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38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38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下选取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元年及平帝元始二年三个特征年代的郡国名目,列表以表示西汉中叶以后郡国的变动大势。前无后有的郡国即为新辟或增设,前有后无的即为罢省,郡国名称沿而未革者则以—表示,标有*号者为边郡。

  汉武帝以后分全国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一百零三郡国即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西汉末年,王莽秉政。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建立新室,取代汉朝。取消刘氏诸侯王国,悉改为郡;又将西汉四郡予以析分,大郡至有分为五者,迄于天凤元年(公元14),总共有郡一百二十五。其后郡名、郡境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十分混乱,未及数年,而新室已亡。东汉初年仍沿用西汉元始间郡国之名,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方有所并省(见东汉郡国)。

  (周振鹤) 
 


    
西普政区
    西普政区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承袭东汉末年以来形成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曹魏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平蜀后增益州,又分益州置梁州。泰始元年(265)西晋代曹魏,初即有此十四州。泰始时,先后析雍、凉、梁三州置秦州、益州置宁州,后又析幽州置平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又得荆、扬、交、广四州,荆、扬两州与原有同名州合并,计十九州。秦州、宁州曾一度废罢,后又复置。元康元年(291),分荆州、扬州置江州,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江州置湘州,共有二十一州。

  州仍东汉末及曹魏旧制,置刺史或牧,但州牧仅为少数,由资望高的重臣担任,设置视人而定,如卫瓘为青州刺史,后加青州牧;东海王司马越为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为六百石。东汉末以后,刺史还掌握兵权,有都督出镇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晋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负责本州军事、民政或邻近数州军事,称号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权任各有差别。但有的都督并不兼任刺史。这一时期,亦有单为刺史而不领兵者,称为单车刺史。

  州以下为郡、王国。太康中,司州领十二郡国、豫州十、兖州八、青州七、徐州七、冀州十三、幽州七、平州五、并州六、雍州七、凉州八、秦州六、益州八、梁州八、宁州四、荆州二十二、扬州十八、交州七、广州十,共有郡国一百七十三。郡国中,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十二,仍魏所置十七,仍汉旧九十六,新置二十三。郡置太守。王国为皇子或皇族封地,地位同郡;国置相,后改为内史,由朝廷任命,性质同太守。西晋因曹魏诸王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故在泰始(265~274)初大封同姓诸王。但诸王大都留于京师或出任都督,并不至所封之国。咸宁三年(277)始遣诸王赴国,以平原(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琅邪(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扶风(治眉县,今陕西眉县东北)、齐(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大国,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赵(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乐安(治高菀,今山东邹平东北)、燕(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安平(治信都,今河北冀县)、义阳(治新野,今河南新野)为次国,其余为小国,分别规定所封户数、领军人数等,实际上未全部实行,诸王仍仅食租税,王国官并不掌握地方政权,“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西晋诸王拥有的很大权力,主要不是源于所辖王国,而是来自领兵出镇地方。

  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另有公国、侯国,地位同县。

  三国时,魏、吴均在其州县境内屯田,设置各级农官管理。西晋泰始二年后,罢废各级农官,或改置为郡县。东汉末约有十四州,一百二十多郡国,县、邑、道、侯国据顺帝时记录为一千一百八十。而西晋太康时有十九州、一百七十多郡国、一千二百多县。但其户口却又减于东汉。两汉时,西域设都护府,东汉安帝始设长史府,以班勇为西域长史,长史驻地不一。魏晋时,据楼兰古城出土魏晋简牍文书,知这时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若羌东北楼兰古城)。

  (赵永复) 
 


    
西凉
    西凉

  十六国之一。汉族李暠所建。都酒泉(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历三主,共二十二年。

  李暠,世为西州大姓。先祖仕晋为郡守。后凉主吕光时,段业于397年张掖自称凉州牧、建康公,以暠为效谷县令,迁敦煌太守。400年,暠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诸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405年暠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两万三千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盟。暠安抚境内,敦劝稼穑,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417年二月暠病死,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三万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同年九月,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

