间(232~238)返回本国。约在黄武五年,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将康泰(生卒年不详)和宣化从事朱应(生卒年不详)出使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远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诸国,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旅行家。据说他们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几十个,在扶南遇到中天竺的使臣陈宋,“具问天竺土俗”。回国后,朱应写下了《扶南异物志》一卷,记述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见闻,《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有著录,今已失传。康泰著《吴时外国传》(一作《吴时外国志》或《扶南记》、《扶南传》),已亡佚。《水经注》、《艺文类聚》、《梁书》、《通典》、《太平御览》诸书有所征引,为研究中国和南海诸国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杨廷福) 
 


    
朱执信
    朱执信

  (1885~1920) 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和理论家。原名大符,字执信,号秋谷,笔名蛰伸、去非等,以字行。广东番禺(今广州)人。

  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生于广州。早年在私塾读儒书,后进新型学校教忠学堂读书。1904年赴日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科。其间结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立志反清。1905年7月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曾多次在《民报》上撰文,宣传革命,反对改良。1906年1月他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断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内容。同年归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治学堂及方言学堂任教。同时,积极从事联络和发动民军,策划武装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他负责发动顺德民军起来支援。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之役”,他是进攻督署的敢死队员之一。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全省光复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编练军队,准备北伐。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审计院院长等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朱执信流亡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1914年他奉命返粤,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处,陆续发动了一系列讨袁的武装起义,同时进行理论宣传活动。1917年后的护法运动期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1918年夏后,在上海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任《民国日报》附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编辑,坚持革命,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其间在1919年秋至1920年夏,他曾多次到福建漳州等地同有关部队进行策划,积极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1920年9月21日,朱到虎门调停桂军与东莞民军冲突,被桂系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他一生写了近百篇政论文章,主要著作编为《朱执信集》。

  (尚明轩) 
 


    
《诸蕃志》
    《诸蕃志》

  宋代海外地理名著。作者赵汝适(生卒年不详),南宋宗室,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宋宁宗嘉定(1208~1224)末至理宗宝庆(1225~1227)初,曾提举福

  《诸蓄志》书影

  建路市舶司。《诸蕃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卷。上卷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为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中世纪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原书久已佚亡,今本自《永乐大典》卷四二六二“蕃”字韵下辑出。旧刻本有《函海》本和《学津讨原》本。近人冯承钧著《诸蕃志校注》,对该书考订甚详。20世纪初,《诸蕃志》即被译成外文。

  参考书目

  冯承钧:《诸蕃志校注》,商务印书馆,上海,1940。

  (关履权 王棣) 
 


    
诸葛亮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

  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迁军师将军。刘备出征,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当年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不论何人犯法,都严惩不贷。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从此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基本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余言。

  (祝总斌) 
 


    
术赤
    术赤

  (■o■i,?~1227?)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长子。又译拙赤、约直等。成吉思汗微时,蔑里乞部人以报仇袭击其家,将孛儿台掳走,配与其部人为妻。后因得王汗的帮助,孛儿台得救。她在回家的路上生术赤,因此,当时人对术赤的血统有所怀疑。成吉思汗建国后,以蒙古百姓分封子弟,术赤得分民九千户。1211年,随成吉思汗伐金,与察合台、窝阔台攻掠云内、东胜、武、朔等州。1213年,再次大举分道伐金,与察合台、窝阔台率右军残破太行山东西两侧诸州郡。1217年,吉利吉思部反抗蒙古征兵,术赤奉命出征,征服了吉利吉思及谦河(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森林中百姓诸部。成吉思汗便以西北诸部赐归他领有。1219年,从父西征,受命与察合台、窝阔台留军围讹答剌。城破后,术赤进至撒麻耳干与成吉思汗会合。成吉思汗又命他与察合台、窝阔台进攻花剌子模,围玉龙杰赤城。因与察合台素不和,各行其是,城久攻不下。成吉思汗乃命窝阔台总领军事,协调行动,终于取胜。玉龙杰赤城陷后,察合台与窝阔台前赴呼罗珊,与成吉思汗合军,术赤则径返其在也儿的石河旁辎重所在的驻地。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术赤作为长子,封地最西,所有海押立以西征服地区均属于他(见钦察汗国)。1223年,成吉思汗东还时,术赤称病,未入觐。有人告发他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