  世系表

  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西凉民户稀少,李暠统治时,经济上劝课农桑,又屯田积谷,资储充足,势力渐盛。政治上依靠凉州大姓,并奉表称臣于东晋;又设立学校,培养高门子弟。军事上充实武备,意欲打败北凉,统一河西。李歆继位后,严刑峻法,好治宫室,又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以致人力凋残,百姓困敝(参见926页后秦魏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夏西秦北燕图)。

  西凉神兽镜

  (鲁才全)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1087~1143)西辽的创建者。字重德。契丹族人。辽太祖耶律亿八世孙。通契丹文、汉文,善骑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初年,曾为翰林承旨,契丹语翰林称“林牙”,故亦名“大石林牙”。历任刺史、节度使。女真族阿骨打起兵灭辽,天祚帝于保大二年(1122)自鸳鸯泺败走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其子耶律淳留守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在燕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耶律淳称帝三个月病死,妻萧德妃权主朝政。不久,金兵攻陷南京,萧德妃西奔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谒天祚帝,被杀。耶律大石在居庸关抗金之役中为金军俘获,保大三年九月逃依天祚帝。天祚帝赦其擅立之罪,耶律大石心不自安。保大四年七月,天祚帝自夹山率师东伐,谋为恢复。耶律大石谏阻,不从,乃自立为王,率二百骑遁走,过黑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艾不盖河),得到白达达部(汪古部)长的资助,驰至辽西北重镇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这一带本是漠北辽朝治下广大游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扰。他便在可敦城召集边境内威武等七州和大黄室韦、乌古、敌烈、达密里、阻卜、密儿纪等十八部部众,组成新军,“有战马万匹”,设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权,策划复兴辽朝。并向西北发展,在叶密里河(今额敏河)边建筑了一个城堡。许多突厥部族前来归顺,势力逐渐增至四万户。1130年,他再向西发展,行前致书给西州回鹘王毕勒哥(BilgaKhan),说要假道西行赴大食,毕勒哥馈送他出境。

  据波斯、阿拉伯史家记载,西辽德宗分两路西进。一路拟攻喀什噶尔,但受到挫折。主力向西经伊犁入哈剌汗所辖八刺沙衮(Balasaghun)境。时哈剌汗孱弱,属下割录部(KarluKs)和康里部(Kanglis)叛乱,于是便向西辽德宗纳土称臣。西辽德宗乘机夺取了王位,自称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曰“古儿汗”(Gur…Khan,众汗之汗),这就是中国史上所称“西辽”,阿拉伯史家称为“哈剌契丹”(Kara-Kitai)。康国元年(1134),西辽德宗以八剌沙衮为都城(别称虎思斡鲁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傍楚河(今苏联托克玛克市东南)。哈剌汗所辖地区,原有很多屯田的契丹人居住,这使西辽德宗得以顺利地拓地立国。

  西辽德宗讨平康里部的反乱,北向击败了辖戛斯。康国元年,复遣大军东征金朝,至喀什噶尔、和阗后,沿途牛马多死,被迫还师。康国四年五月,开始攻寻思干(撒马尔罕)算端(苏丹)马哈木汗(Mahmud Khan),败之于忽毡(Khodjend)。马哈木汗退到寻思干后,重整武备,并求援于其舅父忽儿珊(Khorassan)的塞尔柱算端桑伽儿(Sultan Sanjar)(另说是割录部要求桑伽儿北上河中)。康国八年,桑伽儿渡过阿姆河,“举兵十万”来攻,西辽德宗率契丹、突厥、汉军迎战于寻思干迤北之喀忒汪(Qat…wan)。桑伽儿大败。溃退到梯尔哈木(Dirgham)山谷,全军覆没,遗尸数十里,桑伽儿与马哈木汗仅以身免。西辽德宗乘胜北攻不哈剌,并命其将军Erbuz(萧查剌阿不?)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阿即思(Atsiz)也降服作了西辽的藩属,允贡大量金币、畜产。至此,西辽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一时成为中亚一强大帝国。

  康国十年,西辽德宗死。西辽至1218年为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所灭,辽朝在中亚又延续了九十四年。

  参考书目

  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

  陈得芝:《耶律大石北走史地杂考》,《历史地理》1982年第2辑。

  周良霄:《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3辑。

  (孙毓棠) 
 


    
西南夷
    西南夷

  秦汉时代对居住在蜀郡西北、西南,即今四川成都西北、西南,云南、贵州两省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诸少数族的总称。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滇、昆明、徙、莋都、冉駹、白马等。其中,夜郎、滇、邛都等皆盘发于顶,耕田,有邑聚;帯⒗ッ鞯冉员喾⑽瑁嫘笄ㄒ疲欢恪⒐i都、冉駹等则兼营农牧。西南夷近蜀,双方商贾早就相互往来。西南夷输出筰马、僰僮、旄牛及金、银、铜、象牙等,输入绢、铁、盐、竹、枸酱等。

  楚倾襄王时,楚将庄■曾平定滇池地区,于该处称王。秦灭楚后,曾在西南夷广大地区修筑道路,设官置吏。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遣唐蒙使夜郎,招抚夜郎侯多同,在其地置犍为郡。接着又命司马相如招抚邛、筰,在其地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后因欲专力在北方对付匈奴,一度放弃了耗费巨大的对西南夷的经营。元狩元年(前122),张骞自大夏归国,建议重开西南夷路,以通身毒。武帝派出的使者虽得滇王之助,但均被昆明夷阻留,未能成功。南越反,武帝欲自犍为郡发南夷兵,南夷不从。遂反,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夷,在其地置牂柯郡(今贵州大部及云南东部)。夜郎侯迎降,武帝封他为夜郎王。于是西南诸夷皆争求内属。武帝以邛都为越帯ぃń袼拇ㄎ鞑厍⒃颇侠鼋⒊郾辈浚怨i都为沈黎郡(今四川汉源一带),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元封二年(前109),汉又出兵伐滇,滇降,以其地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晋城);同时赐滇王王印,使治其部族。

  西南少数族的重器──铜鼓 贵州出土

  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伐,汉遣使调解,兴等不从。成帝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兴,夜郎国灭。

  王莽时,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帯⒐酶吹鹊氐囊娜艘嗥鸨步时嗤蛲鳎瓴豢恕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西南夷地区再次划入汉的版图。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设益州西部属国,管理不韦(今云南施甸)、帯疲ń裨颇媳I剑┑鹊氐陌Ю巫搴驮颇希ń裨颇舷樵疲G榆(今云南大理)、比苏(今云南云龙、兰坪)、邪龙(今云南巍山、漾濞)四县的昆明族。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内附,明帝在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德宏州)、博南(今云南永平)两县,合益州西部属国所领六县为永昌郡,哀牢的土著君长被封为哀牢王,在太守辖下统领其部落。

  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郡县称“初郡”或“边郡”。郡县既任命太守、县令、长吏,又封部族土著君长为王、侯、邑长,实行“土”、“流”两重统治。太守、令、长等“流官”赋敛烦苛,又不能与王、侯、邑长等“土官”和睦相处,因而西南夷地区不断发生反抗事件,有时酿成较大规模的战争。如昭帝始元元年(前86)益州郡的廉头、姑缯,牂柯郡的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的反抗;王莽时期鉤町、益州和越帯畈孔宓姆纯梗还馕浣ㄎ涫酥炼荒辏42~45)中,姑复、楪榆、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的反抗;章帝建初元年至二年(76~77)哀牢夷的反抗;安帝元初四至六年(117~119)洱海地区诸部落的反抗;灵帝熹平五年(176)益州诸部落的反抗等等。另一方面,西南夷在汉族的影响下,文化水平和生产力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郡县制在西南夷地区的推行,诸部族大小土长被封为王、侯、邑长,使之大小统属,加强了政治上递相隶属的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